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发展简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1292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理论发展简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管理理论发展简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管理理论发展简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管理理论发展简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管理理论发展简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理论发展简表文档格式.docx

《管理理论发展简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理论发展简表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理论发展简表文档格式.docx

权变理论学派

菲德勒

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

伍德沃德

工业组织:

理论与实践

企业文化理论学派

伏格尔

日本名列第一

威廉·

大内

Z理论

 

人类的管理活动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在中国古代的《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等著作中都有管理思想的体现。

但是对管理理论的科学、系统的研究只是近一百多年的事。

这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还很不发达,生产经营活动并不复杂,管理职能比较简单。

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实践中的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早期的西方管理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

*亚当·

斯密(AdamSmith):

劳动价值论与劳动分工理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查尔斯·

巴贝奇(CharlesBabbage):

数量理论的先驱,制针业试验;

*罗伯特·

欧文(RobertOwen):

空想社会主义者,重视人的因素,行为理论的先驱。

2、第一阶段:

科学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

*弗雷德里克·

泰罗(FrederickW.Taylor):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汇集其管理思想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于1911年出版。

理论产生的经济环境:

生产发展,技术进步,企业规模扩大,劳动力短缺。

理论的核心思想:

对工人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操作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

科学地挑选工人,对工人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工人的技能,促进工人的进取心;

摒弃只顾自己的思想,促进工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根据的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

管理人员和工人必须对各自的工作负责。

主要贡献:

通过时间动作分析,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实行劳动分工,使管理与劳动分离。

*亨利·

福特(HenryFord):

实行劳动分工,流水生产线的发明者。

法约尔(HenriFayol):

古典组织理论

研究的中心问题:

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第一个提出了管理的四项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

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统一领导、

6)员工个人要服从集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9)等级链、

10)秩序、11)平等、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集体精神

*其他组织理论:

韦伯(MaxWeber):

行政模型。

切斯特·

巴纳德(ChesterBarnard):

权力接受理论。

林德尔·

厄威克(LyndallUrwick):

归纳前人的思想,总结出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理论。

*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①冲破了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的局面。

②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的工作,是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的基础。

④把工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忽视企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⑤只适合在当时比较简单的企业组织与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

3、第二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1930s)

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人的文化程度也有了提高。

加上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科学管理理论中的一些观点不再有效。

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突出了企业经营的决策问题:

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

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1)早期理论--人群关系理论

*埃尔顿·

梅奥(EltonMayo)和"

霍桑实验(TheHawthorneStudies)"

(1927-1932)实验内容:

①照明实验:

希望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②继电器装配室实验:

希望发现休息时间、工作时间、工资形态等条件的变化同劳动效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③面谈计划:

目的是了解如何获取职工内心的真正感受,倾听他们的诉说对解决问题的帮助,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验结果:

①工作条件的改变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

②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职工的情绪;

③要关心工人的感情,解决工人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理论观点:

①企业的职工是"

社会人"

而不是"

经济人"

,金钱不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

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③企业中除了存在正式组织之外,还有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这些非正式组织优势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的发挥;

④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关心职工,重视人际关系,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

2)需求、动机、激励理论

*马斯洛(AbrahamMaslow):

需求层次理论

人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就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而这种需要的满足进而又为满足新的需要产生新的行动。

这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

人的需要共分为五个层次,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有较高层次的需要。

生理需要:

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经济人的假设);

安全需要:

工作、财产、安全等;

归属需要:

爱戴、友谊、归属、爱情等;

尊重需要:

地位、受人尊敬、威望等;

自我实现需要:

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和抱负。

*赫兹伯格(FrederickHerzberg):

双因素理论

影响工人情绪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

保健因素:

这类因素对工人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

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激励因素:

当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

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双因素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有着很大的相似。

低层次的需求对应于保健因素;

高层次的需求对应于激励因素。

*弗鲁姆(Vroom):

