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量化管理方案计划的实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5984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量化管理方案计划的实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生产量化管理方案计划的实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生产量化管理方案计划的实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生产量化管理方案计划的实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生产量化管理方案计划的实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产量化管理方案计划的实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产量化管理方案计划的实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量化管理方案计划的实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量化管理方案计划的实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2生产量化管理的计划体系

第七章节点控制与均衡生产

7.1影响产品交付周期的因素

7.2协调与控制原则

7.3协调与控制的方法

7.4均衡生产

第八章计算机辅助管理

前言

本文所说的生产量化管理是机电制造业的一种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生产管理方案,他是运营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针对产品制造环节进行预测、控制。

也就是针对生产管理系统,如何按照销售合同的要求,量化预测各生产节点,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对各节点实施有效控制,确保产品按期交付,确保各项生产计划按期完成。

围绕这一点,本文给出了详细地、可行的实施方案。

实践上,本文讨论的实施方案来源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国营企业,是作者多年执行基层生产管理,建立于实践基础上的生产管理设想,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企业,而对于大批量生产企业来说,实现这一点要更容易些。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生产管理是一种定性管理,对生产节点的预测和计划只是一种经验性的估计,对生产节点实施控制时,不能充分的、有计划的利用企业资源,往往一味的延长劳动时间,不能真正实现均衡生产。

本文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一个方案,并在最后讨论了借助计算机网络实施这一过程的可行性,有望更进一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

生产企业能够在均衡生产条件下,满足用户的要求,按期交付产品,对用户一诺千金,是作者的期望和梦想。

本文的写作基于作者多年的理论学习,在企业中的实践以及工作中的继续教育。

在此,谨向教育我的老师,向我所供职的企业及其领导致以衷心的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稳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请各位读者、前辈不吝指正!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形势下,机电制造业作为科技的工业基础,准确、高效、优质已成为她们不懈追求的管理目标,这是企业本身的要求,也是市场的要求。

我国多数企业,特别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企业,受传统生产体制与定额体制的限制,虽然提出了生产预测的要求,但由于基础数据与配套体系的限制,生产预测仍停留在经验与定性估计的阶段,无法量化产品周期与生产过程。

而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要求,确保产品交付周期,企业不得不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以求得生产过程“前紧后松”,为产品交付节点争取更大的主动性,而这样却严重阻碍了均衡生产的实现。

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对生产实行量化管理,生产量化管理就是:

以现场统计的产品制造各工序及其所有操作所花费的实际时间为依据,测算产品的制造周期;

依此为基础,制订产品制造各环节(工序)的节点要求,科学预测影响产品交付周期的环节及其因素,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使企业生产处于长期均衡生产状态,并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满足用户对产品生产周期的要求。

由此看来,生产量化管理包容如下含义:

依据:

对产品制造所有流程及其操作所耗费的实际时间的统计(实作工时定额)。

工具:

测算的产品制造周期及对生产过程各环节(工序)的节点要求。

作用:

科学预测影响产品交付周期的环节及其因素。

手段:

企业所有可利用资源。

目的:

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控制企业生产过程,在达到预期生产目标的前提下,使企业生产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1.2生产量化管理的实施过程(如图1—1所示)

其中,实作工时的统计是生产量化管理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困难的一个工作环节。

说他最基础是因为它是生产量化管理所有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数据。

说他最关键是因为它的真实性、可靠性决定了生产量化管理所有工作的准确性,其中包括生产周期及节点确定的准确性,生产协调和控制的有效性,节点考核的真实性。

工艺规程标准化

实作工时统计

企业资源统计

产品周期及网络图

产品作业计划及网络图

资源分布图

月份生产计划及资源利用图

现场节点控制

均衡生产

图1—1生产量化管理的实施过程

说他最困难是因为要求统计的实作工时真实可信。

第一,实现实作工时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代是一场改革,它涉及面广,特别是关系到现场操作工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多部门密切合作。

之所以是改革,自然涉及到观念的改变。

第二,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工作,要求定额人员对现场全面监控,不但要统计新产品的实作工时,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生产效率的变化,对实作工时进行随时调整,使实作工时始终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才能真实可信,因此它是项繁杂而不复杂的工作。

