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1616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Word下载.docx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中国专家共识Word下载.docx

(5)检测目的;

(6)标本采集的日期和时间。

4.严格无菌操作。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标本被污染。

盛放标本的容器须经灭菌处理。

灭菌宜采用压力蒸汽等物理灭菌方法,不得使用化学消毒剂灭菌。

采集无菌标本时应注意对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

如使用消毒液消毒皮肤,须作用一定时间,待其干燥后采样。

二、微生物标本运送的基本原则

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尽快送往实验室,多数标本应在2小时内送达。

有些样本量小的标本应在采样后15-30分钟内送达。

实验室应与临床共同设计标本采样和送检的流程,在人力、物力上保证标本可按要求送达实验室。

2.保证必要的运送条件:

不同种类的标本因检测的目标致病微生物不同,对标本保存和运送的环境条件有不同的要求(详见附表)。

对温度敏感的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应保温并立即送检。

标本运输通用原则

标本检测项目

标本采集方法

收集装置、温度和理想运输时间

需氧细菌培养

组织、体液、提取物和组织活体检查(活检)等

一般拭子或flocked拭子(一种新型拭子,由多个不同型号的拭子组成)

无菌容器,室温,立即送检;

拭子运输容器,室温,2小时内

厌氧细菌培养

组织、体液、提取物和组织活检等

一般拭子或flocked拭子

无菌厌氧容器,室温,立即送检;

厌氧拭子运输容器,室温,2小时内

真菌培养和抗酸杆菌培养

拭子(酵母及表面分枝杆菌感染)

无菌容器,室温,2小时内;

病毒培养

组织、体液、提取物和组织活检等采用

无菌容器或拭子

置于内置冰块病毒运输容器内,立即送达;

病毒拭子运输容器,室温,2小时内

血清学

5ml血清

干燥管,室温,2小时内

抗原检测

密闭容器,室温,2小时内

核酸扩增实验室

5ml血浆

EDTA管,室温,2小时内

其他类型标本

注:

尽量不采用拭子送检标本,一定要用拭子的,应采用运送拭子。

三、实验室标本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1.实验室应拒收质量不合格的标本。

实验室要建立标本质量管理要求,制定拒收标准,建立退检机制。

实验室有责任严格执行标本验收和拒收标准,并通过沟通、培训使临床充分掌握标本拒收标准和退检机制。

微生物实验室对标本的拒收标准

1)标本采集至实验室接收过程间隔过长,或无标本采集时间,或保存的温度不当。

2)标本运送条件不正确:

如厌氧培养标本却在有氧条件下送检。

3)容器不规范:

如容器有裂缝或被打破导致标本泄露、容器非无菌等。

4)未贴标签或贴错标签:

标本与检验目的不符合,如痰培养送检尿标本;

患者信息与标本不符,如女性患者送检前列腺标本。

5)标本明显被污染,如痰标本中混有食物残渣等。

6)拭子上的标本已经干涸。

7)标本不符合检验要求,如痰标本以唾液为主。

8)标本使用了固定剂或防腐剂。

9)标本量太少。

10)一支拭子要求检验项目太多。

11)24小时内重复送检的标本(血培养除外)。

标本拒收标准实施中与临床沟通的方法:

标本拒收不应轻易将标本丢弃,应电话联系临床医生再决定标本的处置方式。

如医生坚持继续检测,则应在报告中说明标本质量情况,并注明“应临床要求,完成检测”。

2.提供临床随时可查阅的标本采集规范手册。

每所医疗机构都要制订标本采集送检规范的手册,采取书面或电子化的方式提供给临床医护人员,以保证临床医护人员可以随时查阅。

要制订计划,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第一节:

血培养标本

血液作为无菌标本,血液培养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检测可以为临床进行血流感染和其它部位感染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快速、准确的血培养检测结果,对临床的治疗和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临床采样指征:

1.菌血症:

患者出现发热(≥38℃)或低温(≤36℃),或寒战;

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

10.0×

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

或白细胞计数减少(计数<

3.0×

109/L);

有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休克等全身感染症状体征,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又不能排除细菌、真菌血流感染的,就应进行血培养。

