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8910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工业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

日期、天气、路线、观察点编号01、02、03……、观察点位置、观察内容。

每日记录要整理,写在原始记录之后。

野外采集少量标本、编号。

2、编写野外实习报告

编写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写实习报告是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

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紧的逻辑性。

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

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写书本。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

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二、南京及周边地区地质概况

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少数山峰超过300~400米,如钟山、孔山、九华山、华仑山、栖霞山、宝华山等。

这里地层山露齐全,不仅对于下扬子,而且在华南均具代表性;

构造变形程度中常,构造形象清楚、典型;

火成岩类多而且出露广泛;

有各种内生及外生矿床,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方便,观察容易。

三、地层及岩石组成

1、第四系(Q)

第四系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

分布广泛,常形成阶地。

是一套疏松的陆相碎屑沉积。

(1)下更新统雨花台组(Q

分布于宁镇山脉西段长江两岸,常组成阶地。

在雨花台其岩性为含棕共同色粘土、砂及铁质的砾石层,砾石以石英、燧石为主,有少量火山岩、变质岩、赤铁矿、玛瑙等。

砾径以3~4厘米者居多。

圆度、扁度、球度均较佳。

可构成2~3沉积旅迥。

厚20米。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2)中上更新统下蜀组(Q

下蜀镇出露的岩性为黄色带红的泥、细砂及粘土,其中常含灰质结核。

产腹足类化石。

本组在南京附近沿长江一带发育最好。

厚达20米左右。

南京燕子矶汽车站附近剖面可为代表,分二段岩性:

上段灰黄色黄土质粘土。

结构颇紧,垂直节理良好,故常以大块柱状体崩解。

钙质含量较高,常呈拳头状结核出现。

透水性较好,古土镶痕迹较差,略具铁猛胶膜,孔隙发育。

下段棕红色粘土,结构紧密,粘性较大,常多具铁猛胶膜。

崩塌后呈不规则的棱状块。

透水性较差,古土壤痕迹甚为显著。

与下伏雨花台组呈假整合接触。

(3)全新统(Q

是近代沉积物。

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或山间冲沟、坳谷中。

其岩性和成因各地不同、因地而异。

长江沿岸为近代冲积—洪积层。

在阶地坳谷地段常为下蜀组再搬运的沉积物,而在山间冲沟内受山体基岩所控制。

长江两岸的长江冲积层以棕黄及土黄色砂质粘土和粉砂为主,常含有铁锰结核。

在山间冲沟及坳谷地带,底部常有砾石层,上部为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和粉砂层等。

各地出露厚度不等,在凹陷地带可达60米,在山间冲沟、阶地及坳谷中约在0~10米之间。

第一天观察的门坡便是属于第四系。

统下属土(Q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常形成阶地。

其成因主要为风成,为马兰期的堆积物。

结构紧密,层理不明显,垂直节理发育。

由于凝聚作用形成姜结石,由钙质胶结而成,从地基角度观察其具有良好的承载力以及较高的抗剪力。

关于边坡的防治主要方法分为提高抗滑力和降低下滑力,具体的方法有挡土墙、排水、降低坡脚(分级放坡)、格构梁(加固表面)等。

2、第三系(R)

第三系分为下第三系[包括古新统(E1)、始新统(E2)、渐新统(E3)]及上第三系[包括中新统(N1)和上新统(N2)]。

(1)下第三系,在本区未见,但苏北广泛发育,称阜宁群,为一套砂页岩含油地层。

(2)上第三系分两组:

中新统洞玄观组(N1)仅出露在江宁县方山坡麓,呈环状分布,属洪积-湖相沉积。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棕褐色及灰白色粉砂粘土层、细砂层和砂砾层。

按沉积韵律可划分为六个旋迥。

下部物质较粗并有砂砾层透镜体,上部物质较细,有较多的钙质团块。

产化石:

