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版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开始了。
(生自读2分钟)
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
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
(生读注释1分40秒)
[点评]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读”。
好,看屏幕。
(屏显2:
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
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
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
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
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kūn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
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
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
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开始准备。
(学生准备3分钟)
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
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
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好,哪位同学试一下?
在齐国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邹忌,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穿戴好衣服,分别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门客,说,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谁更加的美丽?
他的妻、妾、门客都说他比徐公更加美丽,于是他入朝见了齐威王,对齐威王说了他早上的经历,齐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说“甚善”,于他便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来维护朝政的平和,于是在这好条令的实施下,齐国更加繁荣,使其他一些国家皆朝于齐,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来历。
好,他试的很好,用很简洁的方式述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一个小小的弱点,“门庭若市”的细节没有说出来,对不对?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非常热闹,于是后来就有了……挺好的,谁再来说一次?
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
妻子说他比徐公美;
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
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好的。
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
还有没有同学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3:
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说:
“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
”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
”于是他又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
“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
”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好。
你看,三个人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
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
好,你来。
生4:
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把他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了齐王,齐王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
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
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
(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
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
[点评]简说故事,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构思新颖、设计巧妙。
给学生足够的说话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说话才能,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表扬优点、适时点拨不足,让学生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逐步“简说”到位。
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
(屏显3:
巧编练习。
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
好,开始。
好了,把你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同桌互相审查半分钟)
好,展示你们编的练习题。
我编的是“谤讥于市朝”与“朝于齐”的“于”。
“谤讥于市朝”的“于”是“在”的意思,而“朝于齐”的“于”是“到”的意思。
好,词义的辨析出来了。
你还可以找其它的“于”,课文里还有不同的意思。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门庭若市”的“若”表示“像”。
好,出来了,又一组。
我找的是两个“之”字,一个是“由此观之”,这个“之”字是代词,代指邹忌所讲的这个事情。
“闻寡人之耳者”这个“之”是“的”的意思。
(XX:
之,是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
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好,又一组。
我找的是“朝”,“朝服衣冠”“朝”指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指朝廷,“皆朝于齐”“朝”是指朝见。
“市朝”呢?
还有一个“朝”,对不对?
生5:
还有三个“之”字。
“朝廷之臣”的“之”是“的”,“由此观之”的“之”代邹忌说的这件事,“孰视之”“之”代指徐公。
生6:
我也是补充,补充“于”字,还有“皆以美于徐公”,“于”是“比”的意思。
好,“于”还有一个含义,还要找。
生7:
我觉得“之”字还有一个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在第一自然段“吾妻之美我者”。
生8:
我找的是两个“闻”字,“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第一个“闻”是使某某人听到,第二个“闻”是知道。
我觉得还有。
比如说两个美字。
“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认为我美”;
“臣诚之不如徐公美”,“美丽”的意思。
还有“甚”,“君美甚”“非常”啊,“王之蔽甚矣”“很厉害”啊。
[点评]巧编练习,解决了文言文字词理解问题,打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设置练习学生完成的常规模式,展开大面积的学生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好,看一下屏幕。
(屏显4:
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
这个“于”字,“欲有求于我也”,“对”呀,这个意思刚才就没有说出来。
“皆以美于徐公”,“比”啊。
“皆朝于齐”,“到”啊。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啊。
它有四个含义,有比较细微的区别。
“朝”字,不仅词义,读音也有区别。
“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谤讥于市朝”这个“朝”指官员集会的地方,市和朝在一起是公共的场合;
“朝于齐”指朝见。
还有更有意思的一组词——
(屏显5:
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讽,婉言规劝;
谏,直言规劝;
刺,斥责,指责;
面刺,当面指责;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微言讽刺。
什么是微言讽刺呢?
