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doc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5449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doc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大学语文doc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大学语文doc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大学语文doc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大学语文doc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doc1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学语文doc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doc1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doc1Word文档格式.docx

比:

”以他物比此物“.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

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如”氓“,”行路难“,”无题“,”摸鱼儿“等等。

(7)用典: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难“”破阵子“”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氓》(重点诗词)

《作家作品》

《氓》是一首抒情叙事诗,属于”弃妇诗“.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

“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

“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

“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重点篇章:

《采薇》

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5.《左传》的思想倾向:

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寓言闪耀着迷人的文学光彩,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力量。

7.“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派生万物的表现;

道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法则和根本规律,它主宰一切。

8.《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等9篇作品。

《九章》是某一时期片断的生活记录和心情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其中的《哀郢》中记述了他流亡江南的路线,亦情亦景,忧思绵绵,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

9.《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历史。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以事系年,是全书的纲领;

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以及个别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传记。

列传,是历史上有影响的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史。

10.《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又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传记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1)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创作,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所以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

这些人物既有各阶级、阶层的、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富有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笔下个个都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呼之欲出。

如张良的善谋,项羽的勇猛、刘邦的奸诈,韩信的多智,商鞅的刻薄,李斯的贪利、李广的善射等。

这是因为司马迁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3)强烈的抒情性

(4)语言雄浑、朴拙有气势感和韵律感

11.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抒情小赋,内容上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与表现个人放心求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

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表现的是对世事的厌倦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求,如“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苟纵心物外,安知菜辱之所如?

”它一扫汉大赋那种铺采摛文、夸张堆砌的手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制和优美朴素的语言,集中抒写自己的怀抱。

作者的苦闷、不满、追求和意趣贯穿全篇。

《归田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

它的出现预示着汉大赋的时代即将过去,预示着抒情小赋将以独立的体式在赋坛上占有一席地位。

  12.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

最早设于秦朝。

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

据记载,汉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

六朝时,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13.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曹操诗歌《蒿里行》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

作品反映了初平之年关东州群起兵讨伐董卓,便令会师之后,他们各怀异心,观望不前,不久各路人马为争夺权势相互火并、自相残杀。

军阀长期混战、造成百姓惨死、抛骨露尸于野的衰败景象。

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并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鲜明。

因此,后人称之为“诗史”、“汉末实录”.

  14.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现存诗80多首,辞赋散文共40余篇。

钟嵘评价曹植诗: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精兼雅怨,体被文质”,是对其诗歌风格的概括。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

  15.曹丕代表作是《燕歌行》。

此诗历来为人称道,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有很大贡献。

二是在于它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节和谐流畅。

  16.陶渊明的影响

  思想人品方面:

恬淡退隐,固穷守节,不屈事权贵,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人品峻洁,精神高尚,教育和影响了无数代作家。

  诗歌创作方面:

他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

对田园诗题材的开掘,情、景、理交融的美学旨归,自然纯真的风格,均有巨大的影响。

  17.骈文又称骈俪文、骈偶文。

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的文章叫骈文。

  18.庾信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其诗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兼有刚健与柔媚之美。

将咏史与抒情相结合,感情真挚。

赋前有序,即《哀江南赋序》,是用四六骈文写的,它概括了全篇大意,并说明创作此赋的动机。

庾信的赋,如同其诗,善用典故,而且一般都能灵活运用。

语言精美,情文并茂,自然流丽,将骈文推向高峰,达到了六朝骈文的最高水平。

  19.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民歌不同。

  

(2)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

  (3)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4)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20.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的是:

《西洲曲》。

  《西洲曲》开头写一位少女回忆梅花初落时与情人在西洲约会,于是折梅一枝遥寄江北的爱人。

以下便写那少女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无尽相思。

情调缠绵悱恻,充满了隐约朦胧之美,颇有艺术感染力。

并且巧妙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如本篇多次写到莲。

“莲”和“怜”谐音,“莲子”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

“低头弄莲子”,即暗指爱抚所爱的人。

又以莲子的青如水比喻对爱人的感情纯洁如水。

“置莲怀袖中”即表示对所爱的人珍爱,以“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和热烈。

运用双关语,使全诗的情调更显得优美迷人。

全诗以五言四句为一段,用顶真格的修辞把上下段连接起来,如“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全诗迂回曲折而又首尾一贯。

21.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批评巨著,对于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

