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6544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 北京的春节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交流平台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阅读时要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了解文章的主次、详略安排是由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体会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好处;

了解传统习俗中表示吉祥美好的寓意;

积累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

词句段运用

解如何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了解生活中寓意吉祥的习俗。

书写提示

了解行楷的一些知识,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日积月累

背诵古诗《长歌行》,领悟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1北京的春节

文本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的作者——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描述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

文章的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万象更新、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语言,学习作者为突出老北京过春节的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万不得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1.读写并运用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年饭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春节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导语:

春节是中国人民心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是祭祀怀亲的日子,更是尽情狂欢的日子。

在春节里,所有中国人民都沉浸在热闹、喜庆、欢乐的气氛中,人们争相置办年货、贴春联、准备年夜饭、拜大年……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2.播放童谣,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预设:

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通过听童谣能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大致情况,再结合自己印象中过春节的经历,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就可以顺势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3.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

北京的春节。

过渡: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也是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他创作勤奋,共创作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加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腊八蒜醋饺子摆摊杂拌儿一擦黑眨眼灯火通宵燃放小贩彼此贺年骆驼恰好

本课的生字较多,但难写的字不多,学生可自主学习。

教师检查时可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字义并组词,提示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

“醋、擦”是平舌音,“眨”是翘舌音,“拌、贩、摊”是前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拌”的部首是“扌”,要和“伴、绊、畔”区别开;

“彼”的部首是“彳”,不要写成“亻”。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掺和、零七八碎、万象更新、万不得已、光景、截然不同、娴熟、分外”等。

本课主要表现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与喜庆,文中有许多描写热闹场面的词语,如:

万象更新、悬灯结彩、灯火通宵、日夜不绝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本课中学习的词语来描绘一个热闹的场面。

(3)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给段落标上序号,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老北京过春节的。

(时间顺序。

文中有许多提示时间的词句,如“腊月的初旬”“腊八这天”“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了二十三”“除夕真热闹”“初一的光景”“元宵节”“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圈画出这些词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本文的叙述顺序了。

(教师板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2)整体感知: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隆重、喜庆。

(3)学生分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课堂,相机点拨。

2.理清文章脉络。

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随着鞭炮的繁响、元宵的上市,这场大戏的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到来。

请同学们按照年前、过年、年后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想一想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

介绍了从腊月初旬开始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年做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

详细地描绘了老北京除夕的热闹场景。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

写了元旦到正月十五前这段时间人们的活动。

第四部分(第12—13自然段):

详细描写了元宵节到来之时,到处张灯结彩的热闹场景。

第五部分(第14自然段):

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人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去。

3.默读填表,初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具体写到了哪些过年的习俗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填表的形式将时间和习俗一一对应呈现。

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可以和同桌合作,然后汇报交流。

填写表格示例如下:

时间

风俗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大人:

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祭灶王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正月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残灯未庙,春节结束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喜庆气氛。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还划分了文章的层次。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仅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

那么这五个时间段的活动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呢?

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呢?

这些问题留待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探讨。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积累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2)积累文中描写热闹、喜庆气氛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领悟节日习俗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品味本文京味儿十足的语言风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领悟节日习俗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细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相结合的好处。

3.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本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学生单单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显然是不够的,要读有所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谈一谈老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老北京的春节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也体会到了人民企盼幸福、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随着作家老舍去感受老北京的春节。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热闹、隆重的气氛。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与自己经历的春节进行比较。

(2)大声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气氛表现出来的。

(3)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

画面一:

年前的忙碌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在这个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到来之前,老北京人早早地就开始准备了。

文章介绍了过年前的哪些日子?

在这些日子里人们都有哪些主要活动?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怎样的心情?

(1)学生分组交流,谈感受。

(2)教师出示上节课填写的表格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老北京人在腊月初八到除夕前这段时间的主要活动。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上节课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以填表的形式大致了解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主要活动,现在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每个时间段内人们的主要活动进行回顾。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了解,领悟节日习俗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另一方面是揣摩作者的写法,体会本文详略结合的好处。

(3)重点语句探究。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特点。

②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作者详细罗列三件事,写出了孩子们的欢喜和期盼。

语言通俗,充满童趣。

(4)小组轮流读课文第1—7自然段,要读出浓浓的年味。

画面二:

除夕最热闹

(1)自由读第8自然段,找到最能表现除夕的热闹气氛的词语做批注。

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除夕的热闹气氛的?

明确:

气味、色彩、声音三个方面。

②文中哪些词语具体表现了除夕的热闹气氛?

总述——“真热闹”;

分述——“酒肉的香味”“穿起新衣”“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必定赶回家来”“都要守岁”。

(2)小组研读,合作交流。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除夕的热闹有什么特点?

从第一句和第二句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

从第三句和第五句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

从第四句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

(3)指名朗读,评读,品味除夕的热闹。

画面三:

初一的祥和与幸福

与除夕的热闹相比,初一又有着怎样的光景呢?

