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知识点整理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6647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9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鼻咽喉知识点整理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耳鼻咽喉知识点整理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耳鼻咽喉知识点整理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耳鼻咽喉知识点整理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耳鼻咽喉知识点整理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耳鼻咽喉知识点整理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

《耳鼻咽喉知识点整理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鼻咽喉知识点整理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耳鼻咽喉知识点整理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

暴力来自眶外侧,击中眶外侧壁或颧部,使额颧缝骨折,并延续到眶下壁,冲击力使上颌骨转动,导致部分眶底向上旋转进入眶内。

眶尖综合征:

因后组筛窦或蝶窦病变影响到视神经孔和眶上裂,可出现眶周皮肤感觉障碍、上睑下垂、眼球固定(眼肌麻痹所致)、复视甚至失明等症状,称为眶尖综合征,主要累及第Ⅱ、Ⅲ、Ⅳ、V、Ⅵ脑神经。

2.道上棘:

颞线以下,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个小棘状突起。

3.道上三角区:

又称筛区,道上棘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形成的表面粗糙稍凹陷的三角形区域,为乳突手术时确定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

4.乙状沟:

乳突内侧面为颅后窝的前下方的弯曲的深沟,乙状窦位于其中,乳突手术时易损伤乙状窦造成大出血。

5.光锥:

用耳镜检查鼓膜时,自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

6.鼓岬:

即鼓室内侧壁中部向外隆起的结构,为鼓室内壁较大的膨突,系耳蜗底周所在处,其表面有鼓室神经丛。

7.卵圆窗:

为镫骨足板及其周围的环韧带所封闭,通向内耳的前庭。

8.圆窗:

为窝窗膜所封闭,又称第二骨膜,与镫骨足板平面成直角,内通耳蜗的鼓阶。

9.匙突:

位于前庭窗之前的稍上方,为骨膜张肌管的鼓室端弯曲向外形成;

鼓膜张肌的肌腱绕过匙突向外达锤骨柄颈部交界处的内侧。

10.分泌性中耳炎:

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

目前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等为其重要病因。

1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11、灯塔征: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开始穿孔一般甚小,不易看清。

清洁外耳道后可见穿孔之处鼓膜有闪烁搏动的亮点,称为灯塔征。

1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化脓性炎症病程超过6~8周,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

坏死性外耳道炎是一种特殊的弥漫性外耳道炎,常引起外耳道骨髓炎和广泛的进行性坏死,可导致颞骨和颅骨骨髓炎,以及多发性神经麻痹。

又称恶性外耳道炎,多见于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13.胆脂瘤:

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块,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包围,内含脱落坏死上皮,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故称为胆脂瘤,非真性肿瘤。

14.耳源性并发症:

由于中耳、乳突解剖上的特殊性,急、慢性中耳乳突炎极易向临近或远处扩散,由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15.梅尼埃病:

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反复发作性眩晕、听觉障碍、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为典型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16.眩晕:

为临床常见症状,是一种人体空间定位平衡障碍,多为前庭迷路感觉即外周前庭系统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引起。

视觉、本体觉或相关系统病变常引起类似眩晕的非眩晕症状。

变位性眼震:

是指在迅速改变头位和体位过程中所诱发的眼震。

主要出现于椭圆囊斑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壶腹嵴引起的良性位置性眩晕。

17.头晕:

头重脚轻感或晕厥感,也用于描述轻度眩晕。

18.头昏:

涉及头部的除头痛以外的任何不适感均可称为头昏。

螺旋器/Corti器:

位于基底膜上,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盖膜等组成的位于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是听感受器的主要部分。

Schwartze征:

耳硬化症患者有时可在鼓膜后上象限见到一透红区域,为鼓岬活动病灶区黏膜充血的反映,此现象称Schwartze征。

面神经隐窝:

为后鼓室的一部分。

内界为锥隆起,后界为面神经垂直段,外界为骨性鼓环与鼓索神经,上方为砧骨窝,常为中耳病灶隐匿部位。

贝佐尔德脓肿:

中耳炎时,乳突的积脓穿破乳突尖部流入胸锁乳突肌深面,在颈侧形成脓肿,称为贝佐尔德脓肿。

是化脓性中耳炎颅外并发症之一。

耳廓假性囊肿:

是指存在于耳郭软骨夹层内的非化脓性浆液性囊肿。

多发生于一侧耳郭的外侧前面上半部,内有浆液性渗出液。

耳声发射:

