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教案
古诗五首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
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讲解: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
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讲解: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
(1):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
(2):
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
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
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
“抑郁到慷慨”)
四、总结。
五、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
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
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
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
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明确: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六、作业布置
完成《点击》;背诵古诗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
指庐山。
②兴:
起床。
理荒秽:
即除杂草。
3.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
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
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
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
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
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
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
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
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
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
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
5.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
真个是“何陋之有”?
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
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
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
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
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其一)
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拟古(其七)》)
⑷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
(《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