期望理论

激励强度=效价·

期望值

效价:

个人对某一特定结果的感觉,取值范围[-1,1]

期望值:

个体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估计,取值范围[0,100%]

*公平理论:

自己的"

投入/产出比"

与他人的"

进行比较

3)人性理论

*麦克雷戈(DouglasMcGregor):

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

人性本恶(荀子),大多数人总是好逸恶劳的,没有创造力,安于现状,没有进取心。

因此,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

Y理论:

人性本善(孟子),人天生并不厌恶劳动,有一定的创造力,愿意承担责任,他们对工作是否喜欢决定于工作对他们是满足还是惩罚。

因此,赏罚不是唯一的手段,人的自我控制才是达成组织目标的重要条件。

*乔伊·

洛尔施(JoyLorsch)和约翰·

莫尔斯(JohnMorse):

超Y理论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不同的情况应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

①对于"

的假定认为工人是有价值的资源,挑战了传统的"

假设。

②重视组织的动态性、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观点。

③需求与激励理论将人的管理提升到所有管理对象中最重要的地位,并引发了许多全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如参与管理、面谈制、目标管理等。

④个人行为的复杂性使对行为的判断变得十分困难。

⑤行为科学理论中的许多观点由于得不到管理者的支持而并未真正付诸实施。

4、第三阶段:

管理理论丛林(1960s)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

孔茨(HaroldKootz)于1961年12月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有了极大的增长,他们为了各种目的,标新立异,导致管理理论的丛林蔓生滋长,使人们难以通过。

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经理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过程学派、数学学派。

1980年,孔茨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经过这一段时间以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11个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数学(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人际关系学派。

1)权变理论:

在特定的环境中,一个管理行为是否合理取决于各种因素。

管理行为和管理方法一定要适应企业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管理模式。

2)管理科学学派

*理论特征:

①以决策为主要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给定各种决策分析模型;

②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

③依靠正规数学模型判断管理行为的可行性;

④依靠计算机运算得出定量的结论。

*管理科学的评价:

①将科学的技术与方法引入并运用到管理之中,帮助进行计划、控制过程。

②模型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了解组织的复杂性及所处的环境。

③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可以根据组织各层次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进行组织、分析和提供,并帮助决策。

④无法解释与预测组织中人的行为。

⑤模型的建立需要进行许多不现实的假设。

3)赫伯特·

西蒙(HerbertSimon):

决策理论学派

以统计学及行为科学为基础,认为"

管理既决策"

,而决策又可分为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5、现代管理理论(1970s)

1)企业文化理论(管理理论发展的第四阶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和某些物化的精神。

它包括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

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的奇迹引起了美国学者的震惊,他们通过美日企业的比较研究进行反思,最终导致了美国人从理论层次上来总结那些在日本企业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参照本国企业的一些成功经验,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

因此,企业文化理论源于美国,根在日本。

企业文化理论的确立,以四部著作的诞生为标志: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威廉·

大内(WilliamOuchi):

《Z理论》(1981)

美国模式(A)日本模式(J)Z理论模式

对员工的雇用时间短期雇用终身雇用长期雇用

决策方式个人决策集体决策集体决策

责任制个人责任制集体责任制个人责任制

上下级关系上级不关心下级上级十分关心下级上级关心下级,关系融洽

对员工的培训专业化的培训非专业化的培训全面的知识培训

员工的提升速度快速提升缓慢提升准确评价、稳步提升

控制机制直率的含蓄的含蓄而非正式的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7S"

构架:

战略(Strategy):

企业为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规划和决策;

结构(Structure):

一个企业的内部组织形式;

制度(Systems):

信息和决策在企业内传递的程序和系统;

人员(Staff):

企业内各方面人员的构成及其素质;

作风(Style):

企业职工的行为方式,也包括企业的传统作风;

技能(Skills):

企业职工所特有的工作能力;