是一种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和鼓膜逆向传导并释放到外耳道内的音频能量,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

镫骨肌反射:

强声(听阈上70~100dB)刺激引起镫骨肌反射性收缩,使鼓膜、听骨链的劲度增加,从而减少声音向内耳的传导,这一过程称为镫骨肌反射。

前庭眼动反射:

是前庭受刺激后诱发的眼球运动。

前庭眼动性眼震异常一般提示外周前庭功能障碍。

甘油试验:

是判断患者膜迷路是否积水的一种试验方法。

患者禁食2h后,顿服50%甘油2.4~3.0ml/kg。

服用甘油前及服用后每隔1h进行一次纯音听阈测试,如250~1000Hz气导听力改变>

15dB,则为甘油试验阳性,提示膜迷路积水。

瘘管试验:

是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迷路瘘管的一种试验。

其方法是将鼓气耳镜紧贴于受试者外耳道内并交替加、减压力,观察眼球运动情况和有无眩晕。

出现眼球偏斜或眼震伴眩晕感,为阳性,提示存在迷路瘘管。

鼓室盖:

为鼓室顶壁,由颞骨岩部的前面构成,将鼓室与颅中窝分开。

卡哈切迹:

耳硬化症病人骨导听力曲线可在1kHz或2kHz区呈“V”形下降,称卡哈切迹。

卡哈切迹存在常提示镫骨底板固定。

空气传导:

大气中的声波进入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和听骨链运动,经过前庭窗使内耳淋巴产生液波的过程,从听觉功能看,外耳起集音作用,中耳起传音作用,将空气中的声波传入内耳,气导是声音或声能在人体内传导的正常途径。

骨传导:

即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

人工耳蜗:

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能转换电子装置,通过人工耳蜗植入,能帮助极重度及全聋的病人获得或恢复部分听觉。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听觉障碍所带来的对日常生活影响的过程。

威利斯听觉倒错:

某些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如耳硬化症),自觉在喧闹环境中反较安静环境下听觉好,此现象为威利斯听觉倒错。

40、耳源性并发症:

由于中耳、乳突解剖上的特殊性,急、慢性中耳乳突炎极易向邻近或远处扩散,由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47胶耳:

患分泌性中耳炎时,由于病变长期不能愈合,中耳积液中的水分大部分被吸收,剩下的粘蛋白等成分极为粘稠,呈灰白色或棕黄色胶冻状,称之为胶耳。

鼻疖:

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致病菌。

多因挖鼻、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所致,也可继发于鼻前庭炎,本病处理不当易引起严重颅内并发症。

鼻丘:

中鼻甲前端的前方、钩突前上方的鼻腔外侧壁的隆起,含1~3个气房。

鼻石:

鼻腔异物滞留引起鼻腔感染(鼻炎、鼻窦炎、骨髓炎等),日久炎性渗出物逐渐蒸发、浓缩,分解出许多无机盐类并逐步沉积于异物表面,以异物为核心形成的结石。

鼻阈:

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交界处的弧形隆起,是鼻前庭最狭窄处,又称鼻内孔。

前方为鼻前庭,后方为固有鼻腔,固有鼻腔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

嗅沟以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沟或嗅裂。

鼻周期:

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性和交替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

鼻周期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鼻中隔穿孔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鼻中隔贯穿两侧鼻腔的永久性穿孔。

鼻中隔脓肿是指鼻中隔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脓,多由鼻中隔血肿继发感染所致。

鼻中隔偏曲:

是指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鼻腔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时称鼻中隔偏曲,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

鼻中隔血肿是指鼻中隔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血,多为双侧性。

筛漏斗半月裂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的漏斗状空间谓筛漏斗,从前上向后下依次有额隐窝、前组筛窦开口和上颌窦开口等重要结构。

窦口鼻道复合体/鼻道窦口复合体(OCM):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一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构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

如此区发生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将直接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导致鼻窦炎,OCM为功能性鼻内镜外科的解剖基础

利特尔区/Little区:

鼻腔内壁鼻中隔在其前下区的粘膜下有丰富的血管形成网状,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包括鼻腭动脉、腭大动脉、上唇动脉、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的鼻中隔支,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5利特尔动脉从:

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从,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2.利特尔细动脉丛:

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层与筛前、后动脉的鼻中隔支、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吻合,构成丰富的动脉丛;

