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2827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次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十校联考第1次Word文档格式.docx

⑤古语言:

读书知理。

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

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生敢当天下。

像毛泽东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

像马寅初那样,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

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

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置之度外。

读书又给人最大的智慧。

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子进入一个新纪元。

马克思穷读了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下子开辟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

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

你要成为某方面有用的人,就得攻读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发现和创造就得先读过前人积累的书。

毛泽东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以总结,历史也就真的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巨人。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民族的甚至世界的伟人,必定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书最多的人。

⑥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以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班乘客留一点东西。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

读书是吸收,是继承;

写作是创造,是超越。

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

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

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得历史的承认。

无论马、恩、毛、邓,还是李、杜、韩、柳,功在当世之德,更在传世之文,他们有思想的大发现大发明。

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

这船票自然也轻重不同,含金量不等,像《资本论》或者《红楼梦》,那是怎样一张沉甸甸的票据啊。

书的分量,其实也是人的分量。

⑦不读书愚而可哀;

只读书迂而可惜;

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1、(1分)作者梁衡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过他的

2、(2分)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 

B.更 

C.却 

D.则

3.(3分)请具体分析第③段中哥白尼例子如何很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4、(3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所谓书籍是人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指的是书籍是人们洞察万物、跳出现实局限的重要途径。

B、第④段作者引用了高尔基的话,着重论述了读书之后还要实践的道理。

C、第④段“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你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中的世界是指精神世界。

D、作者认为读书是衡量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准。

5、(3分)第②段“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根据文意,分条陈述“人与书的关系”:

6、(4分)另举一例,谈谈你对“书的分量,其实也是人的分量”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1分)

闲读梧桐 

余秋雨

⑴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⑵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

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

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⑶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

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⑷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

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⑸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⑹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

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

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

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⑺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⑻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

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

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7、(2分)简析第 

⑴段画线词“对视”的妙处

8、(2分)第⑹段中“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一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9、(3分)第⑺段中“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中“梧桐的落寞”是指:

10、(3分)试分析作者对外祖父人生际遇的态度

11、(6分)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

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文章结尾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F.“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表明作者通宵都在看书。

12、(5分)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请你另选一种事物,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三)默写(任选6空)。

(6分)[注:

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以彼径寸茎,_____________。

(左思《咏史》)

「2」__________________,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

「3」驿寄梅花,____________,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郴州旅社》)

「4」_______________,燕尾绣蝥弧。

(卢纶《塞下曲》)

「5」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遥怜小儿女,__________。

(杜甫《月夜》)

「7」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8」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_____。

(贺知章《咏柳》)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4——16题(8分)

京口月夕书怀

(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14、(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初醒,突出作者的感受——凉。

B、颔联写初醒时所想,表明作者感到“凉”的深层原因。

C、颈联写所见,描写的都是作者俯瞰到的远近景象。

D、尾联写所忆,是作者对自己白天登楼情景的回想。

15、(3分)诗人运用□□□□的手法来写“凉”:

用山风、秋夜、江气写□□之凉;

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之凉。

16、(3分)“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两句披露了作者怎样的遭际?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

(14分)

憨子记

谢济世

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

一黠,一朴,一憨。

一日,同馆诸官小集。

酒酣,主人曰:

“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

”黠者应曰:

“有。

”既又虑憨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

令朴者司阍①,而自往召之。

召未至,憨者已归。

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

“胡为来哉?

”黠者曰:

“奉主命。

”憨者厉声曰:

“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

”挥拳逐去。

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

天寒,瓶已罄,颜未酡②。

黠者眴③朴者再沽,遭憨者于道,夺瓶还谏曰:

“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

多酤伤费;

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

主人强颔之。

既而改御史。

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

黠者顿足曰:

“不吉!

”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憨者止之。

谏曰:

“仆常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

主能言不能行乎?

”主人迁怒曰:

“尔沽直邪?

市恩邪?

”应曰:

“恩自主出,仆何有焉?

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④。

主亦沽直而为之乎?