安琪马(Anchitherium)。

上新统方山组(N2)仅见于江宁方山及汤山北射乌山顶。

方山剖面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下玄武岩)灰紫、灰黑色气孔状橄榄玄武岩与致密状橄榄玄武岩互层,夹薄层似鲕状玄武岩。

厚54.3米。

中部灰黄及黄褐色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细砂岩,凝灰质粗砂岩及层凝灰角砾岩。

厚11.1米。

上部(上玄武岩)黑色细粒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底部夹灰红及暗紫色集块角砾岩、集块岩及层集块凝灰角砾岩。

厚183.6米。

汤山北射乌山顶本组地层为气孔状玄武岩,气孔较粗大的与气孔较小的玄武岩互层,可见有辉石与橄榄石,其橄榄石已蚀变成伊丁石。

厚约15米。

江岸主要形成于第三世纪以来,其构造运动为抬升运动。

江岸具有二元结构,上层为凝土层,下层为沙层。

江岸易发生崩塌,究其原因主要为其岩性比较硬、裂隙发育以及有些软弱结构面等。

此外,江岸由于人为开挖以及地震等因素易发生边坡破坏,需具备陡坡(45°

以上)、岩石较脆以及具备解理夹层等条件。

3、震旦系(Z)

震旦系分上下两统。

(1)下统高桥组(Z)

命名地点在丹阳县高桥村,其岩石类型主要为含砂砾千枚岩。

千枚岩矿物成分绢云母占70~85%,其次为长石和石英集合体,镜下见清晰的皱纹状千枚状构造。

砾石成分有脉石英、火成岩砾和碎屑以及砂岩等。

砾径大小不一,大者可达50厘以上,小者不及2~3厘米,分选性差。

底部未出露,顶部剖面测制不全,厚度在于27.6米。

(2)上统分为两组:

陡山沱组(Z

),根据岩石特征可细分为两个岩性段:

下段称嘉山段,岩石由泥质岩变质的千枚岩组成,主要矿物为绢云母,次为石英及绿泥石,具千枚状构造。

局部地段见有灰岩透镜体。

上段为马迹山段,由内碎屑微晶灰岩、泥质内碎屑微晶灰岩、硅质白云质灰岩组成。

灯影组(Z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白、深灰色厚层微晶白云岩、白去石化微晶灰岩,上部为白云石化含核形石灰岩,顶部夹硅质页岩。

总厚度258米以上。

三台洞属于灯影祖,其中碟子大天主要由岩溶作用形成,岩溶作用常形成钟乳石、落水洞、地下河、钙化沉积等地貌。

此外一些岩石具有明显的刀砍纹。

4、白垩系(K)

分二统四组。

(1)下统分两组:

娘娘山组(K

)由一套碱性喷出岩组成,按喷发韵律及岩性可分三部分:

下部以灰黄及灰白色集块岩、灰紫色集块角砾岩为主,次为灰白及紫灰色角砾凝灰岩,夹紫灰色层凝灰岩。

中部上为浅灰微带肉红色碱性粗面岩,下为灰黄熔结角砾岩。

上部主要为深灰色熔结角砾凝灰岩,顶部为熔结凝灰岩,角砾较少。

该组出露厚度约为664米。

葛村组(K

)分布于邻区句容-溧水-高淳一带,岩性为砂岩、页岩或含火山碎屑的沉积岩层。

(2)上统分两组:

浦口组(K

)常出露于山麓或低矮丘陵地带。

可分二部分。

下部紫红及紫灰色砾岩为主夹有紫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砾石成分复杂,常因地而异。

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大小不一。

厚达100米以上。

上部以紫红色为主的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以及砂砾岩。

厚度大于100米。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本组下部以洪积和山麓堆积为主,中上部主要为河流及湖相沉积。