最高目标(Super-ordinateGoals):

能真正激励职工,并将其个人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的信念或目标。

2)彼得·

圣吉(PeterSenge):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1990)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望;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

3)迈克尔·

哈默(MichaelHammer)和詹姆斯·

钱比(JamesChampy):

《公司再造》(1994)

根据信息社会性的要求,彻底改变企业的本质,抛开旧的分工体系,将拆分开来的组织架构,如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等部门,按照自然跨部门的作业流程,重新组装回去。

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简表A——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西

主要分支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

科学管理理论

FrederikW.Taylor(1856-1915)(泰勒)(美国)“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1911

1、 

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的分离

2、 

实行管理科学化

3、 

管理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

一般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

Henri.Fayol(1841-1925)(法约尔) 

(法国)“一般管理之父”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

1、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6大类

2、14条管理原则

行政组织理论

MaxWeber(1864-1920)(韦伯)(德国)

“组织理论之父”

《社会组织与经济理论》

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作为基础,设计出了具有明确的分工、清晰的等级关系、周密详尽的规章制度、得人格化的相互联系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其他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FrankB.Gilbreth(1868-1924)(美国)劳动科学的创导者

把毕生精力全部投入于动作研究,提出了5条改进动作的原则

HenryL.Gantt(1861-1919)(美国)

“Gantt横道图”(用于安排和控制生产计划进度)

LyndallUrwick(1891-1983)(英国)

把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

提出了他认为能适用于于一切组织的8项原则

古典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

1、“无人”的组织,把人当成机器看待,以物、事为本;

2、封闭系统的管理,没有看到组织与外部的联系

表中相关知识点扩充:

1、古典管理理论诞生的背景: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系统化的管理理论实际上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这就是说,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到现在也就是刚刚100年左右的时间。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各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有效利用技术进步的成就来适应不断扩大的工厂规模,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从而促使人们对管理的重视和探索上了一个台阶。

古典管理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2、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1)工作分工:

这条原则与亚当·

斯密的"

劳动分工"

原则是一致的.专业化通过使雇员的工作更有效率,从而提高了工作量.

2)职权:

管理者必须能够发布命令,职权赋予管理者这种权利.但是,责任应当与职权相对应,凡行使职权的地方,就应当建立责任.

3)纪律:

员工必须遵守和尊重组织中的督导规则,良好的纪律是有效领导的结果.对管理者与工人间关系的明确认识事关组织的规则.公平运用惩罚可以抑制违规行为.

4)统一指挥:

每一位员工应当只接受来自一位上级的命令.

5)统一领导:

每一个具有同一目标的组织活动,应当在一位管理者和一个计划的指导下进行.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任何一位员工个人或员工团体的利益,不应当置于组织的整体利益之上.

7)报酬:

对工人的劳务必须付给公平的工资.

8)集中:

集中是指下级参与决策的程度.决策是集中好(集中于管理层)还是分散好(分散给下属),涉及到一个适度的问题,管理当局的任务是找到在每种情况下最适合的集中程度.

9)等级链:

从最高层管理到最低层管理形成的职权直线代表了一个等级链,沟通应当按这种等级链进行传递.但是,如果遵循等级链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延迟,而所有当事人都同意并通知了各自的上级,则可以允许横向交叉沟通.(跳板原则)

10)秩序:

人员和材料应当在恰当的时候放到恰当的位置上.

11)平等:

管理者应当诚恳和平等地对待下级.

12)人员的稳定:

员工过高的离职率是低效率的.管理当局应当提供有章法的人事计划,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职务的空缺.

13)首创精神:

允诺员工自发制定和实施计划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4)合作精神:

鼓励团队合作精神将会在组织中建立起和谐和团结的氛围.

3、甘特横道图:

甘特图(Ganttchart)是在20世纪初由亨利.甘特开发的。

它基本上是一种线条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要安排的活动,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的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

甘特图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以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

甘特图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

4、如何评价古典管理理论?

