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调整经济关系拉开改革开放序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2451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调整经济关系拉开改革开放序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章调整经济关系拉开改革开放序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章调整经济关系拉开改革开放序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章调整经济关系拉开改革开放序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章调整经济关系拉开改革开放序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调整经济关系拉开改革开放序幕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章调整经济关系拉开改革开放序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调整经济关系拉开改革开放序幕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调整经济关系拉开改革开放序幕Word文件下载.docx

为这封信编发的“编者按”要求已经出现包产到户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错误做法”。

这封读者来信及《人民日报》“编者按”,引起了全县干部和群众思想极大波动,有些县委领导和农村基层干部甚至认为对全县一些地方正在进行的生产责任制应该纠“偏”。

但是,由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全县农村干部群众中已深入人心,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已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1979年,全县多个大队和生产队自发地探索性地采取了一些定额管理、联产计酬的做法。

寺坪公社庹家坪大队在麦收四快中,搞好劳动组合,各队将劳动力分为收割、整田、插秧、打场四个组,干部分工带班,任务到组,工分到田,验质计分,实行奖惩,大大加快了抢收抢种进度。

歇马公社百峰大队六个生产队,当年四个生产队实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两个队实行定额管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净增23万多公斤。

大水公社莲花大队修公路采取“定领导、定劳力、定任务、定时间、定报酬、定奖惩”的办法,200个劳动力,一个月修通3公里公路。

清溪河公社土门大队18个多种经营项目,实行定人员,定收入,投资包干,以产定酬的生产责任制,当年实现纯收入85.8万元,比上年增长31.6%。

由于全县有多个大队、生产队试行了生产责任制,1979年全县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工农业总产值8265万元,比上年增加1634万元;

粮食总产1.098亿公斤,比上年增加0.68亿公斤;

农村人均纯收入101元,比上年增加16元;

财政收入345万元,比上年增加56万元。

县委在年底总结当年工作时,通过大量事实,认识到了建立生产责任制是夺得全年农业生产增产丰收的重要因素。

县委书记刘代启在县委工作总结会上说:

各社、队试行生产责任制的实践充分说明,哪里的生产责任制搞得好,哪里的群众干劲就大,劳动生产率就高,生产发展就快;

哪个生产项目搞了责任制,社员积极性、创造性就大,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

我们不能等待中央和省委、地委出台具体政策,要先行先试,从群众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在全县全面展开。

于是,县委、县革委会办公室和县农委办公室组织多个调查组,深入到店垭公社观埫大队、黄化公社黄堡大队、清溪河公社堰塘大队第三生产队等多个社队,调查总结了“联系产量计酬,农业增产丰收”,“以产计酬加奖励,企业生产发展快”、“合理补贴加奖惩,加强干部责任制”等,关于建立各项生产管理责任制的典型事例,并汇编成《保康县农村人民公社各项生产责任制五十例》,于1980年1月的全县四级干部会议上分发给所有与会者学习。

县委在会议上强调,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五十例》,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全县普遍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责任制。

至此,全县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在探索中起步。

2、贯彻中央75号文件精神全面展开

1979年至1980年初,县委在指导建立农村生产责任制工作上,尽管思想和行动比较积极,但从方式上看,主要局限在以集体经营为主的生产管理上,大多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形式比较单一,而且开展的也不够普遍。

其原因一是中央和省委、地委还没有明确的具体政策,二是县委还存在一些思想顾虑,怕犯右的错误,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县委还缺乏明确主张。

邓小平:

《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315页。

在农村生产责任制该如何发展的关键时刻,1980年5月30日,邓小平发表谈话,讲到“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邓小平指出:

关于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担心是不必要的,这些地方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村改革实践,对于打破思想僵化,推动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发[1980]75号文件,简称“中央75号文件”)在强调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的同时,指出: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

1980年10月,县委召开公社党委书记和县直各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贯彻地委召开的县、市委书记会议精神,学习中央75号文件精神,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问题。

县委副书记张振华在会议上讲话说:

正当搞农业生产责任制该采用什么方法和形式的问题上,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还不踏实,存在不同认识和争论,都迫切盼望中央有一个统一政策的情况下,中央75号文件及时地下达了,使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有了底,有了依据,工作起来胆子大了。

这个文件的全面贯彻,将对发展我县农业生产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学习贯彻中央75号文件当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推动农业生产的一个强大动力和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张振华还强调:

学习贯彻中央75号文件,既要吃透精神,又要联系自己的实际。

在责任制的形式上,一定要允许多样化,大胆突破原有形式。

但采取什么样的责任制,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干部群众的要求来决定,不能行政命令“一刀切”,一律化。