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赤山组(K)地表出露另星,多为第四系覆盖。

岩性主要为砖红色中厚层、厚层粉砂岩与薄层粉、细砂岩互层。

底部常具砾岩层,砾石成分以灰岩为主。

本组为河流及湖相沉积,暂定湖盆地边缘颗粒较粗,反之较细,厚度变化大。

汤山镇一带为30米。

与下伏浦口组可能为假合接触。

燕子矶便是属于浦口组,主要由砾石和砂石构成,具有较高的强度,三面环水,一面对岸,且水流湍急。

此外酒樽石主要为钙质胶结,是由小的岩溶作用而形成的。

5、二叠纪(P)

分布范围同石灰系,分二统四组。

(1)下统为浅海相的石灰岩和燧石岩

栖霞组(P)命名地点在南京栖霞山,以浅海相含燧石结核的石灰岩为主。

可分为四个岩性段:

臭灰岩段为深灰色及黑色厚层生物屑微晶灰岩。

具沥青质,击之有臭味。

偶见燧石结核。

底部见灰黑色页片状泥质生物屑灰岩和青灰色中、薄层微晶生物屑灰岩互层。

共厚65米。

下硅质岩段为黑色薄层燧石岩及纹层状硅质生物屑微晶灰岩,见腕足类碎片。

厚约10米。

栖霞灰岩段为灰黑色厚层至块状微晶生物屑灰岩及生物屑微晶灰岩。

燧石结核较多,成层排列。

化石丰富,产蜓类。

厚80米左右。

上硅质岩段为黑色纹层状生物屑微晶灰岩及燧石岩。

栖霞组总厚度约150米。

与下伏地层船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孤峰组(P

)以浅海相硅质页岩,燧石岩为主,夹少量泥岩,含磷质结核。

产菊石化石。

与下伏栖霞组呈整合接触。

(2)上统为滨海沼泽相含煤沉积和浅海相粘土岩和燧石岩沉积

(P

)由于岩性软弱,其出露部位常形成沟谷,大部分为第四系所掩覆。

命名地点在南京龙潭镇。

南京附近的煤矿开采的煤层是灾个时代形成。

它也是苏南地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

分三部分:

下部主要为粉砂岩及砂质页岩,厚约40米。

目前有人主张将宽大一部分的下部归于孤峰组。

中部为粉砂岩、砂质页岩、煤层及炭质页岩。

本部所含煤层称中组煤。

其底部有一厚约20余米的长石石英砂岩层。

含植物化石。

厚约30余米。

上部为粉砂质页岩,碳质页岩,煤矿层及粉砂岩,含海相化石,见腕足类。

其底部有一层厚约5~20米的长石石英砂岩。

顶部含两层硅质灰岩,构成龙潭组上组煤的直接顶板,共厚40米。

在龙潭组上部见有石灰岩透镜体。

本组厚约110米,与下伏孤峰组呈整合接触。

大隆组(P

)岩性分为两部分:

下部为灰黄色钙质页岩及泥质粉砂岩。

见腕足类。

上部为灰黑色硅质页岩,黄绿色及灰紫色钙质页岩夹生物悄微晶灰岩透镜体,并含燧石层。

本组共厚24.3米。

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

栖霞山的彩虹明镜及彩虹桥便为二叠纪下统栖霞组,而其中最老的为震旦系灯影组。

为燧石结核,由岩溶作用形成,主要组成矿物为石灰岩、白云岩等。

彩虹明镜的成因为溶蚀作用而形成洼地,洼地积水成湖;

彩虹桥的成因为岩溶区小规模的土洞塌陷。

(6)侏罗纪(J)

分三统,中下统为象山群,命名地点在南京南象山及北象山。

是陆相河流和湖泊沉积,分布于南京南象山、北象山、钟山及江宁县张冲村石佛庵一带。

象山群厚度大,出露不全。

在南、北象山其厚度大于1000米,在钟山大于670米,在江宁石佛庵大于170米。

上统为火山岩。

(1)中下统象山群(J1+2)

在南京南象山-北象山剖面中可分上下二个岩性段。

下段底部常有砾岩及石英砂岩或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底部石英砂岩中含较多长石。

中、上部为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韵律有煤层,为灰白及灰黄色,有时为灰黑色,富产植物化石。

