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040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关系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劳动关系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劳动关系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劳动关系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劳动关系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关系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

《劳动关系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关系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关系学大纲文档格式.docx

关系,则是劳动者的团体如工会,为维持或提高劳动条件与管理方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实质:

冲突与合作

(1)合作的含义

[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

的行为。

这些制度和规则是经过双方协商一致的,协议容非常广泛,涵盖双方的行为规、员工的薪酬

福利体系、对员工努力程度的预期、对各种违反规定行为的惩罚,以与有关争议的解决、危机处理和晋升

提拔程序性规定。

(2)合作的根源

[劳动关系理论一般认为,合作的根源只要由两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

(3)冲突的含义

[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是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冲突的根源

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

更加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4)冲突的根源

[

(一)根本根源 

1.异化的合法化;

2.客观的利益差异;

3.雇佣关系的性质。

(二)背景根源 

1.广泛的社

会不平等;

2.劳动力市场状况;

3.工作场所的不公平;

4.工作本身的属性。

(5)冲突的表现方式

[

(一)罢工。

(二)除了罢工,冲突还有其他形式,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各种“不服”)行为,例如“工作

松懈”或“低效率地工作”、怠工,以与主管原因造成的缺勤等。

(三)权利义务的协商]。

(1)冲突的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2)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

(一)文化因素的解释 

(二)非文化因素的解释 

1.“客观”的工作环境 

2.管理政策和实践;

3.宏观

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三)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1.人力资源策略的局限性;

2.理

解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3、运用:

利用冲突与合作的原理来解释现实中劳动关系的有关现象。

(三)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领会:

环境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影响劳动关系的因素除了就业组织部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环境因素,这些因素被称为劳动关系的外

部环境。

我们可以将这些环境因素归纳为五个方面:

1.经济环境;

2.技术环境;

3.政策环境;

4.法律和制

度环境;

5.社会文化环境。

章劳动关系理论

(一)劳动关系理论:

各学派的观点

(1)正统多元论学派;

[正统多远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者组成,该学派的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直奉行的传统理念的延续。

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

中队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2)管理主义学派;

[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该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与

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3)新保守派;

[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这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

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

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4)自由改革派;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变革。

该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

和不公正待遇。

该学派的观点,在五学派中容最松散,它包括了对歧视、不公平、裁员和关闭工厂、拖

欠工资福利、危险工作环境以与劳动法和集体谈判体系中的缺陷等问题的分析。

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均

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利处于主导地位。

从双方地位差异这个角度看,该学派与正统多元学派、

管理主义学派并没有很大的分歧。

但他认为现存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因为

公正、平等地对待工人,往往不符合管理方的利益,也不是管理方凭借其自身能力所能实现的。

因为为了

确保工人获得 

公正平等的待遇,必须要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

该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成“核心”和“周边”

两个部门。

“核心”部门是指规模较大、资本密集且在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厂商;

而“周边”部门则是规

模较小、劳动密集且处于竞争性更强的市场上的厂商。

该学派认为,核心部门由于经济实力强,更能消化

和转移附加成本,并且在核心部门工作的雇员具有更多的关系力量,所以,与周边部门相比,核心部门能

够为雇员提供更优惠的劳动条件,采用更近不的管理方式。

而周边部门的工作岗位相对“不稳定”,甚至是

临时性的、非全日制的,容易受到裁员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该学派将“核心”和“周边”部门的划分进

一步扩展到了单个的雇主或产业的分析上。

(5)激进派。

[激进派具有比其他学派更加深刻的思想涵,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

激进派所关注的问题同自

由改革主义学派由许多是相同的,但它更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与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该学派认为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所指出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身所固有的问题,因而其提出的政策主的作用

十分有限。

激进派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的

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资本”希望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得进了能多的收益,而工人由于机会有限而处于

一种在的劣势地位,由此,这种对立关系在劳动关系中比在其他地方都表现得更明显。

冲突不仅表现为

双方在工作场所的工资收入、工作保障等具体问题的分歧,而且还扩展到“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宏观

经济中的冲突。

(1)新保守派与其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

(2)管理主义学派与其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

(3)

正统多元论学派与其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

(4)自由改革主义学派与其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

(5)激进派与

其主要观点和典型模式。

阐述劳动关系主要学派的观点以与实践模式。

(二)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

一元论与多元论

(1)一元论;

(2)多元论

(1)一元论的观点;

(2)多元论的观点;

(3)适用围。

(三)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劳动关系调整的几种模式:

[

(1)斗争模式;

(2)多元放任模式;

(3)协约自治模式;

(4)统和模式。

(1)斗争模式;

[“斗争模式”是以某种特定的一是形态为指导,认为劳资关系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

斗争性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基本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因而在劳资之

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要将工厂、土地与一切生产资料收归公有,同时

要消灭资产阶级,以斗争模式解决劳动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工业革命以来曾经被认为是劳资间

