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学业分层习题十 谈中国诗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6452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学业分层习题十 谈中国诗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学业分层习题十 谈中国诗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学业分层习题十 谈中国诗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学业分层习题十 谈中国诗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学业分层习题十 谈中国诗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学业分层习题十 谈中国诗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学业分层习题十 谈中国诗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学业分层习题十 谈中国诗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第3单元 学业分层习题十 谈中国诗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

②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

③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

④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

⑤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

⑥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A.②⑥①③④⑤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D.⑤⑥②④③①

【解析】 先按照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将⑤⑥、①④排在一起,再根据②句与首句中数字的直接关系,将②排在首位,再根据③句所述的“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确定“二者”指的是“伸出援手”和“正确施救”。

4.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有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传说:

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

“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

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

“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2)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解析】 要揣摩言下之意。

前者是说要重精神生活,后者是说读书要有选择。

【答案】 

(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

(2)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才能有所成就。

5.仿照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

①使用钱钟书的事例;

②句式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解析】 必须写出钱钟书不同寻常的努力及辉煌的业绩。

句式:

须有表假设的关联词语,有两个并列的否定句,结尾还必须用一个表感叹(或反问)的句子。

【答案】 如果没有钱钟书孜孜不倦、甘守清贫,没有他

苦心孤诣字斟句酌地推敲文字、考据求证,又哪里会有理论名著《管锥编》的问世!

6.下面是某市妇联对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原因的调查表。

请根据表格反映的情况,补充文段中①②③处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每处均不超过15个字。

原 因

料理家务

照顾老人

看护儿童、护理产妇

目前你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原因

60.7%

20.6%

18.7%

将来你最有可能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原因

27.0%

52.1%

20.9%

从上表可以看出,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将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

____①____,____②____,看护儿童、护理产妇的需求基本不变。

当前该市不少家政人员通过“护婴”“月嫂”课程培训,拿到了“护婴证”“月嫂证”,但无法上岗。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建议该市的家政培训机构____③____,提高上岗率。

【解析】 本题通过图文转换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等能力。

图表主要针对某市“目前”“将来”聘请家政服务人员原因的调查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具体表现并提出建议。

其中“料理家务”和“照顾老人”两项变化较大,因此①、②两处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概括结论。

③处是给家政培训机构提建议,那就要求针对上述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也就是培训机构也应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调整培训课程(或调整培训内容)。

【答案】 ①料理家务的需求大幅减少 ②照顾老人的需求大幅增加 ③顺应市场,调整培训课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中国诗和中国画(节选)

钱钟书

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元行冲《释疑》),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遗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中,节省了不少心力。

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就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

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凌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

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不见树。

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屈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

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

缘故是:

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tion),旁人难以意会。

释朱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

“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

”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

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

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

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

“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

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

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

这些文体就像台阶或梯级,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

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上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

于是那两句老话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全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

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话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

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

当然,相反的,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

7.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认识、估计全面客观,主要是由于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

B.除旧布新促进了人类集体性健康遗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节省了不少心力。

C.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并非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也许是不屑注意。

D.“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在中国旧传统里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主要是规定个别文体的职能。

E.“中国诗和中国画融合一致”的说法是因为发生了统一错觉,对传统不够理解而形成的错误认识。

【解析】 A项,原文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措辞不严密。

C项,与作者观点相反,原文是“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就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

E项,“对传统不够理解”才“会发生统一的错觉”,逻辑顺序错误。

【答案】 BD

8.第2段里画横线的句子“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这两句话”指的是哪两句话?

“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这”是一个关键词,可见这两句是指上文中的句子。

“水米无干”的“干”是“关系”,“水米”是比喻的喻体,找出它的本体即可。

【答案】 “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

“水米无干”指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文体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

9.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

批评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从文章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针对新传统里的批评家的偏见而展开议论的。

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作者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

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

10.结合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以及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的语言特点。

【解析】 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性题目,回答时不必求全面,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

【答案】 

(1)善于使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

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

(2)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3)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单元综合测评(第一单元)

(时间:

120分钟,分值:

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________了足足十五年!

