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遗民张议潮收复河西始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358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唐遗民张议潮收复河西始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唐遗民张议潮收复河西始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唐遗民张议潮收复河西始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唐遗民张议潮收复河西始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唐遗民张议潮收复河西始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唐遗民张议潮收复河西始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唐遗民张议潮收复河西始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唐遗民张议潮收复河西始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唐遗民张议潮收复河西始末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堪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那么,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呢?

老元为什么这样生气呢?

原来,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连自己老婆都管不了,所以也就管不了以前以凉州为核心的河西走廊了。

这个地方很重要,李白经这里进长安写诗,高适去那里采风,胡伎从这里到长安汇报演出。

  更重要的是,以前那里是唐朝的管辖区,很多唐朝子民居住。

现在河西被占,他们都日夜想唐朝派兵马过去。

  这个不是诗人瞎猜,确有其事。

公元708年,唐德宗派了太常少卿韦伦出使吐蕃,回来的时候经过河陇故地,发现原本很繁华的地方都变得极为破败。

当地的人都躲在墙后面看韦伦,有些指指自己的心,然后泪流满面,有的朝东面跪拜。

有的甚至跑上来,往韦伦手里塞上一本密疏,希望王师能够收复这些地方。

  有的地方过去几十年了,只要碰到唐使,就有民众夹道哭迎,说的话已经变音了,但穿的衣服还是唐服。

他们拉着唐使哭诉:

皇帝还会想起我们这些失陷于蕃人的百姓吗?

  那么,河西之地被谁占了呢?

  大唐帝国,是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尤其是大唐天朝那彪炳历史、光耀千秋的赫赫武功,更成为后世无数中华儿女敬仰追忆的丰碑!

大唐帝国中、前期的疆域极为辽阔。

极盛时期最西端曾经濒临西海(注:

今里海)东岸,咸海则成为帝国的内湖。

最南段进入今巴基斯坦境内。

而在西汉就已经并入中国版图的西域,此时更成为沟通东亚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

西域地处亚洲大陆内陆,战略位置和价值极其重要。

自西汉武帝时起,西域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翻开古中国历代王朝疆域图,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时的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上的领土都有个特点,就是基本上分为两大块、东方的是中原故地;

西方则是庞大的西域疆土。

这两大块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王朝疆域。

而这两大块之间,则是由一条狭窄的地域相沟通的。

在这块地域北部,是游牧民族世代居住的蒙古高原。

南部则是同样居住着游牧民族的青海地区。

这一狭长地域在历史上,沟通了中原和西域这两大中国领土。

他就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划时代影响的--河西走廊!

正是河西走廊的存在,才使中央王朝的力量得以进入并控制西域领土。

  也正是河西走廊的存在,才得以开通沟通古人类东、西方两大文明世界、对后世产人类文明生无法估量影响的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对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具有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巨大战略价值和意义。

而就是这样一块土地,却在大唐帝国中期安、史之乱后沦陷,被唐朝西南宿敌吐蕃王朝所侵占近百年之久。

几乎要经历和后来北宋时期燕云十六州一样的悲惨命运!

  首先应介绍一下事件发生地,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西走廊地区。

  河西走廊位于今天中国甘肃省境内。

实际上甘肃省这个名称就来源于其境内甘、肃这两个州的古代地名。

具体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

属于典型的"

两山夹一涧"

地形。

由于地处黄河以西,因此被成为"

河西走廊"

该走廊地域狭长,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200公里,最狭窄处仅数十公里。

境内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

与周边满是荒芜的沙漠、戈壁不同,由于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灌溉,该地区水肥草美,农牧业极其发达。

  历史上,在西汉武帝之前,河西走廊地区基本被游牧民族所控制,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牧场和前沿阵地。

公元前120年春,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出击河西地区,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河西之战。

