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科学综合 0510年真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2004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4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科学综合 0510年真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科学综合 0510年真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科学综合 0510年真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科学综合 0510年真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科学综合 0510年真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科学综合 0510年真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科学综合 0510年真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科学综合 0510年真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科学综合 0510年真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被污染土壤的修复措施有哪些?

8.环境标分为哪几类?

三、综述题(本题含5个小题,任选4个,每题20分,共80分)

1.试从酸雨的基本成分和形成机制说明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2.试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循环,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3.详细列举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并说明这些污染物对生物和人体的危害。

4.试述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的水污染物及其控制措施。

5.试述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本题含10个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生态系统

2.“三同时”原则

3.垃圾堆肥

4.Chemicaloxygendemand

5.环境容量

6.Eutrophication

7.环境背景值

8.水体自净

9.EcologicalEfficiency

10.可持续发展

二、简答题(本题含8个小题,任选6个,每题10分,共60分)

1.城市化对大气、水、生物环境的影响。

2.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原则。

3.如何有效地控制噪声的污染?

分别从技术工程和管理工程角度加以简单论述。

4.热污染对水体的影响?

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防治水体热污染?

5.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6.简述3种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7.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与流程,并列举活性污泥法运行控制中常用的4个参数。

8.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形成的条件及机制,结合你所有的知识谈谈如何控制光化学烟雾的危害。

三、论述题(本题含4个小题,任选3个,每题20分,共60分)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何获得高度准确,并有代表性的环境质量数据?

2.论述微生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3.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我国势必将要开发外太空资源,航天船的建造不单要考虑到科学实验而且也要考虑到宇航员的外太空安全,从环境工程的角度考虑,航天船、空间站的建设中宇航员生命保障体系中会产生哪些废弃物?

它们分别如何处理?

4.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被淘汰的电子产品不断流入“环境”中,我们称之为“电子垃圾”。

“电子垃圾”将会为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如何有效处理与处置这些“电子垃圾”?

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试加以论述。

 

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概念解释(本题含10个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环境质量

2.优先控制污染物

3.卫生填埋

4.噪音分贝值

5.选择性培养基

6.生物修复

7.重金属迁移

8.生物多样性

9.环境激素

10.生物入侵

1.简述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2.固定源微粒污染物的控制方法有哪些?

3.简述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4.二次污染物硫酸气溶胶是如何形成的

5.大气中含氮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其主要危害是什么?

6.画出一般城市污水处理的基本流程图。

7.简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系统的内容。

8.某一水样中仅含有葡萄糖(C6H12O6)180mg/L,丙酸(CH3CH2COOH)89mg/L,请计算此废水的化学需氧量为多少mg-COD/L?

1.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主要控制方法有哪些?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泥是如何处理处置的?

2.试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3.试述微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4.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油化学公司双苯车间发生爆炸,爆炸后大量含有芳香类物质的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严重污染。

请你就本次松花江污染情况设计一套松花江江水污染的监测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6个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水环境容量

2.完全培养基

3.转基因生物

4.水华

5.环境背景值

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二、简答(共4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与常规的化学监测相比,生物监测有哪些特点?

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2.土壤中的农药是怎样迁移、降解、转化的?

3.环境规划的一般内容是什么?

4.试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共2个小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哪些内容?

以你所在的城市为例,设计一套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2.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6个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环境基准:

2.环境影响评价:

3.点污染源: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5.环境仪器标准:

6.

2、简答(共6小题,每题10分,共60分)

1、活性污泥几种运行方式及原理优点

2、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转化过程

3、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4、燃煤脱硫技术然前脱硫、燃中脱硫、燃后脱硫的经济分析比较

5、环境排放标准由转变成的意义作用

6、家用电器上标有能效标识的作用意义

3、论述(共3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地表水监测步骤

2、生物质能源与自然资源、环境技术的关系

3.用循环经济的原理论述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共8个,每个5分,共40分)

1.城市污水处理流程(参见)

2.电容器除尘装置原理

一、论述题(共2个,每个30分,共60分)

1.化石能源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状况。

2.循环经济与3R原则的关系。

试题2005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本题含1—4四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BOD:

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2.TOC:

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

3.氧垂曲线:

若河流某点连续排入固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在稳定流动状态下沿河道不同距离测定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则可得到一条溶解氧变化曲线,称为氧垂曲线。