②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________的对象。

③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小脸上的眼镜,________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

A.辖制 嘲笑 制服B.管制 嘲笑 降服

C.辖制 取笑 降服D.管制 取笑 制服

【解析】 辖制:

管束,控制。

管制:

强制性的管理,对犯罪分子施行强制管束。

嘲笑:

用言辞笑话对方,含嘲讽之义。

取笑:

开玩笑,讥笑,比“嘲笑”程度轻。

制服:

用强力使之驯服。

降服:

使……屈服。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②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③西昌是攀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不可理喻,这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④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件频频发生,令人扼腕;

“最美教师”“最美农妇”等舍身救人的事迹,则感人至深,荡气回肠。

⑤巴西地处湿热之地,西班牙和意大利队的后勤人员竭尽全力想办法尽量让球队少些折腾,以便为他们休息创造有利条件。

⑥正是像张老师这样的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满城风雨,润物无声,才有今天人才辈出的盛世。

A.①②⑤B.②④⑤

C.③⑤⑥D.②⑤⑥

【解析】 ①粉墨登场:

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本句用其本义是正确的。

②扑朔迷离:

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③不可理喻:

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应改为“不言而喻”。

④荡气回肠:

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使用对象不当。

⑤竭尽全力:

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

⑥满城风雨:

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望文生义。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关于高考改革,有评论者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公平与否,改革最应捍卫的目标也是公平。

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教育公平的关切。

B.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下降比例达到44%和36%。

青奥会的实践证明,对空气污染预先预测,提前采取应急措施,的确会对空气恶化起到缓解作用。

C.近日,南京军区用高仿真硅胶人像技术复原了1945年日军“投降仪式”现场。

在复原场景中,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正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书。

D.近年来,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的工业园区将污水排进腾格里沙漠深处。

一些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污秽不堪,气味刺鼻。

专家透露,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想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解析】 A项,两面对一面,删掉“与否”。

B项,语意重复,“预先预测”重复。

D项,句式杂糅,“一旦被污染后”改为“一旦被污染”或“被污染后”。

故选C。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____。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尾气排放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放量。

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到尾气排放量上。

B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

C项中的“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与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

D项“不管……都……”句式,不如A项的“即使……也……”语气强烈,更能显示出后文“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迫切性,所以A项更恰当。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15分)

一首田园诗

契诃夫

“我的舅舅是好到不能再好的人啊!

”纳塞奇金上尉的穷外甥和唯一继承人格利沙,不止一次对我说。

“我满心爱他。

……我们到他家里去吧,好朋友!

他会很高兴的!

格利沙讲起亲爱的舅舅,眼泪就涌上眼眶。

我听从他的要求,一个星期前到上尉家里去了。

我走进前堂,向大厅里看一眼,瞧见一个动人的画面。

苍老消瘦的上尉在大厅中央一把大圈椅上坐着喝茶。

格利沙在他面前屈下一个膝头跪着,满腔深情地用匙子给他搅茶。

格利沙的未婚妻伸出一条好看的胳膊搂住小老头的深棕色脖子。

穷外甥和他的未婚妻正在争论:

他们两个人究竟谁该先吻可爱的舅舅?

随后他们就没完没了地吻他。

“现在该你们自己接吻了,我的继承人!

”纳塞奇金喃喃地说,幸福得透不过气来。

在这三个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令人极其羡慕的关系。

我这个铁石心肠的人瞧着他们,不由得又快乐又嫉妒,心都缩紧了。

……“是啊!

”纳塞奇金说:

“我可以说一句:

我这辈子过得蛮不错!

求上帝保佑人人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才好。

单是鲟鱼,我就吃过多少啊!

多极了!

比方,就拿我在斯科平银行吃过的鲟鱼来说吧。

嗯!

就连现在我都在流口水呢。

“您讲讲吧,讲讲吧!

”未婚妻说。

“那天,孩子,我带着好几千卢布到斯科平银行去找雷科夫先生。

他是个大人物,嘿!

黄金般的先生!

上等人!

他招待我就像老爷子招待亲人。

其实他何必那么殷勤呢,可是他把我看成亲人了!

真的!

我走进大厅,打断了纳塞奇金的话。

这天恰好是莫斯科收到第一条电讯说斯科平银行已经破产倒闭的那一天。

“我正跟孩子们同享天伦之乐!