是役,汉军以自身损失近十分之三的代价,取得斩杀匈奴32000余人,生俘6500人的辉煌战绩。

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惨重的损失极大的激怒了当时的匈奴单于伊穉斜。

而且引起匈奴内部贵族的极大不满。

盛怒之下,伊穉斜迁怒与驻守在当地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企图杀二王泄愤并转嫁内部矛盾。

一面是西汉强大的武力震慑,另一面是自己的老大企图杀人嫁祸。

内外交困中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在反复权衡后,绝对投降汉朝。

公元前120年,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正式上表,归降西汉帝国。

这种匈奴两名亲王率领数万部众集体投降中原王朝的重大事件是以往从未发生过的。

将信将疑的汉武帝为求稳妥,派霍去病率精锐骑兵前往受降。

结果情况果如汉武帝所料,二王中的休屠王在部属的鼓动下忽然临阵反悔,率属下哗变。

面对危局,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以后人难以想像的气概,在部署妥当后。

只带几名亲兵,只身前往匈奴大营,直面浑邪王力陈厉害关系。

霍去病沉着冷静的无畏气势,以及他身后数万汉军铁骑的声威极大的震慑了匈奴部众。

同时也稳定了以浑邪王为首的主和派势力。

在汉军的巨大压力下,浑邪王斩杀休屠王及其哗变部众。

随后率所辖四万余众正式归降西汉帝国。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的西汉霍去病"

河西受降"

事件。

这是中国中央王朝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对外集体受降,极大的鼓舞了当时西汉帝国举国上下的军、民士气。

对匈奴造成心理和军力上的巨大的双重打击!

  而更重要的在于,"

后。

西汉帝国获得了匈奴浑邪王旧部控制的河西地区。

在这片西北少有的水草肥美之地,西汉陆续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从此,河西走廊地区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河西走廊的并入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中国方面,地处两山之间、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扼控从中原进入广袤的西域地区的战略咽喉。

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夺取河西走廊就意味着西汉从此正式打开通往西域的陆路门户。

不久之后,在先期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西汉中央政府的使节和军队通过河西走廊正式进入西域并驱逐了侵占当地100多年的匈奴势力。

从此,西域(注:

即今中国新疆)地区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并再也没有与中华祖国分离。

  在地理位置上,河西走廊北部是历来被游牧民族控制的蒙古高原,南部则是同样被游牧民族控制的青海高原。

这两个地方始终处于中原农耕文明和塞外游牧民族反复进退的拉锯战中。

因此,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进入西北西域地区唯一可靠的战略通道。

成为后世2000多年中,沟通中国中原与西北两大领土地区最核心、最重要的战略咽喉。

也成为中央政府维护在西域地区主权和国家利益最重要的通道。

同时,正是由于河西走廊的开通,才使中国的商队和使团得以拥有一条可靠的、安全的道路途径西域后向更远的西亚、欧洲地区前进。

而西方的商队和使团也得以途经小亚细亚、波斯、中亚、和西域后,通过河西走廊到达中原地区。

从此,一条绵延数千公里,延续2000多年,对后世人类东、西方文明产生无法估量影响的文明之道--丝绸之路,正式诞生于欧亚大陆,拉开了人类文明交流史的新纪元。

  同时,河西走廊地区对中原王朝还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和国防价值。

该地区的祁连山草场水草丰美,是著名的畜牧业基地。

并入中国版图后,以祁连山马场为代表,河西走廊地区迅速成为中原中央王朝重要的军马、军驼生产基地。

在此后2000多年里,河西地区与河套平原地区、辽东半岛地区、华北燕云地区一道,成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4个畜牧业基地,为中央王朝组建并保持强大的骑兵部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河西走廊对原中央王朝具有不可替代的、极大的战略价值。

成为西汉开始历代中原中央王朝都极力保护的战略重地。

同时,也正是由于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导致该地区成为历代游牧民族政权极力企图夺取的对象。