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
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
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
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
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
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下面再来做一件事——
(屏显6: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
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翻译一下。
(学生自主翻译1分钟)
“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
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齐读)朝服衣冠:
早晨穿戴衣帽。
忌不自信:
邹忌自己不相信。
弗如远甚:
不如(徐公)相差很远。
地方千里:
土地纵横千里。
王之蔽甚矣:
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时时而间进:
不时还偶有进谏。
[点评]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讲析,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
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而且受到学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
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沉思这样一个话题:
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
开始思考。
(屏显7:
学习活动之三:
深思话题。
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
互相商量一下吧
(学生商量1分钟)
各抒己见,哪一位先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话中的“私”“畏”“求”三个字写出了我的妻、妾、客都是因为某种原因惧怕我或者求我,而邹忌并不因为别人对他有什么原因而失去了自知之明,这句话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
嗯,你再强调一下哪几个字。
“私”“畏”“求”。
从三个字看出来,邹忌没有听他们的话,没有沾沾自喜,这就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了。
我感觉也是应该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一自然段“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字,因为邹忌如果不“窥”的话,不可能去问他的妻、妾和客。
这个“窥”字引出了一个故事。
还有一个“暮寝而思之”的“思”,我认为邹忌不“思”的话,就想不出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思”字,也就没有下面进谏齐王的故事。
下一个是“王曰:
‘善!
’”这个“善”字,如果齐王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也不会下令群臣进谏,不会有“门庭若市”这个现象,也不会使齐国走向繁荣昌盛。
你很能干,很能抓关键字眼。
我也说是这个“善”字。
单单一个“善”字就表明威王已经同意邹忌的建议,“善”字同时也说明了威王善于广开言路,能够察纳雅言,说明他是一个明君。
他品了一个“善”字,而且从这一字可以看出威王是个很贤明的人。
我说的是第一段中“窥镜”的“窥”字,表现出邹忌爱美的特点。
这个“窥”字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比较丰富,有人说它是偷偷地看,有人说它是沾沾自喜地看,有人说它表现邹忌比较爱美的特点。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用的镜子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很明亮的镜子,是铜镜,很模糊的,所以要仔细地看。
我觉得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字,也写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非常了解自己,不夸大自己,不炫耀自己。
第一段中“暮寝而思之”的“思”字,从这个“思”字我们看出邹忌是个善于思考,能够反思和自省的人。
好,我来小结一下。
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说到了。
看这个“思”字,“思”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讽”。
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
“思”字抓的很好。
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屏显8:
“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好,再看,第二个字“善”。
(屏显9:
“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善”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
很感谢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
[点评]“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
发现并挖掘这两个字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这两个字的作用是这节课最闪亮的教学环节。
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
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屏显10:
学习活动小结:
简说巧编深思)
同学们学习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总评】
整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学生如沐春风;
余老师点拨引导儒雅从容,听课教师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受益匪浅。
这节课可以引发我们反思如下问题。
一、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约16分钟,学生发言约18分钟。
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面带微笑,适时鼓励……这些都使我们的不断提醒学生快速读书、勿勿交流、让自主合作流于形式的课堂相形见绌。
二、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时间上看,余老师讲了约16分钟,用时不少,话语不少,但却未有丝毫啰嗦和喧宾夺主之感。
课改后,课堂上教师讲不讲、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余老师的“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三、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精彩在于课的内涵。
余老师以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新颖、有实效。
其间除适时的知识拓展、学法引导外,余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思”“善”等关键词语的探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这节课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精彩,最根本的应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与深度。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余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解读给我们作出了示范。
本节课堂教学实录是滕南中学孔艺老师执教的一堂优质课。
在2008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这节课以其精巧的设计、精彩的课堂生成赢得了评委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获得了一等奖。
一、导入,走近文本
师: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
(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千古传诵的历史散文,也是有关齐威王纳谏的,那么这一次纳谏和谁有关系呢?
生:
邹忌。
对,文章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它选自《战国策》。
(板书课题及《战国策》)
二、朗读,感知
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好不好?
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我们在听读的时候,应该注意标注出在字音和节奏方面同这位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吗?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无人举手)。
大家希望谁来读?
(推荐三人,每人读一段)。
我们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吧,或者说一说你在朗读时,处理某一处字音或节奏方面与他们有哪些不同的意见。
生1:
“燕”国,应读“燕”(yān)。
对呀,你听得很仔细。
“齐、楚、燕、韩、赵、魏、秦”,古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这个发现很重要。
除此之外,这个字在作“姓”的时候,它还读“燕yān”呢!
生2:
在读第一段的时候,我和他的语气不一样。
你已经在揣摹人物的语气了,看来你预习得很深入。
谁再来说一说?
(生摇头,表示没有)。
我想跟大家商量一下:
“今齐地方千里”怎么读?