互动基础的阶级“斗争”正逐渐消失,而以“合作”为本质的劳资关系体制则逐渐形成,因而以阶级斗争

模式解决劳动问题的主已成为历史。

[美国的劳资关系体制与大部分欧洲国家不同,美国欠缺中央级的工会组织,是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

人种复杂,劳动者团结性欠缺,工会有倾向于以短期利益换取长期利益,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较小,因

而可归为多元放任模式。

这一模式秉承新古典学派劳动关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

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副作用或负面影响,主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协约自治模式具体分为两种形式:

1.劳资抗衡;

2.劳资制衡。

[美国著名劳动关系学者邓洛普(Dunlop)最早以统合模式对劳、资、政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他在

《产业关系体系》(1958)一书中对劳、资、政三者间的经济、政治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没有对彼此间的

互动以与权利比例加以说明。

随后学界对统合模式纷纷进行研究,并将之区分为国家统合和社会统合,20

世纪 

90 

年代又增加了经营者统合。

因此,中和模式具体分为 

1.国家统合;

2.社会统合;

3.经营者统合三

类。

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一)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时代背景。

[P61----P62]

18 

实际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席卷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经济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机器主义工业化时代。

在这个时代,经济制度发生了本质

变化,机器取代了手工工具,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作坊。

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对表现为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对外表现为殖民地的掠

夺。

大批劳动者被迫离开土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谋生。

这些劳动者具备了成为工人阶级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他们是自由的;

二是他们除了他们自身以外一无所有。

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微观基础。

工业革命由于工业技术得到广泛

的应用,使得工厂能够进行社会化大生产。

为了提高效率,在亚当·

斯密分工思想的指导下,企业实行高度的

专业化分工。

由于大企业的建立,雇主和工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对垒的态势。

在早期工厂制度下,管理的特点是军队式的

严密组织,并且大量使用童工。

由于当时熟练工人严重缺乏,工人起初都是由农民、退伍军人等组成的。

(1)“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亚当·

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他的管理思想也成为当时的主流管理思想。

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用品来源于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劳动创造

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会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

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

在斯密管理思想盛行的

年代,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雇主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以获得更多

的利润。

斯密主以“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发展。

在政府不干涉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了相当大的雇佣、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利

(2)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与其特点。

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工人的生活 

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善。

相反,雇主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花费更少

的劳动成本往往采用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压低工人工资、不改善哦那工作条件和劳动 

保护设施,以与完

全控制工人工作等方法剥削工人。

由于过度竞争、贫富分化、商品和货币对劳动者的异化,致使工人的劳动条

件和生活状况都急剧恶化。

早期工业化时代,雇主对工人的剥削是残酷的。

特点:

一、雇主或资方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威胁压迫工人,以与对恶劣工作条件的漠不关心来获得

更多的利润;

二、工人或劳动者在争取工资、工时、就业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这种

工人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虽然产生了工会,这一时期的工会还很不完善。

因此,在该时

期的劳动关系中,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政府在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劳资纠纷采取不干预的

方式,然而实际上,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

(二)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1)管理时代的时代背景;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从

世纪中期开始、在 

世纪末和 

世纪初达到高潮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

速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财富逐步聚集到少数资本家“精英”手中。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为少数大

资本家的联合和实行垄断创造了条件

新技术革命也带来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由于使用了电,原来以蒸汽机为基础的机器体系现在联成一体,由

此引起了生产工艺组织的变革。

过去由于动力和传动装置限制而将同种机器并列的工艺的工艺组织,已被按产

品加工工艺组成的流水线代替。

在这个阶段,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泰勒制”的含义。

随着技术革命和流水线作业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劳动组织和现代管理体系,这就是“泰勒制”

(1)科学管理思想;

以费雷德里克·

泰勒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

验管理,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科学

管理理论的容包括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等。

科学管理思想对这一时代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各企业纷纷以此为依据制定新的管理方法。

管理的改进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加公平

合理的竞争环境。

(2)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与其特点。

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欧诺个人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美国,1886 

年 

12 

月美国劳

动工人联合会成立了,它是一个以熟练工人为主的在不同职业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的总工会,目的是为

工人谋取更多的利益。

1905 

年,在美国芝加哥,世界产业工会诞生了。

各国政府改变了早期工业化时期对工人

运动和工会的或放任或压制的政策,采取了所谓的“建设性”干预政策,开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

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

建设性干预政策首先在表达在立法上。

各国相继通过了有关保护妇女和儿童就业、

减少工时,以与以社会援助的形式发放各种津贴和失业补助的一些法律和条例。

一、工人运动继续发展,工会组织广泛建立,队伍逐渐壮大,并且形成层次,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

强。

二、资方或雇主在不断加强的工人运动的情况下,开始出现让步,从早期对工人的直接的剥削和压迫变为

通过改进管理,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三、劳资矛盾的目标没

有变化,仍然是争取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其激烈程度有所弱化,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方向,集体谈判

