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1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专题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1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其……乎”,译为“大概……吧”。
3.“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况……乎”,译为“何况……呢”。
4.“其……乎”,译为“难道……吗”。
5.“何……哉”,译为“怎么……呢”。
6.“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8.“况……欤”,译为“何况……呢”。
六、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2.“亦……哉”,译为“也……啊”。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八、表比较语气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小说阅读:
一、把握故事情节
1、分析情节的技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A.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
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
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
④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二、揣摩人物形象
1、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
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
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
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1)常见设题模式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①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②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注意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简要分析自然(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①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②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思考: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
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四、概括主题内容
1、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小说通过描绘×
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
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
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
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
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
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六、分析文章结构
1、分析文章结构的技法
(1)分析小说的标题
常见的作用有:
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二是点明主题。
(2)分析小说的开头
开头方法:
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②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常见作用:
制造悬念,埋下伏笔;
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有时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②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展现。
(4)分析小说的结尾
①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尾。
常见的作用有:
A.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②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
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B.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③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A.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耐人寻味。
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思维方向)好处: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①分析构思方面的特点;
②分析文章开头、结尾的特色。
首先要了解巧妙的构思方法有抑扬结合、倒叙插叙、设置悬念、误会巧合、思维突转、运用象征、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抖包袱亮底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七、分析写作技巧
1、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
(1)从语言运用角度: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
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
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文章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
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①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A.叙述方式:
顺叙、插叙、倒叙。
B.描写方式:
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
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
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
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②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A.用了什么方法。
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B.表达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C.有何效果或作用。
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临场技巧:
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设题点是对形象的感知和概括能力。
(1)赏析人物(①分析塑造手法;
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③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补充鉴赏人物形象;
④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2)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所揭示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
(3)体味环境描写(着眼于小说三要素之间的联系)。
(4)鉴赏语言,注意从作品实际出发对人物语言的个性、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进行具体分析。
(5)特别是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
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
如何评价某个人物?
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
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开门见山就是一道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
如何做好此道题至关重要,因为“万事开头难”,它关系到考生心理的稳定,思维的清晰,可以为后面顺利解题打好基础。
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1.偷换概念
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例1.阅读下文,分析E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
“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E.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简析】不正确。
E项中用“文化水平”偷换了文中“文化”一词,用“文化”这样相同的字眼迷惑考生,往往使不够细心的人误认为正确。
2.无中生有
例2.阅读下文,判断B、D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迷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B.“三次和两次”是指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D.“三次和两次”是指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简析】均不符合文意。
B项中的“分片调查”、D项中的“按照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都没有提到,所以B、D两项判断有误,属无中生有。
3.强加因果/因果倒置
例3.阅读例6第一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
D.太空帆船的航速,在月球轨道上比在地球轨道上更大,所以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
【简析】不准确。
“强拉因果”类干扰项的“原因”及“结果”都尽量用原文语句或意思,只是其因果关系不成立,故不准确。
D项“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地球引力”,而不是如选项前半部分所述。
4.答非所问
例4.阅读《读书精神的失落》一文,完成:
对“是书害了读书精神”的含义的阐释,正确的两项是(文略)
A.出版物太多太滥,书籍只是一种商品,并不关心读书的精神内涵。
B.现代人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种点缀和娱乐行为,并不看重书籍的重量。
C.阅读已经成了现代人包装自己、推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