虽然如此,生产量化管理的功能与效果对企业的吸引力仍会使企业体会到他的价值,而忽略起基础工作的难度。

生产量化管理对市场及企业的分配体制、成本核算体系、生产预测机制、节点控制过程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优化作用对此有深刻的意义。

最终将使企业紧跟市场脚步,极大限度满足用户要求,并将使企业生产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汇总起来,生产量化管理的意义有如下几条:

1.3.1它所使用的实作工时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代,优化了企业内部的分配机制,这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潜能,一定程度的减少加工任务分配不均的现象,减少员工承担任务的投机心理,真正实现按劳分配,按能力取酬的原则。

1.3.2科学、真实的预测产品生产周期,满足用户对产品周期的要求,使企业开发销售人员向用户承诺的产品交付时间真实、可信、一诺千金。

1.3.3科学、真实的预则企业生产能力(资源)与生产任务的匹配情况,使生产管理人员根据产品作业计划及现场实际情况随时对企业资源进行协调、控制,不仅要确保产品按期交付,同时实现均衡生产。

1.3.4对国家大环境来说,不仅同样可以实现制造项目周期的科学预测、协调、控制,还可以提高成本核算的真实性,有利于价格体系的真实、透明,减少价格谈判的投机现象,更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工艺规程是工业企业进行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础的文件,更是进行生量化管理的最基础的文件。

企业销售的产品最终是由工人生产出来的,工人加工产品的依据便是工艺规程。

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工人,工艺规程要做到格式及内容的标准化,时刻以其熟悉的面孔面对工人,而工艺规程的标准化也是其参与生产量化管理的要求。

参与生产量化管理的工艺规程的编制要做到如下几点

1) 

能细化的尽量细化

对于长期生产的产品,它的加工方法已经过多批生产,工艺规程也经过了实践的充分验证。

现场技术员要做的就是每经过一批生产,要发现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发现现场生产中更合理、更高效的加工方法,及时采纳;

发现科技发展中更适合、更科学的工艺装备,及时更新。

将这所有的成果一一逐步纳入自已的工艺规程中,尽量规定生产中的每一个步骤,甚至每一个动作,使之相对固定下来。

这样的工艺规程才能充分指导各个文化及技能层次的工人操作。

这样的工艺规程才能比较准确地估算产品的生产周期,实现生产量化管理

2) 

能唯一的尽量唯一化

经过不断优化的工艺,其各工序加工方法逐渐趋于唯一化,至少在某一时期内是最合理的方法,用这样的工艺加工产品,其生产周期取决于企业所有生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这样的生产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更进一步的也实现了按能力分配,按贡献分配。

3) 

能规定的尽量规定

工艺规程的每工序应特别注明加工产品所需的设备仪器的详细型号,或编制施工路线表。

表中须注明:

工序号、承制单位、简要加工内容、设备型号、工装图号名称、专用量具号等。

在规定设备型号时应考虑设备大小及精度对零组件加工的影响。

他不仅是生产量化管理的要求,也使现场生产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料。

由此看来,工艺规程的编制只是现场技术工作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其绝大部分工作应该是工艺规程在现场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最终趋于合理化、唯一化。

工艺规程在现场执行中没有问题,并不表示其最合理,而只能表示其正确性。

在现代企业提倡精益工程的今天,这样正确而不合理的工艺规程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

统计出来的加工工时是实际操作时间,即实作工时。

他是生产量化管理的基础数据,要求真实、可靠,并须实现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代,才有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所以本章除详细说明实作工时的意义及确定方法外,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它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代方案及其优越性。

现在工业企业内部有关工时的概念只有定额工时,设有专门的定额员按照工艺规程的规定,或根据自已的加工经验,或参照原有同类加工的工时定额,或在现场个别测试实际操作的时间来确定。

定额工时在企业中实现如下功能:

是现场作操作工人计算报酬的依据,在管理人员按系数计酬的企业中,它也间接成为其计算依据;