又称为易出血区。

3.克氏静脉丛:

为鼻中隔下部静脉构成,是易出血区的血液重要来源。

4.吴氏鼻—鼻咽静脉丛:

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静脉丛,称为吴氏鼻—鼻咽静脉丛。

5.粘液毯:

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随纤毛运动而不断向后移动的粘液层;

是鼻粘膜的重要保护机制之一。

6.鼻阻力:

正常鼻呼吸有赖于鼻腔的适当阻力,这一阻力产生于鼻内孔,对保证肺泡气体交换过程完成很重要。

7.层流:

气体向后上方呈弧形流向后鼻孔然后散开;

此气流为鼻腔气流的大部分,也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分。

8.湍流:

即气体在鼻阈后方形成不规则旋涡,是吸入气流的小部分。

6生理性鼻甲周期:

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

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10.鼻肺反射:

鼻腔阻力增高和化学气体对鼻粘膜的刺激均可引起支气管收缩,从而影响肺通气量,这种现象称为鼻肺反射。

11.喷嚏反射:

当鼻粘膜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一系列反射动作包括:

腭垂下降、舌压向软腭、声门突然鼻腔内开放,仲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等。

鼻前庭炎是鼻前庭皮肤的急性或慢性弥漫性炎症。

12.急性鼻炎:

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更为多见。

10慢性鼻炎:

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为特征,间歇期内也未能恢复正常,慢性鼻炎分为单纯性和肥厚性。

14.变应性鼻炎:

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以鼻痒、喷鼻、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为其主要特点。

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全鼻窦炎:

一侧或双侧各鼻窦均受累的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称全鼻窦炎。

后鼻孔息肉原发于上颌窦口或鼻腔外侧壁上并突出到后鼻孔的息肉。

15.鼻息肉:

是鼻腔和鼻窦粘膜的常见慢性疾病双侧、多发,蒂不清,鼻黏膜广泛水肿增生,波及鼻窦黏膜,以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

鼻前庭囊肿是指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梨状孔的前外方、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囊性肿块。

16.鼻窦囊肿:

指原发于鼻窦内或来源于牙或牙根并向上颌窦内发展的囊性肿物。

含牙囊肿指上颌窦囊肿内含有一个或数个牙齿。

停留在牙槽骨中未萌出的恒牙可刺激造釉细胞,使其呈增殖性改变并产生分泌物,从而形成囊肿。

浆液囊肿由于黏膜炎症或变态反应,毛细血管渗出的浆液潴留于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内,逐渐膨大形成囊肿。

黏液囊肿黏膜内黏液腺阻塞,腺体内分泌物潴留并逐渐增多,在黏膜下形成囊肿。

又称黏膜下囊肿。

上颌窦牙源性囊肿上列牙发育障碍或病变形成并突入到上颌窦内的囊肿,包括含牙囊肿和牙根囊肿两种。

空鼻综合征因各种原因导致鼻腔过于宽敞而出现的鼻腔烧灼感、疼痛、通气不畅、反复感染、结痂甚至抑郁等一系列表现。

临床检查可见鼻腔呈空洞状。

多见于鼻甲切除后患者。

纤毛不动综合征是指患者鼻腔、鼻窦、气管、支气管的黏膜纤毛上皮细胞缺乏活动能力,丧失清除细菌的功能,由此导致呼吸道炎症(鼻炎、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的反复发作。

半面痉挛指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反复性不自主的抽搐,又称半面阵挛。

大多在中年以后起病。

半月裂孔筛泡与钩突之间的半月形裂隙。

中鼻道正是通过这条二维的、矢状位走向的裂隙与筛漏斗相联系。

Onodi气房具有视神经结节的最后筛房称为存在该气房时,鼻内窥镜手术中应注意勿损伤视神经。

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端的后上方,蝶骨体之前的凹陷,蝶窦开口于此。

蝶上筛房最后筛房如发育侵入蝶骨将形成蝶窦上方的气房,称为蝶上筛房。

固有鼻腔即通常所指的鼻腔。

前起自鼻阈,后至后鼻孔,分内、外、顶、底四壁

3中鼻甲基板:

中鼻甲后部向后延伸,其附着出逐渐发生方位的改变,由前部的前后位转向外侧附着在鼻腔外侧壁的后部,使中鼻甲的后附着部呈从前上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这部分中鼻甲称为中鼻甲基板,是前组窦与后组筛窦的界线。