尤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立刻进行血培养:

(1)医院获得性肺炎;

(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血管导管大于48小时;

(3)有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

2.感染性心内膜炎:

凡原因未明的发热,持续在1周以上,伴有心脏杂音或心脏超声发现赘生物,或原有心脏基础疾病、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患者,均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患者带有血管内导管超过1天或者拔除导管未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

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不能除外由血管内导管引起感染可能的,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二、标本采集:

(1)尽可能在患者寒战开始时,发热高峰前30-60分钟内采血。

(2)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培养标本;

如患者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血培养。

(3)采血部位:

通常为肘静脉,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常伴有定植菌存在。

(4)采血工具:

建议采用商业化的真空血培养瓶,如果血培养瓶的储存温度为2-8℃,应先将血培养瓶在室温放置30分钟左右,平衡至室温再采血。

同一部位采集两瓶血培养时不建议更换针头。

(5)采血次数、血培养瓶选择:

对于成人患者,应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

每个部位应需氧和厌氧培养各一瓶。

对于儿童患者,应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分别注入儿童瓶,厌氧瓶一般不需要,除非怀疑患儿存在厌氧菌血流感染。

(6)采血量:

采血量是影响血培养检出阳性率的重要因素,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血培养阳性率。

成人每次每培养瓶应采血5-10ml注入成人瓶;

婴幼儿根据孩子的体重确定采血总量,每培养瓶(儿童瓶)采血2-4ml。

(7)皮肤、血培养瓶消毒:

为减少皮肤、培养瓶口等对血培养造成的污染,在穿刺前,应对皮肤和培养瓶口进行消毒并充分干燥,以减少假阳性的发生机率。

(8)避免采血管内空气注入厌氧血培养瓶。

(9)避免在静脉留置导管连接处(如肝素帽处)采血标本,避免标本污染。

2.感染性心内膜炎

(1)建议在经验用药前30分钟内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外周静脉血培养标本。

如果24小时内3套血培养标本均为阴性,建议再采集3套血培养标本送检。

(2)怀疑左心心内膜炎时,采集动脉血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分为保留导管和不保留导管两种情况。

(1)保留导管:

分别从外周静脉和导管内各采取1套血培养标本,在培养瓶上标注采集部位,送往微生物实验室,同时进行上机培养。

2套血培养检出同种细菌,且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早2小时以上,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不保留导管:

在外周静脉采集2套血培养标本。

同时,通过无菌操作剪取已拔出的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上交叉滚动4次进行送检。

或采用超声震荡法留取菌液接种。

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培养出同种同源细菌,且导管尖端血平皿的菌落计数超过15CFU有意义。

三、标签和申请单:

每套血培养瓶上标签应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并注明标本采集时间和部位。

如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疑似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的标本,申请单除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一定要注明疑似诊断。

四、标本运输:

1.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最好在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

不能及时送检者,应置室温暂存。

血培养瓶接种前后都禁止放冰箱。

2.运送的装置要足够安全,避免血培养瓶的运送过程中因碰撞发和破裂。

五、实验室拒收标准:

由于血培养标本采取不易,且血流感染患者往往病情急重,实验室应尽可能接受血培养标本,并尽快进行培养检测。

除非以下几种情况:

1.血培养瓶破裂、渗漏;

2.血培养瓶内注入非无菌标本;

第二节:

呼吸道标本

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不同部位的感染病原菌差异较大,上呼吸道感染多以病毒为主,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多样,选择合适的标本尤为重要,因为标本很容易受到口咽部菌群的污染,导致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误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一、咽拭子标本

咽拭子标本仅用于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常规仅报告A群链球菌。

一)临床采样指征:

突发的咽痛、扁桃体肿大、颈部或颌下淋巴结肿痛,常伴有发热,通常没有咳嗽和明显的鼻溢。

Centor标准可作为A群链球菌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预测指标。

Centor标准包括下列4项内容:

扁桃体脓性渗出;

颈部或颌下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发热;

无咳嗽。

对符合3条或以上Centor标准的成人患者建议进行咽拭子培养。

二)标本采集

嘱病人张口发“啊”音,以暴露咽喉部,必要时用压舌板;

