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直方图曝光与影调 宽容度 精华 摘自色影无忌rivershaw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直方图曝光与影调 宽容度 精华 摘自色影无忌rivershaw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直方图曝光与影调 宽容度 精华 摘自色影无忌rivershaw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至于说是真正的从EV=3到EV=7,还是从EV=5到EV=9,就不关心了。
再比如曝光补偿时经常说+1EV,-2EV等等,此时的1EV实际是使曝光量变化一级的意思。
可以称之为相对EV值。
数码照相机记录的不是景物的亮度值,而是BV值,亮度值和BV是对数关系。
这一点与传统照相机一样,因为这种关系不是由照相机决定的,是由人眼的视神经传导规律决定的。
数码照相机记录BV值后生成的数据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如图3的曲线关系,这一点与传统照相机的胶片密度曲线有些相似。
在图3中用相对EV来代替BV的变化范围。
横轴的0是照相机的标准测光点的亮度值,1是亮度两倍,2是亮度4倍。
纵轴是最终在数码照片中生成的亮度数据值,可以用PS的吸管工具测量。
右侧是当数码照片用8位记录格式时的数据值0-255,左侧是归一化的数据0-100%。
在曲线的中部基本是直线,说明这部分的EV和生成的数据成线性关系,此时EV的范围就是常说的“宽容度”,如果按胶片的宽容度的标准,5D至少为3,G7至少为2。
左下和右上为明显的非线性区,按胶片的传统叫法,分别称为趾部、肩部。
肩部对应的EV范围要小于胶片,趾部要大于胶片。
这就是数码照片暗部好,高光弱的原因。
与胶片的密度曲线相似,每个厂商的曲线不同,每个厂商的不同数码照相机的曲线也不相同,但所有数码照相机的数据转化曲线的原理都与图3相同。
根据数码照相机的数据转化曲线的原理,第一种方法把直方图划分成6个区域,如图1所示。
直方图的横轴就是照相机记录数据的范围,8位机就是0-255,纵轴是照片中落在每个相同数据值(亮度)上的象素总数,峰越高,说明这个亮度的景物在照片中占的面积越大。
根据数码照相机的数据转化曲线,能得出横轴的数据和EV的对应关系。
从10%(26,-2)到90%(230,2)的范围,数码照相机记录的数据是十分可靠的,直方图这部分的图象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景物的原貌。
这个范围用EV描述就是-2、-1、0、1、2,共5级,对应影调区分法的III、IV、V、VI、VII,被称为能表现出理想细节、纹理的影调范围。
-3、3处于直方图的10%以下、90%以上,对应的影调为II,VIII,被认为有亮度区别,无法表现细节、纹理的影调。
-4、4是I、IX,全黑和死白。
第二种方法把直方图划分成5个区域,如图2所示。
这种方法强调-1.5到1.5是可靠的线性区域,20%以下和80%以上为非线性区域。
图5、6是两种照相机拍的不同影调的墙纸,基本能对应影调区分理论,可以用PS的吸管工具测量,或用选区工具选中后用直方图查看测量。
在屏幕上看不出纹理的照片,经过PS简单处理能看出细节,II级影调在处理后都能显示出很好的细节。
曝光、影调与直方图(续)
[修改图片器材信息]
实战一、向右曝光
数码照相机有了显示屏后使摄影方法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尤其是好的数码照相机有了直方图显示功能后,能极大地提高摄影的成功率。
点测光是传统摄影的法宝之一,不会点测光很难拍出理想的照片,但数码照相机有了液晶屏和直方图后,完全没必要从头学习点测光的方法。
归纳数码摄影的方法,就是试拍、查看、调整、再拍。
1、试拍。
试拍最好使用厂商推荐的测光方式,Canon叫评价测光,其他有的叫分区测光,有的叫矩阵测光,这种测光模式不用调整就能应付90%以上的情况。
2、查看。
试拍后的查看是关键,首先放大到80%看焦点实不实。