指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过程。

4.固体废弃物:

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

5.噪声: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烦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6.亏氧量:

在某一温度下,实际的溶解氧浓度与饱和浓度的差值称为亏氧量。

7.活性污泥:

向生活污水中不断地注入空气,维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经过一段时间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种絮凝体。

这种絮凝体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构成的,易于沉淀分离,使污水得到澄清,这就是“活性污泥”。

8.景观环境:

所谓景观环境,是指由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所组成的,具有观赏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空间关系。

9.清洁生产:

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则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

10.温室效应:

大气层中某些气体对短波和可见光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强烈。

因此,地球表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答:

(1)对流层:

它是大气圈中最下面的一层,有纯净的干空气,一定量的水蒸气,下部气温高,上部气温低,大气易形成较强烈的对流运动,由于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对流层常出现极其复杂的气候现象。

(2)平流层:

位于对流层之上,下部气温几乎不随高度而变化,上部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大气透明度好,气流稳定。

(3)中间层:

这里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4)暖层:

该层下部基本上是由分子氮所组成,而上部是由原子氧所组成,暖层中气体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

由于太阳光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使该层中的气体分子大量的别电离。

(5)外层:

是大气圈的最外层,在热层的上部,大气十分稀薄,气温随高度而上升,大气粒子很少互相碰撞,中性粒子基本上按抛物线轨迹运动,这层相当厚,是从大气圈逐步过渡到星际空间的大气层。

五律分别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

这五类规律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实现既定的目标,规则的制定与施行必须达到五类规律的协同(五律协同)。

五律协同原理具有两层涵义:

第一,有彼此相对独立的五类规律制约人类生产和发展,人类行为必须同步遵守它们的各自作用;

第二,五类规律彼此间相互作用,人类行为要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取得五类规律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协同度越高,预期效果越好。

五类规律相对独立又相互关系,组成一个协同的、有机的系统。

3.简述放射性污染物的来源、分类、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来源:

核工业产生的“三废”;

意外事故;

核试验;

同位素的应用

分类:

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废物,统称为放射性废物。

从处理和处置角度,按比活度和半衰期将放射性废物分为高放长寿命、中放长寿命、低放长寿命、中放短寿命和低放短寿命五类。

危害:

1)α、β、γ射线照射人体后,常引起肌体细胞分子、原子电离,使组织的某些大分子结构被破坏;

2)人体一次或短期内接受大剂量照射,将引起急性辐射损伤;

3)全身大剂量外照射会严重危害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和系统,轻者出现发病症状,重者造成死亡;

4)辐射损伤还会产生远期效应、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控制措施:

1)重视放射性废气处理:

核设施排放的放射性气溶胶和固体粒子,必须经过滤净化处理,使之减小到最小程度,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2)强化放射性废水处理:

放射性废水的排放要保持在可以合理实施的最低水平,必须根据单位治理设施建立核定限值和年排放限值,实际排放浓度必须低于核定的浓度限值。

3)妥善处理固体放射性废物:

废矿石应填埋,并覆土,植被作无害化处理;

尾砂坝初期用当地土、石,后期用尾砂堆放,顶部须用泥土、草皮和石块覆盖。

4.请绘出典型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绘出图之后根据图简单描述一下。

部分污泥回流

土壤侵蚀是指在外力(水、风)的作用下,地面物质(土壤、田质等)破坏,推移、沉积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是能量消耗,转化和做功的过程,外力是动力,地面物质是被破坏、推移、沉积的对象。

1)年平均降水量:

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最大,在降水稀少的地区,由降雨引进的土壤侵蚀比较轻,而且少量的降雨为长期缺水的植物所吸收,因而径流很少,在降雨量大于1000mm的地区,通常可生长茂密的森林植被,成为土壤的保护层。

土壤侵蚀也很薄弱,而中等程度降雨、植被遭严重破坏的地区以及降雨量大而森林被砍的地区经常发生严重的土壤侵蚀。

2)降雨类型:

热带地区的大暴雨比温带地区的较为和缓的降雨更具有破坏作用,破坏性降雨一般发生在40°

S之间,在半干旱条件下,严重的侵蚀多是由强度极大的降雨引起的。

陡坡和易受破坏的土壤在温带条件下可产生严重的侵蚀。

固体废物的危害:

