秋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3497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秋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秋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秋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秋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秋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

4.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

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

A.春秋争霸B.战国形势

C.秦朝统一D.三国鼎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点。

右图是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在地理位置上,最北面是燕,最东面是齐,最南面是楚,最西面是秦,中间是赵、魏、韩,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战国七雄

5.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郡郡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公元前273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小题考查的是公元纪年换算成世纪纪年的方法。

公元前273年,是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修建都江堰的重要时间。

把这个时间换成世纪纪年的公式是在百位数加上1,即2+1=3,所以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

又由于公元前的时间是倒退的,所以数字越大,发生的时间越早,离现在的时间就越远,由此应该是前期或者初,如公元前594年,应该换成公元前6世纪初。

同理,数字越小,发生的越晚,离我们越近,应该为晚期或者末,所以公元前273年应该为公元前3世纪前期期。

B,C,D都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A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6.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有( )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B.②③

C.②③④D.③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因此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和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当然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也可以提高社会地位,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大变革的时代·

商鞅变法

7.(2016湖南永州)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

A.新旧交替:

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

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

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

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此题考查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相关知识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奴隶制的国有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瓦解和私田的产生与发展。

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

因此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8.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D.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D项是正确的;

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ABC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

点睛:

抓住信息“孔子兴办私学”是解题的关键,孔子兴办的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9.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改革”“法治”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政以德”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治国思想;

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

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主张;

战国时期法家的韩非强调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

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围绕墨子主张,结合选项中主张相关流派,对比分析即可。

10.李白在《古风》中写道: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中李白描绘秦王( )

A.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B.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11.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法家( )

A.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提倡法治,专制集权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创始人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秦朝统治者提倡法治和专制集权,故答案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12.对于下面这幅图片的注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推行变法 富国强兵

B.诸侯争霸 尊王攘夷

C.振臂一呼 反抗暴政

D.破釜沉舟 推翻暴秦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

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C项符合题意;

而ABD三项与图片信息不符合。

13.东汉中后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C.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东汉从中期开始,政权主要控制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手中。

这两大集团各谋私利,互相斗争,政治黑暗。

宦官垄断政权以后,政治日益黑暗,一些比较正直的高级官吏、在野的地主士人和太学生,采取各种形式,对宦官集团展开了斗争。

14.下列与佛教有关问题的排列顺序是( )

①佛教在古代印度创立 ②汉明帝修建白马寺存放佛经 ③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 ④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明帝是东汉时期,③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应该早于②汉明帝修建白马寺存放佛经。

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D。

15.下列关于古代人物的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骞——设立西域都护

C.华佗——制成“麻沸散”

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解析】抓住关键词“关联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AC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抓住关键词“关联错误”是解题的关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只是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而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设立的。

16.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有( )

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②时局动荡不安 ③王莽篡位 ④军阀割据混战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时局混乱,一些豪强和地主不断扩充势力,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曹操描述的《蒿里行》的现象,①②④项符合题意;

曹操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人物,王莽篡位指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的历史事件,因此题干信息描述的内容与③王莽篡位无关,排除含有③的选项BCD三项,故选A。

17.下列人物中,哪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

A.刘备B.孙权

C.曹丕D.曹操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的儿子曹丕于公元220年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222年孙权建立吴。

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当时曹操已经去世,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18.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东晋与前秦爆发了淝水之战,结果是东晋打败前秦,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D项符合题意;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事件;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事件,所以ABC三项都与题干信息不符合。

19.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下列图片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 )

A.

B.

C.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龙门石窟是石窟艺术的代表,它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D项符合题意;

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AB两项分别是春秋时期和商朝时期的文物,排除AB两项;

C项反应的是河西走廊的生活情境,不是中原文化,排除C。

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四幅图片所代表的艺术特征,北魏的石窟艺术既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

其它三项都不具备这个特征。

20.下面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

其中①②③处应该填入( )

夏朝→①→西周→春秋→战国→②→西汉→东汉→③→西晋

A.秦朝、隋朝、明朝

B.商朝、秦朝、三国

C.商朝、秦朝、隋朝

D.商朝、隋朝、宋朝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朝代是夏朝,后面依次是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东汉、三国时期、西晋……,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所以①是商朝,②是秦朝,③是三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新书》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回答“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有何看法。

【答案】

(1)有利条件:

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意思相近即可)特点:

后来居上;

注重创建新制度;

改革成效最明显。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学习(接受)中原文化。

(4)改革者需要具备坚定的改革决心才能促使改革成功;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非常曲折。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可知,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依据“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可知,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的特点是后来居上,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变法。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务耕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可知,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学习(接受)中原文化。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有: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改革者不但要有有勇气和魄力,还要有为改革而献身的精神。

解题的关键需理解材料中有关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涵义,解题时还需熟悉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即可。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1)图1中的人物是谁?

(2)图2反映了秦朝开创的什么制度?

对后世有何影响?

材料二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3)针对材料二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4)材料三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的建议被采纳后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5)秦汉时期实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对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1)秦始皇或嬴政。

(2)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意思相近即可) 

(3)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削弱诸侯国势力。

②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4)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和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5)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图1中的人物是秦始皇或嬴政。

(2)依据图2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央设“三公”丞相,(掌管行政)、太尉(主持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秦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创了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先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可知,西汉初年出现了地方诸侯割据的现象,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因此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削弱诸侯国势力。

(4)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凡是不属于六艺学科和不关于孔子学术的其他门派学科,都要断绝它们传播的渠道,不能让它们与儒学一同发展。

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样就实现了西汉王朝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同时也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研习儒学风气兴起;

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但是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实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人民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1)图示中①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一城市?

(2)依据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3)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材料三 知识结构图

(4)填出上面图示中改革的著名人物。

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改革与民族交融是怎样的关系?

(1)①吴;

②东晋。

南京。

(2)政权分立。

(3)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

积极影响:

促进民族交融;

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4)北魏孝文帝;

互为因果关系。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包括魏、蜀、吴,①处是孙权建立的吴国,东晋与前秦并立,东晋在南方,所以②是东晋,吴国和东晋的都城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

(2)依据材料二的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特征是政权分立,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3)依据材料二信息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第一种是西北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向南方迁移。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总之,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4)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迁都洛阳”等可知,改革的人物是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改革的被禁是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所以孝文帝顺应这一潮流进行了接受中原文化的改革,改革又促进了的民族大融合。

所以这一改革与民族交融是互为因果关系。

24.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表格学史]

(1)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图画说史]

(2)上图这条商路开通于哪一朝代?

这条商路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悟史]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景帝纪》

(3)请说出孟子治国的观点和汉初统治者推行的统治政策分别是什么?

以史为鉴,请你为当今统治者治理国家提点建议。

(1)

朝代/时间

史 实

历史价值

(评价)地位

公元前60年

西汉政府设立①西域都护 

今新疆天山南北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公元184年

张角发动②黄巾起义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公元208年

③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北朝

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西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交流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孟子:

仁政;

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汉初: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建议:

以德治国,关注民生等。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天山南北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朝政腐败,公元184年,②张角发动了黄巾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公元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 

一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商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中国的丝织品;

冶铁、凿井和造纸等技术,经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

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所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交流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