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134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

(三)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起义使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各地义军乘势而起,中国从此进入了分分合合、混战不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战乱频频、政局动荡、人口逃亡、耕地荒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但客观上战乱所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及农业文化的交流。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卷入以种植业为主的洪流中来。

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农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秦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来考察。

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

农具发展给予我们的思绪

一、浩瀚宇宙,苍茫大地,自然天体,星云凝聚,而成地球,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有江河湖泊,山川大地而构成。

从细胞的水藻开始,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发展,演化出了灵长类动物,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出了能够思维、能够使用工具的“万物之灵”的人。

有了地球,有了人,人类为了繁衍,为了生活,最大的问题是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这样就必须自食其力,从最初的渔猎为生到简易的石器与木质自作农具,到依赖广阔肥沃的土地完善自己的生存能力,从而诞生了——农具。

从此地球进入了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揭开了人类创造文明的新时代。

开山凿田,开荒种田,我们便有了农业,而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业和农具的诞生,结束了人类向社会索取,开始了人类向社会贡献的新时代。

二、纵观农具的发展史:

农具的范畴大致可分为:

1、耕地整地工具:

(以耒耜、犁、耙、秧马为主)古代传说最新出现的农具是耒耜。

为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而耒耜的发明者是炎帝,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

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徒,到新的地方披荆斩棘,烧荒垦土,刺穴播种,以取得更多的谷物。

频繁的迁徒,繁重的劳动,先民们疲惫不堪。

为了让部落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炎帝决心改进耕播种和种植方法。

炎帝通过观察野猪拱土的情形,潜心研究,经过多次反复琢磨,在材质上的不断更新,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在部落迁徒和拓展过程中,耕播工具和耕播技术很快传播到黄河和长江广大流域,并逐步形成北方以种植旱粮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习俗,就是这把拙朴的耒耜,在莽莽荒原上掘开了农耕文化的汩汩的泉流。

于是,炎帝部落成为炎帝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而“始作耒耜”的神农炎帝,则是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始祖。

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本义:

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

就连唐朝诗人韩愈在《寄卢仝》诗中也写到“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的美誉之称。

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

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

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

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

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耖用于打混泥浆。

宋代出现了耖、砺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于打混泥浆。

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

2、播种工具:

(以耧车为主)

耧也叫“耧车、“耧犁”、“耩子”。

一种畜力条播机。

发明与东汉武帝刘秀时期,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

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

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

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

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

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

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

北魏时期出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

水稻移栽工具――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

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中耕除草工具:

(以铁锄为主)中耕工具用于除草、间苗、培土作业,分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两类。

铁锄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长10、宽10.5、距2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种形制的铁锄,造型合理,安装把柄后有利于使用。

它不仅可以锄草,还有利于保墒。

说明当时农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

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

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使用。

铁锄使用至今,在我们广大的农村仍然是农耕当中不可缺少的农具之一。

4、灌溉工具;

(以桔槔、辘轳、筒车为主)商代发明桔槔,桔槔始见于《墨子•备城门》,作“颉皋”。

长杆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系水桶,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的工具,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

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

周初使用辘轳,用手动绞车牵引水桶自井中汲水的提水工具,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

据《物原》记载:

"

史佚始作辘轳"

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

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

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

辘轳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用于从竖井中提升铜矿石。

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

汉代创制人力翻车,唐代出现筒车。

筒车最初发明于隋朝,但唐朝的筒车胜于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把它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因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木叶轮不停转动,将地槽里的水通过竹筒提升到高处,倒入天槽流进农田中。

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筒车结构简单,流水推动,这种提水工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灌溉机械。

至今我国南方丘陵河溪水力丰富的地方还在使用。

5、收获工具:

(以镰刀、簸簱、风扇车为主)收获工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用具。

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杆的镰刀、镰刀俗称割刀,呈月牙状,刀口有斜细锯齿,尾端装木柄,用以收割稻麦。

50年代受苏北、山东大镰刀影响,刀体、刀柄稍有加长,为今收割常用工具。

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稻谷,在江南的一些农村现在还有广泛的使用。

在多数共产国家作为农民的象征,被画在党旗(徽)或国旗(徽)上。

脱粒工具南方以稻桶为主,北方以碡碌为主,春秋时出现的脱粒工具梿枷在我国南北方通用。

清选工具以簸箕、(簸箕由来与北魏时期,手工簸箕是正宁县一个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优产品,这个盛产手工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乡核桃峪村。