双方围绕河西走廊展开激励的争夺。

在很长时期内,中原政权都牢牢控制着这一战略咽喉。

但是,到唐朝中期,局面发生悲剧性逆转。

起因就是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安、史之乱。

  公元618年,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大唐帝国建国。

大唐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其影响之大、之深远,以至于今天海外华人依然被称为"

唐人"

,华人聚居区被称为"

唐人街"

大唐开国后,举国上下从皇帝到一般民众,迅速成为一个极端崇尚武功的国度。

从唐太宗起,在帝国强大的军事打击下,周边宿敌东突厥、西突厥、高昌、吐谷浑、高句丽、百济陆续被灭亡。

帝国疆土在短短几十年内,爆炸似的迅速扩张。

到极盛时期,大唐帝国的疆域最北端跨越蒙古高原,进入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北海(注:

今贝加尔湖)成为帝国内湖;

东北到达今黑龙江口地区,并跨过日本海,拥有库叶岛;

最西端濒临西海(注:

今里海)东岸,咸海成为帝国的内湖;

西南进入今巴基斯坦境内,最南端进入越南境内。

大唐帝国成为后世公认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其经济、军事实力尤其是疆域超过当时西方三个强国即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后来法兰克帝国的总和。

  随着不断的开疆拓土,大唐帝国的疆域迅速扩大,成为一个拥有极为广袤的边疆地区的大国。

为了有效保证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并巩固边防,公元72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变以往国防政策,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十镇,任命九大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节度使拥有巨大的权利,在所辖区域内,掌管着军事、经济和民事。

成为当之无愧的"

海外天子"

李隆基设立节度使的本意是试图在边境地区建立起一套巩固的国防系统,长官可以拥有实际权利,有效的抗击外来侵略。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的节度使:

"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但是,拥有巨大权利尤其是不受制约的兵权的节度使势力迅速扩大,不久就成为事实上割据一方的、半独立性质的地方政权。

这就为帝国埋下内乱的祸根。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中、晚期,这位曾经力挽狂澜,将大唐帝国从内乱带向鼎盛的皇帝此刻早已没有了当年锐意进去的志气。

骄奢淫逸,任用奸佞,成为一个十足的昏君。

在这方面,他和他的两位有同样经历的前辈商纣王、吴王夫差非常类似(注:

关于商纣王详见灵云ら苍月《暴君还是功臣?

-千秋功过话商纣》)。

朝政的腐败加剧了国内本就十分复杂的局势。

同时由于贪图享乐,唐玄宗根本无心顾及国家大事尤其是最重要的国防军事,放松了对边疆地区节度使的警惕。

同时,为对付外敌,还对节度使大肆放权,导致节度使的权利近一步增大。

在这种局面下,有巨大野心的边境节度使有了可趁之机。

其中尤以安禄山野心最大。

  安禄山是营州(注:

即今辽宁朝阳)人。

他的身世很有意思。

其父亲是契丹,母亲则是阿史德氏突厥人。

他本人则是个不折不扣的"

杂种"

从军前,安禄山在边境地区从事贩马生意。

30岁时,安禄山加入大唐帝国军队。

因为善于钻营,在大肆贿赂上级后,安禄山的仕途迅速蹿升。

40岁时,安禄山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平卢军节度使。

管辖东起渤海,北到黑水军(注:

即今黑龙江流域。

武则天时期设立黑水军,正式将黑龙江流域以及日本海沿岸、库叶岛纳入中国版图)。

随后,他用搜刮的钱财贿赂朝廷中的大奸臣、宰相李林甫,同时不断邀宠唐玄宗李隆。

为了以边功讨好皇帝喜欢拓展疆土的心理,安禄山不惜屡次出兵进攻北方的奚与契丹部落。

由于唐朝此时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非常强悍。

加之安禄山本人也确实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因此他的行动陆续取得成功。

这极大的满足了唐玄宗对"

边功"

的虚荣心。

安禄山的地位也迅速蹿升,最终成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东庭君王。

手握重兵,而且被授予"

擅断之权"

