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1089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81 大小:48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材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中药材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中药材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中药材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1页
《中药材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材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

《《中药材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材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材概论》讲义Word下载.docx

6.2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

6.3中药新药的初步稳定性试验

第七章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

7.1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

7.2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内部结构、分类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

各论

药材的来源、产地、鉴定、功效、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八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材

8.1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概论

8.2根及根茎类中药材各论

品种:

人参、西洋参、大黄、何首乌、牛膝、商陆、太子参、川乌、附子、白芍、黄连、防己、板蓝根、延胡索、甘草、黄芪、人参、三七、白芷、当归、前胡、川芎、防风、柴胡、龙胆、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巴戟天、党参、桔梗、木香、白术、苍术、泽泻、半夏、石菖蒲、百部、川贝母、浙贝母、麦冬、山药、郁金、天麻、广防己、虎杖、川牛膝、银柴胡、白头翁、赤芍、升麻、北豆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西洋参、独活、北沙参、秦艽、白薇、天花粉、南沙参、紫菀、三棱、天南星、天冬、知母、莪术、姜黄、骨碎补、草乌、乌药、夏天无、常山、远志、甘遂、羌活、藁本、明党参、白前、徐长卿、胡黄连、茜草、红大戟、续断、川木香、漏芦、香附、白附子、黄精、玉竹、重搂、干姜、高良姜、山慈姑、白及

第九章茎木类中药

9.1茎木类中药概论

9.2茎木类中药各论

关木通、鸡血藤、沉香、钩藤、槲寄生、通草、苏木、桑寄生、川木通、大血藤、小通草

第十章皮类中药

10.1皮类中药概论

10.2皮类中药各论

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香加皮、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苦楝皮

第十一章叶类中药

11.1叶类中药概论

11.2皮类中药各论

蓼大青叶、大青叶、番泻叶、侧柏叶、枇杷叶、枸骨叶、罗布麻叶、艾叶

第十二章花类中药

12.1花类概论

12.2花类各论

辛夷、丁香、洋金花、金银花、红花、蒲黄、西红花、槐花、菊花、款冬花、芫花、密蒙花、夏枯草、旋覆花

第十三章果实种子类中药

13.1果实种子类概论

13.2果实种子类各论

五味子、木瓜、山楂、苦杏仁、决明子、补骨脂、枳壳、吴茱萸、小茴香、山茱萸、连翘、马钱子、枸杞子、栀子、槟榔、砂仁、豆蔻、葶苈子、桃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巴豆、陈皮、酸枣仁、使君子、菟丝子、牵牛子、薏苡仁、筚拨、马兜铃、地肤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芥子、覆盆子、香橼、化橘红、鸦胆子、胖大海、柯子、女贞子、牛蒡子、苍耳子、蔓荆子、草豆蔻、益智

第十四章全草类中药

14.1全草类中药概论

14.2全草类中药各论

麻黄、细辛、金钱草、藿香、荆芥、薄荷、穿心莲、青蒿、石斛、石韦、淫羊藿、紫花地丁、益母草、肉苁蓉、茵陈、淡竹叶、鱼腥草、垂盆草、仙鹤草、广金钱草、紫苏梗、车前草、佩兰、稀签草、蒲公英

第十五章藻菌地衣类中药

15.1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论

15.2藻菌地衣类中药各论

冬虫夏草、茯苓、猪苓、松萝、灵芝、海藻、马勃、雷丸

第十六章树脂类中药

16.1树脂类中药概论

16.2树脂类各论

乳香、没药、血竭、安息香、苏合香、阿魏

第十八章动物类中药

18.1动物类中药概论

18.2动物类中药各论

石决明、珍珠、全蝎、土鳖虫、斑蝥、蟾酥、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地龙、水蛭、牡蛎、僵蚕、蜂蜜、龟甲、鳖甲、熊胆、海螵蛸、蜈蚣、桑螵蛸、海马、海龙、蛤蟆油、鸡内金、穿山甲、五灵脂、阿胶

第十九章矿物类中

19.1矿物类中药概论

19.2矿物类中药各论

雄黄、赭石、芒硝、红粉、轻粉、炉甘石

中药材概论讲义

引言

关于教材:

与中药材概论相关的教材书主要有(参考书)

《药用植物学》重点介绍药用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两部分内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植物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

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正确的鉴定药用植物、调查和探索用药植物资源。

《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通过《生药学》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生药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掌握常用中药的基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功效。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中药材基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四大基本鉴别方法。

其侧重点在药材真伪鉴别,药用动、植物的基础知识为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本课程的学习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以及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及某些特殊用法等。