厚度可达376米。

上段为灰白及灰黄色石英砂岩(底部为含砾石英砂岩)与紫红、暗紫、灰绿等色的粉砂岩及泥岩互层,未发现化石。

厚611.5米。

南京钟山象山群发育良好,唯上段顶部不全。

自下而上分为:

紫霞洞组、陵园组、西山寺组。

前两组与南、北象山的象山群下段相当,西山寺组可以与该地象山群上段一部分地层进行对比。

(2)上统分为两组

云合山组(J

)本组仅见于本区周冲村及南、北象山的北坡。

主要为一套暗紫及黄绿色含火山碎屑的沉积岩,是火山喷发间隙的产物。

未发现化石。

周冲村发育较好,厚达204米左右。

岩性分三部分:

下部为暗紫、灰紫色凝灰质细砂岩及粉砂岩,夹凝灰质中粒砂岩及含砾凝灰质砂岩,其下见暗紫色粉砂岩夹黄色细砂岩。

厚60米。

中部为浅黄绿色凝灰质中、细粒砂岩与暗紫色凝灰质细砂岩互层,其下为杂色凝灰质砾岩,上面为暗紫色角砾凝灰岩,由长石晶屑(40%),安山岩屑(15%),玻屑(10%)及少量石英组成。

角砾为安山岩块(5%),胶结物为火山灰及氧化铁。

厚65.2米。

上部为暗紫或暗灰绿色凝灰质砾岩夹黄绿色含砾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砾岩的砾石由安山岩块(65%),安山岩屑(20%)以及少量长石晶屑,碎屑状石英及砂岩岩屑组成,胶结物为绿高岭土、绿泥石及氧化铁和少量火山。

含砾凝灰砂岩由安山岩屑(70%),长石晶屑(3~5%),少量石英及铁质组成,胶结物由碳酸盐、绿泥石、绿高岭土及火山灰组成。

厚79米。

本组与下伏象山群不整合接触。

大王山组(J

)标准剖面在安徽当涂大王山,在本区零星分布于汤山镇东南、仑山西南,镇江市北固山,上党镇东,大港镇固山及周冲村等地。

丹徒县大港镇固山剖面中总厚度大于990.7米,列举如下:

⑥灰绿色粗面质凝灰角砾岩,由粗面岩块(55%),岩屑(15%)及少量长英质晶屑组成,胶结物为火山灰(25%)(未见面)。

厚度大于450米。

⑤浅灰紫色粗面质角砾凝灰熔岩。

厚度为44米。

④灰紫色粗面质凝灰角砾岩(岩性同层⑥)。

厚为53米。

③灰紫色粗面岩。

主要由细小透长石和玻璃质组成。

暗色矿物呈斑晶出现。

厚度为8.7米。

②灰紫及紫色粗面质凝灰角砾岩和角砾凝灰岩互层,夹凝灰岩。

主要成分为粗面岩块,岩屑和火山灰。

厚为320米。

①灰紫色粗面岩。

斑晶由斜长石(主要为钾长石)和少量石英,针状暗色矿物组成(未见底)。

厚度大于115米。

从上述剖面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大王山组主要是由粗面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成;

而另一些地区,如丹徒车家边-北塔山-横山的剖面,大王山组主要是由黄安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构成。

由于分布在不同地区,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有的认为英宽发岩类在下,粗面岩在上。

本组与下伏云合山组未见直接接触关系,推断为假整合。

位于南京栖霞山的千佛岩便是属于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主要由砂岩组成,由于风化现象以及部分人为因素,部分岩石已遭到破坏。

