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752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因为在睡眠中,人的整个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弥散性的抑制状态,但仍旧有少部分神经细胞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

当意识控制能力弱的情况下,这些处于兴奋活跃状态的细胞便以随意的、不规则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梦境。

梦中形象往往不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再现而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的新形象。

如果在睡眠中,少数处于兴奋状态的细胞是皮层某些与言语和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就不只是出现梦境,还会说梦话或发生梦游现象。

所以说,梦完全是脑细胞活动的结果。

引起失眠时大脑细胞活动,产生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外界的刺激。

如声音、气味等在我们睡眠时仍在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当它传入大脑后就会引起反映成为梦境。

例如,冬夜被子掉落浑身冰凉会造成掉进冰窖的梦境,闻见食品的香味会梦见进餐或在家中宴客等。

第二是睡眠时人体的内部刺激或人体生理异常。

例如,膀胱充盈会引发找厕所或上厕所的梦境。

人体的某些部位有隐疾,在梦中也常会反映出来。

例如,有人梦见被狗咬脚,几天后在梦中被狗所咬的地方果然发炎。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心理学家、教育家提出的各种观点和理论,画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作曲家创作的新歌曲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

2.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客观事物、图纸、模型、符号、图像等),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当我们阅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头脑中浮现出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

机械制造工人根据图纸,想象出机器的主要结构;

建筑师根据设计图纸,想象出建筑的构造;

小朋友根据《小红帽》故事内容,分配角色讲故事情节表演出来等,都属于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产生的新形象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的,而实际上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形象。

再造想象的内容和创造水平因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说,再造想象不是想象者独创的,而是因人头脑中所储备的表象、生活经验、感受性不同而不同。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或图表、玩教具的演示,可以使幼儿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从而加深对某一事物的理解,促进某一经验的获得。

(2)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创造想象。

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一架新型飞机的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等都属于创造想象。

这些形象不是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是想象者根据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头脑中通过创造性的综合,从而构成了前所没有的新形象。

这种形象越新颖,它的创造性水平也就越高。

再造想象的形象一般是已经存在的形象,创造想象是独创性的新形象。

依据描述进行再造想象时,对想象者来说或多或少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想象成分,而创造想象中也有再造想象的因素,如参照已有资料。

所以,在理解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时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它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幻想中所创造的形象体现个人的愿望,是人们所追求、憧憬和向往的事物。

如幻想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家和艺术家。

创造想象中的形象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形象,如作家创造的反面人物形象。

幻想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幻想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幻想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的幻想,一般称理想。

它是人前进的灯塔,能激发人的信心和斗志,鼓舞人顽强地去克服困难。

而消极的幻想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一般称为空想或妄想。

它是一种无益的幻想,常使人脱离现实,想入非非,以无益的想象代替实际行动,害怕艰苦的劳动和逃避困难。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想象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通过想象的定义,我们知道想象的产生大脑必须要有大量的加工材料,同时大脑还要具备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

这也就说明了,想象与感知、记忆等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想象要完成要有感知、记忆等认知活动的参与。

(1)想象与感知紧密相连

儿童的想象是以头脑中已有表象作为前提的,不是凭空产生的。

例如,幼儿把肥皂盒放在浴池里当船开,把圆纸片当饼干喂娃娃,拿扫把当成马儿骑。

这些想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事实上,所有这些想象的产生都是过去的事物、生活经历等在幼儿的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印象,也就是表象。

如果幼儿不曾见过船在水中航行,没有见过人吃饼干,没有见过人骑马,也就不会在头脑中形成这些表象,更不会在他们的活动中反映出来。

所以说,儿童的想象与他们感知到的事物紧密相连,这些被他们感知到的事物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当他们进行游戏或玩耍时,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幼儿的行为反映出来。

(2)想象和记忆互为前提

想象和记忆是一对相互依靠,互为前提的好朋友。

儿童在进行想象时,必须依靠记忆才能顺利进行。

儿童想象的原有表象,通过记忆在头脑中保存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使得想象的加工材料得以保留下来。

