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模板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1504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说课稿模板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说课稿模板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化学说课稿模板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说课稿模板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说课稿模板十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此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你能用化学方程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吗?

  生:

变小。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O2点燃CO2

  师:

这个化学方程式表明了什么?

⒈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⒉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哪两个原则?

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O2点燃CO2,是否遵守了书写原则?

理由是什么?

遵守了书写的两个原则。

各物质化学式及反应条件符合事实,等号左右两边C和O原子总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想一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

通过想一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

猜一猜(观察猜想)

  (多媒体显示):

教材P96图片

猜一猜,第一幅图片揭示了一个化学反应是什么?

左右平衡了吗?

没有。

这个式子左右两边H、O原子总个数相等吗?

遵守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了吗?

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猜一猜,第二幅图片左右平衡了吗?

用一个什么化学方程式把它表示出来?

左右平衡了。

第二幅图中的平衡,是怎样从第一幅图中的不平衡变化来的?

什么叫配平?

将第一幅图中的H2O的前面配2,H2的前面配2。

加在一起就配平了。

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边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叫配平。

从图片上形象直观的告诉学生,H2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

学生很轻松的就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为我们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第三步:

试一试(自主探索)

你们看到过“找错误”这样的电视节目吗?

现在我们也来试试。

有人说,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P+O2=PO2

  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那些?

  生1:

生成物可能不对,应该是P2O5

  生2:

没有反应条件。

  生3:

若生成物为P2O5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改正?

写化学方程式有那些步骤?

  (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找错误)

4P+5O2点燃2P2O5

第一步,将磷、氧气的化学式写在左边。

P2O5的化学式写在右边。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

第二步,配平:

因为左边有两个氧原子,右边有五个氧原子,两数的最小公倍数10,所以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面配上2。

式子右边的磷原子个数是4,左边磷原子个数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化学反应的信息是否都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实验,有气体生成。

能不能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出这一信息?

在氧气的化学示后面用向上的箭头表示。

演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有沉淀产生。

怎样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这一信息?

  生齐答:

在氢氧化铜的化学式后边加一个向下的箭头。

是不是见气体和固体就加箭头呢?

请你们看书自找答案。

强化理解、巩固练习。

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使学生在尝试中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

练一练(讲练结合)

  (多媒体显示)

  ⒈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为什么?

  

(1)Fe+O2点燃FeO2

(2)Fe+O2点燃Fe3O4

  ⒉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氧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3)水通电分解(4)一氧化碳(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教师来回查看。

帮助学生指点、纠正。

反馈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还存在什么问题。

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重点。

  第五步:

议一议(小结提高)

  ⒈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⒊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口诀):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短线改等号,条件需注明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清

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

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步:

做一做(课节巩固)

  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

  

(1)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可在用铂、钯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

生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一种气体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在宇宙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N2H4表示)和液态双氧水(H2O2),它们混合时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

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化学说课稿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

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

氧气不易溶于水

  问题:

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

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碳(c)+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

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铁(fe)+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

  注意事项: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

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

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镁(mg)+氧气(o2)点燃——→氧化镁(mgo)

  3、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2)缓慢氧化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如:

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4、化合反应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

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介绍:

  

(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

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

吸入100%的氧气,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

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

  

(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

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

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反思:

本课题是全书的重点,学生理解容易但不能灵活运用,我认为应在课后通过反复练习进行巩固!

  【练习】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①灯泡发光②石蜡熔化③石蜡燃烧④光合作用⑤动植物的呼吸

  2、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氧气在常温下为_______色,_______态,固态、液态为_________色。

  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

  ③氧气__________溶于水(填“易”或“不易”)。

  3、下列四个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水→氢气+氧气B、氢气+氧气→水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D、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化学说课稿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二氧化碳”。

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九年级(上),这一节课是上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本节课内容需要2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安排在空气、氧气之后,水之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今后学习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目标: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所以通过学习,达到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达到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①重点:

没有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作基础,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认识化合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②难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材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要求描述实验现象,本节的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物质?

要求学生用实验来探究,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思路。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上节学习氧气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制法。

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

出示问题→学生互动及讨论→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来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点→演示课件对比→练习探索→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习,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习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

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实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先简要介绍一下二氧化碳的循环和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

  水反应这一难点,指导学生通过二个实验来探究,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

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将重点知识的与提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习题的选择与讲评,遵循大纲,用好课本,侧重双基,通过研究课本习题,挖掘其潜力,改造习题,增强课本习题的辐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触类旁通。

具体方案如下:

  ①课前预习学案,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②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把二氧化碳和氧气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建物质知识的学习体系。

  ③通过例题的讲评,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学生的思维。

  ④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习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使学生从中悟法,会中用法的教学目的,因此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一)预习:

课前分发的“学习学案”其目的是: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回顾梳理知识,通过填写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知识,对相似的问题,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联系,使知识达到系统化,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每个知识点。

  3、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思维体系,明确学习目的,同时知道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存有疑问。

  4、可优化教学过程和结构,使教学节奏明快,节约时间,提高效益。

  

(二)课堂引入:

  由意大利的“死狗洞”故事引入课题,发动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

说明本节课是在同学们自学了“学案”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对比氧气的性质,重点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设计:

(过程:

出示问题→学生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演示课件对比→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

  1、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是怎样产生和消耗的?

  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3、利用一瓶汽水讲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4、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

  5、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6、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7、归纳: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8、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见多媒体)

  (五)小结、布置作业

  五、综述(评价分析):

  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还在于向学生展示一种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注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活动中及时给学生以鼓励,肯定,指导和督促。

在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由易而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实验中采取男生和女生搭配的方法,使学生得以每个人亲自动手操作,营造一个活跃的气氛,解决各种问题,圆满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化学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__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

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

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

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

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

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

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

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出新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2、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

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讨论、总结为主的新课。

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元素性质的内涵

  原子半径

  微观性质化合价

  元素的性质电子得失能力

  金属性

  宏观性质

  非金属性

  3、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数据为判断依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重难点突破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质的内涵,使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同时,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点上,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从而完成本堂课的另外一个情感目标、

  原子结构的决定元素性质的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周期性变化反映周期性变化反映

  内内内

  容容容

  原子的最外层原子半径元素性质随

  电子数从1个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的

  增加到饱和原子得失电子能力递增而呈现

  (2个或8个)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

  的稳定结构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

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本节第二课时,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

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