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最新版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6752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1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最新版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精最新版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精最新版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精最新版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精最新版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最新版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

《精最新版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最新版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最新版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

(1)问:

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

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

(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

怎样的运算是减法?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

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

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

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

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加数+加数=和

   1956-1142=814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1956-814=1142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教学后记: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课件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

2、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

用加法算:

3+3+3+3=12

用乘法算:

4=12

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

(2)(3)

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列式计算:

12÷

3=412÷

4=3

怎样的运算是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

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

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

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

因数一个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

除数除数=被除数÷

商被除数=商×

除数

想一想: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三、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4=12因数×

因数=积被除数÷

除数=商

12÷

3=4积÷

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被除数÷

商=除

4=3积÷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商×

除数=被除数

第3课时0的运算

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讲练法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78= 

23=128-128=

76= 

235+0= 

99-0= 

49-49= 

 

0+319= 

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

一个数减0;

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

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

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

68= 

(4)54-0= 

(5)0÷

28= 

(6)128-0= 

(7)0÷

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

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什么?

0的运算

一个数加0或减0得原数;

一个数乘0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第4课时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1、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2、新知探究

出示例4:

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

(12+4)×

2,运算顺序怎样?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

16×

=6×

=12

3.如果在96÷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

[(12+4)×

2],运算顺序怎样?

(说明: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

[1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四、课堂总结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小朋友们,大家好!

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

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2、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

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

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

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

20×

6=120(元)1条大船:

35元。

共花:

120+35=155(元)

回顾与反思: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先假设,再调整)

3、巩固练习

P11第5题

4、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

如果都租小船30÷

单元教后记: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二)

观察物体

(二)

本单元中观察的物体是较为抽象的立体图形,并且要用语言表达物体的相对位置。

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并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1.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物体,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在观察、操作和验证等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在“搭一搭”的具体活动中,用拼摆小正方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能正确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2课时

第1课时 观察物体

(1)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能初步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使学生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的形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难点:

深化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若干

一、情境导入

欣赏水墨动画《题西林壁》

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

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色呢?

(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观察物体

(1))

1.课件出示例1。

这个立体图形大家会摆吗?

请大家拿出小正方体自己动手摆一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观察立体图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看是什么形状?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①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②前面、左面、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

3.交流反馈。

出示例1的3张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幅图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在书上连一连,集体订正。

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13页“做一做”。

学生在书本上连一连,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1)

观察物体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第2课时 观察物体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2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能辨认出从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课在此基础上观察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个物体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正方体

上一节课我们对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位置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和乐趣。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2))

1.出示例2。

这3个立体图形你会摆吗?

动手摆一摆。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1)从上面观察。

从上面观察这3个图形,你看到怎样的形状?

形状相同吗?

①学生讨论交流。

②汇报小结。

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都能看到3个正方形,看到的形状相同。

(2)从左面观察。

现在,我们再来从左面观察,你们看到的形状相同吗?

学生各抒己见。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回答。

师小结:

从左面看,我们能看到2个正方形,看到的形状相同。

(3)从前面观察。

请大家都从这三个图形的前面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形状?

①学生观察。

②画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能不能把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③展示学生画的图形。

④引导学生发现从前面看这三个图形的形状不相同。

从前面看,虽然都看到4个正方形,但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也就不相同。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独立完成。

(2)集体讲解。

2.完成教材第15页第3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观察物体

(2)

不同形状的物体

形状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运算定律

本单元的内容是学习运算定律,主要包括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以及减法和除法的性质,还有运算定律的一些简单运用。

将与运算定律有关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获得成功的体验。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9课时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

教材以第17页公路为背景,画出了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况。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

本节课教学加法交换律,以几组加法算式为观察点,让学生个人探究,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从几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

它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能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换位子”游戏: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换位子”游戏,老师举左手,同桌之间互相交换位置,老师举右手前后相邻的两排同学交换位置,看谁反应快。

提问:

同学们在交换位置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

什么没变?

位置发生了变化,班级总人数没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加法规律性的知识。

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第17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信息。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师小结。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

方法一:

40+56=96(千米)

方法二:

56+40=96(千米)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上面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生:

等号。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56+40。

这个算式说明了什么?

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把40和56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举例观察,发现规律。

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

观察同学们所举的算式,你们发现了加法的什么规律?

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学生自由发言,小组整理发言并汇总。

(1)☆+△=△+☆

(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3)a+b=b+a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

想出了各种表示方式,相比之下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更简单清楚。

师板书,用字母表示:

a+b=b+a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