”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⑤,劝主人逐之。

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

未几,奉命戍边。

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

憨者攘臂而前曰:

“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

”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粮糗以从。

于是主人喟然叹曰:

“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

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憨者可用也。

朴者可用而实无用,为憨者有用也。

养以为子,名曰“憨子”云。

【注释】①[司阍]看门人。

②[酡]喝酒后脸发红的样子。

③[眴]以目示意。

④[献替]献,进献;

替,废止。

意思是说事有可行者进之,不可行者替之。

⑤[媒蘖]此处理解为酿成其罪。

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然烛酌酒校书()

(2)心颇衔之()

(3)黠者日夜伺其短()(4)会主人有罪下狱()

18.(3分)与“仆何有焉”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遭憨者于道B、未几,奉命戍边

C、养以为子  D、沛公安在

19.(4分)请简要列举文中憨子所做之事。

(1)

(2)

(3)

(4)

20.(3分)用自己的话来评述主人对三个佣仆的评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5分)

书蒲永昇画后

苏轼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

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

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

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

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

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

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

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

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

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

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21、(2分)苏轼,字,号,宋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

22、(2分)第二段画线句中的“笔法”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

23、(3分)下列语句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度经岁——他经营考虑的时间达一年之久。

B.奋袂如风——此指挥臂动笔,形容画得很快。

C.性与画会——画家发挥创作个性去创作水画。

D.同年而语——即“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

24、(2分)上文中,苏轼指出古今画家画水有“_______”与“_______”的区别,主张绘画不应限于“形似”,更要着重表现“神似”。

25、(3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这篇写在蒲永昇画后的跋文,当属于谈画的评论文字。

B.文中描写孙位画水,侧重表现其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即灵感。

C.蒲永昇画水继承并发展了蜀地画家黄筌、孙知微等人的画技。

D.作者描写蒲永昇画水,仅寥寥数笔,就形象鲜明,神采飞扬。

26、(3分)这篇短文的第三段写蒲永昇画水可谓别具一格,请你从写作技法上进行具体赏析。

答:

写 

作(70分)

智者的四句话

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

他问:

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说:

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

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这位少年牢记智者的话,终于成了自己愉快也给别人愉快的人。

这四句寓有深意的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

自选一句话,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800字左右;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联考语文评分细则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1分)《跨越百年的美丽》(没有《》不给分)

2、(2分)C

3、(3分)示例:

哥白尼的身体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困难,作为物质的人,他的自由越来越少;

但是,因为拥有了《天体运行》艺术,他作为精神的人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因而这个事例能很有力地论证“书籍能使人获得极大的精神自由”这一观点。

(从“物质的人”和“精神的人”两个角度具体分析2分,结论1分)

4、(3分)B

5、(3分)

(1)书读得越多,人的精神自由度就越大。

(2)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洞察万物、跳出现实的局限。

(3)读书使人明理,给人智慧。

(4)读书造人。

(任答对三点即得三分)

6、(4分)①首先应准确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一本经过历史长河的考验并得到历史承认的书,必定也体现了写书人的创造力和历史责任感。

(2分。

观点表述中,“历史”、“承认”“责任”这些词语至少应出现两个,否则给一分)②举例必须涉及到具体的一个人,否则不给分。

用《资本论》和《红楼梦》不给分。

(2分)

如:

司马迁与《史记》;

鲁迅与《阿Q正传》;

雨果与《悲惨世界》;

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

海明威与《老人与海》等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7、(2分)形象揭示了双方长期养成的默契。

8、(2分)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梧桐在凋零了一树的叶子之后的苍劲,暗示了其深刻的内涵。

9、(3分)是一种禅意;

,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一点一分)

10、(3分)肯定和赞赏外祖父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1分)荫庇一方的坦荡,(1分)但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和缺少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1分)

11、(6分)CE

12、(5分)具体事物1分,事物的特点1分,人生感悟2分,文字1分(一定要抓住事物特点与人生感悟之间的相似性)

三、默写:

(任选6空)。

(6分)

