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过关测评复习题6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9432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7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一轮过关测评复习题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三语文第一轮过关测评复习题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三语文第一轮过关测评复习题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三语文第一轮过关测评复习题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三语文第一轮过关测评复习题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一轮过关测评复习题6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语文第一轮过关测评复习题6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一轮过关测评复习题6Word文件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一轮过关测评复习题6Word文件下载.docx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

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会:

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

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动:

招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的“动”应是“动辄”的意思。

【答案】 D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4分)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是说魏德深的下属尽心尽力工作,完成的数量常常是各县中最多的;

③是说奸猾之人赵君实被魏德深震慑住了,不敢轻易出门;

⑥是说使者做出判决,顺从了贵乡县的民意。

而②④⑤均可直接或间接表明百姓拥戴魏德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

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

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侵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

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

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

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之情使军队溃散。

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的说法错,原文是说:

自从魏德深来到馆陶县,赵君实只能躲在家里,从不敢随便出门,而那些逃亡他乡的人,都回来了。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2)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

他的祖父魏冲,在周当官,担任刑部大夫和建州刺史,于是把家安在弘农。

他的父亲魏毗,担任郁林县令。

德深开始时担任隋文帝的挽郎,后来历任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

因为有才能,他调任为贵乡县县长,他处理政务清廉干练,措施并不严厉,但能使社会安定。

适逢辽东战役,征税名目繁多,征税的使者来来往往,命令各郡县长官负责征税。

在这个时候,朝廷的法纪松弛混乱,官吏多贪赃受贿,他们所到之处,横征暴敛,百姓都忍受不了了。

只有魏德深的这个县,百姓能互通有无,没有耗尽财力,所需求的东西都能供给,而百姓的生产生活没有受到侵扰。

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多沦陷,只有贵乡独自保全。

郡丞元宝藏收到朝廷诏令追捕盗贼,但他与盗贼作战,每每失利,就连器械也一定全部丢失,就从百姓那里征讨,动辄就用军法论处,这样的情形有好几次。

邻近的县修造器械的人员,都聚集在官府办公的地方,官吏们交替监督责令,无论白天黑夜,喧闹不堪,但还是不能成功。

而魏德深分别询问大家各自想承担的任务,让大家看怎么方便就怎么修造,官府里很安静,总像是没事一样。

魏德深只要求负责营造的官吏,让他所修造的器械不需超过其他县,不得让百姓辛劳受苦。

然而他的下属各自尽心尽力,所修造的器械又常常是各县中最多的。

不久魏德深调任馆陶县长,贵乡县的官吏和百姓听说之后,在一起谈到此事,都歔欷落泪,泣不成声。

等到他将要赴任时,全城的人都来送他,人们哭泣的声音,断绝了道路。

他到了馆陶后,馆陶全境的百姓,不论老幼,都像是见了父母一样。

有个奸猾的家伙,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但自从魏德深来到馆陶县,赵君实只能躲在家里,从不敢随便出门。

那些逃亡他乡的人,都回来了,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贵乡县的父老乡亲不畏路途艰险,到朝廷去请求让魏德深留任本县,朝廷下诏书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而馆陶县的父老乡亲又来到郡里提出诉讼,认为贵乡县的文书是假的。

郡里无法决断。

适逢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人到来,两县的人们都来到使者这里提出诉讼,于是使者做出判决,顺从了贵乡县的民意。

贵乡县的官吏百姓一路歌唱欢呼,互相庆祝;

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元宝藏非常忌妒魏德深的才能。

适逢越王赵侗到郡里来征兵,元宝藏于是命令魏德深带领一千士兵前往东都洛阳。

不久,元宝藏带着武阳县归降李密。

魏德深所率领的,都是武阳人,这些人思念亲人,就走出都城大门,面向东悲伤哭泣,然后返回都城。

有人对他们说:

“李密的兵马就在金墉,很近,距离这里只有二十多里。

你们如果想归附他,谁能禁止?

何必这样折磨自己!

”这些人都落泪说:

“我们是和魏明府一同来的,不忍心弃他而去,哪里是因为道路艰难啊!