其次放大到100%看主体景深对不对,再缩小到满屏检查构图。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查看直方图、根据需要调整曝光。
照相机的液晶屏一般比较小,显示的照片亮度范围有限,色温也可能不太准确,过分相信照相机的液晶屏不是好习惯,而直方图要可靠得多。
3、调整。
根据需要对照相机的光圈、快门、感光度、色温(白平衡)等等重新设定。
4、再拍。
从“试拍片”的直方图可以看出,面积最大的蓝天大约位于横轴70%的位置(影调VI左右),但阴影的数据用选区查看只有15,位于II。
为更多的保留阴影的细节,增加一级曝光,提高暗部的数据饱满度。
增加1级曝光后,直方图的数据向右移了1/5左右,此时,蓝天影调为VII,暗部阴影处的数据提高到35,位为于III,能明显提高细节特征。
由于为了后期制作方便,所有锐化、色彩增强的功能都关掉,照片看起来灰蒙蒙的,但数据保留得很好。
这就是常说的“向右曝光”,基础就是对直方图的正确判读。
向右不能过分,尤其是当高光部分有重要内容时,峰中心不要超过90%,边界最好不要超过95%,因为超过95%的部分,即影调VIII只能记录明暗,不能表达纹理,从照片上看就是一片反光。
最后只要卡的容量够,保留试拍片是好主意,一是可以在后期提供参考,二是有利于自己分析提高。
实战二、曝光过度的照片
天空高光部分溢出了。
从直方图上看明显右侧的峰只剩下了一半,如果减一级曝光或一级半曝光,天空能保留细节,暗部也不会受影响。
可惜拍的时候还不会用直方图,也不会用PS。
实战三、曝光过度的照片的修正
用DPP减一级曝光,用PS把天空调蓝。
比较原片,暗部层次、细节无大变化,天空好看了,但当时天空的云是永远找不回来了。
实战四、光比过大的照片
我自己的光比过大的照片不好找,说明我碰上光比过大的情况不多,这张不典型,凑合着说明问题吧。
当时减了一级曝光,减得还不够,减多了拍前面的树找不回来。
不管怎么拍,这个光线、角度也出不了好片,旅游就是这样,没有时间等光线,也没有时间走到合适的角度,废片一张而已。
旅游没带三脚架,也没想尝试用PS的HDR合成高位深的照片。
实战五、手持相机拍夜景
搞清楚数码照相机的宽容度还是有意义的,比如拍夜景。
夜景的亮度暗,往往要用低速快门,这就离不开三脚架,利用数码照相机的宽容度,有时不用三脚架也行。
5D至少有三级的宽容度,就是曝光低三级的情况下,能找回来,当然噪声是会大一点。
比如某个夜景正确的曝光应该是在ISO100时F5.6、2秒,把ISO提高4级,用ISO800,快门就能用1/4秒。
再利用宽容度,减小3级曝光,快门变为1/30秒。
也就是可以用ISO800、F5.6、1/30秒拍,拍完以后用DPP、PS等软件强行提高3级曝光。
这种方法传统胶片时代叫迫冲,即对胶片的强迫冲洗。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还不懂这些原理,现场没带三脚架,无奈只好提高ISO,比评价测光值欠曝两、三级,但从夜晶屏上看效果还行,当时还感叹数码技术之先进,没想到殊途同归,暗合了数码照相机的原理。
用DPP调曝光+2,对比度2,色彩3和锐度5,降噪照度低,色度高。
PS加亮度,微调对比度,IMAGENEAT再次降噪后缩小。
原稿噪声很大,降噪处理后缩小,噪点看不太出来了。
实战六、再谈过曝
传统摄影时代有个摄影师拍了一卷黑白胶片,拿到A图片社冲洗,B图片社扩印,结果照片大失所望,去吵,B说A没冲好,A说你没拍好。
专家鉴定后说,曝光多了,显影过了,扩印又没纠正,总之大家都有责任。
专家不是胡说八道,因为胶片灰雾度大,除去胶片的原因就是显影过度;
胶片普遍厚,没有通透的部分,说明曝光过了;
最后相纸的号数匹配错了是扩印的人不负责任。
所以凡事都有标准,符合标准就是对的,未达到标准就是错的,不能凭主观臆断。
引用“yhbinguf”的一张图片(
从原图的直方图上看,好像并未超过90%的部分。
仔细看看,用PS的选区工具选取三部分仔细查看直方图,如图所示。
衣领的高光部分中心值约为239,脸部的高光部分约为191,脸部阴影部分约为93。
脸部的影调在IV到VI之间,衣领的影调在VII、VIII。
说明摄影师的影调控制能力很好,曝光是准确的。
从直方图圆润的程度看此片的确未经处理,更能看出摄影师是有功力的,不是新手。
为什么有很多人认为过曝了呢?