制度得到了确认。

四、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的法律、建立相应的机构干预劳资关系,

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冲突的制度化

(1)时代背景;

在 

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战争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的

经济与政治均陷于动荡之中,生产和贸易经受了严重的战争破坏。

由于民族矛盾突出,劳资矛盾相对退居次要

地位。

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大量的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使劳

资关系重新紧起来。

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了以政治要求为

不表的较大规模的罢工。

面对劳资关系的再度紧,政府不得不直接干预经济。

这一方面表现在劳动部门的就

业管理职能得到扩大和加强,政府开始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干预。

(2)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

忙斯特博格在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和工业效率》中提出研究的目标:

寻求如

何使人们的智能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

在何种心理条件下,才能从个人的工作中获得最多并最令人满意

的产出;

企业如何去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好的结果。

同泰勒一样,他对劳资之间的共同利益感兴趣。

但是他强调他的方法更侧重于工人,他希望以此来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和提高“生活水平”

(3)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是指在 

1927-1932 

年间由美国人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他一些条

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的实验。

他们发现,照明强度和其他工作条件都无法解释生产率变化的原因。

他们认

为,在试验中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士气、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满意关系,以与有效的管理等一系列社会因素。

(4)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切斯特·

巴纳德,他将管理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并认为高级管理人员

的任务就是在正式组织尽力维护好一个协作系统

(1)该时期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劳动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影响了各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加快

了各国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步伐,各国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由于战争和危机对生产和就业带来的震荡,劳资矛盾一度非常尖锐,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为了缓

解劳资矛盾,促进经济的复,各国依据新的行为科学管理理念,开展了“产业合理化”运动。

该运动是以工

人参与企业管理为主要容的产业化运动。

(2)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1、该时期的劳动关系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较其他时期更为明显

2、政府进一步放弃了原来的不干预的政策,不但加强了劳动保障方面的立法,而且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

场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宏观调控

3、企业的管理方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如士气、满意度等,客观上缓和了劳动关系紧状态

4、该时期冲突逐步制度化,产业化合三方性原则首次被提出,集体谈判制度的围进一步扩大,使调

整劳动关系的渠道更宽,选择余地更大。

(四)成熟的劳动关系

(1)经验主义学派与其观点;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彼得·

德鲁克认为,管理科学阶段侧重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

而行为科学又

侧重于以人为中心,忽视同工作的结合。

目标管理则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实现工作与人

的完美结合。

(2)经理角色学派与其观点;

经理角色学派产生于 

70 

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的亨利·

明茨伯格、乔兰、科斯庭等,该学

派因以对经理角色的职务和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名。

该学派认为,经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

与下属共享信息;

有意识地克服工作的表面性;

处理好对组织

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的关系,这些力量有:

股东、学者、政府、工会、公众、职工等等

(3)权变理论学派与其观点。

权变理论,也称超 

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

莫尔斯和杰伊·

洛西。

该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

企业所处的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通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权变理论认为,人们加入工作组织的目标和需要是互不相同的,他们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有差别,员工的

培训和工作分配、工资报酬和对工人的控制程度等管理政策应该随着工作性质、工作目标等因素而变化;

当一

个目标达到后,可以继续激发员工的胜任感,使之为新的更高目标而努力。

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特点。

1、经过前几个时期劳动关系发展的基础,政府不但认识到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调整手段也已经相

当完备,立法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为劳资双方有效沟通所提供

的各种服务业比较完备

2、在政府立法、服务体系干预下,管理方与员工双方都更愿意通过相对缓和的形式来解决冲突,使双方都

得到好处,因此从总体上看,冲突的激烈程度在不断下降,合作成为劳动关系的主流

3、经过长期的发展,“三方格局”形成,员工参与管理的产业制度、集体谈判制度等都已相当完善

(五)新的矛盾和问题

(1)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对泰勒式的工作组织提出了挑战。

他们认为,泰勒式组织具有成

本高、制度僵化的弱点,不适应新时代高新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因为,这些新技术在销售、生产、设计和

生产重组等方面,要求更具柔性的专业特征,从而使工作组织和工作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计算机的广

泛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蓝领和白领的界限变得模糊 

2、工作组织本身也从多等级的官僚制度

变为由网络化供应、团队工作、多种技术支持,以与像组织扁平化和弹性工作制这类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和适

应环境的制度。

3、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更为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使得世界经济进入“微利”时代,这就要

求劳动关系双方改变传统的调整冲突的方式和渠道。

(2)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利平衡

三、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

四、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

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3)结合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总结出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

(六)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

1、领会:

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表现和特征。

特征:

1、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

2、劳动关系容的国家计划性

3、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行政性

4、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

表现:

1、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

2、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

3、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

4、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不健全的问题

5、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

2、运用:

(1)系统认识建国后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变化、发展过程;

建立:

变化:

发展过程:

1、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