这次会议以后,县委组织23个工作组,深入到各公社宣传,贯彻落实中央75号文件精神,指导大队、生产队和部分集体企业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到1981年4月,全县338个大队1841个生产队基本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其中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的290个生产队,联产到劳的36个生产队,包产到户的11个生产队,统种统收田间管理责任到劳的159个生产队,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1374个生产队,评工记分的46个生产队,分散户包产到户的108户。

工副业、多种经营生产基本上实行了专业承包,成立专业队29个,专业组811个,专业户270户,劳力20219个。

有13个社(镇)270个大队1652个生产队建立了干部岗位责任制。

这些责任制在实践中起到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一些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有了新的突破。

3、逐步健全配套改进提高

1981年4月,县委召开公社党委书记会议,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

会议上,进一步学习中央75号和[1981]2号文件,传达了地委召开的县、市委书记会议精神,检查总结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分析了大好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下一步的做法。

会议认为:

贯彻中央75号文件以来,全县各地农业生产责任制有很大进步,但存在不平衡、不全面、不完善、不配套等问题。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澄清模糊认识,统一思想和行动,不论是生产队还是企业都要建立健全各业生产责任制。

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了《公社书记会议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纪要》(简称《纪要》),县委以保发[1981]10号文件批转,要求从十个方面健全配套各项生产责任制。

一是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

这是在生产队统一经营条件下的专业分工负责制,是根据社员专长,分别承包农、林、牧、副、渔、工、商各业,联系产量计算报酬,本着方便生产有利经营的原则,将生产任务分别包到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专业劳力,简称“四专一联”责任制。

二是农作物田间生产责任制。

《纪要》要求,这种责任制必须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群众觉悟等客观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可以采取包工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联系产量到劳力、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等形式。

三是林业生产和管理责任制。

《纪要》要求,凡有宜林荒山的地方,要发挥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建立林场或林业队,实行荒山绿化奖惩责任制;

凡是成片的经济林、用材林,可以承包给专业组或专业户看护管理,并固定报酬制定奖惩;

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和林业有关政策,严禁乱砍滥伐,实行封山育林等。

四是畜牧业生产责任制。

耕牛饲养可以固定专人、专户、专组喂养,专人使役,养用合一,也可实行队户联养,增值按股分成;

集体生猪和山羊可以专业承包也可以队有户养,采取定饲养员、定头(只)数、定出栏率、定饲料、定报酬、定奖惩等办法。

五是社队企业责任制。

本着便于管理,提高经济效率的原则,在企业投资兴办上,可以队与队或户与户联办,也可以县、社或社、队联办等,联办的企业可以按股按劳分成,并逐步向“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劳动在厂,分配在厂”过渡。

六是渔业生产责任制。

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一种是固定专业组、专业人管理,实行定水面、定投资、定产值、定报酬、定奖惩的办法;

另一种是场队或队户联营,收入“二八”或“三七”分成,大头归生产队。

七是农机、农具管理责任制。

大、中、小型拖拉机,实行统一经营,单机核算;

小型农机具实行专人管理,管用合一。

各型农机具都实行定使用期限、定维修费、定保管报酬,定奖赔办法等。

八是水利设施管理责任制。

社、队的各种水利设施,根据规模、范围大小,实行固定专业组、专业劳力管理使用,采取定用水单位、浇灌面积、质量、时间、费用、维修、奖惩等责任制。

九是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岗位责任制。

根据各自的职务,实行定岗位、定任务、定目标、定质量、定报酬、定奖惩等办法。

十是经济合同制。

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与各业的专业队、组、户、劳之间,都要通过充分协商,双方自愿、公平公正地分别签定经济合同,以保证农、林、牧、副、渔、机、企、工、商各业责任制的落实和兑现,促进生产发展。

这次会议以后,全县农村干部群众进一步消除了担心政策多变的疑虑,建立生产责任制的热情更加高涨,按照县委的要求和部署,认真解决各方面的具体问题,使生产责任制逐步完善改进提高。

1982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

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县委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地委的部署,从1982年上半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形式的责任制,是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长期存在的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更使生产责任制由集体经营管理的方式改进为生产资料使用权的变革,开创了农村改革的新局面。

当年,全县1841个生产队相继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同时,与此相配套的其他责任制也相应完善,公社和大队帮助生产队设置、签订农副业生产合同8万多份,1607个生产队完善了林业联产承包责任制。

476个社办企业建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当年许多农户的收入大增,有的翻了一番或几番。

