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和砌筑工程质量通病预防与处理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混凝土工程和砌筑工程质量通病预防与处理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工程和砌筑工程质量通病预防与处理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室为4厚APP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地下室抗渗等级为P6.±
0.000以下填充墙采用MU7.5混凝土砌块,砂浆强度DM7.5。
±
0.000以上墙体外墙采用M7.5混凝土空心砌块,内墙采用B05A3.5加气混凝土砌块,砂浆强度DM7.5。
三、通病防治特点
针对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在本工程主体施工阶段应做好以下几个项目的通病防治工作:
1、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
2、墙体裂缝;
3、模板工程的夹渣蜂窝;
4、钢筋工程的施工质量;
5、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
6、管桩施工通病;
7、排水口积水渗漏及地漏返臭;
8、外墙渗漏;
9、门窗渗漏;
10、屋面渗漏;
11、厨房卫生间渗漏;
12、地下室防水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四、主体工程中的通病防治措施
1、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
1.1、裂缝原因分析:
1.1.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较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不规则的龟裂缝;
1.1.2、混凝土经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使收缩量增大开裂;
1.1.3、混凝土流动度过大,模板、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引起收缩开裂;
1.1.4、由于板面负筋被人为踩踏后未复位,降低了受力筋的有效高度,影响板的强度和刚度,导致裂缝产生。
1.1.5、由于整个楼板干燥收缩不均匀,板角部位的变形受到相邻柱、梁及墙体的约束,以及板面的板角构造筋被人为踩踏变形,偏离设计规定位置。
施工马虎,板角部位的板厚小于设计规定,以致板的刚度不足,发生板角斜向裂缝。
1.1.6、由于楼板混凝土浇筑后,在其强度未达到1.2MPa时就在板上进行施工活动,使混凝土结构受到扰动;
拆模时间过早,楼板尚不能承受载荷;
跨中部位遗漏设置砼垫块,浇筑混凝土时又随意往上提钢筋网,造成此部位混凝土保护层超厚,板的承载能力降低。
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板底跨中处容易产生裂缝。
1.1.7、梁板混凝土尚未达到脱模强度,就在其上用手推车运输、堆放材料,使梁板受到振动或超过比设计大的施工荷载作用而造成撞击裂缝;
1.1.8、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不牢,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在松软土上;
以及过早拆模,常导致不均匀沉陷裂缝的出现。
1.2、防治措施:
1.2.1、加强搅拌混凝土的质量管理:
(1)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搅拌,控制好搅拌混凝土的质量;
(2)在施工前认真学习混凝土现场搅拌的有关说明及要求,并对搅拌站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搅拌混凝土施工时按检验批检查入模坍落度。
1.2.2、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如下预防措施:
(1)应严格控制现浇混凝土板的厚度与标高。
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①控制好楼层标高:
每栋楼设置两个基准点作为楼层垂直传递与标高复合,并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合,标高精度误差控制在4mm以内。
②模板标高控制:
首先要控制好墙体模板的上口标高,在墙体模板垂直度与上口标高校正完后再铺设顶板模板,避免墙体标高不到位,出现局部板边不平,影响板面标高的控制,然后板面标高应通过竖向钢筋上提供的水平线来控制,钢管排架上口带通线,板底尽量采用通长木方垫平铺稳,变形木方需经压刨平直后方可使用,严重变形的不得使用。
顶板模板采用18mm厚胶合板,铺钉时要确保与木方结合牢固平稳,不得有翘曲、晃动等现象。
将板面标高偏差控制在4mm以内。
③砼浇筑厚度控制:
砼浇筑时预先准备好厚度标识杆,控制放料时的厚度,在刮平前通过标识与钢筋上的水平标志斜向通长带线,用标高标识杆控制砼板面标高,再用3m长刮杆将砼表面刮平,平整度要求不大于5mm。
