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145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参考答案:

1.2.70cm 

2.2.42cm

3.刻度尺没有放正;

视线不跟刻度尺

4.cm;

min

5.7×

10-5;

1mm

6.乙车

7.48

8.13.33

9.C10.B11.B12.C13.C14.C

15.

(1)静止的,因为帽子与出租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

(2)11m/s。

(3)1.8km

 

第二章声现象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产生的;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在月球上,作图乙实验,观察到泡沫小球将弹起,(选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2.人们把耳朵贴近铁轨,就可以听见远处火车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

课堂上,学生能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海洋中的海豚能听到互相呼唤的声音。

这些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所利用的介质分别是。

3.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s听到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则人距山崖的距离为。

这种方法(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4.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5.下列现象中,不是依靠声获得信息的是(  )

A.有经验的养蜂人听蜜蜂的“嗡嗡”声就知道它是否采了蜜

B.夏天里人们买西瓜,要拍两下听听声音来分辨西瓜的好坏

C.小明往水瓶里倒开水,能听出水瓶里的水满不满

D.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航天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交谈

D。

声音在空气中比在固体中传播的得快

7.人能感受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

8.用手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前额、牙齿和下额上,能听到声音最大的是( )

A.音叉抵在前额上B.音叉抵在牙齿上

C.音叉抵在下额上   D.无法判断

9.演奏同一乐曲时,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节奏不同

10.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产生的是(  )

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三、探究与体验

11.大军和小欣在鱼缸边玩耍,鱼儿被吓跑了。

如图,小欣认为是他们的动作吓跑了鱼,大军却认为是他们的声音惊走了鱼儿。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帮助他们做出判断。

12.小明同学在探究材料隔声性能好坏时,选用了一只薄纸盒,一只厚木盒,两只不同的的但均有振铃的闹钟。

他实验的步骤如下:

A.将一只闹钟放在桌子上,使其振铃发声,听一听声音的大小B.罩上纸盒,再听一听声音的大小;

C.将另一只闹钟放在桌子上,使其振铃发声,听一听声音的大小;

D.罩上厚重的木盒,再听一听声音的大小。

他发现,两次罩上盒子后听到的声音大小几乎相等,于是他得出纸盒和木盒隔声性能是一样的结论。

(1)你认为他的结论正确吗?

(2)如果结论不正确,他在探究过程中有哪些不合理之处?

2.振动 能量  不能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铁轨、空气、海水

3.510m 不能

4.A5.D6.B7.D8.B9.C10.B

11.分别采用无动作只发声、无声音只有动作的方法来判断到底是什么原因吓走了鱼儿。

12.

(1)不正确;

(2)做对比实验时,应控制相同的实验条件。

如选用同一只闹钟,同样形状、大小和厚度的纸盒与木盒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填空题

1.医院抢救病人时,会在病人的额头上大面积地擦酒精。

这种疗法的依据是。

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该图像能够获得的合理信息有:

信息一:

海波的初温为25℃。

信息二:

信息三:

3.发生火灾时,要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这种灭火器是在高温下用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

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放到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4.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5.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

B.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天上飘落的雪花是非晶体

6.下列自然现象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A.早春河面上冰的熔化B.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C.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D.寒冬屋瓦上霜的形成

7.夏天剥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的周围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  )

A.升华形成的B.凝华形成的C.凝固形成的D.液化形成的

8.下列现象不可能的出现的是()

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C.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到冷

D.冬天,戴眼睛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时,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三、实验题

9.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10.小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研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水的沸腾实验

时间/min

5

10

15

25

35

45

55

65

温度/℃

100

71

28

24

22

(1)请在下面坐标图中通过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根据图像,你发现的规律是:

(3)如果有一天你要喝一杯奶茶,可以有两种方案供你选择:

①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②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min。

结合本次探究,你认为方案的冷却效果较好。

1.酒精蒸发会吸热

2.信息二:

海波是晶体;

海波的熔点是48℃。

3.压缩气体体积;

汽化

4.A、C、D5.B6.A7.D8.D

9.

(1)液化、凝华、熔化;

(2)熔化;

(3)随手关紧水龙头,不开着水龙头刷牙等。

10.