脑脊液鼻漏指脑脊液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

蛙形鼻当双侧鼻腔内充满息肉时,迫使鼻骨向两侧分开和鼻梁外膨,致使外鼻呈蛙形改变。

先天性鼻部脑膜脑膨出一部分脑膜、脑组织及脑脊液经过发育不完善的颅裂疝至鼻部而引起的畸形。

7钩突:

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隆起。

14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

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功能。

即通过小范围或局限性手术解除广泛的鼻窦阻塞性病变。

54鼻源性头痛:

是指鼻腔、鼻窦病变引起的头痛。

鼻腔、鼻窦的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的第1支和第2支。

鼻部病变直接刺激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引起头痛,并可沿其分支反射到头部相应神经分布的其他部位。

1危险三角区:

面部危险三角区是指鼻根部、两口角这三点连线之内的区域。

外鼻的眦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而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故当鼻或上唇患疖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

咽淋巴环:

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的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咽淋巴环。

主要由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内环。

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不交通,自成一环称为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

咽淋巴内环:

咽黏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咽淋巴内环,主要由咽扁桃体(腺样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若咽部感染或肿瘤不能为内环局限可扩散转移至咽淋巴外环。

咽淋巴外环:

主要由咽后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

咽囊腺样体表面居于正中的沟隙下端,有时可见胚胎期残余的凹陷称咽囊,该处可形成囊肿或感染成咽囊炎症。

咽峡:

上方由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由舌背、两侧由腭舌弓和腭咽弓共同构成的环形狭窄部分,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咽后隙位于椎前筋膜与咽颊筋膜之间的潜在间隙,上起颅底,下至上纵隔,相当于12胸椎平面,在中线处被咽缝将其分为左、右两侧,互不相通,每侧咽后间隙中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

咽旁间隙/咽旁隙/咽上颌间隙:

位于咽后隙的两侧,左右各一,形如锥体,底向上,尖向下,上界为颅底,下达舌骨大角处,内侧以颊咽筋膜、咽缩肌与扁桃体相隔,外界为下颌骨升支、翼内肌和腮腺包膜的深面,后壁为颈椎前筋膜,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扁桃体隐窝扁桃体表面覆盖的鳞状上皮黏膜向扁桃体实质陷入形成6~20个深浅不一的盲管称扁桃体隐窝,易为细菌、病毒存留繁殖,形成感染“病灶”。

1.腺样体:

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后壁交界处的淋巴组织团块,为鼻咽顶部丰富的粘膜淋病组织聚集,呈橘瓣状,表面不平,有5~6个纵行沟隙,出生后即存在,6~7岁时最显著,一般10岁后逐渐退化萎缩。

5.腺样体病容/腺样体面容:

腺样体肥大时,长期张口呼吸,可影响面骨发育,出现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的临床表现,称腺样体面容。

19腺样体肥大:

正常生理情况下,儿童6~7岁时腺样体发育为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到成年则基本消失,若腺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相应症状称为腺样体增殖或腺样体肥大。

33咽鼓管:

位于颞骨鼓部与岩部交界处,颈内动脉管的外侧,上方仅有薄骨板与鼓膜张肌相隔,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约为34cm。

2.咽鼓管咽口:

位于下鼻甲平面后端后方1—1.5cm处,略呈三角形或喇叭形。

3.咽隐窝:

咽鼓管圆枕后上方与鼻咽后壁之间的凹陷区,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21慢性咽炎:

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多见于成年人。

23呼吸暂停:

是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消失≥10秒。

呼吸暂停分为中枢性、阻塞性和混合型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指数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的次数。

24中枢性呼吸暂停:

是指无呼吸驱动的呼吸暂停,呼吸暂停发生时口鼻无气流,同时丧失呼吸能力,胸腹呼吸运动停止,这种欢喜暂停发生时一般血氧饱和度下降比较少。

25阻塞性呼吸暂停:

是指呼吸暂停发生时口鼻气流消失,但胸腹呼吸运动仍然存在,这种呼吸暂停发生时血氧饱和度下降相对较多,结束时一般伴有微觉醒。

26混合性呼吸暂停:

是指1次呼吸暂停过程中开始时表现为中枢性呼吸暂停,继而表现为阻塞性呼吸暂停。

27低通气也称通气不足:

是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强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4%或微觉醒。

28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是指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单位:

次/小时)

1.何为OSAHS?