假如没有这些记忆,儿童就无法进行想象活动,也就不会产生把肥皂盒放在浴池里当船开的行为出现。

这样来说,要想让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成人就必须提供机会,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多观察、多感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想象的产生储存大量的表象。

想象依靠记忆进行,记忆的顺利发展以想象的发展为前提。

这也就是说,儿童想象的水平越高,记忆材料、表象的理解和加工的能力就越强,表象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的能力也就越强。

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很多记忆活动都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比如把数字“2”想象成鹅进行记忆,把数字“7”想象成旗子进行记忆等。

(3)想象与思维关系密切

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

思维和想象一样,也是建立在感知觉的基础上。

思维只有在获取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

符合客观规律的想象是思维的一种表现,称为创造性思维。

那些脱离实际的想象,有些是纯粹的空想;

有些虽然暂时不能实现以后却能变为现实。

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最早多起源于幻想。

可见,无论是创造性思维一类的想象,还是幻想形式的想象,都和创造活动有关。

因此,想象与思维的关系式十分密切的。

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幼儿的情绪情感常常是由于想象而引发的。

在电影《看上去很美》中,男主人公方枪枪晚上做了一个梦后,便把不苟言笑的李老师想象成吃人的大妖怪。

夜晚在方枪枪和陈南燕的带领下,小朋友参与抓捕李老师的行动,而有些孩子却吓得哇哇大哭。

那些吓哭的孩子因为怕黑怕鬼的情绪,并在黑暗中进行想象,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并控制不住哭了起来。

又如,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当扮演“妈妈”的幼儿听“医生”说宝宝生病治不好的时候,幼儿就伤心地大哭起来。

因此,想象活动往往能引发幼儿的情绪情感。

此外,情绪又影响着幼儿的想象活动。

有关事实表明,幼儿的想象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例如,一个幼儿画了一只小兔子,要求老师来看,老师让他等一会儿,幼儿不高兴地说:

“那小兔子会跑掉的。

”等到老师走过来时,小兔子果真被涂掉了。

幼儿说:

“它跑到树林里去了。

”虽然幼儿知道兔子跑掉是想象的,但是仍然满足于想象的过程,有时候甚至乐于反复进行同主题的想象。

3.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学前儿童以游戏为主要活动,通过游戏方式进行学习。

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是幼儿对刚学到的新技能或获得的新经验通过想象不断重复、重现直至完全掌握。

没有想象,幼儿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常常将一物多用,进行想象。

比如,在不同的游戏情境下,一根木棒可以象征:

骑马、当枪、当剑、当拐杖、孙悟空的金箍棒、测量工具、够物、敲东西、撬东西的杠杆等等,幼儿就是依靠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变换物体的功能,使得幼儿的游戏丰富、生动。

对于游戏的情节和场景也是自由想象,随时变换的。

4.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幼儿在听《龟兔赛跑》的故事时,没有想象就无法感受到乌龟胜利兔子失败的情景,也不能理解兔子骄傲自满导致失败、乌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正是依靠想象,幼儿才能感受到故事情节,人物的形象和特征,进而理解故事内容。

再如,教师播放《动物狂欢节》音乐时,幼儿会跟随音乐变化想象到狮子、母鸡、公鸡、野驴、乌龟、大象、袋鼠等动物形象,并会不由自主地模仿音乐中动物的动作,大摇大摆、威风凛凛的狮子,慢吞吞的乌龟等。

除此之外,幼儿的绘画、科学探索、数学等活动都需要想象的参与,如前面提到的把数字“2”想象成鹅,把数字“7”想象成旗子等。

二、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想象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儿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想象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是头脑中要有大量、丰富的表象(加工材料)作为储备,第二是大脑要具备加工表象的能力。

想象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的发生与大脑皮质成熟、表象的发生、表象的数量和儿童言语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儿童刚出生时,脑的重量仅有350-400克,大约是成人脑重的25%。