其中风化作用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主。

舍利塔主要是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岩组成,也因风化作用而形成今日的面貌。

四、地质构造

1、褶皱

南京地区是由若干背、向斜组成的线状褶皱束。

在南京城东郊褶皱束最宽,由北侧的幕府山算起,经钟山到大连山,南北宽达25公里。

向东逐渐收缩,如从北面的龙潭算起向南到江宁县的汤山,褶皱束宽度变为15公里左右。

更东到镇江西边的五洲山、十里长山地段宽仅8公里以内。

褶皱束的走向在西端为北东、南西方向,过汤山以东转为北东东向,在五洲山十里长山一带明显地呈近东西向。

褶皱束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总体看来似可分为三个主体构造。

褶皱在其走向方向上(即纵向上)表现出若干有趣的特点,首先是褶皱轴的分支与复合。

分支就是一个向斜分成为两个次一级的向斜和界于其间的次一级背斜,而一个背斜可分成两个背斜和界于其间的向斜。

复合是相邻的褶皱合并起来,不仅是次一级的背斜、向斜合并而消失,成为单斜,而且大一级的背斜、向斜也能合并成为一个单一的褶皱。

另一个特点是褶皱枢纽时有起伏。

枢纽昂起地段,核部出露较老地层,枢纽倾伏地段,核部出露较新地层。

前棕南带的大背斜,在汤山、仑山两处枢纽昂起最高,出露了寒武系地层,在西端青龙山大连山地段及东段的五洲山十里长山地段,核部仅露出志留系。

上面说的两个特点实际上是相互配合的。

褶皱分支的地段正是枢纽昂起最高的地段,而褶皱复合的地段正是枢纽倾伏的地段。

这种配合是符合规律的。

褶皱横剖面的不对称性也是很突出的特征,即所有的褶皱不论是第一级的,还是次一级的,褶皱两翼的倾角是不相等的。

就幕府山地区(北带)而言,背斜北西翼缓,南东翼陡,甚至于直立;

而向斜的情况正好相反,轴面是歪的,倾向北西。

就南带而言,背斜北西翼陡,南东翼缓;

向斜相反,轴面也是歪的,倾向南东。

2、断裂

南京地区断裂构造是十分发育的,也有若干规律性的东西。

首先,纵向断层很多,与之相伴随的有横向断层,它们形成格子状相交。

纵向断层常表现为逆冲性质。

断层面倾角一般是中到高角度。

它的效应是造成地层的缺失或重复,而以构成缺失为主;

也造成岩层的破碎,局部形成断层角砾岩。

但角砾岩的规模不一定很大,常伴随着岩石发生硅化、赤铁矿化。

近断层处地层产状明显变陡或紊乱。

纵向逆冲断层在幕府山地区极为普遍,这里大部分地层的接触关系皆为这种断层性质。

这种断层在南带的汤山地区也有发育。

在实习中应选择一、二典型者加以观察。

纵向断层中少数也表现为正断层性质,造成断层陡崖。

其发生时代一般较逆冲断层为晚,常常是在早先的逆冲断层位置上迭加着后期的正断层。

横向断层常常是平移断层性质(或兼有正、逆断层的性质)。

断层面常很陡,甚至近于直立。

相当层沿走向发生明显错开。

地层产状在近断层处发生拖曳和弯曲。

断层角砾岩不甚发育,有时可伴随着岩石的硅化。

沿断层带常有地下水出露。

横向断层带通过之处在地貌上常是沟谷或垭口所在,山脉为之切断。

由于纵向、横向断层发育,促进了纵向、横向沟谷的形成,加之沿着某些页岩为主的地层也极易侵蚀成为次成谷,因而宁镇地区的水系特征是格子状,这一点从地形图上能清楚的看出来。

除此之外,不家斜交断层,即断层走向地层走向斜交。

这种断层一般为平移性质,规模不大。

在褶皱的倾伏端还发育环形断层及放射状断层

28日所观察的石头城属于一个小的断层,并有些许节理可见。

差异风化造成了岩石的凹凸不平,其中以砂岩风化最为严重,差异风化以鬼脸最为典型。

由于差异风化的存在,须得进行围岩加固处理。

28日观察的位于绣球公园的明誓石为节理作用而形成,为张剪节理相互结合而形成。

由砂岩、砾岩、以及燧石组成,磨匀度差,呈现灰绿色。

29日在栖霞山所观察的品外泉处也是一个大断层。

判断断层有如下判据:

1.地貌不同岩层破碎易风化成山谷、陡崖等,常形成断层崖、跌水、瀑布等地貌。

2.岩层的产状一般较为混乱,有擦痕以及拖带现象,并伴随断层泥以及断层角砾岩。

3.地层的缺失地层的重复及褶皱现象。

4.其他如水文有错段隔水层,有时会伴随泉水。

在工程建设之前,因首先进行断层探测,并尽量避让断层,如无法避让应该尽量垂直跨越。

此外,还可适当利用外界工具和测波速的方法判断岩体的完整性和抗风化能力,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

五、地下水

地下水(groundwater)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的水。

按埋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上层滞水:

埋藏在离地表不深、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一般分布不广,呈季节性变化,雨季出现,干旱季节消失,其动态变化与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潜水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一般埋藏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孔隙及坚硬基岩风化壳的裂隙、溶洞内。

承压水:

埋藏并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承压水受静水压;

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

动态变化不显著;

承压水不具有潜水那样的自由水面,所以它的运动方式不是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流动,而是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以水交替的形式进行运动。

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孔隙水:

疏松岩石孔隙中的水。

孔隙水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胶结不良的沉积物的孔隙中的地下水。

沉积物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对于沉积物的特征影响很大,使其空间几何形态、物质成分、粒度以及分选程度等均具有不同的特点。

裂隙水:

赋存于坚硬、半坚硬基岩裂隙中的重力水。

裂隙水的埋藏和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和一定的方向性;

含水层的形态多种多样;

明显受地质构造的因素的控制;

水动力条件比较复杂。

岩溶水:

赋存于岩溶空隙中的水。

水量丰富而分布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均一的地段;

含水系统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既有具统一水位面的含水网络,又具有相对孤立的管道流;

既有向排泄区的运动,又有导水通道与蓄水网络之间的互相补排运动;

水质水量动态受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在强烈发育区,动态变化大,对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响应快;

岩溶水既是赋存于溶孔、溶隙、溶洞中的水,又是改造其赋存环境的动力,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化

六、地表地质作用

一、风化作用:

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经受着风、降水、以及温度等大气营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会发生破碎或成分改变,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

分为:

物理风化

热力风化;

冻融风化

化学风化

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

碳酸化作用;

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

生物物理风化;

生物化学风化

岩石风化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A、查明风化程度,确定风化层的工程性质,以便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和施工方法。

B、查明风化厚度和分布,以便选择最适当的建筑地点,合理地确定风化层的清基和刷方的土石方量,确定加固处理的有效措施。

C、查明风化速度和引起风化的主要因素,对那些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风化速度快的岩石,必须制定预防风化的正确措施。

D、对风化层的划分,特别是粘土的含量和成分(蒙脱石、高岭石、水云母等)进行必要分析,因为它直接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岩石风化的主要防治方法有:

(1)挖除法适用于风化层较薄的情况,当厚度较大对通常只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稳定性的部分剥除。

(2)抹面法用使水和空气不能透过的材料如沥青、水泥、粘土层等覆盖岩层。

(3)胶结灌浆法用水泥、粘土等浆液灌入岩层或裂隙中,以加强岩层的强度,降低其透水性。

(4)排水法为了减少具有侵蚀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岩石中可溶性矿物的溶解,做排水工程。

二、河流的侵蚀作用:

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

机械侵蚀就是地表泥沙被水流带走的过程。

是否发生了机械侵蚀作用可以根据泥沙起动条件来判断。

侵蚀作用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向侵蚀作用。

水流沉积作用:

当河流的流速低于推移临界流速时,泥沙便沉积下来。

沉积物质的数量取决于河流含沙量和搬运能力的对比关系。

沉积作用发生的因素有流速、流量减少和搬运物增多。

三、岩溶作用:

岩溶又称喀斯特。

可溶性岩石地区,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物理过程(流水的侵蚀、堆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岩溶作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