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6274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7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7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7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7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7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7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Word文件下载.docx

《专题7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7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7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Word文件下载.docx

(1)对当时的知识界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但他们的思想主张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而且并没有真正实施。

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新”在何处?

⑴冲破“闭关锁国”的禁锢,开眼看世界。

⑵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2.代表人物: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地主阶级洋务派)。

3.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1)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

(2)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迷梦彻底破灭,说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行不通。

点拨“中体西用”的含义、实践及其实质

(1)含义: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2)实践:

(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第一个)、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满洲贵族崇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厂)等-;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等;

③创办近代海军:

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等),选送留学生。

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实践宣告破产。

(3)实质:

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领导机构---总理衙门

[思维导图] 地主阶级三个派别对西学的态度

[选修二内容]

近代先进的

中国人向西

方学习的发展历程

三,维新思想——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1.背景

(1)随着洋务运动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2)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派遣留学生出国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西学东渐,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2.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3.理论武器:

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点拨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代表:

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推行西洋教育,思想上对儒学进行批判。

意义:

代表新新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早期思想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行动。

5.主要

人物

及主

延伸

(1),康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他所著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在晚晴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发”。

梁启超---维新思想的重要宣传者。

他的民权论核心是国民是国家的主体,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

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康有为称赞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2),维新思想的传播

①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19世纪末焦点:

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实质:

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交锋。

影响:

开阔了知识分子的视野,解放了思想,为变法运动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②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兴办学堂。

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学会---强学会等学堂---康有为的万木草堂等。

6.影响

(5)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7.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选修1,2内容)

(1)过程

①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尤其是《马关条约》的签订。

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

影响----维新思想由理论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②政党:

保国会成立(1898,4)-----“保国,保种,保教”,预示着戊戌变法的高潮即将来临。

③纲领:

《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1)----康有为提出了具体的变法措施。

④百日维新(高潮)

标志---《定国是诏》颁布(1898,6,11)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选修1:

126—127页选修2:

37页)

⑤结果:

失败

标志: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1898,9,21)---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措施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失败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和妥协(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②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封建势力强大,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④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⑤变法法令犹如一纸空文,操之过急。

失败的根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教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

[选修二内容]民权思想的启蒙(13—14页)

1.康有为:

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民权观:

“自主之权”、“自立之权”和“人人平等”,体现天赋人权之公理。

2梁启超:

抨击专制制度,指出国家长期积弱的原因是“历古无民主”,民权政治的特点应是“人人有自主之权”,中国要救亡,就要兴民权。

3.谭嗣同:

认为君主专制制度是万恶之源,提出民权天赋,君权民赋观点,提出了“废君权,倡民权,变不平等为平等”主张。

4.严复:

吸收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思想,传播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指出君民关系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点拨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

特点:

(1)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2)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编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成因:

(1)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新思想,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2)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并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康有为本人是一位古文经学大师,儒学在中国人心中影响深远,采取“儒学”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4)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2,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主张的异同

(1)相同点:

两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

①两派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洋务派主要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两派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

洋务派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两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

”的问题。

四,民主共和的思想

1.兴起背景

(1)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2)《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形成和传播

(1)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创办刊物、组织团体等方式传播革命思潮。

①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②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发表《革命军》等著作,宣传革命思想。

(2)1905年,同盟会成立,正式将“建立民国”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3)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展开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3.实践:

1912年初,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必修1--民主革命)

[选修二内容]孙中山的民权思想(15-16页)

1.背景:

维新变法的失败,民族危机和清朝专制统治的腐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思想内容:

⑴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指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⑵五权宪法:

立法、行政、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

特点----借鉴西方国家分权制约的长处,扬弃西方国家选拔和任用的弊端,在三权分立基础上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提出五权分立。

点拨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主张的异同

派别项目

维新派

革命派

相同点

(1)主张挽救民族危亡,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2)都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3)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不同点

通过变法参与政权,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考点2新文化运动——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1.背景

(3)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根本原因)

2.兴起: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前期的指导思想(旗帜);

北京大学成为运动的中心。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口号:

“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打倒孔家店”,

点拨

(1)新文化运动的分届(1915-1923年):

五四运动以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其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斗争;

五四运动以后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2)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含义:

吸收外来思想,不只是局限在某种思想层面,不能一味地排斥外来思想,将外来思想和本土思想相互融合。

通过与封建思想的交锋,使进步的新思想战胜封建思想。

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内容:

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4.意义

(1)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第三次),给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2)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4)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唤醒民众,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5.局限

主要涉及思想和文学领域;

脱离广大群众;

没有提出反帝主张;

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东西方文化。

产生局限的根源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受时代和阶级的限制。

6.实质:

前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文化;

后期—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点拨1,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实际上是在为辛亥革命补课,补思想启蒙的课。

新文化运动之“新”主要指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个有什么特殊贡献:

陈独秀:

创办《青年杂志》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最早在中国宣扬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学。

李大钊:

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歌颂十月革命,宣扬马克思主义。

鲁迅;

发表《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

蔡元培:

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胡适:

发表《文学改良诌义》,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知识拓展] 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

民主(德先生)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

科学(赛先生)

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新道德

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公民道德

旧道德

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臣民道德)

新文学

平易、新鲜、通俗的国民文学(资产阶级文学)

旧文学

雕琢、陈腐、艰涩的贵族文学(封建文学)

名师助学:

(1.)。

比较19世纪60~90年代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领导

地主阶级洋务派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重点

先进科技

政治制度

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倡西学,兴民权,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实践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影响

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②20世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史论1近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1)“睁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中法战争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进行反思,提出了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3)康梁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层层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4)民主共和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并围绕着三民主义与改良派进行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得到初步实现。

(5)民主与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期间,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民主、科学为思想武器,宣扬民主与科学,倡导新道德、新文学,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6)马克思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史论2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1)两个阶级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的制度;

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2)四个层面:

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以俄为师”

(3)三大特征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和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历程。

③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选择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

(1)条件

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②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概况

①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

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

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恩的生平和学说

③无政府主义者:

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宣传特点:

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2.正式传播

(1)原因

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

②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先进传播者

李大钊:

1918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点拨1,三次论战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争。

2,十月革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热衷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让中国许多革命志士看到了曙光。

(2)、新文化运动的启蒙。

(3)、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地主阶级自救的失败。

(4)、一战爆发,中国革命者认为西洋文明出现了危机。

(5)、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更适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名师助学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应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发展历程。

2,马克思主义在入中国传播的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易错分析

1.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对立。

错误。

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

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共同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2.康有为尊孔,陈独秀则“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

正确。

康有为借用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陈独秀通过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宣传“民主、科学”,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陈独秀、李大钊都是无产阶级的代表,因此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来讲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前期都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

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他们才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无产阶级的代表。

4.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只是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要点必背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3.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

4.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

5.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

6.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它既是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