取出咽拭子中的无菌长棉签,快速擦拭两侧腭弓和咽、扁桃体的分泌物,扁桃体有脓点时最好挤破脓点并采集脓性物,将棉签插入运送管,盖紧送检。

三)标签和申请单

申请单除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注明患者的临床诊断、症状、是否使用了抗菌药物、检测目的,一定要注明标本采集时间。

标本盒上的标签要求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注明标本采集时间、检测目的。

四)标本运送

咽拭子标本的运送宜采用带保湿功能的运送培养基,避免由于送检时间过长而干燥。

如未采用运送培养基,应于半小时内送检。

即使采用运送培养基,室温保存也不应超过24小时。

二、痰液标本

痰培养仅用于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部感染的诊断。

但它不是诊断肺部感染的最佳标本。

血培养、肺泡灌洗液或经气管吸取物的培养结果更加准确。

痰标本不能进行厌氧菌培养。

痰标本采集前,要判断患者是否有能力配合完成深部咳痰。

要向患者充分说明口腔清洁、深咳、避免口咽部菌群污染的意义,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留取痰标本。

患者应在医生或护士直视下留取痰液标本。

实验室要建立痰标本的质量控制流程,对于被口咽部菌群污染的标本,要予以拒收,并建议临床再次采集合格标本送检。

一)临床采样指征

咳嗽、脓性痰,伴有发热,影像学检查出现新的或扩大的浸润影;

气道开放患者,出现脓痰或血性痰;

考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集痰液标本,同时送血培养标本。

二)采集要求

由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苛养菌是最常见的肺部感染病原体,标本盒内细菌在室温环境下很容易自溶死亡,如不能在采集标本后2小时内接种将明显影响检出率。

因此痰标本的采集时机十分关键,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采集标本:

1.争取首剂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及更换抗菌药物前采集;

2.标本采集后保证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并得到接种;

3.只要有可能得到合格的痰标本,应马上采集、送检;

4.宜在医护人员直视下留取合格痰标本;

5.送检痰标本后三天内不主张再次送检。

三)标本采集

采集前准备无菌杯(螺口、有盖、密封)、清水。

并向患者提供口头及书面采样指导,以保证患者充分理解口腔清洁、深咳、避免口咽部菌群污染的意义和方法。

1.用清水漱口2-3次,有假牙者应先取下假牙;

再用力咳嗽咳出深部痰液;

2.将痰液咳入无菌杯内;

3.盖好并拧紧杯盖,尽快送达实验室。

四)标签及申请单

申请单除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注明患者的临床诊断、症状、是否使用了抗菌药物、检测目的,标识是普通培养、抗酸杆菌还是真菌培养。

一定要注明标本采集时间。

标本盒上的标签要求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注明痰标本采集时间和检测目的。

五)标本运输

1.标本采集后需尽快送到实验室,不能超过2小时。

不及时运送可导致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苛养菌由于不适应外界环境和自溶现象而死亡;

2.不能及时送达或待处理标本应置于4℃冰箱保存(疑为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苛养菌不在此列),以免杂菌生长。

但不能超过24小时;

六)实验室拒收标准

1.质量不合格标本:

显微镜下细胞学检查发现标本受口咽部菌群污染。

合格痰标本应鳞状上皮细胞<

10个/低倍视野,白细胞>

25个/低倍视野,或白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

2.5;

2.没有标签或标签贴错;

3.标识信息不明,未提供采集时间及送检目的等;

4.超过2小时送达实验室,且没有正确保存的标本;

5.运送容器有渗漏;

6.同一天同一项目重复送检的痰标本。

三、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BAL)

采集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测,可减少口咽部菌群的污染,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须做定量或半定量接种培养。

对于疑似肺炎患者,如有机会进行气管镜检查,则可同时采集肺泡灌洗液进行培养。

不能进行深部咳痰的患者,也可考虑通过气管镜获取标本。

患者咽喉局部麻醉后,导入纤维支气管镜。

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对病灶所在支气管以下肺段或亚肺段水平,用37℃或室温无菌生理盐水多次灌洗,每次注入20~60ml(常规进行4~5次),直到总共灌洗100~300ml,并充分吸引回收,从回收液中取出10ml标本,放入无菌管中,旋紧盖子,即刻送达实验室。