(2)严格控制现浇砼板内钢筋、管线的位置,管线布置好后应用扎丝与钢筋绑扎牢固,且必须保证管线之间有不小于25mm的缝隙,原则上板内管线管径不应大于板厚的1/3,如大于1/3板厚时需在管底沿管线方向垂直铺设ф6@150长度为500mm的加强筋,且对管线密集部位也应设置加强筋,管线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保护层均采用砂浆垫块并固定牢固,平台砼浇筑前,预先铺设好脚手板,防止踩塌钢筋产生变形移位,造成板面保护过大,降低了板的有效高度,以及出现板面裂缝等现象,砼浇筑时派专人值班,保证板内钢筋、管线位置正确。
(3)本工程采用汽车泵和地泵送料。
出料时,必须避免泵管砼集中堆放在模板上,造成模板或支架变形,布料杆下部支撑必须加固牢固,不得在泵送时振动模板支架,从而影响模板整体刚度。
墙体砼应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在墙体砼振捣密实后适当间隔一段时间再浇筑顶板砼。
(4)现浇板浇筑时,严禁在泵内加水,砼进行拍打振实后,用长刮杆刮平,赶走表面泌水。
在砼初凝前应进行二次振捣,在砼终凝前进行两次压抹,避免砼产生收缩裂缝。
(5)在板面最后一次压抹完成后,立即浇水养护。
在雨天应覆盖塑料薄膜,防止雨水冲刷混凝土表面。
根据气温一般在12h后进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3d。
(6)在现浇板养护期间,在砼浇筑完后12h以内不得上人踩踏和堆放任何材料。
在砼浇筑完成24h以内,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电焊机、钢筋等重物。
24h以后可适当堆放材料,且分散堆放不能集中堆放,同时需垫放木方料,堆放时应尽量避免少堆放大跨度平台,尽量堆放在靠近梁的部位。
塔吊吊运钢筋及其它材料时要慢慢下降,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影响。
(7)现浇楼板采用支撑,木方、模板都必须按模板施工方案实施,如采用钢管支撑则平台下口水平钢管扣件都必须加双扣件。
(8)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控制拆模时间,留置好拆模试块。
顶板砼的拆模强度必须达到75%以上,大跨度板和悬挑构件的强度必须达到100%以上方可拆模。
楼层至少保证两层支撑系统。
(9)顶板施工缝位置必须按规定留设为避免新老砼的结合问题。
(10)雨季施工,浇筑砼时,必须收听天气预报,避免雨天浇筑砼。
一旦遇到雷雨天气,合理留置施工缝。
浇筑砼及时覆盖,防止大雨冲走水泥浆,造成砼强度达不到设计强度。
(11)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厚度比较厚,容易造成内外温差相差过大而引起裂缝发生,现场施工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掺加高效减水剂搅拌混凝土,以减少用水量,掺加粉煤灰,以减少水泥用量。
分层分段浇筑混凝土,并加强养护,严格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外界),使温差<
25℃。
在底板结构设计中,为避免裂缝的产生,加入了聚丙稀纤维。
(12)由于地下室侧墙均采用混凝土现浇,施工长度较长,这样水泥用量比较多,势必造成混凝土收缩量大,施工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调整混凝土配合比,通过加外加剂(减水剂、高效泵送剂、粉煤灰等),力求减水、减少水泥用量来防止裂缝,加强养护、及时覆盖、淋水或喷洒养护剂,墙体模板尽可能晚拆。
另外,为防止收缩应力和沉降、温度应力等共同作用引起刚度变化,在阴角部位产生裂缝,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阴角处采用附加钢筋等构造措施外,还保证阴角部位的混凝土施工质量,及时覆盖、淋水、或喷洒养护剂进行养护,控制拆模时间,呆砼达到强度要求之后方能拆模。
1.3、处理措施:
1.3.1
表面处理法:
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
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他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1.3.2
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
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1.3.3
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1.3.4
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
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在具体施工中,可视情况做如下处理:
1.3.4.1
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
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1.3.4.2
