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5587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古诗词鉴赏要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课本中常见的意象很多,如“望月思远”(苏轼《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

有?

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长亭古道则伤离别”(柳

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李

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鹃啼猿鸣使人哀”(白

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分析诗词时,我们还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的含义,如月亮代

表思乡,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杜鹃鸟的哀鸣表达

哀怨、凄清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

二、领略意境

(一)意境的含义

“意境”最早诞生于唐代。

相传在王昌龄的《诗格》中以意境与物境、情

境并举,称三境: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

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意境”是指人内心意境的境界,与诗歌

中的“意境”并不是同一概念。

大力标举意境,并且深入探讨了意境涵义的,

是近代王国维。

“意境”这个词也是经他提倡才流行起来的。

意境,他有时称

境界。

《人间词话》说:

“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

若鄙人抽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气20

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宗白华先生将意境定义为:

在一个

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

时也渗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

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

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

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15

“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

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

“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

鲜明的生活图画;

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

界,或者说是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且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是情与景,

意与境的统一。

(二)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意境的运用

意境和意象一样是解读诗词必不可少的钥匙。

意境是诗词的根本。

在古诗

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对意境的鉴赏,才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思维空

间,发展想象能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

”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涵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

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

准确领悟意

境美的前提是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

这是教学中较关键

的一步。

现代文学大师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曾对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过示范性的欣赏:

“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

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

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

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

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

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给‘落日’加上个

‘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

‘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

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21

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

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16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意境的透析

过程中,对语言的分析、体味是多么的重要。

三、掌握手法

这里的手法,即表现手法。

鉴赏古诗词要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表现手

法。

(一)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物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

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

抒情。

在我国古诗词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

鹤、大漠古道、长亭客栈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

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柳

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中,寄寓了诗人的无限离

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

景衬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如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

霏霏雨雪,

冰天彻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以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

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16龙协涛鉴赏文存「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8页22

(二)托物言志

我国古诗词以抒写情志为主,《诗大序》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

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7

托,寄托,借助;

物,客观外物;

言,表达;

志,志向、志愿。

托物言志,

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古人很喜欢咏物,一首好的咏物诗具有的特点为:

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

色泽等特征,追求贴切逼真,要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不但要形似还要神似;

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

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着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

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再次要分析咏

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

手法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此外,从

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

(三)联想和想象

陆机《文赋》曰: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文学创作时,作者的精神气无时空限制,可驰骋于八极之远,万仞之高,在须

臾一瞬之间,通达古今、博采四海。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曰:

“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

风云之色。

”极为形象地道出创作中联想和想象的特点。

吴世昌先生说:

“要欣

赏词,还得要有想象力。

文艺和别的作品不同,一个作家不会把所有的话都说

完。

尤其是诗人,他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

组织。

”他还打比方说:

“古生物学者发现一个兽类的牙齿或脊椎,便能算出它

陈奂诗毛氏传疏[M]中国书店1984年24

落之态等;

想象“杨柳岸晓风残月”凄清冷落的意境。

教师的引导、点拨及辅

助手段,无不是为了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学生深入的联想和想象,领悟了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

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出一股

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是“人类

思维最美丽的花朵”。

可以说,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诗歌创作尤其如此: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离骚》、《锦瑟》、《蜀道难》,就不会有李白、杜甫、苏东

坡。

(四)化用典故

能在相似的比较和相异的对照中,帮助诗人和读者理解、评价当下的现实。

典故的运用使得本来不可能的事情成为不必要的事情,历史事件的环境、动机、

人物关系已经蕴含于典故之中,简捷的暗示代替了不必要的详细述说、解释和

评价。

从这个意义上说,典故是对历史的速写,它以历史上某个特定的时间、

地点、人物关系暗示现实事件及其意义,并提供适宜的表现环境。

正是在历史

与现实的交感和震荡中,典故释放出其带有历史感和多样性的丰富含义,并决

定整首诗作的格调与风格。

22

用典,就是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问题。

典故使用得好,可以增加诗的

气氛,耐人寻味。

化用典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这既可使诗歌

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

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人用典,或精心雕琢,或想象

奇妙,或委婉曲折,或寄寓深远,其手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如辛弃疾的《永

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25

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四个历史典故来借古讽今,批判当时的掌权者韩

侂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抒发了自己满腔热血报国的热情。

“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是借

武帝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羊,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