今齐地方/千里。
(犹豫地)今齐/地方千里。
生3:
今/齐地方千里(意识到不正确,但不知该怎样读)
老师想告诉大家,在现代汉语当中,我们多用双音节词,而在古汉语中,古人们大多喜欢用单音节的词。
你觉得古汉语中“地/方(fāng)”同我们现代汉语的“地方(fang)”一个意思吗?
(恍然大悟地),不一样。
在文中“地”应该是“土地”,“方”应该是“方圆”。
真好,那么这个句子我们应该怎样停顿呢?
今齐地/方千里。
你给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吧。
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很好,大家通过自己的预习,把课文读得如此流畅,老师已经感觉到同学们对文言文非同一般的解读兴趣和解读能力了。
我们再一齐朗读一遍课文,相信大家能够读得更正确、更流畅,好不好?
(师生齐读课文)
你在结合小注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
你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商量商量。
“王之蔽甚矣”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没有)很好。
“谤讥”是什么意思?
生4:
小注告诉我们这个词在这里是“讨论”的意思。
对,没有贬意。
生5:
“吾妻之美我者”中“之”是什么意思?
谁来给他说一说?
(摇头)
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6: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是这样吧?
很正确,大家觉得“之”有实际意义吗?
(齐)没有。
那为什么还用它呢?
(思考地)
我们试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生:
(齐读)吾妻/之美我者。
我们把“之”字去掉再读一读。
(齐)吾妻/美我者。
有什么变化吗?
生7:
不加“之”读起来感觉很生硬
对呀,加上“之”我们读起来就感觉很舒缓。
古人常常用这个“之”字来舒缓句子的语气,我们学过的《满井游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生8:
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很好,另外,老师还觉得,加上“之”,它也强调了句中的“美”字,你再读一读,感觉一下是不是?
(读)“吾妻之美我者”(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没有意义的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呢!
这样的词在我们理解文意的时候怎么办呢?
生9:
只体会作用,翻译时可以把它删掉。
真好!
刚才我听到大家把“美”理解为“以……为美”,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男):
“以……为美丽”
我们说你(指男生)很“美丽”,可以吗?
不行
生10:
漂亮。
(忽又觉得也不对)
那该是什么呢?
生11:
俊美。
太好了!
这关系到古今词义的差别吧?
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学会试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给它找一个合适的、合理的词语来替换。
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2: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是什么意思?
它是方位词吗?
生13:
不是。
“宫妇”小注解释说是“宫里的妃子”,那么“左右”我觉得应该是大王旁边的大臣。
你很会思考,是“旁边”的意思。
这里古人根据自己的习惯,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我们理解为“国君旁边的近臣”。
我们现在还用“左右”表达这样的意思吗?
举个例子吧。
(思考)
比如说吧:
这只小狗跟他很亲近,始终不离他的左右。
(恍然大悟地)对。
(亲切地)看来,有许多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一直焕发着它的生命力呢!
我们要注意文言知识的点滴积累,当我们的积累越来越丰厚的时候,就能更正确地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更进一步地走进古人深邃的思想了。
三、品读,感悟:
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
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讲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都说他很美,他却不这么认为,他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让齐王不要像他那样受蒙蔽,齐王就采纳了他的建议,齐国因此战胜了其他的国家。
你读得很明白,讲述得很完整。
谁有不一样的表达吗?
文章写了邹忌用自身的经历同齐王的处境相比,告诉齐王应该纳谏除蔽,齐王就接受了邹忌的进谏。
多简洁的表达啊!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了,谁给大家说一说?
邹忌用委婉的方法规劝齐王接受批评。
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
齐王接受批评意见。
哪一种理解更好?
第二种。
很好,那么,“讽”的意思就是:
“委婉地规劝”,“谏”指“批评意见”。
我们再来读课文,你有没有发现,文章在行文方式上以什么为主?
(思索地)对话。
对。
文章是以描写人物对话见长的,那么,文章写了邹忌同家人的几次对话?
(齐)三次。
是呀,邹忌有“三问”,妻、妾、客共有“三答”(板书:
三问、三答),请你在文中标注出这“三问”、“三答”。
我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给大家板书出来。
(生读并标注)
(板书)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板书)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大家看着黑板读一读这“三问”、“三答”,你有什么发现吗?
邹忌的“三问”问法不一样,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俊美。
很好,那他的问法有什么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