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后习题文言文强化训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3039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课后习题文言文强化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课后习题文言文强化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课后习题文言文强化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课后习题文言文强化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课后习题文言文强化训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课后习题文言文强化训练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课后习题文言文强化训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课后习题文言文强化训练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课后习题文言文强化训练文档格式.docx

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又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在阐明本文的观点时,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

(4分)

道义;

丧失道义;

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包 拯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C)(3分)

A.闻者皆惮之/肆无忌惮

B.不伪辞色悦人/未尝稍降辞色

C.虽贵/虽不能察,必以情

D.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臣本布衣

2.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3.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

结合本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

铡美案;

狸猫换太子;

陈州放粮;

铡包勉等。

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

【参考译文】(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

“(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

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他)曾经说:

“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文言文强化训练二

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

吾请无攻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舍其粱肉        舍:

舍弃、抛弃

B.宋之地方五百里地方:

区域、部位

C.吾知所以距子矣距:

通“拒”,抵挡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入侵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

杀了我,宋国没有谁能够防守,就可以攻下了。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此”指什么?

墨子为什么认为“攻宋”与“窃疾”同类?

“此”指上文说的舍文轩,窃敝舆等;

(1分)因为楚国的“攻宋”与那人的“窃疾”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均是自己拥有丰富的物资却不知足,欲强占他人之物,都属于贪得无厌的行为。

郑之鄙人学为盖①,三年成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②。

三年而大雨。

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③,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④,天下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盖:

伞。

②桔槔:

井上汲水的工具。

③戎服:

军服,能挡雨。

④裘:

毛皮衣服。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郑之鄙人学为盖(边境,边远的地方)

(2)民尽戎服(全,都)

2.对画线句“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人们说应该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仍旧干他的庄稼活。

B.人们说适宜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仍旧干他的庄稼活。

C.人们说应该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仍然干他原来的活。

D.人们说适宜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仍然干他原来的活。

3.从文中看,郑之鄙人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是什么?

时运不济;

(2分)做事难以坚持不懈。

【参考译文】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制作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

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

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

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

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然干他原来的活。

干旱连续两年。

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盈余呢。

因此说:

“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服。

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文言文强化训练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可爱者甚蕃      蕃:

B.不蔓不枝蔓:

枝蔓

C.香远益清益:

更加

D.亭亭净植植:

树立

2.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从全文看,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托物言志。

文章赋予“莲”以美好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也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傅永发愤读书

[唐]李延寿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叹曰:

“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注释】①寻:

不久。

②露布:

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信件)

(2)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责备)

(3)涉猎经史(粗略的阅读)

2.对画线句“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傅永)邀请洪仲,洪仲十分谦让,不让他报答。

B.(傅永)请教洪仲,洪仲重重地责备他,不替他回信。

C.(傅永)请求洪仲,洪仲最终让步,不报复他。

D.(傅永)请示洪仲,洪仲坚决推让,不为他报信。

3.选文末尾引用了皇帝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侧面表现傅永发愤读书的效果,突出读书能使人增长才干的主题。

【参考译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

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

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

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

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

于是傅永就发愤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

皇上常赞叹说:

“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文言文强化训练四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弗之怠(倦怠)

(2)负箧曳屣(背)

(3)余幼时即嗜学(酷爱)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身旁恭敬地等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因此我虽然愚钝,但最终能够有所收获。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①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①书舍:

书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童子苟有志/苟全性命于乱世

B.凡得学者/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C.于是遂就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过书舍而泣/及鲁肃过寻阳

2.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我们从邴原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

(1)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参考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

书塾的老师问他:

“小孩子哭什么?

”邴原答道: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哭泣。

”老师同情地说:

“你想读书就来吧!

”邴原说:

“我没有钱。

”老师说:

“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文言文强化训练五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醉翁之意不在酒/目似瞑,意暇甚      B.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C.临溪而渔/执策而临之D.醒能述以文者/前人之述备矣

2.翻译画线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

3.对文章内容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第①段写景,表明亭之所在,从全景移向局部,层层推进,最后推出主景“醉翁亭”,引人入胜。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直入宴席。

宴饮所需,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求,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C.第④段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用的是层层烘托的手法。

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

D.本文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景公图伯①

齐景公欲复恒公之业,谓相国晏婴曰:

“晋霸西北,寡人霸东南,何为不可?

”晏婴对曰:

“晋劳民于兴筑,是以失诸侯。

君欲图伯,莫如恤民。

”景公曰:

“恤民何如?

“省刑罚则民不怨,薄赋敛则民知恩。

古先王春则省耕,补其不足,夏则省敛,助其不给。

君何不法之?

”景公乃除去烦②刑发仓廪以贷贫穷国人感悦。

【注释】①伯:

诸侯之长。

②烦:

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3分)

A.补其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B.莫如恤民/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薄赋敛则民知恩/不宜妄自菲薄D.省刑罚则民不怨/吾日三省吾身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景公乃除去烦刑(/)发仓廪(/)以贷贫穷(/)国人感悦。

3.晏婴认为想要成就霸业最主要的是什么?

为此,齐景公具体做了哪些事?

爱抚百姓。

(1分,答“恤民”不给分)废除繁苛的刑罚;

打开粮仓救助百姓。

(2分,一点1分,意对即可,答原句给1分)

【参考译文】齐景公想要恢复恒公的霸业,对相国晏婴说:

“晋国在西北称霸,我要在东南称霸,为什么不可以呢?

”晏婴回答说:

“晋国百姓的劳苦在于大兴土木,所以失去了诸侯的拥护。

您想要成为诸侯之长,不如爱抚百姓。

”景公问:

“怎样爱抚百姓?

“减轻刑罚,那么百姓就不会抱怨;

减少赋税,于是百姓就会懂得国君的恩德。

古代的先王,春天察看耕种情况,帮助百姓解决困难,夏天就减少赋税,救济那些不能自给的农民。

您为什么不效法先王呢?

”于是,景公就废除了苛刑,打开粮仓,用来救助贫穷的百姓,国内的人感激又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