”魏德深得人心的情形就是这样。

后来,魏德深死在了战场上。

贵乡、馆陶两县的人们,到现在都还怀念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

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

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

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

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

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

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

犹曰:

“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

庙又坏不治。

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

后林君肇至,则曰:

“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

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

”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

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

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

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

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

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素:

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课:

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

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一:

纯一

课:

按规定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

【答案】 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要注意《考纲》中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A.前者为副词“才”;

后者为连词,“却、竟”。

B.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

C.前者可译为“凭借”;

后者可译为“于是”。

D.前者为连词,表目的关系;

后者为介词,“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考生应注意总体把握文意,然后再对照选项与原文,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选项选出来。

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原文说的是“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

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答案】 

(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国家一天都不能没有刑赏与教化,所以,学校也一天都不能没有。

古时候把天下的田地用井田制来管理,进而制定了党庠、遂序、国学这样的规章制度。

这样,士人早晚看到的听到的,无外乎是些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

他们熟悉的内容一定是仁义道德,所学的知识也一定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展示。

忽然有一天,要是被选去担任公卿、大夫等各级官员,那么他们的才能、品行都已经是事先确定了的。

那些被选做后备官员的人,他们施展的也都是平时的所见所闻罢了,不用等到训练演习后才能够做好。

后世没有实行井田制,而学校也有的保存下来有的废弃了。

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求学的人聚居在一起,那些当老师做学生的,也只是谈些文字,讲讲章法而已。

国家衰败时间长了,各地的学校也被废弃了,人们就兴建庙宇来祭祀孔子。

大概庙宇的兴建缘于学校被废弃,近代的情况也是这样吧。

现在皇帝在位多年了,他很重视整顿法纪,并且改变了近些年来那些不正确的做法。

在这个时候,学校渐渐地在全国各地兴办了起来。

不过,还是规定:

“一个州的学生满两百人,才能够办学校。

”在这个时候,慈溪的士人还不能在学校读书,人们依旧修建孔庙。

随后,孔庙又被毁坏了,没有被修复。

县令刘在中先生向州官说,让百姓出钱,打算修复孔庙,但没来得及办这件事就离任了。

之后,林肇来到此地,他说:

“古代兴办学校的原因,我无法弄懂,但他们办学校的方法我不能不遵循。

既然这样,我的百姓在这里不可以没有教育。

”于是就利用百姓的钱兴建了孔子庙,并且整理庙宇四周,在那里修建校舍讲堂,带领全县的子弟,请杜醇先生担任他们的老师,兴办学校。

林先生本来是贤能的县令,慈溪是个小地方,没有珍贵的物产、奢侈工巧的物品吸引各地游民商贩来此。

田地、桑树这些东西,可以自给自足,没有水灾旱灾的忧患。

没有游民商贩,所以这里的风俗单纯而不芜杂;

能够自给自足,所以人们不会轻易触犯刑律,容易治理。

我看到的这里的士人,也大多一表人才,容易成功。

杜先生,是越地的隐士,他的学识与品行均可做人们的老师。

凭借一个小县城,得到贤明的县令,又得到适合担任人们教师的人做学校的老师,来纯化容易治理的风俗,从而培养英俊有才华的容易成才的学子,虽然受到法律的制约、形势的限制,不能够完全像古代那样去做,但我坚信,这里的教育一定会成功,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能够形成。

教育可以美化风俗,即使这样,也一定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而现在的县令,看情形是不能够长久做下去的。

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共26分)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

隐蓄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

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

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

“病乎?

”曰:

“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

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

“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曰:

“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

“兄故弱,恶能多樵!

”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

“将何作?

”答曰:

“将助采樵。

”问:

“谁之使?

“我自来耳。

”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

“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

“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

“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

”师言:

“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

”归谓诚曰:

“不听吾言,遭师责矣!