灭晋建宋的故事,表明作者热望北伐,收复中原的心情。

第二个典故用刘裕之

子刘义隆(文帝)仓猝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

皇北顾。

”以此表示不赞成韩侂胄的仓猝北伐,希望南宋当权者以史为鉴。

此典

故中又套典,“狼居胥”指汉代名将霍去病北击匈奴,追至狼居胥山,祭山而归

的故事,接着又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击败王玄漠的军队后,率追

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佛狸祠,当地百姓年年在此迎

神赛会的故事。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表达了诗人力主抗金

的决心。

第四个典故用廉颇虽老,仍愿为赵王效劳的典故,表达自己不服老,

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这首词中的四个典故用得贴切、晓畅,是宋词用

典的范例,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

当然,如果用典太多,堆砌起来变成掉书袋,使得诗意晦涩难晓,反而有

害用典本意。

这也是应向学生说明清楚的。

(五)对比与衬托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

如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将军和兵士之间的尖锐矛

盾。

而《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万壑”与“数

峰”既不是相对相反的事物,也不是同一事物,其中的“有声”和“无语”,不

过是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因而把这两句诗看作"

构成对比,生动

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自然就是错误的了。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

在诗歌创作中,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

突出,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做背景来陪

衬,所谓“绿叶衬红花”,这就是衬托(也叫“映衬”、“陪衬”)。

衬托分为正26

衬与反衬。

正衬是指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形象更为

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

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

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

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妃

的美,此为正衬。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主体,从而使主体更形象、更突出的

一种写作技巧。

如以美衬丑、以乐衬悲等。

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鸟语花香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可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竟然让诗人溅泪、惊心,

更显得诗人心中离乱之苦。

再如杜甫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也是使用了以乐衬

悲的反衬手法。

四、品味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读者只有弄清作品中的字、词、句,把整篇读懂了,

才有可能从总体上加以鉴赏。

在鉴赏诗词作品时,我们首先要接触到的是诗词

的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词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着的精神内涵。

吴世昌

先生说:

“词之不易透彻了解,原因颇多:

名物训诂,因古今俗语及生活方式之

不同而难于想象,一也。

隶事用典,因读书多寡而见仁见智,二也。

章法修辞,

因平仄韵调二参互错综,三也。

若要真能欣赏词,必须克服上述三项困难”

23

朱光潜说:

“诗比别类文学谨严,较纯粹,较精微。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

髓所在,它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遣词造句乃是诗词一大事”,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汉语古诗词雕琢之苦可见一斑。

24

叶圣陶先生《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说过:

“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

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同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文艺鉴赏

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这件事看似浅近,但是最根本的。

基本没有

谈词中的名物、训诂、隶事「M」文史知识1983年第6期

姚萍诗文鉴赏中的诗意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6月27

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

25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一首诗,反复推敲,锤词炼句,使有限的字在

他们的笔下,花样翻新,变化无穷。

创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来。

品位诗词的语言,还必须抓诗眼。

所谓诗眼,往往是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

最传神的一个字。

一首诗有了这一个字全诗境界尽出。

诗眼如何来,靠的是炼

字(包括炼词、炼句)与炼意。

正因为反复的锤炼,才产生了千百年来为人称

道的妙词佳句。

如果诵读诗歌,不能发现、把握诗篇的“点睛之笔”,那么我

们就算不得真正读懂了一首诗。

例如,读杜甫的《蜀相》,很多人往往忽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

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字,然而这两个字恰恰是本诗的诗眼。

碧草映阶、

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

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

之情就大有转折: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

呢?

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

之意”。

只有读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

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

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当然,也有人认为此诗的诗眼当是结句,

认为“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

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

正因为如

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

26

如果从影响力来

说,尾联自然远胜于颔联,它已成为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的

格言警句;

但就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来看,它们是对“自”与“空”的具体阐

释和升华,如果我们忽视“自”与“空”,那么对尾联内涵的感悟就会大打折

扣。

因此,我认为把“自”与“空”作为诗眼来理解,更易把握此诗的深刻意

蕴。

张秋达高考古诗词鉴赏指要「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23页

盛广智古诗词名篇鉴赏集·

献给壮志未酬者的颂辞和挽歌「M」中华书局1984年版28

第四章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策略

时序》: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作为意识形

态的诗歌,总是反映了那一时代的“世情”和“时序”。

要鉴赏古诗词,就得尽

可能多地了解诗人和诗人生活的那一时代。

不然,我们往往就不能理解诗歌的

深层含义。

因此《孟子·

万章下》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

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就是说读诗要“知人论世”,要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背

景有所了解。

“知人”就是要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创作风格等来欣

赏诗人的作品。

刘熙载《艺概·

诗概》也说:

“颂其诗贵知其人。

”了解作者所

处的“世”及“其人”如何,对于理解一首诗常常会有所裨益。

如辛弃疾曾经

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所以其词

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

“论世”就是要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白居易曾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

”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难

以切实、准确把握诗的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

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

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诗词大多是“因物兴感”、“托物言志”,有感而发的,无不打上诗人的思

想情感和时代的烙印。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注释或史料,让学生首先感知诗

人的身世际遇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有助于学生正

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诗词的精神实质,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所面对的赤壁并非当年三国名将周

瑜大败曹操几十万大军的赤壁。

作为一代才子,苏轼是深知这一点的,但他又

缘何面对黄州的赤壁而大发其“思古之幽情”呢?

这要从诗人的身世遭遇和时

代背景去加以考察。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雄才大略,渴望建功立业,然而其政治29

主张与王安石相左,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

1079年苏轼因写诗讽刺新

法,被陷下狱,百日之后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

1082年苏轼

曾两度游览黄州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这首词,当时苏轼已47岁,

功不成名不就,政治失意,处境艰难,面对人生如此遭遇,生性旷达的苏轼也

不免痛苦凄惶。

因此,当他面对黄州赤壁时,才油然想起了34岁就指挥赤壁之

战而名垂青史的周瑜,并因人及己,感慨万千。

在课前让学生弄清这些,才能

在课文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把握这首词所抒发的苏轼那种壮志难酬又不忍

弃世的矛盾痛苦的思想情怀。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的写作背景,最好融汇到分析

中。

如果仅仅是把它们罗列出来,和后面的分析挂不上钩,仍然是没有用的。

背景材料要用得恰当,在该用的时候用上,也不要讲得太多,能说明问题就行

了。

如果分析一首白居易的诗,先讲他的生平,从小讲起讲到老,再讲他的思

想,再讲他的文学主张,再讲他写这首诗的背景,这样一股脑地讲下来,岂不

是太罗嗦了吗?

二、比较策略

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还应对诗词进行比较教学。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

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种独特的格调、气

质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

成熟的诗家词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

风格。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人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教学。

(一)不同作家的风格

风格:

本指人的风度品格,用以衡诗,指诗歌的基调与特色。

它既单指某

篇作品,也指同一类型的一批作品。

古诗词创作与鉴赏材料中,称风格为“体”、

“格”、“貌”等。

30

宋人俞文豹的笔记《吹剑录》记云: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

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

坡为之绝倒。

这则著名的词话,形象地道出苏轼与柳永作品风格的特色:

一个

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伟景象,“大江东去”的无限

感慨,风格是豪放的;

一个描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凄凉景

象,“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委婉风致,风格是婉约的。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学。

让学生能够鉴

赏不同风格的诗词。

(二)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风格

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有两个典型的例子。

一是南唐后主李煜,

一是南宋的李清照。

这里我们以李清照为例来说明。

李清照是一个多愁善感的

人,前期生活优越,好言离别之愁;

后期生活艰辛,好言人生之愁。

如果把她

前后期的忧愁的词对照起来看,前期的愁与后期的愁的语境是多么的不同。

她前期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游秋之举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有几分轻盈,最终所示的愁思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终究有愁思萦绕,对

于所思有些期待,这里的愁是作者的相思之愁。

而后期的《武陵春·

春晚》“风

住尘香花已尽”,想去春游,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那愁已

经物化了,堆积于心,难以易移。

于是,生活所呈现的主要是愁,难以言说又

很想言说。

而这里的语境是多么的不同。

“红藕香残玉簟秋”所示的是秋景,夏

去秋来,冬尽春至,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词人思念丈夫故而其愁是“才下

眉头,却上心头”。

而“风住尘香花已尽”已经没有了生气,主要是词人也少了

生气,难以从悲苦失望中解脱出来。

从这里来理解词人的秋游之愁与春游之愁

是很不相同的。

又如她前期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以充满诗意的语

言委婉地说白天的日子十分难熬,而后期的《声声慢》说道白天难熬的时候,

是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真情告白,不再有诗意,仿佛心在流血。

二者的语境不一样,词人的内心感受也不一样,前者之愁远没有后者之愁蕴含31

的生命哀痛那样深沉。

三、整体感知策略

(一)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诗是语言的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关键性词语进行咀

嚼体味。

古诗词语言非常简练,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同时古诗词语言又

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简练语言里面的无穷之意体会

出来,也要让学生通过形象审美得到情意熏陶。

如在教学苏轼《念奴娇·

赤壁

怀古》时,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写景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的。

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