其编织簸箕的手艺是杨姓祖上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县侯马乡移民时带来的,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

核桃峪簸箕之所以著名,正因为它有其独到之处。

)还有木扬锨、以风扇车为主,其发明年代至迟不会晚于西汉时期。

汉代史游《急就篇》有“碓石岂扇颓舂簸扬”说。

此处之“扇”便是“扇车”。

风扇车是一种能产生风(或气流)的机械,也叫“飏(扬)扇”、“扬谷器”、扇车或扬车。

发明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

在概念上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利用风力作业的机械即风车相混淆。

风扇车的使用领先西方近千年。

6、加工工具;

(以石磨盘、磨、碾、纺车、弹弓为主)加工工具包括粮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两大类。

粮食加工工具从远古的杵臼、石磨盘发展而来,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化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磨,七千多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

黄砂岩质,琢制。

磨盘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凿有四矮柱足。

磨棒近圆柱体,中间略细,两端略粗,盖碾磨日久所致。

在如此遥远的时代,人类就能够用整块的石板琢磨出可供谷物脱壳的加工工具,而更加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凝聚着原始人类高度智慧的生产工具。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碾。

用于使谷物等破碎、去皮或使场地、道路等变平的工具,元代棉花成为我国重要纺织原料,逐步发明了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花加工工具。

7、运输工具:

(以担、筐、驮具为主)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

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其发明源地有待考究,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

从耕作到播种、灌溉、收获、加工、运输一系列的农具用途,从古代到近代农具演变过程,正是这种不断的更新演变才缩短了我们古代农业向近代农业机械化迈进的步伐,而我们国家又是八亿农民的泱泱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手中的农具,不难看出,用“农具作为农耕的巧器”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生产。

是人与农具和谐生辉,智慧与自然结晶向文明逐步迈进的体现。

正如我们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所说:

“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耘有器”,由此可见,农具的诞生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我们在潜心挖掘农具的历史渊源之后,更应当为我们今天的进步而重温农具的发展史,为农具的缔造者而深深的缅怀!

没有农具的历史或许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现在,没有农具的发明者或许就没有我们。

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

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及特点的认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动态性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

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

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

2、区域性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非常丰富,但它们有自身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条件的。

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经验时,需要对其实现的条件进行分析。

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农业现代化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

3、世界性和时代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将区域农业现代化放在国际大舞台之上,依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来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否实现了。

4、整体性

有的学者提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就要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

如果忽视“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将无法顺利实施,,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在最基本的特征方面,应当是共同的,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

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我们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农业特点

我们学校所处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东畔,水力资源充足;

沂胶路贯穿其中,交通便利。

因此,农作物的种植布局和作物种植品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其中蔬菜的种植是我们这儿农业结构的一大特色,我们学校立足实际,开辟荒芜的园地,创建了“开心庄园”和“行知庄园”,进行规范管理,并分配到班级,师生依据节令种植了相应作物达十余种,包括棉花、地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豆角等。

作物的种植方法:

棉花的种植技术

一、棉花一生分为五个时期:

1、播种出苗期。

从棉籽播种到子叶出土并展开,称出苗期。

我区棉花播种期在4月底—5月初,约需7—15天出苗。

一播全苗是棉花生产的关键。

2、苗期。

从出苗到现蕾称为苗期,约为40—50天。

苗期是以营养生长为主的时期,生长速度较慢。

3、蕾期。

从现蕾到开花叫蕾期,约22—28天。

蕾期多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主要是长根、茎、叶,是搭丰产架子时期。

4、花铃期。

从开花到吐絮叫花铃期,约需48—52天。

花铃期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主要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

5、吐絮期。

从开始吐絮到收花结束为吐絮期,约需70—80天。

一般在8月中下旬开始吐絮,9月为吐絮盛期,11月初收花结束。

二、棉花的主要生育特性

1、喜温、好光、较耐旱但怕渍。

棉花属喜温作物,现蕾开花和结铃的适宜温度为25—30℃.光照不足会抑制棉花的发育,造成大量蕾铃脱落。

棉花属直根系作物,根系发达,属耐旱作物。

2、无限生长习性。

棉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只要温度、光照等条件适宜,就像多年生植物一样,可以不断的生枝、长叶、现蕾、开花持续生长发育,发挥这一特性而获得显著增产效果。