此时,虽说在外形上已具备了成人脑的形状和基本结构,但却还不具备脑的功能。

所以,初生的儿童不具备想象的条件的,也就无法进行想象。

直到1.5岁-2岁左右,儿童才形成了稳定的记忆表象,而大脑皮质也逐渐成熟,大脑神经能将具有联系的表象进行暂时联系、组合。

而语言的发展,为儿童想象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言语的发展使得儿童能通过词对想象进行概括性联系,进而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进行加工、重新组合。

1.5—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儿童具备了运用内部智力动作加工原有表象的能力,并通过动作和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

儿童常常在游戏中的行为和语言就是从日常生活的行动和语言中迁移过来的,这种迁移就是带有想象和记忆成分的参与。

例如,孩子把圆形纸片当成饼干塞到玩具娃娃的嘴里时,也就是把生活中看到妈妈喂孩子的表象进行重现的过程,当儿童用语言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象活动“我在喂宝宝吃饼干”时,就意味着儿童的想象出现了。

因为儿童不但能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并能通过语言概括想象活动。

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在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三、各年龄段想象发展的特点

1.3岁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儿童最初的想象,基本是对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儿童的想象,是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2岁儿童的想象,完全是在重复生活中感知过的情景。

例如,一个小班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

“快吃!

快吃!

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

”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

“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

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儿童一边做各种游戏动作,一边说话。

这个儿童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看到的情景“把饭含在嘴里”、“吃完饭要睡觉”、“不要踢被子”、“生病要打针”等表象迁移到她的游戏中。

在这个案例中,女孩知道自己不是鸭子,只是通过自己躺着不动来重现女孩记忆中的死鸭子的表象。

儿童最初的想象,有时是依靠事物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儿童把肥皂盒称作“小船”、把娃娃称作“宝宝”,以及上述例子中女孩把她自己躺着的动作和死鸭子相联系等等。

因此,儿童最初的想象,是简单的相似联想。

2.3-6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3-6岁是儿童想象迅速发展的阶段,基本是以无意的自由联想为主,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这一时期儿童想象活动与其外来因素刺激、情绪、兴趣等有很大关系,但因儿童的生活经验有限、记忆的表象储存不够丰富、思维水平发展水平较低等因素,想象的内容较为简单,想象过程也缺乏有意性、新颖性和独创性。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

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

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想象直接由外界刺激引起,没有预定目的。

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自己预定的目的。

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例如,当幼儿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

听见解放军进行曲,就想起解放军昂首阔步的样子并情不自禁抬头挺胸正步走;

当老师说到“小白兔白又白”,幼儿就联想到兔子并双手放在头上当成兔子耳朵。

如果没有玩具、音乐、语言等作为刺激物,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象活动。

在绘画活动中,同桌或邻近的幼儿绘画的主题往往想死或雷同,这时因为幼儿想象的主题往往是从看到别人所画的或听到别人所说的而产生。

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

例如,一位4岁幼儿在搭建积木,他并不知道要做什么,在随意的摆弄中,几块积木叠高后看似一个土堆,于是,便高兴地对老师说:

“老师,你看,我搭了一座城堡,里面住着王子!

第二,没有想象主题或主题不稳定。

幼儿想象进行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

因此,想的方向常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比如,在游戏活动时间,幼儿正在娃娃家扮演妈妈,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当医生,他就丢下娃娃跑去当“护士”,又看见小朋友们在“逛超市”,又去当售货员。

又如,幼儿在画之前自言自语地说:

“我想画小猫咪”。

先画了猫头、猫耳朵,再画猫眼;

然后画了条线,说这是草地,在上面画了绿草小花,接着又画了只兔子。

边画边说:

“哎呀,不像不像!

像什么呀?

像小火车”。

这时她又突然想起来:

“小猫还没嘴呢!