其他一般裂缝处理,可将板缝清洗后用1:
2或1:
1水泥砂浆抹缝,压平养护。
1.3.4.3
当裂缝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冲洗干净后,用1:
2水泥砂浆抹平,也可以采用环氧胶泥嵌补。
1.3.4.4
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1.3.4.5
通长、贯通的危险结构裂缝,裂缝宽度大于0.3mm的,可采用结构胶粘扁钢加固补强,板缝用灌缝胶高压灌胶。
2、墙体裂缝
2.1、原因分析:
2.1.1、与结构砼墙、梁、柱未按规定设置拉接筋,拉接筋间距、长度、规格不符合要求,而产生与结构砼间的竖向裂缝及阶梯裂缝;
2.1.2、砌筑填充墙时未将拉接筋调直或未放在灰缝中,影响钢筋的拉接性能,出现墙体竖向和水平以及斜向裂缝;
2.1.3、填充墙顶部与梁、板间缝隙未按要求结合密实,出现墙顶部的水平裂缝:
(1)因室内外、屋面与墙体存在温差,砌体因温差变形差异而引起裂缝;
(2)因砂浆饱满度差、砂浆与砌体粘结不牢固,影响砌体的整体性,容易沿灰缝产生裂缝。
(3)由于墙体内预埋管线及洞口未按要求进行开槽、留洞,未对管槽及洞口进行正确处理,在抹灰后出现裂缝。
2.2、防治措施:
2.2.1、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好墙体拉接筋的标高模数,使其正确位于灰缝中间,不得弯折入灰缝内,墙体拉接筋每隔500高或根据砌块模数调整,设置2ф6钢筋,与墙柱拉接牢固,已防止填充墙与砼墙柱间产生竖向裂缝。
2.2.2、砌筑时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龄期不应少于28d,其砌块砂浆密度不应大于1800kg/m3。
粘结强度不应小于0.2MPa,收缩率不应大于0.11%。
2.2.3、加气混凝土墙底部采用200灰砂砖进行找平,如底部标高不平,当第一皮灰缝大于2cm时,应用C20细石找平,在厨房与卫生间部位直接浇筑200高素砼翻边。
2.2.4、安装预埋管线不考虑在墙内开设水平槽,沿墙方向线管均应从现浇板内伸出,如遇特殊情况需开设水平槽时,槽深小于墙厚1/3的,在线管埋设后用C20细石砼填补密实,并在此部位外贴钢丝网加强,如槽深大于1/3时,按要求应根据墙体模数高度用C20细石砼代替砌体浇筑。
2.2.5、为防止因室内外温差引起填充墙与砼及其他材料间的温度变形裂缝,本工程填充墙与钢筋砼梁、柱交接处加铺500宽钢丝网片补强,当基层为钢筋砼时,先刷一道内掺水重3-5%的107胶。
2.2.6、为防止窗洞口下八字裂缝,在窗洞口两侧设置构造柱,在窗台处设置60mm厚钢筋砼窗台压顶。
2.2.7、非承重墙砌体应分次砌筑,每次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5m。
应待前次砌筑终凝后再继续砌筑。
日砌筑高度不得大于2.8m。
非承重墙砌体顶部应留空隙,再将其补砌顶紧。
具体可按下法砌筑。
砌体转角部位砌体中部
1---砌体;
2---C20混凝土;
3---混凝土楼板和混凝土梁
2.2.8、本工程为剪力墙结构,当墙高大于4m且墙长大于5m时,应设构造柱,拉结筋为26@600伸入柱、剪力墙内250,伸入砌体墙内L≥800,砌体与构造柱连接处砌成马牙搓,马牙搓为配合砌体模数,搓高按400mm设置,搓深按90mm设置。
2.3、处理措施:
1、裂缝两边各250mm宽范围内粉刷砂浆全部铲除至砌块面,并清理干净,墙面孔洞用水泥砂浆填实,抹平至砌块表面一平。
2、基层用水充分湿润后刷界面处理剂。
3、满铺并固定镀锌钢丝网片(双向),用1:
2水泥砂浆加胶粉X厚(厚度详各单体内墙装修做法)。
4、基层砂浆硬化厚再用1:
3水泥砂浆(加胶)粉平。
3、模板工程的夹渣蜂窝
柱、梁柱节点、混凝土墙以及梯板的模板安装均应在其根部预留100×
100mm的垃圾出口孔,清洗垃圾后再予封孔,防止接口处出现夹渣现象。
垃圾出口孔按下列要求留设:
1、柱、梁柱节点每根(处)留一个垃圾孔;
2、楼梯板每跑留一个垃圾孔;
3、混凝土墙每3m留一个垃圾孔。
3.1、缝隙大、漏浆、胀模
3.1.1、原因分析:
支撑时未用线坠靠吊,或拧紧穿墙螺栓后未进行检查;
模板地脚螺栓固定不劳,模板受物体猛烈冲撞后发生倾斜变形;
模板支搭不牢,地脚螺栓未拧紧,振捣砼时过猛,使模板发生变位,接口不严密。
3.1.2、防治措施:
支摸时反复用线坠靠吊,先安装正面模板,通过地脚螺栓调整,用线坠靠吊垂直后再安装反面模板,支模完毕要认真检查,如发现较大冲撞,及时重新用线坠复核校正。
3.2、墙体烂根
3.2.1、原因分析:
第一层砼浇注过厚,振捣棒深入度不够,低位未振透;
砼敷设后没有及时振捣,砼内的水分被楼板吸收,振捣困难;
商品砼配比不准,塌落度太大,材料离析。
墙体脚模板接缝不严,刚度不够,导致跑浆。
3.2.2、防治措施:
支模前,在模板下脚相应的楼板位置抹水泥沙浆找平层;
模板下部的缝隙用木条等塞严,且切忌让木条深入墙体内;
坚持分层浇注砼,第一层浇注厚度控制在50cm以内。
3.3、墙体裂缝
3.3.1、原因分析:
砼强度未达到1MPa就提前过早拆模,以致墙体被破裂;
当然,也不能过晚拆除以免粘结过牢。
3.3.2、防治措施:
使用隔离剂刷之后方能施工,确保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1.0MP以上方能同意拆模,在拆模之前要有条件的进行浇水让模板吸水膨胀而容易拆模。
3.4、缺棱掉角
3.4.1、原因分析:
模板积留的砼残渣清理不干净及直接投入施工,模板在使用时未使用隔离剂或施工失效的隔离剂。