(1)把文学的发展同社会生活的变迁联系起来,初步认识到文学的发展受时代的制约,文学本身也有继承关系。

(2)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

(4)阐述了进行文学批评的态度、方法和标准。

在《知音》篇中提出“六观”,既包括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包括了作品的艺术形式。

  22.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政治开明。

唐代政治较为开明,特别是前期的唐太宗,武则天,玄宗前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政治空前开明的繁盛政治气象。

士族的衰落与中小地主的兴起;

科举制的兴起;

唐代文禁较为宽松,文人思想解放。

  

(2)经济繁荣。

1.均田制和两税法的施行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势力范围的广大和对外交易的频繁;

城市的空前繁荣,标志着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

贞观、开元、天宝盛世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

  23.唐诗的繁荣与发展轨迹

  原因:

经济的繁荣是诗歌发展的温床、民族的大融合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统治者兼容并包的治国方针、科举取士制度、诗歌本身的发展已臻完善。

  

(1)初唐:

初唐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

“初唐四杰”、陈子昂

  

(2)盛唐:

山水田园游人王维和孟浩然(王孟).边塞诗人高适、岑参(高岑).

  双子星座李白杜甫。

李白是盛唐气象哺育出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也成为了盛世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

而杜甫则是社会动荡阶段再现苦难世道的思想代表。

  (3)中唐:

韩孟诗派:

韩愈、孟郊、李贺等人。

元白诗派:

白居易、元稹、张籍等。

形成了唐诗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4)晚唐“小李杜”崛起诗坛。

杜牧、李商隐

  24.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两首,然而就是一首《春江花月夜》让他在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艺术特点:

  1.题材开拓、意境创新

  作诗贵在创新。

《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以及游子思妇的题材,历代屡见不鲜。

然而,张若虚却互这些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它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美自然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并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将他们的思念与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的询问等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这对唐诗意境开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的突出意象,它象一条纽带,贯穿全诗,情意也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诗中经历了一夜的过程,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全过程。

而在月光之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流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不眠的思妇和漂泊的游子,交相辉映,展现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与人生哲理的画卷,形成了完整统一的诗歌意境。

  3.韵律节奏美。

全诗共36句,每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并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交错运用平仄,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随着音律节奏的变化,诗中的情感也在跌荡起伏。

  这确实是一篇横绝千古的诗篇,故而有人盛赞张若虚是,“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5.王维与盛唐山水田园诗

王维不光是一个文学、书画、音乐的通才,还是一个诗歌创作的奇才,他各体皆工,尤工五律和五七言绝句,号为“诗佛”.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山水田园诗奠定了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

  26.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

甚至,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绝无仅有的。

他上承屈原,将中国诗歌的浪漫精神推向了顶峰。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的影响。

李白的自信自负、傲视富贵的个性自由精神,是在传统专制政体下,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仰慕不已,借以慰藉的一方心灵土壤。

  2.飘逸的风俗的影响。

他诗歌飘逸风格、奇特想象和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后代诗人仰慕不已,苏轼、陆游等大家,都受其影响。

  27.李白和杜甫同是唐代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后人将二人喻为中国诗坛的双子星座。

由于个性和社会经历等原因,李白诗中较为突出自我,张扬个性;

其诗风是飘逸不群;

而杜甫则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政治,关注由社会政治而来的社会苦难;

其诗风是沉郁顿挫。

  杜甫现存诗歌1400余首,这些诗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民胞物与”来概括。

民胞指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物与指的是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

  28.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广度是空前的。

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诗史的涵义有两个方面:

  

(1)有史的认识价值。

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杜甫诗中均有反映。

如两京收复,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力而沿途征兵,杜甫写了《三吏》、《三别》。

杜甫之诗,就象是一部安史之乱的历史。

而且杜甫有些诗所反映的史实,未见于史料记载,还可以补史之缺遗。

如杜甫《三绝句》里提及的渝州、开州杀刺史一事,未见史料记载。

  而且,杜甫之诗也是他自身的一部历史。

我们通过杜甫之诗,可以了解到杜甫一生的行踪历程。

  

(2)形象的历史生活画面。

只提供史的事实,这是史书所做的事情。

杜甫的诗不仅提供了史的事实,而且为我们描述了更为广阔,更为具体生动的历史生活画面。

  29.杜诗的风格:

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曲折起伏,反复低回;

表现了杜诗意境的深厚完整,语言的精工凝炼,音调节奏的抑扬缓急,顿挫变化。

  30.柳宗元,著名散文家,亦是著名诗人。

他对儒、道、佛思想均有吸收,具有唯物思想和较为进步的历史观。

柳诗现存160余首,大部分为遭贬后的悲愤和对山水景物的欣赏寄托之作。

《郑伯克段于鄢》

  1、本文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2、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