(1)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温度越低,下降得越慢(或随时间的推移,温度下降得越慢)。

(3)①。

第四章光现象

1.小红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她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

2.用久了的黑板会“反光”,这是光的现象。

从不同的方向,我们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图像,这是光的现象。

这两种现象都遵守光的规律。

3.要使反射光线垂直于入射光线,入射角应为°

,要使反射光线垂直于反射面射出,入射角应为为°

二、作图题:

4.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中传播的情形,请找出界面、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并指出玻璃的位置。

5.如图所示,太阳光与地平线的夹角为30°

,欲使阳光照亮井底,平面镜应如何放置?

随着太阳的升高,当大阳光与地平线的夹角为60°

时,仍欲使阳光竖直向下照亮井底,应如何调节平面镜的位置?

与原来相比,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多少?

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

6.如图所示,人在什么范围内能看到窗外一棵树的全部(作图说明)?

三、选择题

7.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就开始计时,而不能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  )

A.听枪声计时,会使运动员的成绩偏高

B.听枪声计时,会使运动员的成绩偏低

C.听枪声计时,运动员百米赛跑所用的时间较多 

D.听枪声计时,运动员百米赛跑所用的时间较少

8.舞蹈教室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四位学生在平面镜前排练舞蹈,他们分别位于平面镜前的位置如图甲、乙、丙、丁所示,其中()

A.甲与他所对应的像距离最远 

B.乙与他所对应的像距离最远 

C.丙与他所对应的像距离最远 

D.丁与他所对应的像距离最远 

9.下列四种光现象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是(  )

A.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原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了

B.沙漠上空出现海市蜃楼

C.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

D.立竿见影

四、探究与体验

10.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把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5°

),观察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变化,并记录了入射角α、反射角β折射角γ。

实验过程中小明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当他把入射角增大到45°

时发现折射光线突然消失了,把入射角减小为40°

时折射光线又出现了。

他以为是实验仪器发生了什么问题,经检查,仪器等一切正常。

又试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但又有了新的发现:

当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比有折射光线时明显增强。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小明请教了物理老师。

老师告诉他:

光从玻璃、水等介质射向空气且当入射角大于某一个值时确实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λ。

听了老师的话,小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想知道:

这种玻璃的临界角是多少呢?

玻璃和水的临界角相等吗?

于是他重新进行了实验(从40°

开始,入射角每次增加0.2°

)。

下表是小明的实验数据。

表1 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与反射角、折射角的关系

α/度

20

30

40

41

41.2

41.4

41.6

41.8

42

β/度

γ/度

15.2

30.9

48.6

74.6

79.8

81.1

82.7

84.8

90

表2 光从水射向空气时入射角与反射角、折射角的关系

48.2

48.4

48.6

50

13.4

27.0

41.7

58.7

70.1

82.5

84.0

仔细考察小明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数据,并结合表2,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你针对“光从玻璃、水等介质射向空气且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个值时折射光线突然消失”这样一个物理现象,给它一个合适的名称。

②玻璃和水的临界角分别是多少?

③为什么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

④如图是一块玻璃三棱镜,一束光垂直于上述玻璃做的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画出这束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这种情况下的三棱镜相当于什么光学器件?

1.2m2.镜面反射;

漫反射;

反射3.45;

4.MM′是界面,NN′是法线,C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CON是入射角,∠NOA是反射角,∠N′OB为折射角,MM′下面是玻璃。

5.如图所示,平面镜的镜面与地平线的夹角为60°

调节平面镜绕入射点逆时针旋转15°

与原来相比,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30°

由以上数据可见,镜面旋转α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2α。

6.如图所示,从树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向窗口CC′引两条光线,在区域A1AA2内能看到树顶,在区域B1BB2内能看到树底,在这两个区域的公共部分能看到树的全部。

7.AD8.A9.A、B、C

10.

