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5351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2)从上下文的语句关联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从语气、语调中表现出来。

(3)对语句中的意思要通过重音强调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轻快)(舒缓)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惊叹)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慨叹、平缓、轻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惊叹)(轻松、欢快)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

ng)

鸢(yuān)飞戾(lì

)天经纶(lú

n)横柯(kē)

(2)积累文言词汇

①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②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古义:

左右,表示约数;

今义:

赞许,允许。

鸢飞戾天(古义:

到达;

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古义:

筹划,治理;

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蝉则千转不穷(古义:

穷尽;

贫穷)

猛浪若奔(古义:

飞奔的马;

奔跑)

③词类活用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西飘逸。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皆生寒树(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人感到有寒意。

负势竞上(动词作状语,争着;

名词作动词,向上。

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横柯上蔽(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3.作者链接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

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梁武帝天监初年为吴兴主簿,累迁奉朝请。

后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官。

不久又奉诏撰《通史》,事未竟而卒。

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的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今存诗歌140余首。

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

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是齐梁山水小品中的骈体佳作。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读文释义

1.两人一组,一人译一人听。

2.边听边挑错,边听边找疑难,边听边记录问题。

3.译完后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在书上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新词的解释。

5.这封信写得美不美?

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

6.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请大家认真阅读。

(二)品味山水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2.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3.水之异

4.山之奇

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

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山的特点。

5.深入探讨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挈全篇,却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第二课时

背诵《与朱元思书》。

美文让人心旷神怡,让我们领略奇山异水,欣赏山水风光,再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手法吧!

二、自学指导

(一)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二)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看到如此的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2.赏析下列句子或句中加横线词的妙处。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艺术手法

作者在描摹奇山异水时,使用了哪些手法?

举例分析。

(五)写作借鉴

学完本文,在写作上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

练习册

与朱元思书

总: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

 

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色

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

《五柳先生传》

2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2.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

3.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4.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露其追求荣华的心态。

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

─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嗜(shì

)酒辄(zhé

)尽吝(lì

n)情俦(chó

u)

短褐(hè

)箪(dān)食汲汲(jí

)觞(shāng)

2.作者链接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3.文体链接

传记,亦单称传。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或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

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

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初步阅读课文,用原句填写。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五柳先生”,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从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你认为本文用“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作结有什么作用?

(二)语言赏析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三)悟读升华

1.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2.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受到哪些启示?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

向哪些现象说“好”

五柳先生传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 

著文章 

生活 

环堵萧然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向往宁静、淡泊、安定的生活

《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1.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2.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祇(zhǐ)骈(piá

n)槽枥(cá

olì

食(sì

)马者粟(sù

)邪(yé

2.积累文言词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4.文体链接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一)整体感知

1.读一读

2.译一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4)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二)文本探究

仔细阅读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小结

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主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在唐风的天空里,韩愈的“伯乐”“千里马”给世人带来震撼,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这是什么原因呢?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5.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耶?

(二)主题探究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来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3.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语言品析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四)写法探究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2.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练习题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课文分析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3、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随着学生读的不断深入,分析课文,感悟主旨。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材。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增强文言语感,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古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想学有所成,想成就一番事业,不经一番磨砺是很难成功的。

追思古人那凿壁偷光的专心,闻鸡起舞的恒心,悬梁刺股的决心……抚古思今感慨良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明学士宋濂,看看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最终学有所成的。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叩(kò

u)问叱咄(chì

duō)俟(sì

负箧(qiè

)曳(yè

)屣(xǐ)皲(jūn)裂

媵(yì

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è

)然缊(yù

n)袍敝(bì

)衣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等,以文章著名。

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

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制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1.自读课文,读准节奏。

余/幼时即嗜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yè

)屣(xǐ)/行/深山巨谷中。

同舍生/皆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参照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3.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段:

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

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

从乡之先达

老师严厉:

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求学礼周:

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

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艰难——受人照顾

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课文。

(一)探究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4.本文写了作者在幼年求学时所受到的哪些苦难?

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5.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6.“勤”是作者成功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

(二)感悟

1.你从作者的读书求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2.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

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

3.你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三)品析

本文在记叙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体会其作用。

送东阳马生序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 

抄书:

总写:

勤奋

无硕师名人与游—— 

求师:

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求学礼周:

详写:

艰苦

《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诗词曲五首》

1.了解五首诗词曲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

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

柯(kē)畔(pà

n)暂(zà

n)折(zhé

)戟(jǐ)戈(gē)寥(liá

o)絮(xù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

(一)、《浪淘沙》(八)、《杨柳枝》

(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1.首联交代了什么?

“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描写了怎样的现状?

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