是企业内部单位之间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

是企业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及分析的依据。

这里之所以将概念命名为“工时统计”,是因为它是用统计的方法对现场的加工进行实时记录所得到的零件加工实际操作时间。

而且,这种实作工时在操作中处于动态管理,以适应企业资源变化带来的生产效率变化,这也就是定额员的日常工作。

本文将此定义为“实作工时”,并将它确定为计算产品生产周期、编制产品作业计划、确定产品生产节点的原始依据。

同时还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现传统定额工时原有的所有功能。

3.3.1传统定额工时的缺陷

传统的定额工时由于它的制订过程决定了它的随意性、片面性以及与生产现场的严重脱钩。

首先,定额员知识及经验的片面性。

理论上定额员应熟悉现场加工各个工种的加工特性及操作方法,实际上这样的人才企业不可能将其安排在定额岗位,而该岗位一般是由有一定实际经验的单一工种操作人员承担,他对本工种的工时制定有一定的准确性。

但对于其它工种则要差一些。

其次,现场操作人员技术等级、能力强弱、操作灵活性参差不齐,同样的零件,同样的工时,有人效率高,有人效率低,即有人赚,有人赔,同时无法预测产品及零组件的加工周期。

再次,对于定额工时的制定,其原始的基础是企业及其定额元的习惯,间接的与操作工人的月收入及当地工资水平有关,造成定额工时与实际操作时间成倍数关系。

随着物价因素引起的当地工资水平的变化,各个时期的定额工时标准不断变化。

企业及其定额人员的制定习惯,导致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定额工时标准不尽一致,是定额工时无法实际衡量产品及其加工的实际情况。

由些看来,定额工时由于其制定订过程所有环节的不确定性,使之没有一个稳定的标准,并与实际操作时间成倍数关系的相差,导致建立在定额工时基础上的所有功能的实现成为一个脱离现实的实施过程。

3.3.2 

实作工时原则

相对于定额工时,实作工时是现场实际操作工时的统计,是基于工时的各项工作及企业职能建立在最接近于实际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各项数据分析的结果最准确、最可信。

首先,实作工时的变化只受到企业资源的影响,即人、财、物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均是企业内部就可以控制和处理的,其中工艺装备(物)的更新是对实作工时影响最大的因素,它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人的情绪和职业道德是实作工时统计真实性的关键因素,工艺装备的更新需要充分的财力支持,而人的收入、报酬是影响其情绪及职业道德的主要因素。

如果将实作工时的统计对象确定为某一固定技能层次(例如操作最快、水平最高的)的操作者,则可以最大限度消除人的因素的影响,这样实作工时就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基础数据,即使引进了高效设备,一般也是个别问题,调整起来要容易得多。

其次,正是因为实作工时只与企业的资源有关,所以实作工时不会因为企业及其定额员的习惯标准、定额员的知识层次及知识面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再次,实作工时的统计,对定额员的专业水平及知识面的要求不象定额工时制订那样高,但对其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却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看来,相对于定额工时,定作工时由于其确定标准的统一,来源于现场的统计,使其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及真实性,用它作为基础数据,实现工时的所有功能,应该是最真实、最可信的。

3.4 

实作工时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换方案

本文所讲的生产量化管理,其实现的基础之一就是实作工时的真实确定,这是必须拥有的原始资料之一,但是企业不可能同时执行两种工时方案,这就要求实现实作工时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换。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实作工时能够实现传统定额工时的所有功能,并且要优于它的表现。

3.4.1分配职能

由于两种工时确定方法及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决定了在此职能下应以不同的方案计算现场人员的报酬,而其效果也大不相同。

传统定额工时由于其所依据的标准在一定时期限内不断变化,所以在调整员工报酬时,不但要确定工时价值,还要对产品的定额工时进行调整,以保证不同时期新老产品以及不同定额人员所给定额工时相对统一。

实作工时一旦确定后,它只随着工艺装备更新而引起的生产效率提高而变化,因此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实作工时实现分配职能时,应按如下方案执行

确定工时价值(元/小时)

工时价值S=月报酬预测值Py/(月有效工作日天数M*8)

其中:

月报酬期望值Py是根据企业效益状况及当地生活水平,确定的企业可承受的,员工可接受的月报酬期望值。

(有效工作的日天数M*8)是月有效工作时间,不考虑加班因素。

员工月工时报酬的计算

j=1.5

i=n

P=S*a*∑(Ti*bj)

i=0

j=1

P:

员工月工时报酬。

Ti:

员工当月加工的单批零组件实作工时。

其角码i表示员工当月加工的零组件批次数。

a:

员工技能等级系数。

主要根据操作人员技能等级确定,由于技能等级只能衡量员工操作水平的一个方面,所以每个等级之间系数差值不宜过大,而且应规定其等级起点,如从六级工起才有系数,等级越高其差值越大。

以刺激员工学技术,提高业务素质的风气。

另外,充分发挥高级操作人员的指导作用。

一般a的范围应选在1~1.5之间。

b:

零部件加工难度系数。

一般bj的范围应选在1~1.5之间。

难度系数主要考虑以下五项因素:

I、零部件精度等级及其与设备匹配情况,即高精度设备应加工高精度零件,低精度设备只能加工低精度零件,反之应调整系数。

现有仪器设备不能满足零部件的较高的加工要求,但仍要进行正常加工,并要求保证产品质量,这样的零部件应确定较高的难度系数。

II、员工对加工任务的接受程度,即员工对派给任务的接收与否,也就是说喜欢与拒绝的程度,这要考虑个别与普遍的因素。

不管是喜欢与拒绝,如果成为普遍问题则说明系数确定不合理,需要调整。

III、计量、测试、调试等因素导致加工的反复程度。

IV、完全依靠手工技能来保证高精度零部件的技术质量要求,这种情况下此系数最高。

V、对于热处理、表面处理、装配等过程中运用加热、降温等手段加工的零组件,设备长时间自动处理加工,而操作者又必须进行全程监视,甚至在此时间内员工还可以进行其他工作的,其难度系数应小于1。

在这里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根据这些因素,将零部件按难度不通确定若干不同等级,并给定相应的难度系数,并汇总于施工路线表中。

由此看来,相对于传统定额工时,运用实作工时计算员工报酬有它一定的优越性(三点):

I、相对避免因工时高低,即员工加工的赚与赔,而引起的现场加工任务分配的不公平,从而导致员工懒惰与投机心理,充分体现按劳分配、按能力分配的原则。

II、将操作技能、工作效率与收入挂钩,以激励员工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可以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III、正是由于实作工时对操作者来说不存在赚与赔的区别,所以现场管理人员在分配任务时不用平衡操作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只需考虑生产进度、操作者技能与加工质量等方面的因素。

现实中,平衡利益关系往往在分配任务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3.4.2内部单位之间的结算职能

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单位之间凭借定额工时进行结算,与实作工时相比,由于定额工时存在较大的水分,导致相当大的讨价还价的空间,往往需要第三方介入协调才能确定,无疑耗费了企业较大的精力。

采用实作工时完成这项职能,由于操作实际时间是确定实作工时的基础标准,它只能受到比较固定的因素的影响,所以实作工时的浮动空间相对很小,结算双方相对均容易接受小范围内的浮动。

企业只要明确各工种、各不同设备的加工成本小时分配率,并考虑内部单位之间协作加工的利润率,应该很容易的利用实作工时实现内部单位之间的结算,并且真实、可信,更接近市场,减少因结算发生的扯皮。

这里的加工成本小时分配率是指加工某项零部件过程中,承制单位所发生的所有实际费用,它包括:

1)操作工人的小时报酬。

即3.4.1条第一款的内容。

2)管理人员小时工资。

可按照企业制定的定员定岗标准,考虑管理人员和现场工人的平均工资比例,根据其管理人员人数及平均工资比例确定管理人员的小时分配率。

3)动力使用费用。

零部件加工过程中所耗用的水、电、风、气、扶助材料等能源对单位时间(小时)的分配。

根据加工使用设备及实际操作情况,应该能相对准确地确定水、电、风、气的小时分配率,只有辅助材料的耗用较难准确计算。

4)资源使用费用。

零部件加工过程中,使用设备等工艺装备,厂房、地皮等设施,人力等等的企业资源,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对单位时间的分配率。

这些项目均属于下属单位要向企业上交的管理费用,与企业对下属单位的管理政策有关。

由此看来,通过实作工时,企业对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及下属各生产单位的成本、利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真实可信,这样有利于企业在内部实施成本控制及考核。

3.4.3 

产品成本核算职能

这里的成本核算是指企业财务部门对企业产品的成本进行真实的核算,以向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的决策依据。