此教材侧重临床应用是中医临床和中药专业的基础课。

《天然药物化学》结合现代化学和生物分离、分析科学的新理论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天然药物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及物理化学性质;

各种提取分离方法、纯度和结构鉴定技术;

天然化合物的化学修饰或结构改造以及天然药物开发的思路、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天然药物、天然产物以及相关生物材料研究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药材概论》应该涵盖以上四门教材的主要方面。

第一节中药材相关的定义和任务

"

本草"

、草药"

、"

生药"

、中药、与中药材的概念

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

药物"

药物的来源,有的是天然产物及其制品,有的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与生化制品。

研究各类常用药物的来源、性质和应用的学科,称为药物学。

  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大多称"

,所载药物主要是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以植物(草类)药占大多数,故名本草。

各种本草都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

我国中医历来用以治病的药物,概称"

中药"

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中药材既是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

又是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现今常用中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绝大多数中药材就是我国历代诸家本草收载的药物。

所以中药材是我国几千年来医药宝库中的历史产物。

"

草药"

一般是指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其中也有是本草记载的药物。

随着药源普查和对草药的不断研究,一些疗效较好的草药逐渐被中医界所应用,或作药材收购,于是有将中药和草药统称为"

中草药"

  "

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例如采用药用植物的全体(益母草、白屈菜)、部分(人参、洋地黄叶)、分泌物或渗出物(苏合香、没药),或者采用药用动物的全体(蜈蚣、蛤蚧)、部分(鹿茸、羚羊角)、分泌物(蟾酥、麝香),经过一定方式的简单加工而得。

应用最广的是植物药,一部分是动物药,另少数矿物药。

此外,由植物中制取的淀粉、粘液质、挥发油;

自植物、动物中制取的油脂、蜡类,以及一些医用敷料如棉、毛和滤材如白垩、滑石粉、石棉、白陶土等,也列入生药的范畴。

如上所述,生药就是药材,大多数生药都是我国历代本草收载的药物。

稍有不同的是,生药还包括本草未有记载、中医不常应用而为西医所用的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麦角);

在国外生药一般不包括矿物药。

此外,在中医药界和药政管理、企业外贸、宣传部门以及一些文件中,一直沿用中药、中药材或药材这些传统名称。

  从广义而言,中药材、草药或生药,都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药物。

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天然药物的被普遍使用,以及我国生药包含有矿物药,中药、草药、中草药、中药材、药材、生药的涵义有时较难明确区分。

中药材概论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自60年代至晚近,国际上对中药材的研讨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展。

中药材已逐步扩展到应用植物化学、植物化学分类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学科知识来研讨天然药物的来源、分类、资源开发、生产、品质评价、生物合成、药效药理、毒性等内容。

  总之,作为我国药学教育的一门专业课程,中药材的教学内容着重介绍应用现代中药材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围绕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中药新药及新资源开发进行讲授。

  通过中药材的教学,使能对开发利用我国天然药物资源,发展生产,提高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开展中药材研究打好基础,以期为振兴中药事业作出贡献。

第二节中药材的起源和发展

一、我国中药材的起源和本草沿革

  人类药物知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通过反复尝试,发现了许多有生理作用的植物,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因此有"

医食同源"

之说。

古书记载,神农氏(公元前约2700年)尝百草,用以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长期而广泛的医疗实践过程,药物知识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

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张仲景、华佗等人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三卷,收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症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经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神农本草经》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物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陶弘景集注神农本草经),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共载药730种。

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此书是《神农本草经》以后有确切著作年代和作者的重要本草文献。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逐渐增加。

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苏敬、李责力等23人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增药114种,于显庆4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新本草》、《唐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可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较欧美各国认为最早的纽伦堡(Nü

rnberg)药典(公元1542年)要早883年。

《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亦作出了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

随着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新的本草续有问世,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是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并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

大观"

政和"

绍兴"

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修订,"

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

,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

此书于李时珍去世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李时珍全面整理和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的药物知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药物等项,体例详明,用字严谨,并长期亲自上山采药,遍询土俗,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对药物进行实地考查和整理研究,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亲身实践经验纠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药效方面的错误,使《本草纲目》一书达到新的水平。

这部书在17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对世界医药学作出了贡献,也是研究动、植、矿物的重要典籍。

  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于1765年出版,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误和补充,共载药物716种。

  由汉到清,本草著作不下300种,各有所长。

其余如地方性的《滇南本草》(明·

兰茂),专记外来药物的《海药本草》(唐·

李珣),记载食物疗法的《食疗本草》(唐·

孟诜),记载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

朱橚),侧重药物鉴别的《本草衍义》(宋·

寇宗奭),侧重药物炮炙的《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

雷斅)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代道光年间,吴其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问世,前者记载药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学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我国古代许多医学和方剂学著作中也收载有药物的知识。