一个原因是影调VIII只能记录明暗,不能表现细节,而VII在显示器上看起来也不太能分清细节。
要充分显示影调VII的细节、纹理,PS是少不了的。
另一个原因是这件白衣服,这是个黑人总统和白人领袖的老问题了。
把黑人总统的脸处理成影调VI,就成了白人领袖,把白人领袖的脸拍成影调III,就成了黑人总统了。
正确的标准是,不管黑人、白人,他们的白眼球都是影调VII或VIII。
结论就是,这张照片没有过曝。
如果可能,让模特侧身坐,使衣服与灯光成个夹角,既有利于突出衣服的质感,更能有效地减少衣服的反光,让白衣服暗下来。
如果后期不想用PS之类的搞,直接出片,建议还可以减半级、一级曝光。
实战六、再谈过曝(续图)
续图。
O记E-510曝光宽容度测试
<
楼主:
rivershaw可以将本主题收录到自己的博客
>
胶片的宽容度是有明确定义的,特指密度和曝光量的对数成线性的部分,曝光量的对数对应光圈、快门变化的级或档,通常说彩色负片的宽容度是2级,反转片的宽容度是1级。
数码照相机的宽容度,类似于胶片也有一段线性范围,也可以参照胶片的宽容度概念定义,但网友谈到数码照相机的宽容度实际上多数人指的是动态范围,是数码照相机能记录的景物亮暗的最大范围,而不仅仅是指线性的部分。
从严格意义上的宽容度上说,数码照相机的宽容度要高于传统胶片,至少能达到3级,但动态范围有可能小于专业胶片。
要简单地测试数码照相机的动态范围是非常容易的事,用手边现成的器材、设备,三十分钟就能搞定。
测试数码照相机的动态范围首先要解决景物亮度的问题,有网友测试时用大光比的景物拍摄,光比究竟多大,没有客观数据,主观因素不能排除。
换个思路解决这个问题,用同一亮度的景物,改变曝光参数,控制象场的照度,模拟景物亮度的变化。
为操作方便,实际测试时固定光圈,改变快门速度,用曝光量的增减来模拟景物亮度变化。
找一个有图案细节的东西做背景,比如墙纸、窗帘、沙发靠垫,最好颜色不要太鲜艳,小碎花,粗糙些,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在直方图上是很陡的峰,方便测量,数据也更准确。
用室内自然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尽量保持光照均匀,把照相机架在三脚架上,用M(手动)曝光模式,用分区测光,测光数据是ISO100,F8,1/30秒。
用这个数据拍,墙纸在照片上会达到50%的亮度,直方图上会在中心形成一个峰,不用怀疑,这是数码照相机的设计标准。
此时相对EV值为0。
把F8,1/30秒作为基准点,拍一张,照片编号5,相对EV值0。
为理解方便假定此时的亮度值为16。
然后快门慢一级,1/15秒,曝光增加一级,相对EV值1,相当于景物亮度增加一倍,为32,是基准点的二倍,再拍一张,照片编号6。
快门1/8,曝光再增加一级,相对EV值2,相当于景物亮度变成基准点的四倍,为64,照片编号7。
快门1/4,相对EV值3,亮度为128,照片编号8。
快门1/2,相对EV值4,亮度为256,照片编号9。
再比基准点提高快门,1/60秒,比基准点曝光减少一级,相对EV值-1,相当于景物亮度变成基准点的1/2,为8,照片编号4。
快门1/125,曝光再减少一级,相对EV值-2,相当于景物亮度变成基准点的1/4倍,为4,照片编号3。
快门1/250,相对EV值-3,亮度为2,照片编号2。
快门1/500,相对EV值-4,亮度为1,照片编号1。
共得到九张照片,编号从1到9,如图片一所示。
把照片处理成PS能识别的格式,在PS的直方图上测量每张照片的最高峰的亮度值。
如图片二所示。
把测量出的数据列表,如图片三所示。
描点就能做出图片三中的数据转换曲线。
从转换曲线可以看出,相对EV值的-1到2之间基本是线性关系,说明E-510的严格意义上的宽容度是3级。
不做任何后期处理能直接表现景物细节的范围是相对EV值-2到2之间,共5级,对应影调III、IV、V、VI、VII。
相对EV值-3(影调II)经过PS后期处理也能较好地表现细节,甚至相对EV值-4(影调I)也有一定的表达细节能力。
而相对EV值3(影调VIII)已经接近过曝,记录细节很少,相对EV值4(影调IX)是死白。
结论:
1、E-510可用的动态范围,从相对EV值-4到3,共8级,对应影调I到VIII,对应景物的亮度比最大为128倍。
2、不经过后期处理能直接表达的范围为相对EV值-2到2,共5级,对应影调II到VII,对应景物亮度比为32倍。
3、严格意义上的曝光宽容度范围为相对EV值-1到2,为3级。
O记E-510曝光宽容度测试
图片二。
图片三。
图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