同样的原因,实作工时相对于传统定额工时,在完成成本核算职能方面要真实可信的多,更加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的情况下,所有的工业品都将走向市场,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财务部门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基于实作工时的基础上,也要确定产品成本小时分配率,其确定方法与加工成本小时分配率相同,只是要考虑相对于下属生产单位,企业总体所增加的部分,另外还要考虑材料费、报废率、售后服务、产品开发、企业福利等等企业赖以生存所发生的所有费用。

由此看来,实作工时完全可以实现传统定额工时的所有功能,实现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代,并且优于传统定额工时。

当然由于这种替代打破了以传统定额工时为基础的管理体系,从政策、结算等方面,实作工时与生产、财务、经营等系统的衔接,还需要与专业人士协商妥善地解决方案。

3.5 

实作工时统计的实现

实作工时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代,对现有执行定额工时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重大的改革,他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财务等各系统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实作工时的统计确定过程必须公正、透明、真实。

具体应做好以下步骤:

3.5.1执行者要寻求企业管理者对这项工程的充分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大力的支持。

3.5.2成立专门的临时领导小组,选择有责任心、工作认真的员工担任小组成员,认真学习生产量化管理方案并充分理解。

3.5.3由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计划及工作细则,并在各生产单位,特别是操作工人中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向他们说明工程的利与弊,以及对单位和个人的影响,特别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对单位和个人切身利益的得与失,使全体员工充分理解工程的重要性及优越性。

这是一个培训的过程。

3.5.4组织定额人员在生产现场进行实地统计,这项工作必须得到现场派工人员的理解与全力支持,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这是实作工时统计的关键的实质性的步骤。

实作工时统计要从工人开始准备就算起直到加工完毕提交检验,其中包括准备时间、加工时间及检验时间。

准备时间包括准备刀具、加工自制工装、对刀、履行三检、首件计量或实验等,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他在实作工时中所占比例较大,可以实地统计,也可以根据经验数据将各种准备项目独立起来进行规定,并考虑各工种准备工作的不同,确定项目及其数据,例如车工,一般情况下必须有准备刀具时间,而铣工却往往没有。

加工时间必须通过实地统计来确定,它包括实际加工时间、中间调整工艺装备时间、计量或测试时间。

这样:

单件加工时间=批量加工时间/数量

检验时间指检验员对工人提交的零部件进行检查确认所花费的时间。

这个数据没有必要进行实地统计,可以根据经验,规定不同尺寸、不同测量方法的检验时间,然后根据工艺规定的检验项目进行计算。

检验时间也是现场工人自检时需要花费的时间。

现实中可统计从操作者接到任务的时间起到提交检验的生产时间,然后根据规定的准备时间和检验时间,从总的生产时间中分离出来,剩下的即为实际加工时间。

这样零部件某工序的实作工时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实作工时=准备时间+单件加工时间+检验时间

实地统计加工时间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最高效率原则

统计时必须考虑操作工人的工作效率,确定一个标准,或按最高,或按最低,或取其平均,由于最高效率的实际存在(实际上最低效率是不存在的),建议选择最高效率为标准。

长期动态原则

由于现场加工任务的不断变化,定额人员在现场进行实作工时统计的工作也是日常性的、长期性的,由于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不断变化,生产效率也随之变动,所以同产品、同工序的实作工时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而效率的微小变化即调整工时是无法实行的,也是无意义的。

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效率提高界限,即加工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超过效率提高界限应及时调整实作工时,以确保最高效率原则的运行。

这就相似于体育比赛中的打破纪录,实作工时表中的时间就相当于一项项当时保持的纪录,在分配政策的驱动下,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这些纪录被不断刷新,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实作工时逐步趋于真实。

企业还可以据此设立奖项,或作为劳动竞赛的考核指标,或作为技能等级评比参考。

相似加工原则

对于加工内容相似、方法相同、仅尺寸不同且不影响加工时间的零部件,可确定为相等实作工时。

准确把握这个原则,可大大减轻定额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3.5.5制作实作工时定额表

这里的工时定额与传统定额工时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根据以上统计计算结果,可作如下两种工时定额表:

零组件实作工时定额表

零部件代号:

零部件名称:

工序号

工序名称

加工内容

设备型号

难度等级

实作工时定额(分钟)

合计

(小时)

准备

加工

检验

实作工时合计(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