第2节调整农业结构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农业结构调整也开始起步。

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要求和省委、地委的部署,县委结合保康实际,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是放宽种植计划指标,允许在大计划指导下进行小调整;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允许种植适合当地的经济作物;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工副业,推动农、林、牧、副同步发展。

1、农林牧全面发展

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以后,促进了全县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较快,基本解决了人们吃饭的问题,但农村其他各业发展较缓慢。

1979年8月29日至31日,省委书记黄知真、省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王汉章在地委书记王耀的陪同下,到保康检查了黄化、清溪河、后坪、歇马、欧店、马桥、寺坪等公社的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

在听取了县委的工作汇报后,黄知真指出,保康这几年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粮食做到了自给有余,成绩很大,但要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农、林、牧的关系,努力发展多种经营,主要是林业生产,一要造林,二要护林。

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争取实现一人一只羊、一头猪,林牧业要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根据省委、地委的指导意见,县委和有关部门分头深入社队调查研究,并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对全县农林牧并举、全面发展生产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统一了思想认识,得出一个结论:

要想保康山区富,必须发展农林牧。

县委认为,建国以来全县农业、林业、牧业生产都取得一定成绩,有了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比解放初期翻了两番多,生猪增长五倍多,耕牛增长两倍,山羊增长十二倍,为国家、集体、个人提供木材100多万立方米,每年生产黑木耳20多万公斤。

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全县发展林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相比,差距很大,存在速度慢,水平低的问题,林牧业在整个农业中占的比重很低。

1978年林牧业多种经营收入只占农副业总收入的34%,猪牛羊年末存栏人平只有0.98头(只),林业生产基本上守旧摊子,有树面积不少,有材面积不多,山林蓄积量每亩还不足一立方米,对国家贡献不大,集体经济家底薄,社员分配水平低。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前些年注意了抓粮食生产,但对林牧生产抓得不够,怕抓了林牧,挤了粮食。

重粮轻林,重农轻牧的现象比较普遍。

回顾总结全县的一些先进单位,都是走农林牧三结合的道路不断发展起来的,后坪公社唐儿河大队、马良公社赵家山大队、欧店公社金包大队、大水林场十字冲大队等单位,多年来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一手狠抓粮食,一手大力发展林牧业,产量年年增,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壮大,社员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实践证明,农林牧三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单一经济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不能发展生产。

通过学习总结,一致认为,要使保康富,非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不可,而且有利条件很多:

一是有广阔的山场,资源丰富,全县481万亩总面积中,耕地只有47万亩,而山林和可宜林荒山则有362万亩,人平1.7亩耕地,14亩山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广阔天地。

二是有30年来的经验教训,有一批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已建立了一定的多种经营基地,为进一步发展林牧业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是粮食生产初步做到了自给有余,可以腾出手来大力发展林牧业生产。

县委认为,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继续解放思想,按照客观规律建设保康,摆正农林牧的关系,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

在粮食产量稳定在人平400公斤水平上的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力争在三、五年内实现粮丰林茂,五业兴旺,鸡鸭成群,牛羊满山,把保康建成社会主义的新山区。

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县委拟定了1980—1985年林牧业发展规划。

在林业生产上,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坚持采育结合,每年抚育幼林5万亩,改造次生林13万亩,到1985年,将113万亩幼林和次生林抚育改造完毕;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每年造林4万亩,到1985年绿化宜林荒山19万亩,因地制宜发展华山松、油松、杉树、花栎树、油茶、油桐、果木林等;

大力办好林场基地,县、社分别办好一至二个林场基地,1981年,全县个个大队办林场,场场育苗,保证造林用苗需要;

实行定量采伐,每年砍伐木材18000立方米以下,切实做到随采随造,造多于伐,到198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5.2%。

在畜牧业生产上,以发展牛、羊、猪为主,要办好集体养殖场,鼓励社员养猪、牛、羊、兔、鸡等。

到1985年,全县生猪达到28万头,牛10万头,山羊10万只,长毛兔28万只,实现户平2头牛,2只羊,人平1头猪;

人平纯收入达到150元,比1978年增加65元。

在发展林牧业的措施上,县委要求,一是层层作出规划。

社、队领导要深入实际,每个山头、每条河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弄清发展林牧业的资源条件,依靠群众,作出既解放思想,又切合实际的规划。

二是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县、社、队层层建立林牧业领导小组,大队生产队配备专职林牧业队长。

三是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林牧业基地,层层办好林场和养殖场样板,点面结合,全面发展。

四是培养一支林牧业生产的专业技术队伍,县、社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和管理。

五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实行“定领导、定人员、定项目、定任务、定质量、定奖惩”的办法,做到任务明确,赏罚分明。

