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52080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doc

《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doc

篇一:

音乐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夏日风情

教学设计:

本单元以夏日风情为主题,在教学内容中以听听唱唱创创活动为主,在本

单元中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通过歌唱与欣赏认识6/8的节奏特点,掌握四声部轮唱的风格,学习《剪羊毛》的旋律,并能够用口琴吹奏歌曲。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感受双音的音响效果。

教学内容:

听听:

那不勒斯舞曲、意大利随想曲

唱唱:

夏天来了---复习6/8拍

剪羊毛

创创:

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和大号

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

本课以小号为重点。

2、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进一步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

1、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作

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意大利风格的舞剧音乐。

乐曲为三部曲式结构。

在乐队全奏四小节热烈的引子后,出现了小号用小快板速度独奏的活泼而轻快的主题,这一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都是;第二乐段:

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第三乐段:

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2、复习6/8拍

教学课时:

8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那不勒斯舞》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难点:

对音乐中部分乐器音色的掌握。

教学准备:

音乐、板书、口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所学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听着音乐,愉快地走进教室。

二、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

请大家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教师在喊出“预备——开始”口令的同时,有意夸张地把手贴在脸颊上。

此时出现微妙的情形:

全体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随教师把手贴在脸颊上。

教师让同学们互相观察手放的位置,提出问题:

“刚才老师讲的要求是什么”?

★同学们会流畅的回答:

“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大家都把手错放到脸颊上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同学们都看到老师是把手放到脸颊上的,所以也都把手放到了脸颊上。

(这个现象说明一点,那就是同学们相信眼睛看到的胜于相信耳朵听到的。

俗话说: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也说明这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是,世界是由多元化组成的,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的视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还可以用耳朵的听觉去发现和感受这世界的另一面。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此,学习音乐是培养和发展我们用听觉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能力。

师: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西洋铜管乐器,并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用眼睛观察西洋铜管乐器形状及演奏姿势的同时,注意用听觉去感受西洋铜管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表现特点。

三、西洋铜管乐器介绍:

1、展示多媒体,呈现课题《那不勒斯舞曲》和本课的四个教学内容标题:

(1)西洋铜管乐器介绍;

(2)巩固练习;(3)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4)欣赏:

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2、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号的乐器形状(图像)、音色特征

及声音特点介绍(文字和解说)、演奏姿势(图像)和乐器演奏音乐实例(音乐)多方位整合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乐器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关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特点的解说文字,听到解说声音;在聆听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实例时可以看到使用本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向学生介绍过程中,注意重点简要提示各乐器的声音特点,小号:

声音高而明亮;长号:

声音有些撕裂的感觉;圆号:

声音带有一种朦胧感;大号:

声音浑厚低沉。

四、巩固练习: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大屏幕上呈现出各种铜管乐器的图像,学生每组选出两名代表,听播放的音乐片段,说出所听音乐的主奏乐器名称。

判断回答错的可以由本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和纠正。

五、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

1、在大屏幕上由简到繁按顺序呈现《那不勒斯舞曲》第一、第二和第三乐段的主题音乐节奏,引导学生按乐段音乐主题分别进行节奏视读。

★2、指导学生分析、归纳三个乐段的主题音乐在节奏上的不同之处。

第一乐段:

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第二乐段:

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第三乐段:

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3、操作课件,节奏谱变为乐谱,让学生看着曲谱听教师用钢琴弹奏各乐段音乐主题旋律(也可以随琴轻声视唱旋律),使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各乐段音乐主题旋律。

六、欣赏:

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1、电脑呈现文字,向学生介绍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的作者和乐曲结构、风格等。

并用具有俄罗斯风格的风车建筑小图片,衬托出一种异国情调,创设欣赏情景。

2、初听:

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音乐时,按乐段出现时间同步呈现各乐段主题音乐旋律曲谱,同时,根据音乐的情绪表现,在第一乐段音乐中可爱的天鹅缓慢地游进画面;第二乐段中出现英俊的王子,并使可爱的天鹅变为美丽的公主;第三乐段中随着快速的音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自下而上地升起。

用这些简单的动画,启发学生的音乐联想。

★3、初听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三个段落的主题旋律都是从小节中什么位置(强拍、弱拍或次强拍)上开始的?

(2)乐曲的高潮出现在哪一段中?