(1)荫此百尺条

(2)落木千山天远大

(3)鱼传尺素

(4)鹫翎金仆姑

(5)伤心秦汉经行处

(6)未解忆长安

(7)竹外桃花三两枝

(8)二月春风似剪刀

14(2分)C(上句平视、下句仰视)

15、(3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

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

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

16、(3分)“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

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的艰苦,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情感。

【鉴赏】

林景熙生于公元1242年(宋理宗淳祐二年),从这首诗在《白石樵唱集》中的位置和诗中“华发”、“百年”等词句看,应当是宋亡以后的作品。

大约在公元1298年(元大德二年)前后,作者从故乡出发,至杭州、苏州、润州(镇江)等地旅行。

这首诗当写于此行途中。

作者的老家在温州平阳,这首诗是他旅居京口时的感怀之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月夕,即月夜。

年老漂泊,是人生途中最难堪的境遇之一,尤其是在自己功业无成,国破家残之后。

这当儿如果再碰上衰飒的秋天,面对衰败的景象,那么凄凉酸楚的情怀就更加难以抑制了。

杜甫有句云: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便是这种特殊的感情和典型环境相统一的范例。

林景熙此诗在景物的描写上,颇有杜意。

诗以“山风吹酒醒”开端,用“淮天雁叫霜”煞尾,略去了饮酒前的苦恼,也不写借酒浇愁的衷肠,只用酒醒后一刹那间的所见、所想、所忆来抒发郁结在胸中的愁绪,深得含蓄蕴藉之致。

首联写初醒,山风、秋、夜、灯、凉都是室内所感觉到的。

在这两句诗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位深夜对孤灯而闷坐的诗人形象。

颔联是初醒时所想:

“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

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之艰苦——这是全诗中最为明确地披露了作者心迹的两句,于此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把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

颈联是所见。

上句写平视,由于在夜晚,因而远城的方向只有一片“江气”;

下句写仰望,因为天空云遮雾罩,所以树梢头唯存一点“月痕”——这里,作者用“江”、“白”、“痕”、“苍”等字把左右上下写得混沌一片,既符合当时的时令天气,又符合诗人酒方醒时朦胧的视觉,更符合他苍凉迷茫的内心世界,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

尾联写所忆,是对白天登楼情景的回想。

“雁”和“霜”同样是牵惹情思之物,末句以“雁叫霜”戛然而止,一方面是对饮酒前情绪的暗示,另一方面,这种“欲说还休”的写作方法可以启发读者不尽的遐想。

这首诗以酒微醒时身边事物发端,继写清醒后对灯感怀,再写为摆脱苦闷而抬头时所见,又由仰首望天联想到入醉前登楼所见的水天一色的长淮,写得自然连贯、首尾完整。

此外,诗句结构特殊,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如第二、三、四、八各句,就都不是按照汉语句于的通常结构方式组成的。

这种特殊句型的采用,不但能在有限的字句中汇入丰富的事物,使这些事物间产生各种巧妙的联系,而且使诗句摇曳多姿,形成一种峭拔清隽的风格。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

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

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

17.

(1)“燃”

(2)恨(3)过错(4)恰逢(4分)

18.D(3分)

19.(4分)1、憨者挥拳逐去歌伎;

2、夺瓶劝谏主人少饮酒;

3、以古人的言行加以进谏;

4、市马、造车、制穹庐、备干粮追随主人去边疆。

20.(3分)梅庄主人一直认为狡黠的仆人有用,质朴的仆人也可以重用。

现在才知道狡黠的仆人有用但不可以用,质朴的仆人有用但实际上却不可用,只有憨厚的仆人可用。

译文:

梅庄主人在翰林院供职。

他有三个奴仆:

一个聪明,一个老实,一个憨直。

一天,同在翰林院的官员们到梅庄主人家小聚,酒喝得正畅快时,主人说:

“我们兴致也差不多了,哪儿有歌伎来给我们助酒呢?

”聪明的仆人马上回答说:

”接着他又担心憨直的仆人会有话说,就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