工业、矿业固体废物堆积,占用了大片土地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

生活垃圾、粪便是细菌和蠕虫等的孳生地和繁殖场,能传播多种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得到危害更加严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易燃性:

由于易燃性危险废物容易燃烧,并且能放出大量的热和烟,不仅造成热污染和大气污染,还可能因间接地提供了一定的能量,引起另一些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或者使其他在常温条件下无害的废物变为危险废物。

2)腐蚀性:

具有腐蚀性危险废物不仅会直接对人体和其它生物造成损伤;

而且会使盛装容器受到腐蚀发生渗漏,破坏金属、混凝土的构筑物。

3)反应性:

具有反应性危险废物发生聚合与分解反应,或与空气、水等发生强力反应,以及因受热、冲击而发生爆炸所释放出的有毒烟雾和能量,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严重的破坏和损伤。

4)毒性:

具有毒性的废物能使人、动植物中毒,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

5)感染性:

具有感染性的危险废物会因含有致病的微生物、病毒,使人和动植物出现病态,严重时死亡。

处理处置原则:

1)最小化:

固体废物排放量日趋增多,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废物最小化处理极为重要,清洁生产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不生产或少生产废物。

2)资源化:

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无害化:

固体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

(一)排土、容土改良(物理改良措施)

因为重金属污染物大多富集于地表数厘米或耕作层,采用排土(挖去污染土层),客土(用非污染土壤覆盖于污染土上),以获得理想的改良效果。

该法只适用于小面积污染土壤。

(二)生物改良措施

1)种植某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来逐步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恢复土壤环境的质量。

2)利用土壤中红酵母和蛇皮藓菌净化土壤;

利用蚯蚓降低污染,改良土壤。

蚯蚓不仅能翻耕土壤,改良土壤,而且还能处理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三)施加抑制剂(化学改良剂)

施加化学抑制剂可改变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方向,使其被淋洗或转化为难溶物质,减少被作物吸收的机会。

一般施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等。

8.环境标准分为哪几类?

环境标准按其性质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和污染警报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为主要目标,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所作的限定性规定。

按环境要素的不同,有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以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而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者有害因素的排放量或排放浓度所作的限度规定。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必要手段,其作用在于直接控制污染源,从而达到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

污染物排放标准按污染物形态的不同,通常分为废气排放标准、废水排放标准、废渣排放标准。

3)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属于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种辅助规定,它是根据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的特点,对必须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加以具体规定,以便执行检查。

4)污染警报标准是环境污染恶化到必须向社会公众发出一定警报的标准。

一、综述题(本题含5两个小题,任选4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试从酸雨的基本成分和形成机制说明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和防止措施。

酸雨的基本成分是硫酸、硝酸。

形成机制:

1)SO2的氧化过程

SO2通过催化氧化和光化学氧化两种途径转化为SO3,进而生成硫酸。

2SO2+2H2O+O2H2SO4

2SO2+O22SO3+2H2OH2SO4

2)NOx的氧化过程

在空气湿度大,并存在金属杂质和NH3的条件下,生成硝酸和硝酸盐,最终形成气溶胶。

NONO2HNO3

SO2和NOx经过以上复杂过程,形成不易挥发的硫酸、硝酸等、这些酸性污染物可以被吸收到云内,进而形成酸性降水。

酸雨的危害:

(1)酸化土壤:

土壤酸化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生长。

(2)酸化水体:

水体酸化,水中生物面临灭绝危险。

(3)破坏森林:

受酸雨危害的森林变得脆弱和枯萎。

(4)侵蚀艺术雕塑,损害建筑物和桥梁等。

(5)影响人体健康:

直接影响是刺激皮肤,并引起哮喘病和各种呼吸道的有毒金属沉淀,留在水中被鱼类摄入,人类食用鱼类而受其害。

预防措施:

1)降低SO2的排放量:

洗煤,燃煤过程脱硫,烟气脱硫。

2)NOx的防治:

改进燃烧装置,汽车尾气进行催化还原,开发使用洁净能源。

3)缓和酸雨的措施:

向酸雨敏感地区投加石灰,使PH增大,但石灰等碱性物质也会对水体和土壤产生不良影响。

(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迁移常常伴随着形态的转化。

污染物不仅在各个要素圈中迁移和转化,还可跨越圈层进行多个介质迁移、转化而形成循环。

污染物在生物和生物的无机环境之间,通过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进入生物体内,在生物体内转运和转化,然后随着排泄物、动物尸体、枯枝落叶,经微生物分解进入土壤、水体、大气中。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3种方式。

物理-化学迁移对于无机物主要是通过溶解-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络合等物化反应实现迁移有机物还可通过光化学分解和生化分解进行迁移,这种迁移决定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方式、富积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

机械迁移指污染物通过大气、水的扩散和搬运作用,以及重力作用的迁移;

污染物还可通过生物吸收、代谢、生长、死亡实现生物迁移。

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同时,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

最普遍的是污染物的化学转化,主要是光化学氧化、氧化还原和络合水解等作用;

物理转化可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来实现;

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而发生的变化。

(二)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经过生物体内的代谢,一些污染物被代谢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些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则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污染物对生物产生的损害总和称为毒性效应或毒性作用。

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效应可以发生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各个水平上。

污染物对机体的毒性主要体现在对机体健康的损害、对胚胎的毒害(死亡、生长迟缓、畸形等)和对遗传物质的毒害。

污染物对生物可以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致癌作用指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诱发机体组织癌变形成肿瘤的过程;

致畸作用是指污染物通过人或动物妊娠母体引起胚胎畸形的过程;

致突变作用指污染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

这种变化的遗传信息或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繁殖过程中能够传递给子代细胞,使其具有新的遗传特性。

1)硫的氧化物:

主要是SO2和SO3,由燃烧含硫的煤和石油等燃料产生。

它们的腐蚀性较强,能刺激人的呼吸系统,是引起肺气肿和支气管炎发病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致癌作用,能损害植物叶片,影响其生长。

2)氮的氧化物:

主要是NO和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化工厂及金属冶炼厂所排放的废气。

空气中的NO可以喝血红蛋白结合,比CO亲合力大数百倍。

空气中的NO2具有腐蚀性和刺激作用,能损害农作物使之减产,还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

3)一氧化碳:

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血红蛋白向体内的供氧,轻者头晕、头痛,重者死亡。

4)光化学烟雾:

主要由于大气中NO2的光化学作用的形成,它对人的眼睛和鼻、咽、喉肺部等器官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对植物的毒性作用也很强,会使植物叶面出现“斑点样”坏死病变。

5)悬浮微粒:

指分散在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微粒。

降低能见度,遮挡阳光,使云雾、雨水增加,影响气候

能吸附大气中某些致癌物质(3,4苯并芘),使肺癌发病率上升

粒径为0.1~1μm的微细粒子可直接吸入肺泡,引起呼吸道疾病和癌症。

水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工业生产废水

包括矿山废水,是工业生产过程或矿山开采、矿石洗选等过程产生的废水。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包括厕所排水、厨房洗涤排水以及沐浴、洗衣排水。

3)农业生产污水

主要指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排出的废水。

由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灌溉后排出的水或雨后径流中常含有一定量的农药和化肥,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

主要的水污染物:

(1)悬浮物:

悬浮物是指悬浮在水中的细小固体或胶体物质,主要来自水力冲灰、矿石处理、建筑、冶金、化肥、化工、纸浆和造纸、食品加工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2)好氧有机物:

生活污水和食品、造纸、制革、印染、石化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糖类、蛋白质、油脂、氨基酸、脂肪酸、酯类等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态或溶解态存在于污废水中,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消耗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降低,因而被称为好氧有机物。

(3)植物营养物:

植物营养物重点指含氮、磷的无机物或有机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部分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

(4)重金属:

作为水污染物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镍、钴、锡等)。

(5)难降解有机物:

难降解有机物是指那些难以被自然降解的有机物,它们大多为人工合成化学品。

例如,有机氯化合物、有机芳香胺类化合物。

(6)石油类:

水体中石油类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船舶排水、工业废水、海上石油开采及大气石油烃沉降。

(7)酸碱:

水中的酸碱主要来自矿山排水、多种工业废水或酸雨。

酸碱污染会使水体PH值发生变化,破坏水的自然缓冲作用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8)病原体:

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屠宰、制革、洗毛、生物制品等工业行业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传播霍乱、伤寒、胃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