3、再生能力强。

棉花的根、茎、叶都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小苗、主根受伤会促进大量侧根生长。

4、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重叠。

棉花苗期生长根、茎、叶称为营养生长。

从现蕾到吐絮这一时期称为生殖生长。

棉花既长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又有现蕾、开花、结铃等生殖器官的发育,称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重叠时期。

5、可塑性强,便于促控。

棉花的株型有多种多样,有短果枝、长果枝,有株型紧凑的,还有株型松散的,就是同一栽培品种,在不同的栽培条件下,株型大小往往可以相差很大。

由于株型上的伸缩性,通过多种人为的促控措施,为创造高产提供了可能。

6、单株产量潜力大。

因为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在适宜条件下,能不断地增长果枝,果枝又能不断长果节,增生花蕾,开花结铃,所以单株上着铃的潜力很大。

三、棉花的蕾铃脱落

棉花一般单株蕾数多达几十个,生产潜力很大,但生产上最后能收获的棉桃仅几个到十几个,大量的蕾铃由于多种原因而脱落。

若以每亩2000株计算,每株少落一个桃,就能增产皮棉5斤左右,所以提高成铃数是提高棉花产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蕾铃脱落的原因

1、生理脱落。

蕾铃脱落是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普遍现象,通过外界条件影响和生理变化,促进果胶酶和纤维酶的活性,在蕾柄或铃柄处形成离层所导致的脱落。

2、病虫为害。

病虫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蕾铃脱落。

直接为害蕾铃的虫害主要有棉蝽和棉铃虫,为害时间长而严重。

间接为害有蚜虫,使棉叶卷缩,叶面积减少,光合作用差,棉株矮小,影响蕾铃脱落。

3、机械损伤。

棉花生育期长,管理操作频繁,棉花封行后,在田操作容易增加机械损伤。

防止蕾铃脱落的途径

1、培育壮苗,促进早发。

壮苗根系发育良好,有利于养分的吸收,增强对不良气候的适应能力,为增蕾保铃打下基础。

2、注意防治虫害。

现蕾后迅速出现果枝,只要虫害防治得力,棉花脱落就会减少,就能早坐桃(伏前桃)。

3、合理的肥水管理。

棉花进入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结伏桃的时期,由于边开花边结铃,消耗大量的有机养料,如果有机肥料不足,是造成脱落的主要原因,应采取合理的肥水管理,达到稳生长、稳增蕾,防陡长,是确保伏桃的关键一环。

盛花期后,气温在下降,但日光充足,脱落减少,是抓秋桃的有利季节,影响秋桃的主要原因是早衰,在底肥不足,追肥少的棉田,现蕾、开花和结铃要消耗大量的有机养料,生长变弱,有效叶面积逐渐减少,引起秋后棉株光合作用减弱,上部幼铃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脱落,所以在生产上应重施花铃肥、补施桃肥,防止早衰,保枝叶,增强光合效率,争取早秋桃的要求。

四、棉花的需肥和需水规律

1、棉花对N、P、K的吸收量:

亩产200斤皮棉吸收N、P、K的总量分别为27斤、10斤、27斤,其比例为1﹕0.4﹕1,折碳铵160斤,过磷酸钙83斤,氯化钾45斤。

2、棉花各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规律

(1)苗期:

吸收养分占全生育期2—5%。

(2)蕾期:

吸收养分占全生育期的10%。

(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

N占56.6%、P、K各占24—36%。

(4)铃期:

N占27.7%,P、K各占64.5—51.7%。

3、棉花各生育期对水吸收规律

(1)播种到出苗阶段:

占种子本身重60%水分才能发芽。

(2)出苗至现蕾阶段:

占总需水量的15%以下,90%水从地表蒸发。

(3)现蕾开花阶段:

占总需水量的12—20%,雨季集中,注意排水。

(4)开花至吐絮阶段:

占总需水量45—65%,雨水较少,注意抗旱。

五、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1、棉花产量的构成

每亩总铃数×

单铃重(克)

(1)籽棉产量=—————————————(斤/亩)

1000克

单铃重(克)×

衣分(%)

(2)皮棉产量=———————————————(斤/亩)

2、三桃划分

7月15日前结铃为伏前桃,占5—10%左右。

7月16日—8月15日结铃为伏桃,占50%—60%左右。

8月16日—8月底结铃为秋桃,占20%—30%左右。

3、棉花大田直播技术

(1)适时播期。

我区适宜播期在4月底—5月初。

播种过早,温度偏低,出苗期延长,容易出现死苗、烂种,不能一播全苗。

(2)播种量。

点播每穴4—5粒,每亩用种4—5斤。

行距60—70cm,株距25cm左右,每亩定植苗1700—2000株。

(3)提高播种质量。

棉花属双子叶植物,撒播出苗困难。

一般掌握深不过寸,浅不露籽,深度以1.6cm左右为宜。

(4)施足底肥,重施花蕾肥。

每亩施底肥碳铵100斤,磷肥70斤,钾肥20斤或45%三元复合肥100斤。

根据不同生育阶段进行追肥:

一是苗肥。

每亩用45%三元复合肥15斤兑水点施。

二是蕾肥。

每亩用45%三元复合肥50斤挖沟深施。

三是花铃肥。

每亩用尿素30斤深施。

(5)棉田除草。

播种后至出苗前,每亩用金都尔50毫升或拉索150毫升兑水120斤喷雾,防除杂草。

(6)适时打顶,精细整枝。

a、过早打顶会减少有效果枝数,降低总桃数。

打顶过晚,不仅起不到养分的调节作用,还会使上部无效果枝增加,不能发挥打顶的效果。

棉花适时打顶的时间应根据棉花的长势、密度、肥力等条件来定,一般在7月23日左右打顶,打顶只需摘去一顶一叶,防止大把揪。

b、打旁心。

打旁心可以消除顶端优势,减少脱落和烂桃,应从植株下部向上打旁心。

c、打老叶,剪空枝。

盛花前后,对长势过旺的棉田,应分批打去主茎下、中部的老叶,并剪去空枝,可以减少烂桃,增加铃重,促进吐絮。

(7)病虫害防治。

a、棉蚜。

棉蚜在我区一年发生20多代,从越冬寄主上迁飞至早播棉苗上为害。

每亩用大功臣或蚜虱净40—50克兑水80斤喷雾。

b、红蜘蛛。

棉红蜘蛛喜欢高温干旱,6—8月份是为害高峰,是棉花主要害虫之一。

选用螨类杀虫剂进行防治,间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c、棉红铃虫。

棉红铃虫在我区一年发生三代,以幼虫越冬,第一代产卵盛期在6月中下旬;

第二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第三代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

我区在第三代发生量大,虫口密度大,为害严重。

早发棉花主攻二代,保伏桃为主;

迟发棉花狠治三代,保秋桃为主。

用杀虫剂类药物进行防治,注意轮换用药,以免产生抗药性。

六、棉田综合管理技术

根据棉花各生育时期的特点,运用看苗诊断技术,正确判断苗性,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

(一)苗期综合管理

1、苗期的生育特点:

(1)苗期一是长根、茎、叶为主。

二是花芽开始分化,幼叶的腋芽分化发育成果枝原基,顶芽发育成花原基。

(2)苗期气温偏低,地上部生长缓慢,而地下部生长较快,主根伸长比株高增长快4-5倍。

(3)棉苗3片真叶前,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弱,导致弱苗迟发或病苗、僵苗或死苗发生。

(4)苗期对水分和养分需求不多,但对光照、温度要求严格。

2、苗期看苗诊断:

(1)全苗:

要选择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一播全苗。

(2)壮苗:

在确保全苗的基础上,达到壮苗早发。

(3)壮根:

三者的关系是壮苗先壮根,根壮苗早发。

3、苗期栽培技术要点:

(1)补苗、间苗、定苗

a、补苗:

直播苗田要育好营养钵预备苗,及时移苗补缺。

b、间苗:

长1—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

c、定苗:

长3—4片真叶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