(1)朗读课文第9—11自然段,感受初一的光景与除夕的“截然不同”。

①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初一与除夕的不同。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全城都在休息。

②从作者的描述中你体会到了初一怎样的光景?

与除夕的热闹不同,初一的光景是祥和、幸福的。

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三类人的活动:

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其中详细描写了庙会上的各种美食和有趣的活动,充分表现出一派祥和、幸福的光景。

走亲访友——在家待客——逛庙会、听戏;

祥和、幸福。

(2)指导朗读,读出不同人的不同状态,从中感受初一气氛的祥和与幸福。

画面四:

元宵节的喜庆与红火

如果说除夕是家庭中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欢乐。

请同学们默读第12、13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种欢乐?

(1)抓关键字体会元宵节的欢乐。

(关键字:

又。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这个“又”字紧承上文而来,把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2)想象具体的画面,感受元宵节的欢乐。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

作者围绕“各形各色”,用五个“有的……”构成排比,既显出这些老铺很气派,又表现了元宵节的场面很壮观,气氛很热闹。

(3)揣摩重点句,体会元宵节的欢乐。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相呼应,写出了元宵节给人们带来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4)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2.学生自主学习第14自然段,感受文章详写和略写相结合的好处。

(1)引导学生理解“残灯末庙”的意思,明确春节结束的时间。

“残灯”指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

“末庙”指庙会的最后一天。

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十五又到处悬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2)学生体会有关“正月十九”的描写和前面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感受。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教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学习“详略结合”这种写作方法。

教师应注意不要将“详略得当”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讲解。

而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容易地区分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节”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三、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春节是中国人民心中最隆重、最热闹、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洋溢着幸福与快乐,传递着吉祥与祝福。

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纯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1.拓展阅读:

朗读课本中“阅读链接”中的有关春节的文章,体会其与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有何异同。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阅读链接”中的文章,了解节日习俗;

其次,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最后引导学生谈感受。

2.小练笔:

请你仿照课文写一写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要求:

借鉴从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如:

选材要详略得当、抓最主要的特点来写、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3.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搜集并积累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名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初一

◆品味老舍语言的“美不胜收”

师:

著名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老舍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常常美不胜收。

为什么“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还“常常美不胜收”呢?

咱们赶快到字里行间去感受一番。

同学们自己选一个时间点去感受吧!

你们最喜欢文中哪个时间点上的描写?

生:

除夕、元宵节、小年、初一……

好的。

你们猜猜,老舍他自己最喜欢哪个时间点上的春节?

老舍在文中说: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

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呢,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炫而美丽。

”由此来看,是哪个点?

元宵节。

好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12、13自然段,看一看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元宵节的那一片火炫而美丽。

(学生边读边画。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那片火炫而美丽?

读给大家听一听。

请注意,这句话中老舍一共用了几个“有的”?

五个。

说明了什么?

说明灯很多。

看得及吗?

眼睛会花吗?

请你再读,把这五个“有的”读好,把有几百盏灯在你眼前摇晃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读得慢条斯理,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觉、读出节奏,并范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句子的每一个“有的”的分句,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谁来说说?

“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这些词都是一个意思。

奥秘被你发现了。

这是简单的重复吗?

这样,我把重复的词语全部去掉: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

有的各形各色,有的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感觉怎么样?

与原句比,节奏还一样吗?

不一样。

有看都来不及的感觉吗?

没有。

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吗?

原来“重复”是一种美!

这就是曹禺所说的——美不胜收。

你还从哪个地方的描写感受到那一片火炫而美丽?

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个句子也写“灯”,但是和上句写“灯”,很明显的区别在哪儿?

这个句子写得很简洁。

刚才不是说重复是一种美吗?

那么这个句子如果也加进重复的东西:

“家中也有灯:

有的全是走马灯,有的清一色是宫灯,有的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无数的纱灯,里面有无数个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感觉好吗?

不好。

原来“简洁”也是一种美,这也是曹禺所说的——美不胜收!

让我们读出小孩子玩灯时的快乐、天真、潇洒,我们一起读。

(师生一起读。

那天还必须吃元宵吧,元宵是什么样的,什么馅儿的,什么味的,大人和小孩吃元宵时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写了吗?

老舍虽然没有写,我们却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元宵的样子,看到了人们吃元宵的情景。

原来“留白”也是一种美!

这也是曹禺所说的——

美不胜收!

赏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着学生对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文字细细品味。

这种文字的品味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从感受出发,层层深入,进入语言的核心,去触摸老舍语言的内质——作为语言大师的老舍玩味语言的无限的贴切:

那份不惜笔墨的重复,点到为止的简洁,引人遐思的留白等。

在教学过程中,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不是由教师直白地告诉学生,而是一个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读、品、议、写等语言实践活动。

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年味很浓,不论是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零七八碎儿,还是逛庙会、骑毛驴、赛骆驼……都透露着老北京过年时浓浓的年味。

读《北京的春节》,仿佛同作者一起享受了一次在北京过大年的狂欢。

我想,教学此课,应该领着学生在语言的密林中美美地感受年味。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自由表达想法。

这种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的文本理解是多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