并根据讨论在课本17页第(4)题中的123选择划“√”。

★4、复听:

为给学生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间,复听时,在大屏幕上只呈现出一幅水雾朦胧,依山傍水的俄罗斯城堡郊景画面,并在水雾弥漫的水面上清晰的列出:

边听边找出三个段落主题出现的顺序,完成课本“听听想想”填写练习的音乐复听要求。

让同学们在充分领略

音乐魅力,发展想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对三个乐段音乐主题的认识。

七、教师对本课学习情况进行小结,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意大利随想曲》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意大利随想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进一步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难点:

对音乐中部分乐器音色的掌握。

教学准备:

音乐、板书、口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听音练习

听辩下列双音的音响效果,说说那些和谐悦耳?

那些不和谐?

并用线响应的图示连一连。

1、misol2、fala

3、sido’4、dodo’

5、solla

三、学习小号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号的乐器形状(图像)、音色特征及声音特点介绍(文字和解说)、演奏姿势(图像)和乐器演奏音乐实例(音乐)多方位整合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乐器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关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特点的解说文字,听到解说声音;在聆听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实例时可以看到使用本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向学生介绍过程中,注意重点简要提示各乐器的声音特点,小号:

声音高而明亮;长号:

声音有些撕裂的感觉;圆号:

声音带有一种朦胧感;大号:

声音浑厚低沉。

通过网络让学习了解小号、大号、长号、圆号、短号各自有写什么不同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铜管乐器。

三、四、辨别刚才介绍四种乐器的音色

1、分别播放音乐片断,让学生辨别,并指出是哪种乐器。

《狼的主题》圆号→《骑兵序曲》小号→长号与大号《变奏十二》。

2、请同学到黑板上用图画分别表示四种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3、欣赏选自《天鹅湖》中的《那不勒斯舞曲》播放录音,辨别乐曲的音色→小号。

4、自己感受一下,说说音乐在描述什么?

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

5、唱乐曲的旋律。

(出示主旋律歌谱)

篇二:

音乐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夏日风情

教学设计:

本单元以夏日风情为主题,在教学内容中以听听唱唱创创活动为主,在本

单元中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通过歌唱与欣赏认识6/8的节奏特点,掌握四声部轮唱的风格,学习《剪羊毛》的旋律,并能够用口琴吹奏歌曲。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感受双音的音响效果。

教学内容:

听听:

那不勒斯舞曲、意大利随想曲

唱唱:

夏天来了---复习6/8拍

剪羊毛

创创:

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和大号

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

本课以小号为重点。

2、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进一步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

1、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作

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意大利风格的舞剧音乐。

乐曲为三部曲式结构。

在乐队全奏四小节热烈的引子后,出现了小号用小快板速度独奏的活泼而轻快的主题,这一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都是;第二乐段:

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第三乐段:

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2、复习6/8拍

教学课时:

8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那不勒斯舞》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难点:

对音乐中部分乐器音色的掌握。

教学准备:

音乐、板书、口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所学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听着音乐,愉快地走进教室。

二、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

请大家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教师在喊出“预备——开始”口令的同时,有意夸张地把手贴在脸颊上。

此时出现微妙的情形:

全体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随教师把手贴在脸颊上。

教师让同学们互相观察手放的位置,提出问题:

“刚才老师讲的要求是什么”?

★同学们会流畅的回答:

“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大家都把手错放到脸颊上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同学们都看到老师是把手放到脸颊上的,所以也都把手放到了脸颊上。

(这个现象说明一点,那就是同学们相信眼睛看到的胜于相信耳朵听到的。

俗话说: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也说明这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是,世界是由多元化组成的,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的视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还可以用耳朵的听觉去发现和感受这世界的另一面。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此,学习音乐是培养和发展我们用听觉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能力。

师: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西洋铜管乐器,并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用眼睛观察西洋铜管乐器形状及演奏姿势的同时,注意用听觉去感受西洋铜管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表现特点。

三、西洋铜管乐器介绍:

1、展示多媒体,呈现课题《那不勒斯舞曲》和本课的四个教学内容标题:

(1)西洋铜管乐器介绍;

(2)巩固练习;(3)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4)欣赏:

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2、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号的乐器形状(图像)、音色特征

及声音特点介绍(文字和解说)、演奏姿势(图像)和乐器演奏音乐实例(音乐)多方位整合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乐器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关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特点的解说文字,听到解说声音;在聆听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实例时可以看到使用本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向学生介绍过程中,注意重点简要提示各乐器的声音特点,小号:

声音高而明亮;长号:

声音有些撕裂的感觉;圆号:

声音带有一种朦胧感;大号:

声音浑厚低沉。

四、巩固练习: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大屏幕上呈现出各种铜管乐器的图像,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