(参考阅读)

在本世纪初,由泰罗发起的科学管理革命导致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从三个不同角度,即车间工人、办公室总经理和组织来解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古典管理理论的伟大意义在于:

1.古典管理理论确立了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发现管理学的普遍规律,古典管理理论建立的管理理论使得管理者开始摆脱了传统的经验和凭感觉来进行管理。

 

2.古典的管理理论建立了一套有关管理理论的原理、原则、方法等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一些管理的原则、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并且主张这些原则和职能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企业管理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也为总结管理思想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3.古典管理学家同时也建立了有关的组织理论。

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理论是组织理论的基石,因此,他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提出了一种官僚管理体制的设想,而且,他们还就应当建立组织的结构,以及维护这种组织结构的正常运行,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

今天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虽然变得更加复杂,但是,古典组织理论设计的基本框架仍未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4.古典管理理论为后来的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学派奠定了管理学理论的基础,当代许多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皆来源于古典的管理理论。

古典的管理学派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些仍然是当今管理上所要研究的问题,都是对古典的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古典的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管理上的要求,要求管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反过来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古典管理理论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人性的研究没有深入进行,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

泰罗对工人的假设是“磨洋工”,而韦伯把职员比作“机器上的一个齿牙”。

在古典管理理论中没有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没有把对人的管理和对其他事物的管理完全区别开来;

而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人是管理研究的中心课题,而正是因为对人性的深入探索,才使得现代管理理论显得丰富多彩。

2.古典管理理论对组织的理解是静态的,没有认识到组织的本质。

韦伯认为纯粹的官僚体制应当是精确的、稳定的、具有严格的纪律的组织。

当代的组织理论家们普遍认为,韦伯所倡导的官僚组织体制只适合于以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的常规的组织活动,而不适合于从事以创造和革新为重点的非常规的非常灵活的组织活动。

法约尔认为:

“组织一个企业,就是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必要的原料、设备、资本、人员。

大体上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物质组织与社会组织。

”当时人们认为,组织就是人的集合体。

例如,一个企业组织,就认为是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的集合体;

一个医院,就是医生与病人的集合体等。

由此可见,法约尔的组织概念还停留在对组织的表象和功能的表述上,并没有抓住组织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

而后来的巴纳德不是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而是从行为的角度对组织下定义。

他反对把组织看成是人的集团,他说:

“组织不是集团,而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是人相互作用的系统。

3.古典管理理论的着重点是组织系统的内部,而对企业外部环境对组织系统的影响考虑得就非常少。

古典管理理论研究的着重点是企业的内部,把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作为管理的目标,这对企业提高生产率是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的。

然而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发展,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在不断地和环境变化进行相互作用下前进的,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要研究外部环境的因素和企业的之间相互适应关系,使管理行为和手段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都是古典管理理论没有进行研究的,由于古典管理理论对组织环境以及环境的变化的考虑较少,因此对管理的动态性未予以充分的认识和关注。

这张表格是关于人际关系理论(行为关系理论)的总结。

人际关系理论

主要分支

主要思想

人际关系理论1935

EltonMayo(1880-1949)(梅奥)

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人

以人际关系作为管理方法研究的创始人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5

著名的Howthorne实验

工人是“社会人”

存在非正式组织

提倡新型的领导风格

4、 

关心工人

需要层次理论1943

AbrahamH.Maslow(1908-1970)

(马斯洛)(美国)

《人类动机的理论》

《激励与个人》

把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先后次序排成5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双因素理论1959

(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FrederickHerzberg(美国)

《工作的激励因素》

《工作与人性》

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人性假设理论(X-Y理论)

1957

DouglasMcGregor(1906-1964)(美国)

《企业的人性面》1957

提出了有关人性的两种载然不同的观点:

消极的X理论(Theoryx);

积极的Y理论(TheoryY)。

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