加之由于不断攻击边境部落,造成他在边境少数民族中有很大影响力,这就为他扩充军队尤其是骑兵部队创造了条件。

到造反前,唐帝国50万边军中,最精锐的20万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而此刻中央朝廷能调动的却只有8万军队。

两者相差悬殊。

  公元755年12月16日,早已筹划多年的安禄山以所谓"

吾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贼"

也就是当时的宰相杨国忠为借口,起本部由汉、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的20万大军在范阳反唐。

当时,大唐帝国内地已近30年没有发生过战争。

从官吏到平民根本不知道战争为何物,内地士兵甚至不会拉弓!

安禄山起事后,河北州县望风瓦解。

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军队一触即溃。

加之朝廷奸臣当道。

冤杀威震西域的一代名将封常清、高仙芝,致使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公元775年12月12日,叛军攻陷洛阳。

安禄山随即于776年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帝,建国号"

大燕"

,改元圣武。

随后,唐朝政府强令镇守潼关的名将哥舒翰弃守出战,导致唐20万大军全军覆没。

天险潼关沦陷,国都门户洞开。

帝国朝野震动,以唐玄宗为首的上层逃往四川。

公元776年6月13日,叛军攻陷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唐帝国都城长安。

安、史之乱到达顶点。

不久,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太子李亨联合掌握羽林军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马嵬坡发动政变。

宰相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玄宗被强迫入蜀"

避难"

太子则在军队的支持下于灵州(注:

即今宁夏吴忠市)即位,他就是唐肃宗。

唐肃宗起用郭子仪、李光弼,陆续击败叛军,收复河北地区。

  公元757年正月,叛军发生内乱。

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同年,唐军收复长安。

在内外交困中,安庆绪部将史思明率由少数民族组成的精锐主力8万骑兵投降唐朝政府。

唐朝当局并不信任史思明,企图消灭他。

但唐朝当局犯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

就是在还没有彻底消灭安氏叛军的前提下就匆忙对史思明下手,加之计划败露。

史思明立即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呼应。

公元759年,安庆绪联合史思明内外夹击,大败唐60大万军,本已好转的局势迅速恶化。

公元761年3月,叛军再度爆发内讧。

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分崩离析,唐军转入战略反攻。

公元762年10月,在中央军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唐朝被迫以割地的屈辱条件,借得回纥骑兵数千,收复洛阳。

公元763年,在唐朝政府军和回纥联军强大攻势下,叛军瓦解,将领陆续投降,首领史朝义在范阳上吊自杀。

至此,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曾经威震世界100多年的大唐帝国从此分崩离析,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对大唐帝国乃至后世中国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

安史之乱则从根本上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和稳定的基础。

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败。

导致从西汉起就不断发展前进的中国国势尤其是军事实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中原王朝彻底丧失了以往那种"

开疆拓土、饮马北海"

的强悍国防思想。

这对后世中国国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又恶劣的影响。

因此,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也是中国历史尤其是军事历史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而在当时,安史之乱对唐朝边疆的稳固和统一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藩镇割据的局面自不必说。

由于内地唐军在战乱前已经经历长达30年的和平局面,导致其根本无力对抗长期在北部边境同契丹等少数民族作战的剽悍叛军。

因此,为平叛,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立即将西域、陇右、河西、朔方一带原本用来对抗外敌的边境驻军系数皆调往内地。

这就造成造边防空虚。

在此局面下,唐朝在西部的另一个强悍宿敌乘虚而入,迅速占领安西四镇和陇右并最终攻占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战略咽喉河西走廊。

此后,这个宿敌继续深入,甚至一度占领国都长安城。

它就是唐朝在西南最强大的敌人--吐蕃王朝。

  吐蕃就是今天中国藏族的祖先,是中国西南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

吐蕃起源于中国西部古羌人部族。

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就是这里所说的古羌人部族并不是今天的羌族,而是对古中国西部多个游牧民族的通称。

