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全国卷高考题分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1356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全国卷高考题分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地理全国卷高考题分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地理全国卷高考题分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地理全国卷高考题分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地理全国卷高考题分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全国卷高考题分类Word格式.docx

《地理全国卷高考题分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全国卷高考题分类Word格式.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全国卷高考题分类Word格式.docx

图2

4.2011年6月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

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  )

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B.徐州的白昼较短

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

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

4.A [解析]徐州经纬度大约为34°

N、117°

E,位于甲国首都偏北方向;

6月21日是夏至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大约位于23.5°

N,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9.5°

,甲国首都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6.5°

,故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选项A正确。

夏至日,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故徐州的白昼较长,B项错误。

由于徐州位于直射点以北,徐州的正午物影朝向正北;

甲国首都位于直射点以南,正午物影朝南,C项错误。

两地日出方位角不同,D项错误。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图1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

2.C [解析]反光板具有反射作用,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降低;

太阳能光热电站不会产生电子辐射,故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图中显示太阳能反光板可以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加热,强光、高热会使飞鸟飞过时被灼伤,故C项正确;

太阳能电站的建设对农作物没有影响,不会导致作物产量提高。

3.[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

A.春、秋分日P=0B.夏至日P=1

C.全年P<

1D.冬至日P>

1

3.D [解析]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H=90°

-纬差)可以计算,北回归线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

,影长为0,故P=0;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为43°

,此时影长大于塔高,P>1;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

34′,影长小于塔高,P<1。

【2011新课标】读图1,完成6~8题。

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m 

B.55m 

C.60m 

D.65m

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m。

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

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 

B.40m 

C.90m 

答案:

CCB

解析:

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河流等地理事物联系能力。

第6题,图中最高处海拔在80—85米之间,最低处海拔在20—25之间,所以最大高差无限接近65米,但不能是65米。

C正确。

第7题,①②③④四处,③处等高线最密集,流速最快。

第8题,仅从地形因素考虑大坝建在如下图示位置,设计坝高13米,大坝顶端最高与50米等高线持平,不能超过50米等高线,由图例可知坝顶长约为40米。

【2012新课标】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

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11.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此组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解答此题注意题干隐含信息的提取。

如果图中等高线的标值是100的整数倍的话,由图可以判断与Q地相邻的等高线海拔为400米,且Q地高于400,故其海拔可能为420米。

桥梁在瀑布下游,瀑布的落差是72 

米,故桥梁海拔应该是200-228 

米的区间,因而与山峰的高差介于352—380米之间。

(注:

此题只说明了等高距是100米,没有标出图中某条等高线的标值,也有可能存在等高线的标高不是100整数倍的情况,值得商榷)

10.D 

11.C

【2012大纲】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6~7 

题。

6.该地可能位于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 

B.地中海沿岸 

C.北冰洋沿岸 

D.澳大利亚 

7.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A.正东、正西 

B.东南、西南 

C.东北、西北 

D.东南、西北

6题6月上旬地方时5时日出,证明该地一定在北半球,排除A、D。

C项北冰洋沿岸不可能,这个日期北冰洋沿岸离极昼区都不远,14个小时的昼长太短,而地中海沿岸则刚好合适。

7题太弱智,直射点此时在北半球,故全球除极昼区和极夜区之外,都应该是东北起、西北落!

6.B 

7.C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常见的天气系统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

图1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4~5题。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A.16时~17时B.17时~18时C.18时~19时D.19时~20时

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减弱

4.C5.B

第4题,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空气迅速代替暖空气,气温迅速降低,气压迅速升高,是气温和气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

读图可以看出18时——19时气温、气压变化最为剧烈,因而判断为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18时——19时,故选C。

第5题,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与暖气团的气温和气压差异较大,并伴随天气转阴,因而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故选B。

考点:

本题考查常见天气系统。

(2013年新课标卷I)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4,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偏东风B.偏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

9、【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词考查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读,考查学生读图判断能力,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我国为北半球,画出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30-45度,可得出6~9时甲地为偏南风,故B项正确。

10.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14日14时B.14日19时C.15日4时D.15日11时