”纳塞奇金跟我打过招呼后对我说,然后转过脸去对孩子们继续用夸耀的口气讲道:

“同桌的全是达官贵人。

有大官,有宗教界人士,什么修士司祭啦,教士啦,我每喝完一小杯,就走到他们跟前去求他们祝福,我自己也戴满了勋章,比将军还神气呢。

我们就吃那条鲟鱼。

仆人又端上来一条,我们全吃光了,后来又喝鲟鱼汤,吃野鸡。

“换了我是您,我现在就会让鲟鱼闹得打饱嗝,胃气痛了,您却夸个没完,……”我说。

“那么雷科夫害得您白白损失很多钱吧?

“为什么白白损失?

“什么叫‘为什么’?

要知道那家银行已经倒闭了!

“开玩笑!

老是这一套。

以前就有人用这话吓唬过我。

“那您还不知道?

我的老先生!

谢拉皮昂·

叶果雷奇!

要知道这……您自己看吧!

我把手伸进口袋里,取出一张报纸来。

纳塞奇金戴上眼镜,不相信地微笑着,开始看报。

他越看,他那张脸就越苍白,越拉得长。

“它倒……倒……倒闭了!

”他哀叫道,周身发抖,“我这可怜的人呀!

格利沙涨红脸,把报纸看了一遍,顿时脸色惨白。

他伸出颤抖的手去拿帽子。

过了一个钟头,我独自一个人站在上尉面前,安慰他说:

“算了,谢拉皮昂·

这有什么关系呢?

钱是完了,可是孩子们都还在嘛。

“这倒是实话。

钱是身外之物。

孩子们都在。

这话说得对。

然而,呜呼!

一个星期后我遇见格利沙。

“老兄,到您舅舅家里去一趟吧!

”我对他说。

“叫他见鬼去吧!

我才不稀罕他呢,老魔鬼!

傻瓜!

他就不能另找一家银行去存钱!

“您还是应当去。

要知道他是您舅舅嘛!

“他?

哈哈!

……您在开玩笑吧?

您打哪儿知道他是我舅舅?

他是我后妈的表哥!

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

牛头不对马嘴哟!

“哎,您至少也该打发您的未婚妻到他那儿去一趟!

“是啊!

必是有魔鬼支使您,您才会在我们举行婚礼前拿出那张报纸来!

您就不能等到我们结婚后再宣布您那个新闻啊!

现在她已经扭过脸去,不理我了。

要知道,她本来也张大嘴巴等着我舅舅的大白面包哟!

这个蠢透了的女人。

现在她大失所望了。

这样,我不是出于本心却破坏了最紧密的三部合唱——最令人羡慕的三部合唱!

(选自《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思想,更在于讽刺格利沙的拜金行为。

B.小说通过格利沙和纳塞奇金之间有关金钱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19世纪俄国社会的现实图景。

C.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格利沙对纳塞奇金前后不同的态度,突出表现了格利沙见风使舵的本性。

D.如果“我”不出现,纳塞奇金还可以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而格利沙的未婚妻也不会离他而去的。

【解析】 A项,应为“不仅在于讽刺格利沙的拜金主义行为,更在于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思想”。

C项,不是表现“格利沙见风使舵的本性”,而是表现格利沙的拜金主义思想。

D项,“我”出现与否都不会改变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纳塞奇金的破产,因而纳塞奇金的悲剧结局是无法改变的。

6.格利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也可以从小说的描写手法入手进行思考。

从全文故事情节来看,格利沙的形象特点可从纳塞奇金破产前与破产后进行分析。

在具体分析时,可从格利沙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分析其形象特点。

【答案】 格利沙是一个为人庸俗、心灵丑陋、虚伪做作、冷酷无情、只认金钱不认亲人的拜金主义者。

在纳塞奇金没有破产前,认纳塞奇金为舅舅,对纳塞奇金十分关心照顾,并逢人便讲如何喜欢纳塞奇金;

在纳塞奇金破产后,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还说纳塞奇金不是亲戚,并骂纳塞奇金是老魔鬼、傻瓜。

7.小说用大量生动的笔墨写纳塞奇金吃鲟鱼的故事,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多余,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请简要说明。

(6分)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性题目。

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探究。

对于纳塞奇金吃鲟鱼这一故事情节,可以从小说的主题、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思考。

探究时,要立足文本,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示例1)不多余。

一方面,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背景,既为后面写格利沙及其未婚妻抛弃纳塞奇金作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