也没画胡子”。

于是又画了起来。

这说明中班儿童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想象的主题随着绘画活动的进行而产生和发生变化,没有一个明确而又稳定的主题。

第三,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性。

由于想象主题没有预定目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的内容是零散的,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

在幼儿的绘画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如图1)。

在同一幅图画中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全都画下来:

排成列的彩色圆圈、波浪线、没有联系的随意图形、彩色大伞、飞机、仙人掌,构成一幅无系统的自由联想画。

图1幼儿绘画作品

第四,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幼儿的想象往往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进行的过程。

一个幼儿常常给小朋友讲故事,乍看起来有声有色,既有动作,有表情,实际听起来毫无中心,没有说出任何一件事情的情节及其龙去脉。

可是,讲故事者本人津津乐道,听故事白听故事的孩子也津津有味,这种活动经常可以持续半个小时以上。

他们都随着这种零乱情节进行想象,感到满足。

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想象也是如此。

如图2,幼儿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样又画一样,直到把整张纸画满为止,甚至最后把所画的东西涂满红色,自己口中念念有词,感到极大的满足。

幼儿在游戏中的想象更是如此,游戏的特点是不要求创造任何成果,只满足于游戏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幼儿想象活动的特点。

图2幼儿绘画作品(图片资料来自七星瓢虫少儿美术网)

第五,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想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受自己的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无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认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2)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这种表现是:

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

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

第一,有意想象水平较低。

总的说来,6岁儿童有意想象的水平还很低。

在游戏条件下,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较高。

在非游戏条件下,想象的有意性水就很低。

有人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实验对象是4-6岁儿童。

实验用一张图片进行(如图3),实验人员将图片上下部分或左右部分遮挡,要求幼儿说出图片中间的图形是什么。

实验结果显示,图片被遮挡后,幼儿的想象与感知到的图片中的内容有关系,容易形成定势想象。

当遮挡上下的“12”、“14”后,幼儿将中间图形认作“B”字母;

当遮住图片左右的“A”和“C”图像后,幼儿将中间图片认作数字“13”。

这种想象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所以这个实验被称为“定势想象实验”。

图3定势想象实验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不能形成定势的幼儿表现为,拒绝执行指示,说“我不会想”,“我不会这样玩”;

或想象以后仍然按感知来判断,即想象不起作用。

第二,有意想象进一步发展,可以围绕一定主题进行。

有一个小朋友在美工区画了很大的帆船,船上还站着一个和风帆一样高的人,还有一张很大的装了许多大大小小、颜色不同的鱼的渔网,蓝蓝的天空有一个火红的太阳,小鸟、海鸥在自由地飞翔。

他的画面干净而且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和幻想色彩,老师很满意的夸奖了他。

小朋友也非常的高兴,过了一会儿,老师再次回到小朋友身边,大吃一惊,刚才那副美丽的画面已被从横交错的黑色线条破坏得面目全非!

老师大惑不解:

你刚才的画画那么好,现在怎么打上那么多黑线呢?

小朋友像讲故事一样指着画说:

“刚才这条船在还是遇到了风浪和一群海盗,船上的人和海盗打了起来,这上面的黑道就是海盗用枪打的,他们还抢走了鱼……。

”这个孩子的想象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的,具有明显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有意想象在幼儿晚期表现得更明显(如图4、图5)。

想象活动展开之前,幼儿已能确定主题,并且围绕主题进行想象。

图4烟花图

图5元旦快乐

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有关材料,如游戏中的玩具,绘画的材料等等,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对于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再造想象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在再造想象基础上发展起来。

(1)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①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儿童最初的想象和记忆的差别很小,谈不上创造性。

最初的想象都属于再造想象,幼儿期仍以再造想象为主。

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刺激物或实际动作

幼儿在听故事时,他的想象随着成人的讲述而展开。

如果讲述加上直观的图像,幼儿的想象会进行得更好。

但是,如果单纯看图像,缺乏语言描述或提示,幼儿的再造想象则不能充分展开。

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往往也是根据成人的言语描述来进行。

这一点点,在幼儿初期更显得突出。

如较小的幼儿抱着一个娃娃,可能完全不进行想象,只是静静地坐着,当老师走过来,说“娃娃要睡觉了。

咱们抱娃娃睡觉吧!