10、【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居中。

【解题思路】据图和所学知识可推断当低压中心控制甲地时可能出现暴雨,由图可知甲地距低压中心以东约100千米多,而题干里已说明该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可算出该低压系统移至甲地需要12个小时多,结合选项可知只有B项符合。

11.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A.华北平原,3、4月份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D.东南丘陵,4、5月份

11、【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我国的气压分布及变化状况,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图示为我国某地区,而且气压低,出现低压中心,故应为夏半年,除D选项意外的时间我国及亚欧大陆受蒙古高压控制,气压由南向北升高,基本可以排除ABC项。

春季,由于东南丘陵比黄土高原纬度低,气温高,加之3、4月份华北平原受冷空气影响频繁,所以东南丘陵4、5月份更易出现低压中心,D项正确。

(2013年新课标卷I)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

(6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

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

36、【答案】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

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6分)

(3)论据:

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

(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8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区域图为背景考查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天气状况的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结合已知信息读图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难度适中。

【解题思路】

(1)由攀枝花周边地形图可知攀枝花位于河流谷地,北部为山地,冬季能够阻挡北方冷空气,使得当地气温偏高;

由于地处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的过程中气温升高,所以攀枝花1月份气温较高。

(2)由于地处谷地,受冷空气影响小,盛行下沉气流,可推出1月份攀枝花多睛朗天气,风力较小,气温较高,变化小,较稳定。

(3)攀枝花是典型的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工矿城市,工业及城市交通排放的废气较多;

又由于地处谷地,地形封闭,盛行下沉气流易形成逆温,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该市虽然冬季气温较高,但空气污染可能较为严重,不适宜打造“避寒之都”。

【2011大纲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离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据此完成9~11题。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0.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

9.大气垂直方向稳定与否,取决于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上层空气密度大于下层,就会有空气对流,而且差异越大对流越强。

而空气的密度与气温呈负相关,上层空气温度越低密度越大,上下层温差越大则密度差就越大。

图中甲地明显比乙地、丙地上下层空气温度差异大,也就是密度差异大,所以甲地在三地中大气垂直对流最旺盛。

乙、丙两地相比较,乙地近地面等温线向上弯,说明温度比丙地高,而且因空气密度与空气中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使湖泊附近的乙地因水汽多而近地面空气密度更低,但乙、丙两地高空温度差别不大,所以乙地上下层空气密度差异比丙地大,空气垂直对流比丙地要强,于是丙地大气垂直状况最稳定。

D

10.4小时后的正午,该天气系统将向东移动大约80千米左右,甲地的对流条件移到乙地,而且乙地正午地面温度上升快,在湖泊附近水汽多,导致乙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小,容易发生强烈对流天气。

甲地在天气系统东移过程中上升气流强,可能云雾多而导致气温上升没有乙、丙两地快。

该天气系统东移,作为北半球上升气流(气旋)东部的丙地应该是偏南风,而甲地作为上升气流(气旋)西部或者中部,应该是偏北风或者水平风力较小。

【2012大纲】图4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

10.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1.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

10题根据图中的比例尺,24小时后甲地将位于高压系统的西侧,故应该吹东南风!

11题30—48小时之间,甲地刚好位于低压系统的低压槽中,故应该有降水天气,排除A;

又因为该地是长江流域,排除D;

“连绵的阴雨天气”是暖锋系统影响形成,排除B;

受低气压控制,又是在“夏初”,所以可能形成“强对流降雨天气”。

10.B 

11.C

气候的形成及分布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圣劳伦斯河(图3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图3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A.2个月B.3个月C.4个月D.5个月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①加深河道②绿化河堤③分段拦冰④拓宽河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C10.B11.C

第9题,根据蒙特利尔气候资料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从12月到次年3月,可以得出蒙特利尔河段结冰期为4个月,答案选C。

第10题,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故答案选B。

第11题,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通过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以减少凌汛的发生,减少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答案选C。

(2013年新课标卷I)图2为45º

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

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4、【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45°

N,并且距海(180km)较近,读图可知西侧有山脉且有植被覆盖,东侧为高原荒漠。

有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应当受西风带影响,西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量大,植被覆盖好,东侧为西风背风坡雨影地区,降水少,形成高原荒漠,所以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是地形,而不是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洋流。