简述其诊断依据。

P152。

154(诊断依据是XX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常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并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每次发作时,口、鼻气流停止(≥10秒),伴血氧饱和度下降(≥0.04),成人每小时睡眠时间,发作次数超过15次,常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并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

吞咽困难是病人难以吞咽饮食的一种症状,其程度视病变的性质和轻重而异,轻者吞咽不畅,常需用汤水才能咽下,重者滴水难进,口涎外流。

纵隔摆动异物引起一侧支气管部分阻塞时,呼气、吸气时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使纵隔向两侧摆动。

55袋装内陷学说:

由于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中耳腔逐渐形成负压,上鼓室的高负压作用使鼓膜松弛部逐渐陷入上鼓室,内陷的鼓膜形成一囊袋,鼓膜上皮层的鳞状上皮及角化物质不断脱落,积于袋中,囊袋不断扩大,周围骨质破坏,形成胆脂瘤。

环后隙位于两侧梨状窝之间与环状软骨板后方的间隙,其下方为食管人口。

环甲膜是环状软骨弓上缘与甲状软骨下缘之间的纤维韧带组织,中央部分增厚,称为环甲中韧带,临床上如遇需紧急抢救的喉阻塞病人,来不及做气管切开术,可行环甲膜穿刺术或环甲膜切开术。

1.环状软骨:

位于环状软骨之下,第1气管环之上,形状如环。

该软骨时喉气管中唯一完整的环状软骨,对保护喉气管的通畅十分重要。

2.环甲关节:

甲状软骨板的后缘上、下各有一个角状突起,分别称为甲状软骨上角和下角。

上角较长,下角较短。

两侧下角的内侧面分别与环状软骨的后外侧面形成环甲关节。

3.任克间隙(Reinke间隙):

声带粘膜下的固有层,为一薄而疏松的纤维组织层,是声带边缘上皮和声韧带之间的潜在间隙,过度发声或喉炎时易在该处造成局限性水肿,形成声带息肉。

4.声门裂:

声带张开时,两侧声韧带围成的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称为声门裂,简称声门,为喉最狭窄处。

5.声门旁间隙:

其前外界是甲状软骨,内下界是弹性圆锥,后界为梨状窝粘膜。

跨声门型喉癌易侵犯此间隙。

6.弹性圆锥:

前端附着在甲状软骨板交界线内面近中线处,后端位于勺状软骨声带突下缘。

低通气指数平均每小时睡眠中低通气的次数。

阻塞性呼吸困难是由上呼吸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吸气时间延长,由于吸气时空气不易进入肺内,此时胸腔内负压增大,出现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如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下出现凹陷的“三凹”征。

7.三凹征:

吸气时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下凹陷。

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

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8.四凹症:

在吸气时胸骨上窝;

锁骨上、下窝;

胸骨剑突下或上腹部、肋间隙向内凹陷的现象。

小儿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指小儿上、下呼吸道的急性弥漫性炎症,2岁以下儿童多见,冬季发病率高。

植物性支气管炎某些植物类异物,如花生、豆类等因含游离脂肪酸,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急性弥漫性炎症反应,如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甚至发生支气管阻塞,可伴发热、咳嗽、痰多等症状。

48慢性喉炎:

是指喉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将其分为慢行单纯性喉炎、肥厚性喉炎和萎缩性喉炎。

喉入口喉入口是由杓状软骨、杓会厌皱襞及会厌游离缘围成的环形区域。

喉狭窄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喉部瘢痕形成,使喉腔变窄或闭锁,导致呼吸和发声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合并气管狭窄。

喉阻塞又称喉梗阻,系因喉部或邻近组织的病变,使喉部通道发生阻塞而引起的呼吸困难,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若不及时救治可引起窒息死亡。

喉喘鸣:

是由于喉与气管发生阻塞,患者用力吸气,气流通过喉或气管狭窄处发出的特殊声音,由于喉头的软骨发育尚未完全引起的,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是喉头的水肿,表现为:

哭声弱、声音嘶哑、严重可以影响呼吸;

需要及时地进行治疗。

3岁的宝宝牙齿应该已经全部的盟出,随着牙齿的盟出口腔的容积增加,不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

建议在宝宝睡眠的最初半小时采取侧卧位。

喉麻痹指支配喉肌的运动神经受损而引起的声带运动障碍。

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

闭合性喉外伤指钝器击伤或挤压喉部而颈部皮肤无伤口的喉外伤,喉部可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