吐蕃的先人古羌人长期游牧于青藏高原,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大多以松散的部落形式生活。

到隋朝建国时,在青藏高原存在着几个如宝鬓的小国。

到6世纪时,活跃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雅隆部落逐步强大,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

经过其两代领袖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的不断扩张,势力逐渐扩展到拉萨河流域。

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羊同诸部,自称"

赞普"

(即藏语首领)的意思,统一整个西藏高原。

将都城迁至逻些(注:

即今西藏拉萨)。

亘古不变的青藏高原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

从此,在大唐帝国的西南方,崛起了一个崭新的、强悍好战的邻国--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从建国起,就多次对大唐帝国发动过攻击。

其开国君主松赞干布对唐朝维持了相对温和的态度,还迎娶了文成公主入藏,开创了藏、汉民族团结的先河。

但即便是在松赞干布这一唐、蕃关系最好的时期,双方也曾经在青海湖畔爆发过大规模激战,结果以吐蕃的惨败告终。

松赞干布之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即有联姻,也不乏大规模战争。

属于典型的时好时坏,但总体看来,双方几乎是战乱不绝,从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和平。

吐蕃对唐朝西部疆土尤其是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和河西走廊垂涎三尺,不断入侵。

期间双方互有胜负,损失都很惨重。

吐蕃不光亲自动手,还不断煽动、唆使唐朝周边国家如南方云南地区的南召政权进攻唐朝。

唐朝中、前期安史之乱之前,直接或间接损失在与吐蕃及其爪牙的战争中的军队人数不少于50万!

但是,吐蕃崛起的时候,正好赶上大唐帝国同样的崛起阶段。

正处于鼎盛巅峰的大唐帝国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地位都是吐蕃王朝无法比拟的。

因此在安史之乱之前,尽管也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但大唐帝国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将吐蕃王朝牢牢的压制在昆仑山以南、云南、四川以西的西藏地区。

在这种局面下,吐蕃王朝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但安史之乱给了吐蕃梦寐以求的机会。

叛乱爆发后,为对付叛军。

唐王朝将西方原本用来对抗外敌的边境驻军系数皆调往内地,造成造边防空虚。

而且面临严重内乱的唐王朝根本无暇也无力顾及西方领土。

吐蕃立即以重兵趁机大举进攻安西地区。

面对强敌,当地唐朝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给吐蕃王朝造成严重损失。

但终究寡不敌众,安西四镇、陇右以及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战略咽喉河西走廊最终被吐蕃王朝占领。

从此,河西走廊的唐朝遗民遭受了吐蕃残暴统治。

此时,在唐朝官方对河西地区有了一个新的称呼:

甘、凉十一州"

问题成为牵动整个帝国心灵的隐痛。

  吐蕃侵占唐朝西部领土后,对当地唐朝遗民进行了极端残暴的统制。

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劳役自不必说,烧杀劫掠已经是很平常的行为。

吐蕃大到贵族将领,小到士兵,动辄对当地民众刀枪相向。

而且,吐蕃是典型的奴隶制。

抢掠人口为奴隶对于吐蕃来说是家常便饭。

于是,整家甚至是整村的河西地区唐朝遗民经常被吐蕃军队集体抓去,变为奴隶。

抢掠过程中,反抗的轻壮年男子一律被集体屠杀。

女性中,年轻漂亮的多数被吐蕃军官霸占奸污。

剩下的有的成为军妓,大部分则和儿童一起被贩卖到吐蕃国内各地甚至被贩卖到中亚和印度。

那些没有被抢掠的,则有可能随时沦为农奴。

农奴比奴隶的地位稍高些,但一样饱受蹂躏。

当地吐蕃驻军对唐朝遗民经常没有任何理由的就地毒打甚至杀死。

在吐蕃残暴统治下,自西汉起本来十分发达的河西地区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摧残,迅从封建制经济速沦落到极端落后原始的奴隶制。

当地唐朝遗民在吐蕃统治者残酷压榨下民不聊生。

而此时经过安史之乱的致命打击,唐朝已经无力驱逐入侵者收复河西。

因此,从河西被占领第一天起,河西人民自发的不断发起反抗吐蕃占领的起义。

起义沉重打击了吐蕃统治,但也遭到血腥镇压。

但当地的反抗从未中断过。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改变河西命运的人凳上历史舞台。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被后世赞誉为"

的晚唐名将--张议潮!

