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2718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强烈推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强烈推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强烈推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强烈推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Word下载.docx

《强烈推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烈推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Word下载.docx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颐和园》教学设计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

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

左下角是个“共”字;

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

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

“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

“各”声旁表音。

  讲解:

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

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

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

如:

“堤”字就不能念成(shi)。

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栽──裁──载;

赏──党──堂;

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

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

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

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

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

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

往远处看。

  画舫:

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

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景色优美;

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

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

从内部介绍长廊;

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

第二层是第3句;

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

(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

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

长廊的外部:

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

长廊内部: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

提问:

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

长廊两旁:

风景宜人。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这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

“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

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

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

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

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

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

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

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

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

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

倒垂的杨柳;

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乘”。

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

从读音上看:

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

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

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

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

每个部分讲的什么?

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

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

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前列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沉毅多谋武士俑体格健壮穿着装扮……目光炯炯……威武凝重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车兵佣分为驭手和军士……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马佣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神气活现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

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

“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

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

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

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

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

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

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

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

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

谁来背一背?

(生背诵《赠汪伦》)

2.师:

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

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

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师:

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

送别元二:

王维的好朋友使:

出使安西:

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

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

(孟浩然)

(5)师:

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

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

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

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

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

旅店。

新:

焕然一新。

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

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

请。

君:

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

再饮完。

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

感受到什么?

(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

向西行走。

故人:

老朋友。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

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

(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

(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

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搭石》教学设计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21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

搭石有什么用?

在什么地方搭石头?

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

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

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

师归纳:

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

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

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

“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

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

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

“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

当他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