  按情节发展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起因:

庄公寤生,姜氏厌恶,偏爱共叔段

  第二部分:

发展:

共叔段不断扩大势力,准备篡位夺权,郑庄公不动声色,宽以养恶,坐等时机。

  第三部分:

高潮及结局:

共叔段将袭郑,姜氏内应,郑庄公反击,打败共叔段。

  第四部分:

尾声:

郑庄公后悔放逐姜氏,采纳颖考叔建议,母子重归于好

  3、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郑庄公工于心计,城府深陈,奸诈狡猾,虚伪卑劣。

  共叔段无知愚昧、贪婪狂妄,野心勃勃。

  姜氏偏袒昏聩、以私情干政。

  4、理解本文详写骨肉纷争的始末,略写战争经过的剪裁特点:

  5、理解并翻译下列一段文字:

自“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至“不义不暱,厚将崩”: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

公子吕说:

“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

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

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庄公说:

“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

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

“可以动手了。

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

“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6、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制是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这里。

要其他的城邑,我都听您的。

  

(2)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姜氏哪有什么能够满足她?

  (3)不如早为之所。

不如早点给共叔段安排个地方

  (4)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

做多了不正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取灭亡。

  (5)君将若之何?

您将拿他怎么办?

  (6)公赐之食,食舍肉。

郑庄公赐他事物,他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

  (7)其(表揣测推断语气)是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事情吧?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

屡次

  

(2)姜氏欲之,焉辟害:

通避,躲避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边邑;

两属

  (4)无庸,将自及:

同用;

延及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修治城郭,聚集民众;

修缮;

兵器;

准备;

战车

  (6)公伐诸鄢:

之于

  (7)请以遗之:

赠与,送给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通掘;

隧,作动词,挖地道;

表反问的语气词

  (9)爱其母,施及庄公:

延续,推及

《冯谖客孟尝君》

  1、本文选自《战国策?

齐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2、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

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帮助孟尝君巩固在他薛地的地位,但从另一方面看,也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因而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3、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

  冯谖有着机智豪爽、深谋远虑和临机而断的性格。

  4、本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这是先抑。

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

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

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这种手法避免了平铺直叙,造成文章的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姿态横生。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通假)孟尝君:

贫困穷顿无法生存,托人请求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意动)之也,食(名词作动词)以草具:

身边之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3)食(名词作动词)之,比门下之客:

给他吃,和门下一般食客同样款待

  (4)孟尝君客(意动)我:

孟尝君把我当客人看

  (5)左右曰: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

左右的人说:

“就是那个歌唱‘长铗归来’的人”

  (6)窃以为君市义:

我私下用债款为您买来了“义”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举;

拜访

  

(2)驱而之薛:

往、到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意动,感到奇怪;

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责同债,债务;

以,拿;

何市,市何,宾语前置,买什么;

反同返,返回。

  (5)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买义;

  (6)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同返,返回;

坚决

马伶传》

  1、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侯方域。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赞美马伶不甘失败,不怕吃苦,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

  3、理解本文的借鉴意义:

艺术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生活,以间接生活体验来弥补直接生活之不足。

  4、理解“见昆山犹之见分宜”的讽刺意义:

昆山指当朝宰相顾秉谦,分宜指奸相严嵩,讽刺顾秉谦与严嵩是一丘之貉。

  5、掌握本文运用的倒叙手法:

本文记叙的事件有:

马伶与李伶第一次较量;

马伶的三年学艺;

马伶与李伶第二次较量。

马伶战胜李伶的原因是全文的重点,作者把马伶三年学艺放在文章最后叙述,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这样写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并且以事实为铺垫,使马伶获胜的原因更为充分,令人信服。

  

(1)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戏班因为演技高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

  

(2)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座中的看客于是看着西边的戏台而连声赞叹,有的大声喊叫拿酒来,有的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边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边

  (3)马伶耻(意动)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已出于李伶之下为耻,已经卸掉戏装跑掉了

  (4)李伶忽失声,匍匐前(名词作动词)称弟子:

李伶忽然大惊失声,匍匐上前,口称弟子

  (5)子又安从(宾语前置)授之而掩其上哉:

你又是从哪里学来而超过李伶的呢?

  

(1)问桃叶渡,游雨花台:

探访

  

(2)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