”诚笑曰:

“无之。

”明日,怀斧又去。

兄骇曰:

“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

”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还。

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

虎竟衔诚去。

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

讷力斧之,中胯。

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

众慰解之,哭益悲,曰: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遂以斧自刎其项。

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

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

母哭骂曰:

“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

”讷呻云:

“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

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

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

张诚》,有改动)

【注】 ①劬(qú

):

劳苦。

②夏:

亦作“榎”,木名。

③欻(xū):

忽然。

④劙(lí

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隐蓄甘脆饵诚饵:

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

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

D.汗交颐不少休颐:

脸颊

【解析】 C项“恶”为疑问代词,意为“哪里,怎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中第一个“焉”意为“于此”,兼词;

第二个“焉”意为“他”,代词。

B项中两个“何”均为疑问代词,但第一个“何”意为“什么”,是前置宾语;

第二个“何”意为“怎么”“为什么”。

D项中两个“以”均为连词,但第一个“以”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第二个“以”意为“来”,表示目的关系。

C项的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4分)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B.①④⑥

C.②⑤⑥D.②③⑤

【解析】 ①②③⑤均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

④为老师的行为,表现老师对他们兄弟感情的赞叹,是间接表现兄弟情深。

⑥为张讷受伤后的状况,未涉及兄弟感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

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解析】 B.“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有误,应是从自己家里偷了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成饼给张讷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解析】 

(1)四个知识点,注意“无论”“纵或”“且犹”“归”的用法。

(2)翻译时注意如下四个知识点:

“犹”“夫人”“况”“何”的解释。

古今异义词如“夫人”要注意古今用法的不同。

【答案】 

(1)哥哥说:

“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

”于是他让张诚赶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

”(张讷)于是就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河南人张某,他的祖先是齐地人。

明朝末年,齐地大乱,他的妻子被北方的士兵抓走了。

张某经常客居河南,便在河南安了家。

在那里娶了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张讷。

没过几年,妻子死去,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儿子张诚。

牛氏性情凶悍,她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看待,叫他吃最差的饭菜。

并且还要派他去砍柴,要求他每天砍柴一担,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遭她鞭打责骂,简直叫人难以忍受。

她总是把好吃的东西偷偷地储藏起来,悄悄地给张诚吃,还送他到私塾读书。

张诚一天天长大了。

他性情孝敬友爱,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

私下里劝说母亲(不要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

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一担柴还没砍够,正赶上风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

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于是只得背着先砍的那点柴走回家。

继母发现他砍的柴少,很生气,便不给他饭吃。

张讷饿得难以忍受,便进房躺在床上。

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张讷神色不好,便问他:

“是不是病了?

”张讷说:

“饿了。

”张诚问张讷是什么原因,张讷便把没打够柴被继母停食的事告诉了张诚。

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他怀揣着炊饼拿出来给哥哥吃。

哥哥问他炊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

“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

”张讷就把饼吃了,并叮嘱说:

“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要是被发现,会连累你的。

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

”张诚说:

“你身体本来就弱,怎么能每天砍那么多柴呢?

”第二天,吃过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

哥哥看见他,吃惊地问:

“你来干什么?

”他回答说:

“(我)要帮你砍柴。

”张讷又问:

“谁让你来的?

”他说:

“我自己(愿意)来的。

”哥哥说:

“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就是你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

”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张诚不听,并用手和脚折断树枝帮助哥哥,并且说:

“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

”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的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了孔。

难过地说:

“你要是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

”张诚这才回家。

哥哥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继续砍柴。

砍柴回家后,他跑到私塾里叮嘱老师说:

“我弟弟年纪小,不能让他去干活,(因为)山中有凶恶的虎狼。

”老师说:

“今天中午前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责罚过他。

”张讷回来后对弟弟张诚说:

“不听我的话,挨老师责打了吧?

”张诚笑着说:

“没有的事。

”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打柴。

哥哥(看见他又来了)惊骇地说:

“我已经说过叫你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

”张诚默不作声,只是一个劲儿地砍柴,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休息。

大约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回去了。

老师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

老师认为他很懂事,便不再禁止他帮哥哥打柴。

哥哥多次制止他,他都不听。

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上山打柴。

突然,来了只老虎。

几个同伴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跑过来把张诚给叼走了。

老虎嘴里叼着人,走起路来迟缓,被张讷追上了。

张讷举起斧头用力砍去,一斧砍中了老虎的后腿。

老虎受伤以后狂奔而去,张讷怎么也追不上,只好痛哭着返回来。

众人都来劝解他,他哭得更加悲伤,(对安慰他的人)说:

“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而死的。

(他死了,)我怎么还能活着呢!

”于是就用斧头砍自己的脖子。

大家急忙阻止,但斧子已在脖子上砍进约一寸深的刀口,鲜血奔涌,眼看着就不行了。

大家非常害怕,撕烂他的衣服,把他的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