(1)全反射;

(2)玻璃的临界角是41.8°

、水的临界角是48.6°

(3)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射几乎全部变成反射光,所以反射光的亮度会增强。

(4)光路如图所示,这种情况下的三棱镜相当于平面镜。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C.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一定会聚于焦点

D.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发现()

A.放大的像都是虚像B.实像都是缩小的

C.倒立的像都是缩小的D.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

3.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f,要想得到把物体的高放大4倍的实像,由物距u应满足的条件是()

A.u>

4fB.2f>

u>

f

C.u<

fD.u=4f

4.用镜头焦距为25mm的照相机拍人像时,人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该()

A.超过50mmB.正好50mm

C.在25mm与50mm之间D.小于25mm

5.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物体由3倍焦距处移至1.5焦距处的过程中,物体的像逐渐变小

B.凸透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C.凸透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置于焦距以内的物体不能成像

6.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f,要想得到放大的虚像,则物距u应满足的条件是()

A.u>

4fB.2f>

fC.u<

fD.u=4f

7.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底片上得到被照景物的像是()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8.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必须()

A.大于二倍焦距

B.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

C.等于二倍焦距

D.小于一倍焦距

9.下图中,F是透镜的焦点,其中光路正确的是()

10.放映幻灯时,在屏幕上得到的是幻灯片上景物的()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11.下列有关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

B.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像一定是实像

C.不能用光屏承接的像,都是虚像

D.实像都是缩小的,虚像都是放大的

12.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B.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高报纸近一些

D.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13、欲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当采取的做法是()

A.将幻灯机向后移动,

B.将幻灯机向前移动,

C.将幻灯片移近镜头

D.将幻灯片远离镜头

14.放映幻灯时,要使屏幕上出现放大的“上”字,幻灯片的插法应选用下图中的()

二、填空题:

15.对光线能起会聚作用的有和。

16.一个物体沿凸透镜主轴从10倍焦距处向凸透镜移动,则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像将变。

17.一凸透镜的焦距是f,某物体正立在透镜前,物距u>

2f,则成像的性质是,像距v的范围是。

18.研究凸透镜成像的情况表明:

当把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像时像距v的范围是;

当把物体放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像时像距v的范围是。

19.用镜头焦距一定的照相机照相,想使底片上的人大一些,照相机和被照人之间的距离应该。

20.作放大镜用的透镜是透镜,用这种透镜要想得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是。

21.幻灯机的幻灯片插在凸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微远些的地方,这时在屏幕上所得的像的性质是。

22.小明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他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上。

23.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视网膜相当于。

矫正近视眼应戴透镜。

三、实验探究题:

24.画出图中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

25.当小文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

阳光通过眼镜形成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判断眼镜甲是透镜,眼镜乙是透镜。

26.图所示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器材有凸透镜、蜡烛、刻度尺、火柴、粉笔,还需。

(2)在实验过程中,要使凸透镜的中心、烛焰的中心,的中心在上,其目的是。

(3)成实像时,当物距增大时,像变,像距。

(4)实验中,当蜡烛从a点移到d的过程中,蜡烛在点时,在透镜右边的光屏上能承接到清晰缩小的像。

就是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的。

(5)(此问为增加)实验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a、b、c、d、e各点,并分别调整光屏位置,那么:

①把蜡烛放在点时,屏上所成的像最大;

②把蜡烛放在点时,屏上所成的像最小;

③把蜡烛放在点时,无论怎样调整光屏位置,都不能接收到像,眼睛也无论如何都看不到像;

④把烛焰放在点时,可以用眼睛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

27.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已知所用凸透镜有焦距为10cm。

小文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请填出空格处的内容:

次数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1

缩小

2

倒立

3

14

放大

4

/

8

1.D2.D3.B4.A5.C6.C7.D8.D9.A、D10.D11.C12.B13.A、C14.B

15.凹透镜;

凸透镜16.变大17.缩小、倒立、实像;

f<

v<

2f。

18.f<

2fv>

2f

19.变小20.凸透镜u<

f21.倒立放大的实像22.焦点23.凸透镜光屏凹

24.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25.凸凹

26.

(1)光屏

(2)光屏、同一直线、使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中央(3)小、变小

(4)a照相机(5)cade

27.

(1)同一高度

(2)小文同学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等大

不能成像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学生使用的橡皮,用过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形状B.密度C.质量D.体积

2.下列物体中.质量为50kg的物体可能是()

A.一头大象B.一只鸡C.一个人D.一只蚂蚁

3.对于密度公式ρ=m/V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