根据县委部署,全县上下随即行动,在较短时间内初见成效。

1979—1982年,全县封山育林36万亩,人工义务植树7286万株,人工造林68.2万亩,巩固和发展了官山和大水两个国营林场,改进和兴建社办林场6个、大队林场83个、林业专业队269个。

畜牧业方面,1979—1982年,除牛的存栏和出栏保持在4.6万头左右外,其他都有较多增长,生猪存栏和出栏由24.6万头上升到26.6万头,山羊存栏和出栏由5.16万只上升到5.71万只,家禽的存笼和出笼由不足40万只发展到42.82万只;

牧业产值由901.8万元上升到1033.2万元。

1981年,龙坪公社户平养猪3.5头,歇马庙坪大队户平养猪4.2头,全县养猪专业户发展到130多家。

2、调整种植结构

县委在指导农业生产上,由于受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多年片面坚持“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只是集中精力抓粮食作物的种植,部署农业生产只强调怎样抓粮食,制定计划主要突出粮食生产指标,评先进只看粮食增产幅度大小。

因此,忽视了“全面发展”,尤其是对经济作物种植重视不够,导致了农作物种植结构失衡,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正式通过和省委1980年“关于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十二条措施”颁布之后,县委逐步认识到了发展农业必须改革农业产业结构,结合保康实际,应先从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抓起。

1982年2月,县委副书记李官喜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

要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适当扩大油料、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面积,本年度全县各种经济作物面积要比上年度扩大13%;

要因地制宜,调整部分农田和“二荒地”发展茶叶、烟叶、油菜、桑园、药材等,每个生产队每年建基地30∽100亩,全县每年保证完成4万亩;

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要更新品种,科学栽培,增加单产,使粮食作物在调减面积的情况下增加总产,使经济作物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和价格。

1982年,全县农作物种植品种结构调整力度较大,46.93万亩总耕地面积,种植各种经济作物5.8万亩,比1980年增长58%。

特别是油菜种植面积增加较多,由1980年2.17万亩增加到3.37万亩;

油菜籽产量也由48.7万公斤上升到201.2万公斤。

棉花、芝麻、花生等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均有增加。

马良公社因地制宜发挥油菜生产的优势,在1981年扩大面积1000亩的基础上,当年又扩大面积916亩,全社油料总产达到50.2万公斤,比1981年增长59%,向国家交售油脂5.5万公斤。

黄化公社黄堡大队调减500亩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由于加强科学种植和管理,钱粮双丰收,全年农副业总产值53万元,比上年增长66%,粮食总产109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3%。

当年,全县首次试种烟叶,根据县委的安排,县农业局从五峰县引进白肋烟(鄂烟2号),在12个公社的212个生产队试种6941亩,总产17万公斤,均价1.02元,总产值19.4万元。

由于首次试种,缺少经验、技术和设施,尽管产量低质量差,均价不高,但开创了保康种植商品烟叶的历史。

3、发展多种经营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力。

为了给这些劳力寻找致富门路,县委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把视野从有限的耕地扩展到全县的山山水水,组织群众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走农、工、副综合发展的道路。

努力办好社队企业

1979年1月和8月,县委两次召开全县社队企业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党组织拿出硬措施办好社队企业。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要划清搞好工、副业生产与资本主义界限,克服抓粮食保险抓工、副业危险的错误思想,充分认识发展社队企业是促进农业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是因地制宜,坚持“三就四为”方针。

发展社队企业,应坚持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为大工业服务、为外贸出口服务。

三是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要建立企业生产管理责任制,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增产节约。

四是各部门和行业要大力支持社队企业发展。

县直相关的12个科局,要分别从资金、物资、技术和人员等方面为社队企业排忧解难。

1980—1982年,县委每年至少要召开两次办好社队企业会议,县委、县革委会政府领导经常深入社队企业调研,不断研究和解决社队企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保发[1980]22号文件指出:

各地要根据本地资源、技术力量、资金、劳力等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开采业等轻型结构的社队企业;

社队企业要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质量、定报酬、定奖惩”的五定责任制;

要根据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地通过来料加工、合资经营、产品扩散、补偿贸易、利润返还等多种经营方式,推进联合,使社队企业迅速发展。

1982年2月,县委副书记李官喜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巩固发展社队企业,一是要明确发展方向,打开市场,要立足于保康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县内外的市场需求,生产产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是要搞好智力开发,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帮”的办法,提高生产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三是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及时解决社队企业在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为社队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经过上述努力,许多社队企业开始摆脱困境,呈现出发展的生机。

1982年与1979年相比较,全县社队企业经过整顿重组,由428家合并为358家,固定资产由755万元上升到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