三)标签及申请单

一定要注明标本种类为肺泡灌洗液,以及采集时间。

无菌管上的标签要求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注明标本采集时间、检测目的。

四)标本运输

标本采集后需尽快送到实验室;

不要冷藏标本。

五)实验室拒收标准

1.没有标签或标签贴错;

2.标识信息不明,未提供采集时间及送检目的等;

3.无菌管无盖子,有污染可能;

4.未及时送至实验室的标本;

5.运送容器有渗漏。

四、气道吸取标本

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患者,无法自行咳痰,可通过吸痰管从气道吸取标本。

通过气管内插管将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推进呼吸道直至遇到阻力后开始抽吸,留取标本在吸痰杯内。

每个标本都应在申请单上详细填写患者姓名、病历号、采集日期时间、诊断、检验项目等。

在标本上粘贴条码,条码中应包括患者姓名、病历号、采集时间等。

标本标识要求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

3.对可疑烈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肺炭疽、肺鼠疫等)的患者标本,在采集、运送或保存过程中必须注意生物安全保护。

2.标识信息不明,未提供采集时间等;

3.超过2小时送达实验室,且没有正确保存的标本;

4.运送容器选择不当或有渗漏;

5.同一天同一项目重复送检。

第三节:

尿液标本

泌尿系统感染可分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及尿脓毒血症,诊断主要通过采集尿液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90%的门诊病人和50%左右的住院病人,其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

其致病微生物还包括其它细菌、念珠菌等。

泌尿系统感染微生物学检测的方法为尿培养、免疫学检测等。

尿液标本通常是无菌的或有暂时性少量定植菌存在。

但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避免尿液被尿道或尿道周围的正常菌群污染。

1.当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肾区疼痛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怀疑存在泌尿系感染时;

2.尿常规结果提示泌尿系感染时;

3.无症状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尿培养检测;

4.留置导尿管患者出现发热时。

1.清洁中段尿

1)清洁的中段尿标本,是泌尿系感染诊断的主要标本;

如何避免采集过程中周围皮肤粘膜及尿道定植菌的污染,是标本采集的关键。

中段尿标本的采集往往由患者独立完成,应向患者充分说明留取无污染中段尿的意义和具体采集方法。

尽可能在未使用抗菌药物前送检,晨尿最佳。

采集方法如下:

A.女性:

在采集标本前充分清洗或消毒尿道口部位。

i.分开两腿;

ii.用肥皂水清洗尿道口部位,或用碘酒、碘伏消毒尿道口;

iii.手持采样杯外侧,避免接触杯口边缘。

先将少量尿液排入厕所,然后用采样杯采集半杯尿液;

将盖子盖好、旋紧;

iv.检查杯盖是否密封,避免溢洒。

B.男性:

在采集标本前充分清洗尿道口

i.缩回包皮(如果没有割包皮),充分暴露龟头;

ii.用肥皂清洗尿道口;

2.导尿管采集尿液

因存在着极大的污染可能,禁止从集尿袋中采集标本,。

可直接穿刺导尿管近端侧壁采集尿液标本。

具体操作如下:

1)夹闭导尿管不超过30分钟;

2)用酒精棉球消毒清洁导管近端采样部位周围外壁;

3)将注射器针头穿刺进入导管腔,抽吸出尿液;

4)收集的尿液置于无菌尿杯或试管中;

5)检查杯盖是否密封,避免洒溢。

3.耻骨上膀胱穿刺

如需进行厌氧菌培养或儿童及其他无法配合获得清洁尿液标本时,应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

1)消毒脐部至尿道之间区域的皮肤;

2)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麻;

3)在耻骨联合和脐部中线部位将针头插入充盈的膀胱;

4)用无菌注射器从膀胱吸取尿液;