  公元799年,张议潮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州(注:

即今敦煌)。

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首富,其实就是当地实力派豪强。

但显赫的家族地位并没有为张氏家族带来平安。

有后世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吐蕃政权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维护统治要去联合、笼络当地汉族豪强大户,更没有打算让他们参与政治。

因此当地大地主同样要忍受吐蕃贵族的欺诈和蹂躏。

张议潮自幼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立志要驱逐侵略者,回归祖国。

为实现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

以自己的家产为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不断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

蓄积力量,伺机而动。

他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上层统治集团发生大规模内乱。

曾经令唐朝和河西军民闻之色变的一代西域枭雄,吐蕃赞普朗达磨被佛教徒在皇宫里刺杀(注:

此人反对佛教,信奉"

本教"

上台后残酷镇压佛教徒)。

郎达磨无子,掌握实权的吐蕃大相企图立其三岁的侄子乞离胡为新赞普,企图扶植一个傀儡。

这遭到其他贵族以及王室成员的激烈反对。

各方互不妥协,最终导致爆发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

期间,贵族尚恐热攻占都城逻些和大部分地区,自称宰相。

在与其他贵族混战中,尚恐热劫掠河西地区州郡,大肆烧杀抢掠。

他本人甚至凶残到将婴儿煮熟食用。

如此灭绝人性的行为激起了河西人民激烈反抗,也加近一步剧了吐蕃内乱,削弱了吐蕃实力。

公元847年5月至848年12间月,尚恐热对唐朝发动的几次大规模入侵都被唐朝官军击溃。

唐军陆续收复原州、威州和扶州。

吐蕃在河西地区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

张议潮等待已久的实际终于来了!

  公元848年,张议潮与好友安景旻、阎英达联合当地其他豪强,揭竿而起。

河西人民反抗吐蕃残暴统治,回归祖国的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战斗打响后,吐蕃当地驻军立即出兵镇压。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在当地人民的全力配合下,张议潮和麾下将士采取佯装败退,途中设伏截击的战术。

战斗中,作为主帅的张议潮披挂盔甲,骑乘战马,恢复大刀始终冲在最前线。

在主帅无畏精神和对吐蕃残暴统治巨大愤恨的双重鼓舞下,义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拼死杀敌。

进攻的吐蕃军大败,被杀、擒数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残余者落荒而逃。

沙州光复!

随后,张议潮趁胜进击,一举收复瓜州(注:

即今甘肃省安西县)。

收复瓜州后,张议潮立即派遣使节前往故国唐朝。

以明确自己起义是为回归祖国。

公元850年,以敦煌高僧悟真为首的河西使团历尽磨难,冲破吐蕃重重阻隔,终于到达故国首都长安,向唐朝皇帝呈递河西义军首领张议潮的表章以及河西民众恳求母国出兵协助起义军的万民折。

唐朝政府立即派遣军队进入河西地区,协助起义军。

  在派出使团的同时,张议潮沙州为根据地,采取"

且耕且战"

的战略,一方面整训军队,扩充军队;

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囤积粮草军需。

而河西地区民众对义军则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支持。

父母送子,妻子送夫踊跃参军,并捐献大量粮食、钱款。

在河西人民全力支持下,义军迅速壮大。

陆续击退吐蕃对沙州基地的数次反扑。

随后,张议潮感觉实力已经足够强大,遂决定转入对吐蕃的全面战略反击!

  公元851年,张议潮率义军对吐蕃在河西地区驻军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