例如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备急方》和《千金翼方》,宋代陈师文等所编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明代朱橚等的《普济方》等。

本草书籍中收载的药物和方剂,很多至今仍广泛应用,具有很好的疗效,且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研究清楚,例如麻黄平喘的主要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檗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甙,大黄泻下的主要成分番泻甙等。

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大量事实证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

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二、现代中药材的发展

  中药材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关于天然药物的科学。

从历史上看,中药材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传统的本草学(或药物学)时期、近代的商品中药材时期和现代的中药材新时期。

  古代本草著作的出现是在二千多年以前,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中药材成为独立的学科,世界各国都处于传统的本草学时期。

那时,对于药物(生药)的知识主要是依靠感官和实践经验来积累。

古代本草书籍的内容是以记载医疗效用为主,兼及生药和药用动植物的名称、产地、形态和感官鉴别的特征等。

由于地域的不同和经验的差异,对药物的认识自难一致,更由于当时科学未兴,对于药物的认识难免失之粗浅,或有主观臆断之处。

  17世纪开始,在欧洲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兴起了近代的自然科学,促进了药学科学的发展。

  19世纪初期,法国学者Derosne、Pelletier和德国药师Sertü

ner等相继从植物和生药中分离出生物碱,并证明具有明显的生理作用,推动了植物性生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很多生物碱被分离为纯品,药物生理作用的研究也取得成熟;

又由于生物科学的进步,生药的来源和形态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

到19世纪中叶,中药材从药物学中分出成为独立的学科。

随着国际交通和贸易的发展,生药采购和流通区域扩大,生药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当时中药材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生物的和地理的),鉴定商品生药的真伪和优劣。

  1838年德国学者Schleiden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构造的基本单位,并利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生药的显微构造,发现根据显微构造的不同,各种生药可以准确区别。

其后,利用显微镜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生药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化学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也开始应用到生药鉴定工作中。

自此以后,中药材的研究沿着形态学的(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和化学的两个方向前进。

  到本世纪30年代,药物作用强度(生物效价)的生物测定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生药的品质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进一步研究生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测定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0年以后,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如毛管分析法、比色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和柱层析、纸层析等逐渐应用于生药分析鉴定。

1960年以后,由于现代仪器分析方法迅速发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薄层色谱光密度法、气相色谱、高效相色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新的分析方法的应用,推进了生药化学成分及其定性定量分析的研究。

此外,利用电子显微镜和X线衍射法以观察和研究生药的超微构造,利用免疫电泳法于种子类生药的鉴别,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法)在生药分析中的应用等,均在发展之中。

药材有效成分的不断阐明及其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迎来了现代中药材的新时期,推动了对影响药材品质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探讨。

例如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经济价值较大、大量栽培的药用植物(如薄荷、洋地黄、金鸡纳树等)进行选种、嫁接、杂交以及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对生药采收时期、加工方法和贮藏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提高并保持生药的优良品质。

用人工方法造成药用植物遗传因子的突变与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利用示踪原子探索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药用植物的有效物质,已获得进展。

由于植物化学成分知识的大量积累,已开展了对各类植物的化学成分与其亲缘关系进行科学的探讨,从而开始形成植物化学分类学(PlantChemotaxonomy),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并将促进新的生药资源的开发。

第三节我国中药材的研究进展

  我国古代在本草学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到16世纪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

以后发展比较缓慢。

本世纪初期,开始结合分类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进行学名考订。

我国中药材的教学和研究到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

赵氏于1934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

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中药材课程的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发展,药学院系的中药材课程得到加强,各省市先后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并在药品检验所内成立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质量检验工作。

5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资源调查及整理:

1949~1979年间,我国的中药材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材概论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

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

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

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

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

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

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

  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

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

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

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

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和广西的降香、苏木、土沉香、萝芙木、羊角拗,东北地区的缬草、鼠李皮、野生麦角等,其中不少品种过去是依靠进口的。

此外,对作为甾体激素类和避孕药物合成原料的薯蓣属植物,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数量续有增加。

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

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

  2、栽培与饲养: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药用植物引种、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重要的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已引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

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中药材达150余种。

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浙贝、元胡、地黄、吴茱萸、薄菏、枸杞、乌头、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

  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建成。

  一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有关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学著作:

《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

  一些珍贵的动物性药材,已研究了它们的饲养方法:

例如麝、熊、蝎子、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