5)无菌操作将尿液转入无菌螺口杯,尽快送至实验室培养。

三、标签及申请单

申请单除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一定注明患者的临床诊断、症状、是否使用了抗菌药物、标本留取方式和采集时间。

尿杯上的标签要求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注明标本种类和采集时间,此信息尤其重要。

四、标本运输

1.尿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2.如不能在采集30分钟内进行培养,应放入4℃冰箱保存,但也不能超过24小时。

五、实验室拒收标准

1.标识不明,未提供采集时间及采集方法;

2.标本类型与标签信息不符;

3.尿标本采集后超过30分钟送达实验室,且未冷藏保存的;

4.患者集尿袋中的尿液标本;

5.申请做厌氧菌培养但未从耻骨弓上穿刺采集尿液。

6.容器破损、尿液渗漏;

7.明显污染的标本;

8.标本量太少。

第四节:

其它无菌体液标本

一、脑脊液

脑脊液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主要的标本。

临床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神经病理征象;

脑积水;

脑性低钠血症等症状,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应送检脑脊液培养标本,并同时送检血培养标本。

二)标本采集:

怀疑患者细菌性脑膜炎时,应立即采集脑脊液和血培养,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

怀疑分枝杆菌、隐球菌或慢性脑膜炎时,可能需多次采集脑脊液标本。

如怀疑存在颅内压增高时,应先行检查头颅CT,必要时,可先予以脱水治疗再行穿刺。

怀疑细菌性脑膜炎时,建议同时送检2-4套血培养。

由临床医师采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消毒采集部位皮肤,通常在第3、4腰椎或第4、5腰椎间隙插入带有管芯针的空针,进针至蛛网膜间隙,拔去管芯针,收集脑脊液5ml~10ml,分别置于3支无菌试管中,第一管做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二管做细菌学检查,第三管做细胞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要求适量标本:

细菌≥1ml,真菌≥2ml,分枝杆菌≥2ml。

脑脊液采集量不能少于1ml。

尽可能多收集脑脊液,可以提升培养的阳性检出率,尤其是针对真菌和分枝杆菌的培养。

如送检T-SPOT.TB,还需注意添加肝素抗凝。

三)标签及申请单:

血培养瓶及无菌管需清晰标注患者基本信息、标本来源、标本采集时间、送检目的、临床诊断、申请医师等。

应注明是否已经使用抗菌素。

特殊病原菌检查如奴卡菌、真菌、分枝杆菌应注明。

脑室分流的标本应注明“脑室分流液”,而不是“脑脊液”。

四)标本运输: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不超过1小时;

脑脊液标本不可冷藏。

1.样本容器上未贴标签,或标签与检验申请单不符;

2.样本外漏、容器破损或明显受到污染;

3.标本量少,送检延迟,未按规定保存。

二、胸水

胸水以细菌性胸膜炎最为常见,也可见于膈下炎症、肺结核、肺炎、肺结核等疾病。

低蛋白或肿瘤性疾病也可以引起的胸腔积液。

患者听诊、影像学检查发现胸腔积液,胸腔穿刺后发现胸腔积液浑浊、乳糜性、血性或脓性,考虑感染性胸腔积液(肺结核、肺炎、胸膜炎)患者应送检,进行涂片染色、细菌培养等细菌学检测。

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

由临床医师经皮穿刺或外科方式获得;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通过影像学或叩诊定位穿刺部位,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麻醉穿刺部位,用中空孔针穿刺至胸膜腔内,抽取胸水标本;

标本采集后可注入可直接注入血培养瓶送检,或将标本收集到带螺旋帽内无菌管送检,以便微生物室进行涂片检查。

标本量分别为细菌培养≥1ml,真菌培养≥10ml,分枝杆菌培养≥10ml。

不要拭子蘸取标本。

申请单除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注明患者的临床诊断、症状、是否使用了抗菌药物、标本来源、检测目的,注明胸水的类型、性状,以及特殊检验需求。

血培养瓶及无菌管要求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

需标注患者基本信息、标本来源、标本采集时间、送检目的等。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通常室温15分钟内应送至实验室,若不能及时送检,不可冷藏。

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3.标本量过少,或凝固;

4.送检延迟,未按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