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答案】6.C7.A8.B

【命题立意】以区域等值线为信息载体,从等温线的角度考查气候。

获取解读等值线的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影响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植被分布等地理问题的能力。

题组难度:

难。

解题关键:

对等温线信息的正确解读。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信息定位,图示区域为我国台湾岛部分地区。

第(6)题,提取图像信息,等温线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且在岛屿中部闭合,联系台湾山脉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等温线分布是气候规律,而台风是天气活动,不会对等温线造成影响;

岛屿东西都近海,故海陆分布不会是影响等温线的主要因素;

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而不是气温,故排除。

第(7)题,比较

的降水差异,首先应明确台湾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夏季的锋面雨,这对台湾各地的影响基本是均衡的。

其次有岛屿东部夏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岛屿西部冬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再次为夏季的台风雨,台风是天气现象,对各地降水的影响是是随机的,所以该题比较的主要是地形雨对各地的不同影响。

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

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

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降水最少。

第(8)题,从设问中提取信息“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排除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的

地据等温线判断,海拔较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该地已经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地气温较高,海拔低位于岛屿沿海平原,多数地区已开辟为耕地,故无集中分布。

②地既在亚热带,又非平原和高海拔地区,故最有可能集中分布。

【知识拓展】降水的主要类型:

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等。

1689米,山顶到山麓的气温相差10℃左右,气候垂直差异不显著,D项错误。

新课标全国卷Ⅱ]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10~11题。

图4

10.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A [解析]首先进行定位,经过图示岛屿的经线是170°

,纬线是42°

S、46°

S,四面临海,处于盛行西风带中;

从图中等高线及山峰的位置可以看出,岛屿中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盛行西风从海洋带来的湿润水汽被山脉抬升,形成降水,因而西南部降水丰富。

(2015年新课标卷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

第1题,该地基塘转建设用地,湿地面积减少,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量减少,大气湿地降低,大气降水减少,大气比热容减小,气温变率增大,地面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风速减小,故答案A,B、C错误,选D。

(2013年新课标卷Ⅱ)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11.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答案】9.D10.C11.D

【命题立意】以区域图和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气候及气候因子,从局部区域空间出发,考查从区域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进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形成原因等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试题难度:

9较难,10中等,11容易。

命题意图重点是考查对气候及气候因子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经纬度信息和海陆位置的准确定位。

【解题思路】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信息区域定位,图示地区为太平洋东岸的北美地区大陆西岸。

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盛行西风。

材料信息提供了雾形成的基本条件:

暖湿空气受下垫面冷却。

第(9)题,A项直接错误,沿岸流经的是寒流;

因S市位于半岛,海陆间气温差异并不大,C项错误;

B、D项具有共同点,都属于寒冷下垫面的性质,但B项中的半岛东侧海湾水温较低也是受寒流影响所致,且半岛西侧受寒流影响,比东侧海湾水温还低,故多雾的主要原因是沿岸寒冷降温作用强。

第(10)题,该题中ABCD项的内容都属于S市所属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具有的气候特征。

但ABD项的内容都不利于雾的形成,而副高控制下风力较弱,空气流通差,不利于雾的扩散。

第(11)题,夏季S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项正确;

C项低压错误;

大陆西岸无季风,A项错误;

该地冬季受西风影响,B项错误。

【知识拓展】分析气候成因应遵循一般模式,气候因子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一般情境中忽略人类活动。

从三个因子的角度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的顺序分析,可以做到不虚构,不遗漏。

新课标全国卷Ⅱ]图3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8~9题。

图3

9.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9.C [解析]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多阴雨天气,因而气温日较差较小,A项错误;

科隆群岛远离大陆,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B项错误;

科隆群岛受到秘鲁寒流的影响,寒流降温作用明显,适合耐寒的企鹅生长,C项正确;

由图中注记或图例可知,科隆群岛的山峰高1097米、1689米,山顶到山麓的气温相差10℃左右,气候垂直差异不显著,D项错误。

(2015年新课标卷I)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

~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

~–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

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