”或者说“娃娃要出去玩玩吧?

”这时,幼儿的想象才活跃起来。

稍大的幼儿,想象的内容虽然比较复杂些,,但仍然常常是根据老师言语描述进行。

幼儿初期,幼儿的想象常常是在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下进行的。

例如,教师在讲故事时说到“小狗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幼儿头脑中立即产生小狗的形象;

当幼儿在娃娃家中玩耍时,看到布娃娃就抱起来喂东西、哄睡觉;

又如教师双手五指张开在脸颊旁挥动并发出“喵喵”声音时,幼儿马上猜到是小猫。

说明外界的刺激物作为直观物,反映到幼儿头脑中是现成的形象,想象便是根据它们来进行的。

第二,幼儿的想象具有复制性和迁移性

幼儿的想象基本上是幼儿生活经验、生活事件的重复和迁移,是幼儿生活的再现。

例如,幼儿在娃娃家中扮演妈妈、爸爸就是自己家中妈妈和爸爸的行为和语言的复制与模仿,只是将生活中的内容迁移到游戏中而已。

在幼儿的自编故事中,幼儿往往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故事中主人公的言语和行为加以描述;

又或者只是模仿以前听过的故事,看过的动画片的情节。

这种情况在幼儿的绘画和泥工活动中也得到了表现,幼儿绘画的内容和捏出的泥工往往就是自己见过的形象或自己经历过的、听过的事件等,只是通过绘画、捏泥的形式得以复制和迁移。

②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幼儿期的想象,大量是再造想象。

有人对幼儿图画想象的研究表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

再造想象之所以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首先,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

它要求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少。

其次,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

幼儿期是大量吸收知识的时期,幼儿依靠再造想象来理解间接知识。

他们听故事、看图像需要再造想象,理解文艺作品和音乐作品也需要再造想象。

例如,成人在讲故事时说到“车开了”,幼儿在复述时会说“滴滴,车来了。

”又如,幼儿看着书上所画的模型,用积木搭起一幢楼房,就运用了空间想象。

第三,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密切相关的。

再造想象的发展。

使幼儿积累了大量的想象形象,在它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

幼儿的再造想象可以转换为创造想象。

例如,一个幼儿听小朋友自豪地说到与父母去某地旅游时,他说:

“上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北海银滩游泳,可好玩了”。

这是他的想象,事实上他们一家并没有去北海游泳。

这可以说是一种自由联想,其中既有由别人说话引起的再造想象,也有最初的创造性成分。

但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再造想象过程中,内容虽然仍然带有浓厚的再造性,但已有独立创造的萌芽。

例如,幼儿在看图讲述中加入一些图画上所没有的情节,在讲故事时加入一些原故事所没有的东西。

(2)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①创造想象的发生

儿童创造想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独立性。

这类想象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受暗示性少。

第二是新颖性。

它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原有知觉的束缚,记忆表象和知觉原型基本相同,想象表象与知觉表象的区别在于重新的加工改造,而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有更多从新的角度进行的联系或联想。

幼儿创造性想象的使实验研究

前苏联心理学家契雅琴科(1980)研究了幼儿园小、中、大班和预备班(6-7)岁幼儿的创造性想象。

研究方法是,给幼儿的20张图片,上面分别画有物体的某个组成部分,如一根树枝的树干,有两只圆耳朵的头等,或者是一些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要求幼儿将每个图形加工成为一张成形的画,研究结果将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划分为六种水平:

第一水平:

最低水平,儿童不能接受任务,儿童不会利用原有的图形进行想象,他们只是任意幻想,在图形旁边另画些无关的东西。

第二水平:

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