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 《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4363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 《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 《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 《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 《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 《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 《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 《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 《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6 《大道之行也》实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

(3)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4)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

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答案】

1.同“举”,选拔以……为子整齐的样子随即,不久

2.

(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

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意思相近即可)

5.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

“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

(1)“与”(jǔ)是通假字,“与”同“举”,选拔;

(2)“子”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子”;

(3)“俨然”指“整齐的样子”;

(4)“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随即,不久”。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时遵循“信、达、雅”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

同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1)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货”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理解为“对于货物”,“恶”是“憎恶”的意思;

(2)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意思是“竟然”,“无论”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不用说,更不必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男有分,女有归”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讲的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所以大同社会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阅读文章可知,桃源人的生活安定、和平、幸福,所以当听渔人讲述了外面世界的情况之后,桃源人既为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叹惋。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分析的能力。

第1小问:

《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总体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后面再进行具体阐述;

《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就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所以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第2小问:

《大道之行也》以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为主,表达方式侧重于议论;

《桃花源记》主要记叙了渔人的所见所闻,表达方式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参考译文】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二、(2018年贵州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中考真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

礼运》)

11.解释加线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女有归

1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路不拾遗。

1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

人才选拔:

福利保障:

1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

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

11.①与:

通“举”。

②归:

女子出嫁。

12.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②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3.人才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4.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作奸犯科

1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与: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型题,要对原文言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②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人才选拔:

福利保障:

14.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写出成语,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只有正确理解成语意思才能准确作答。

本题可以组成的成语有:

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作奸犯科。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三、(2018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题)

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节选自《礼记·

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

史记>

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

颁布,公布。

②於:

同“于”。

③卒:

终于。

④嗣:

继承。

⑤刑:

处罚。

⑥傅:

老师。

⑦黥:

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2分)

①秦民大说 

说:

 

②有一人徙之 

之:

1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15.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16.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12.①通“悦”,愉快。

②代词,指“木”(木头)。

13.A 

14.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5.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讲信” 

16.不同意。

示例1:

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2:

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本题中,“诎”是通假字,同“屈”,弯曲的意思。

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

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

二是分析语法结构。

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偷偷拿了木匠的刀和锥,凿了一个长一寸许的木人,放在桌上能自己行走”,所以根据意义可划出停顿。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

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

(1)句中“比”的意思是“靠近”,“隐”后面省略介词“于”,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2)句中“虽”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即使”,“黠”的意思是“狡猾(聪明)”,“其”指雕刻作品,“为”作动词“是”理解。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作答。

甲文详细描述了“核舟”船头所坐三人的神情、动作,具体体现了王叔远的技艺高超,所以可用文章开头一句中“奇巧”来概括;

乙文节选部分分为两部分。

“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是第一部分的总起句,下面从“七八岁时”到“观者异以为神”就详细介绍了他所做的木头人,“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是第一部分的小结句,所以这部分事件就主要介绍了他做木头人。

【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

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乙】黄履庄年少时聪慧明敏,读书没读几遍,就能背诵。

特别喜欢自出新意,制作各种机械。

七八岁的时候,曾经背着私塾里的老师,偷偷拿了木匠的刀和锥,凿了一个长一寸许的木人,放在桌上能自己行走,手脚都能自己运动,观看的人十分惊讶认为很神奇。

他制作的东西很多,我不能都记住。

……他制作木狗,放在门旁边,像平常的狗一样蜷卧着,只有人进入屋子,触动机关便立即叫个不停。

叫声与真狗没有区别,即使聪明的人也不能辨别它是真是假。

他制作木鸟,放在竹笼里,能够自己跳舞飞鸣,叫声像画眉一样,凄切清越,声音动听。

……他所做的东西都像这样奇特,我不能全部记载下来。

四、(2019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试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

(2)学学半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5.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用原文中的词句填空。

(1)《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

(2)《大道之行也》所表述的儒家大同社会的核心是:

_________

7.请根据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简要概括两篇短文句式的共同特点。

4.

(1)味美

(2)教导(3)培养(4)以……为亲

5.

(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

(1)教学相长

(2)天下为公

7.两篇短文多用整句,造成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4.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古今异义词,旨:

味美。

学(xià

o):

教导。

秀:

培养。

词类活用词,亲:

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是故:

所以。

困:

不通,理解不了。

恶:

憎恨。

6.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中心论点。

乙文,本文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讲信修睦),展示一个和平、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体现儒家大同社会的核心理念“天下为公”。

7.甲文,语言上使用较多的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句式整齐,两两相对,给人美感。

乙文,语言上多用对偶句、排比句。

如排比句:

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对偶句: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种句式在文章中普遍运用,使文章结构整齐,语势增强,有助于突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

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上说:

"

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

五、(2019年北京初二期末试题)

阅读《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独子其子妻子邑人

B.天下为公不足为外人道也

C.盗窃乱贼而不作其中往来种作

D.大道之行渔人甚异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0.《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特征,《桃花源记》则写出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记》所描绘的哪些社会生活场景,分别再现了《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怎样的特征。

11.《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效果,增强说理的气势;

《桃花源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请任选一篇,结合文章内容,对其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

8.A

9.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10.《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欢快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大同”社会老人能终其天年,幼童能顺利成长的特征;

《桃花源记》中村民热情招待渔人的情形再现了“大同”社会人们的关系和睦、融洽的特征。

11.示例1:

《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简捷凝练;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

“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这些对偶句,从多个角度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说理有气势,唤起人们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之情。

示例2:

《桃花源记》全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但文章多处细节表现了故事的真实性。

例如文章描写的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让人感到真实;

最后写南阳名士刘子骥欣然寻访,进一步渲染了故事真实的气氛。

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子:

子女

B.为:

是/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