在拆模时,模板上粘连了较大面积的混凝土表皮,造成现浇的梁、板、墙缺棱少角。
3.4.2、防治措施:
施工前要认真清理模板上的残渣及涂上隔离剂,且质量员要检查验收合格后方能施工;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3.5、轴线偏移
3.5.1、原因分析:
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
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差后未及时纠正等原因。
3.5.2、防治措施:
严格按比例将各部位翻成详图,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班组和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
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以保证不发生偏差。
3.6、结构变形
3.6.1、原因分析:
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3.6.2、防治措施:
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自重及浇注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梁底支撑间距应能够保证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
对于跨度大于4m的现浇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
3.7、模板未清理干净
3.7.1、原因分析:
钢筋绑扎完毕后未用空压机清扫;
封模前未进行清扫等。
3.7.2、防治措施:
钢筋绑扎完毕后用空压机清扫;
封模前派专人未进行清扫。
4、钢筋工程施工质量
4.1、钢筋加工通病:
4.1.1、规格出错;
4.1.2、下料长度不够;
4.1.3、箍筋尺寸不对,弯钩度数不对,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够;
4.1.4、弯钩长度达不到锚固要求;
4.1.5、马凳高度不够。
4.2、钢筋绑扎与安装通病:
4.2.1、主筋偏位、间距不规范;
4.2.2、主筋保护层厚度不够;
4.2.3、主筋搭接位置不对,搭接长度不够,搭接区段内的搭接率超标;
4.2.4、焊接不规范,搭接焊长度不够;
4.2.5、主筋规格、型号不对,或小或强度等级不够;
4.2.6、梁柱的加密区长度不够;
4.2.7、悬挑钢筋锚固长度不够,悬挑筋的方向不对;
4.2.8、加弯曲钢筋的地方未加,梁侧需加加附加加密箍的未加;
4.2.9、梁腰筋未置,梁抗扭腰筋锚固长度不对;
4.2.10、梁柱节点处柱箍筋未置;
4.2.11、剪力墙与结构梁或暗梁交汇处未置剪力墙水平筋;
4.2.12、多排筋的排距不正确;
4.2.13、板负筋未满扎并成八字扣;
4.2.14、同截面尺寸的相交梁柱,梁主筋未弯入柱,导致梁有效截面尺寸变小;
4.2.15、柱筋入承台等基础时未弯曲,在基础中的柱筋未置箍筋;
4.3、防治措施:
配置专业钢筋施工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规范的要求进行加工,质量员跟踪检查,在钢筋板扎施工过程中及砼浇注前,质量员、施工员都要现场认真检查、核对是否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与作业人员进行交底并要求按图整改,直至整改全部完成方能同意下道工序施工。
4.4、梁二排钢筋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4.4.1、一、二排纵筋之间的净距不小于25mm和一排纵筋直径的较大者。
如箍筋弯勾阻挡二排纵筋位置,应上图处理;
4.4.2、分隔筋直径不小于25mm和纵筋直径的较大者,一、二排纵筋与分隔筋三者必须靠紧,用粗铁丝绑扎;
4.4.3、梁面第一分隔筋距支座0.5m处设置,以后每增加3m设一处,同一面纵筋每跨不少于2处;
4.4.4、梁底第一分隔筋距支座1.5m处设置,以后每增加3m设一处,每跨不少于2处;
4.5、箍筋
框架梁、柱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4.5.1、框架梁、柱箍筋应按下图1制作;
当梁、柱纵筋较密,无法按图2制作时,应做成焊接封闭环式箍筋,不得焊伤箍筋;
图1图2
4.5.2、梁柱节点箍筋必须按上图或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制作,并按设计要求的间距加密箍筋。
当现场安装有困难时,可在柱每侧设置不少于1根ф12钢筋段与节点箍筋点焊制成钢筋笼,随绑扎后的梁筋一齐下沉至设计位置,如下图所示:
4.5.3、垫卡、垫块及钢筋保护层
(1)垫卡及垫块:
禁止使用碎石做梁、板、基础等钢筋保护层的垫块。
当采用砂浆垫块时,强度应不低于M15,面积不小于40mm×
40mm。
梁柱垫块应垫于主筋处,厚度为纵筋保护层厚度减去箍筋直径;
基础垫块厚度同基础保护层。
垫块上应按下图预留18#绑扎固定铁丝。
(2)当板面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的直径均小于10mm时,应采用下图所示支架,支架间距为:
当采用ф6分布筋时不大于500mm,当采用ф8分布筋时不大于800mm,支架与受支承钢筋应绑扎牢固。
当板面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小于10mm时,可采用下图所示马蹬作支架。
马蹬在纵横两个方向的间距均不大于800mm,并与受支承的钢筋绑扎牢固。
当板厚h≤200mm时马蹬可用ф10钢筋制做;
当200mm≤h≤300mm时马蹬应用ф12钢筋制做;
当h>
300mm时,制作马蹬的钢筋应适当加大。
5、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通病
5.1、楼板、屋面板混凝土浇筑前,必须搭设可靠的施工平台、走道,施工中应派专人护理钢筋,确保钢筋位置符合要求。
5.2、对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终凝后)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保湿养护:
5.2.1.1、根据气候条件,淋水次数应能使混凝土处于润湿状态。
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5.2.1.2、用塑料布覆盖养护,应全面将混凝土盖严,并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5.2.2、混凝土养护时间应根据所用水泥品种确定:
5.2.2.1、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5.2.2.2、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能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5.2.3对不便淋水和覆盖养护的,宜涂刷保护层(如薄膜养生液等)养护,减少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
5.3、施工缝设置及处理:
5.3.1、当设计未作要求时,楼屋面施工缝留设位置及表面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有主次梁的楼板应留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
5.3.2、进行表面处理时、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1.2N/mm2。
主要处理工作有:
清除杂物、水泥薄膜、松动碎石和砂浆凿毛并湿润养护。
5.3.3、继续浇筑混凝土时施工缝表面应充分湿润且不得积水。
5.4、蜂窝
5.4.1、产生原因:
振捣不实或漏振;
模板缝隙过大导致水泥浆流失;
钢筋较密或石子相应过大。
5.4.2、预防措施:
按规定使用和移动振捣器;
中途停歇后再浇捣时,新旧接缝范围要小心振捣;
模板安装前应清理模板表面及模板拼缝处的黏浆,才能使接缝严密;
若接缝宽度超过2.5mm应采取措施填封,本工程梁筋过密时选择相应的石子粒径。
5.4.3、处理措施:
(1)对小蜂窝,用水刷洗干净后,用1:
2.5水泥砂浆压实抹平。
(2)对较大蜂窝,先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的混凝土和突出颗粒,刷洗干净后支模,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捣实,口部高出100mm,处理完成后,凿除,并认真养护。
(3)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和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支模灌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浆处理。
5.4、麻面
5.4.1、原因分析:
模板表面不光滑;
模板湿润不够;
漏涂隔离剂。
5.4.2、防治措施:
模板应平整光滑,安装前要把黏浆清除干净,并满涂隔离剂;
浇捣前对模板要浇水湿润。
(1)表面尚需做装饰抹灰的,可不做处理。
(2)表面不再做装饰的,应在麻面部分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摸平压光,使颜色一致。
5.6、露筋
5.6.1、原因分析:
主筋保护层垫块不足,导致钢筋紧贴模板;
振捣不实。
5.6.2、防治措施:
钢筋垫块厚度及马凳铁高度要符合设计规定的保护层厚度;
垫块放置间距适当,钢筋直径较h垫块间距宜密些,使钢筋下重挠度减少;
使用振捣器必须待混凝土中气泡完全排除后才移动。
5.6.3、处理措施:
(1)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
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
(2)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7、孔洞
5.7.1、原因分析: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住或漏振。
5.7.2、防治措施: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