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居易)所以你们看,“暮江吟”三个字就向我们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看看诗人在黄昏时分的江边看到了哪些值得吟诵的美景呢?
二、读诗文,整体感知
1、请根据节奏自由朗读这首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这首诗并评价。
3、读完整首古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美景?
(深秋时节)这首诗歌里一共描绘了多少幅画?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音描绘心中所见。
(师结合学生所描绘的景象,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提炼,板书,讲解诗句,指导朗读)那诗中哪个词语最能反映诗人的感情?
(可怜。
)
4、师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诗中美景。
5、生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6、指生朗读。
7、男女生分读。
8、配乐朗诵:
男女合作读。
(女生前两句,男生后两句)
三、品诗文,升华情感。
过渡:
刚我们说了“可怜”这个词语最能反映诗人的感情,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哪些景物“可怜”?
“可怜”在哪里?
(一)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韵味、情感。
2、这一句哪些景物“可怜”?
(残阳、江水。
3、“残阳”是什么意思?
(夕阳,快落山的太阳)说说夕阳的可爱(形状、颜色)。
“铺”是什么意思?
(铺展)为什么用“铺”?
可不可以换成其他动词“照”或“射”?
4、“江水”哪里“可怜”?
(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从后面的“红”字不难猜到“瑟瑟”是肯定是一种颜色。
那是什么颜色呢?
(碧绿色)那江面为什么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红色的?
(夕阳斜映下的江水,受光多的部分呈“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深深的碧色)。
5、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6、下面谁可以根据这两句诗,帮老师给这幅图片涂一下颜色呢?
7、出示诗和诗意:
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柔和地铺在江面上,使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是红色。
(师读诗,生读意)
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
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
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出示: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这两句诗哪些景物“可怜”?
(露珠、月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
3、可怜:
可爱。
真珠:
珍珠似:
平舌音,好像。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出示诗和诗意: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啊,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弯弯的月亮像一把精巧的弯弓。
6、整首诗的意思我们已经理解了,现在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了解写作背景,感诗人之所感
我们刚刚说过白居易人气很高,写的诗很受人追捧,但有得就有失,诗场得意,官场则难免要失意了。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主动请求告别长安,前往杭州做官。
假如你是诗人,得以如愿的离开你自己所不乐意待的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
(引导学生说出)——轻松愉快。
白居易一路策马崩塌,把那喧嚣的长安城远远抛在身后。
在夕阳的余辉下,他来到了静静的江畔,写下来轻快的《暮江吟》,这首诗在描写那绝妙景色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配乐朗诵)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古诗,体会下诗中的美景和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五、总结回顾
《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在这首诗中,诗人选取(残阳)西落到(新月)东升时江上的景色,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
题目的意思是(傍晚在江边吟诗)。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露水)比作(珍珠);
把(月亮)比作(弯弓)。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
但凡能够名扬千古的大诗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必杀技。
例如李白,活脱脱的一个月亮达人,一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迷倒了多少赏月的眼睛。
而白居易则是个法力高强的色彩达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原本是白纸黑字的诗句,全在他的魔法笔下散发出了五彩光芒。
我们课后试着收集一些白居易的诗。
剩下的时间我们把笔记整理一下,把诗背背。
板书设计
暮江吟
残阳铺水
傍晚之景江水瑟瑟红
轻松愉悦热爱自然
露似真珠
夜晚之景
月似弓
景情
课后反思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古诗;
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
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一、激情导入
师: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
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
美
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
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
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
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
出示课件14:
题:
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
3、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
课件出示幻灯片16:
指导朗读朗读:
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
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3)齐读。
四、反复读诗歌,感悟古诗的画面
同学们,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
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
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1、师:
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预设1、学生说不出横看、侧看的庐山,教师就引导:
从横看庐山你读出什么画面来?
从侧面呢?
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2、师:
读得真好,老师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了。
从其他角度看庐山,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远看——(崇山峻岭,连绵不断)
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近看又如何?
(一座或几座山峰)
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
站在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峰);
立足山脚——(悬崖峭壁)
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3、师:
孩子们,为什么同是这座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板书:
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出示课件27)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
出示课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师:
:
当大诗人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示课件28(板书:
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
师:
从字面上看,缘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5、师:
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我们再来看它是什么关系的?
(因果)把什么放在前面?
6、师:
请同学们尝试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7、师:
因为置身在庐山中,所以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生答: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8、师:
同学们要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出示课件33
要多角度的,客观全面的看待事物。
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吗?
小组讨论。
小结:
孩子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在客观的立场上,多角度的、全面的看待它。
五、总结写法,深化体会
《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不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板书:
写景)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点明了人生的道理。
明理)
六、拓展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从诗中不仅欣赏了庐山的美景,还感悟了人生的道理,请你们回去把古诗背给家人听。
还要收集描写庐山的诗词或佳句。
9古诗三首雪梅
1、会认3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1、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
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
谢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
(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
(课件)所以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诗。
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来理解诗意。
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
指名读注释。
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
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
结合注释,说说诗意。
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重点指导:
“降”,认输“搁”,放下“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
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
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
雪白梅香(板书:
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
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不服输的语气;
诗人为难的语气;
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
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怎样才能更完美呢?
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
(课件)引出主题:
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
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们推荐的经典名句。
让我们来记住它吧!
背诗。
三、拓展
这首诗的作者卢梅坡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
一起来看看。
(课件)
四、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雪梅
白
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10爬山虎的脚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
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
(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
(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
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
(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
(这是必要的交代。
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
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
(墙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
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
特点是什么?
(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
色:
绿得新鲜;
排列:
叶尖朝下,均匀;
动态:
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
(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的,也不留( )。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
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
(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
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①朗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成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
(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
爬山虎真是了不起!
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
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
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
触、变、巴、弯曲、拉、紧贴。
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
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
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b.它是什么样子的;
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
位置:
叶柄反面
形状:
六七根细丝
颜色:
嫩红
11蟋蟀的住宅
选址不肯随遇而安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等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程。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程,通过重点词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题质疑
(出示图片))同学们,这是谁?
你认识吗?
这个小家伙有许多本领,它不仅是歌唱家、斗士,还是出色的建筑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7蟋蟀的住宅)一起读课题!
(齐读)
什么是住宅?
预设:
住房,(多指规模较大的)。
一般来说,人住的房子我们才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一般叫巢、穴、窝,那为什么题目要叫“蟋蟀的住宅”而不叫“蟋蟀的窝”和“蟋蟀的穴”呢?
把蟋蟀当作人来写了,用了拟人的手法。
对,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喜欢蟋蟀呀!
你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喜爱蟋蟀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蟋蟀的住宅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都很想了解蟋蟀的住宅,我们先把书翻到第7课,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生齐读)
它的住宅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
想知道吗?
下面就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
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
(生自由朗读)
(1)把握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边读边想:
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检查生字词
你想到蟋蟀的住宅走一趟吗?
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都认出来,你就可以进去参观了。
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慎重、选择
住址、洞穴、挖掘、柔弱、搜索
堤岸、倾斜、隧道、骤雨、平坦
粗糙、扒土、钳子、宽敞、抛出
1)4组词语分别指名读。
提醒:
洞穴的穴是第二声;
倾斜的倾是第一声;
扒土的扒是个多音字,这里读bā,还可组词扒开、扒皮,另一读音为pá
可组词扒窃、扒手(PPT:
扒的注音和组词);
宽敞的敞这里读轻声,单个字念第三声。
2)指导写字。
蔽和搜:
把笔顺写正确
倾和抛安排好减价结构(板书:
蔽搜)
3)同桌两人互相读一读。
4)齐读。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整篇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预设1:
住宅的选址、住宅外部的样子、内部的样子(综合这三方面即蟋蟀住宅的特点)
蟋蟀住宅的选址、样子,这些都与住宅本身的特点有关。
特点)
预设2:
住宅的建造过程
讲了住宅的建造过程。
建造)课文就是从这两大方面写了蟋蟀的住宅。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那么,蟋蟀的住宅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第2至6自然段,划一划相关的语句。
你们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