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369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讲解,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溶液。

第二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情景导入:

问题1:

喝过雪碧、可乐吗,啥味道?

喝过纯净水吗,啥味道?

图片展示:

植物生长营养液

结论:

生活中的液体多数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

二、讲授新课:

实验探究1:

食盐、蔗糖溶于水的情况。

步骤

食盐加入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现象

食盐消失在水中

蔗糖消失在水中

结论

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混合物

质量关系

m(食盐)+m(水)=m(食盐水)

m(蔗糖)+m(水)=m(蔗糖水)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作出评价。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教师指出:

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1.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板书]

1.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如食盐、蔗糖等。

3.溶剂: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如水(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中)。

4.质量关系:

m(溶质)+m(溶剂)=m(溶液)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练习】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溶剂

溶质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

食盐水

食盐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

碘酒

酒精

【思考】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很难洗去,解决的方法有

以下三种:

可以用肥皂水洗;可以用洗衣粉洗;可以用汽油洗。

用谁洗效果更好呢?

 

【实验探究2】

 

1234

【步骤及形象】

编号

溶剂

溶质

现象

1

几乎不溶解

2

汽油

溶解

3

高锰酸钾

溶解

4

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

其他各组作出评价。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这说明:

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

为什么?

[回答]汽油。

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活动与探究三:

乙醇溶于水

实验用品:

乙醇、高锰酸钾水溶液(高锰酸钾起显色作用,便于观察)、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学生活动]

[交流实验结论]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

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教师指出]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溶质可以为:

固体、液体、气体。

[设问]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

[回答]汽水。

口诀:

固液相溶,液为剂。

气液相溶,液为剂。

液液相溶,多为剂。

水多水少,水为剂。

不指溶剂,水为剂。

[引导提问]我们了解了溶液、溶质,溶剂及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谈溶液的用途。

[学生发言]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引导]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那把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呢?

[教师小结并板书]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一般水是溶剂。

[作业]习题2、3

家庭小实验——清洗餐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加以改正

1、凡是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是均一、透明、无色的混合物。

3、溶质必须是固体。

4、只有水才能做溶剂

5、98%的硫酸溶液中水做溶质,硫酸做溶剂。

6、食盐水和蔗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

7、所有的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8、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二、情景引入:

把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

三、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四]

 

[学生活动](做上述实验的第一部分)

[交流]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

在振荡过程中有一些小油滴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

[引导提问]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回答]不稳定。

[引导]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那什么是乳浊液?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并板书]4.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引导]现在进行“活动与探究四”的第二部分,看实验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交流]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

倒掉液体后试管较于净。

[设问]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动画模拟讲解]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

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设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学生发言]1.用洗衣粉洗衣服。

2.用洗发水洗头。

3.洗餐具时加入洗洁精效果较好。

[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讨论、总结]前者是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后者是乳化现象。

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五]硝酸铵溶于水

现象:

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原因:

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活动与探究六]

 

思考:

同样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结论: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思考: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

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Cl、NH4NO3、NaOH

总结:

请看下面定性分析实验方案: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碘酒中的溶剂是水B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

C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形成紫色溶液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质是氯化钠

2.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B)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餐具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3.“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不正确)

4.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物质与水作用能放出大量热的是()

A.白糖B.味精C.生石灰D.洗衣粉

【基础训练】

1.把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B.氯化钠C.汽油D.蔗糖

2.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A.只有固体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

B.固体物质的水溶液下层比上层密度大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静止后有沉淀析出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

4、下列各组物质里,前者是后者的溶质的是()

A.生石灰、石灰水B.酒精、酒精的水溶液

C.氯化氢、盐酸D.二氧化碳、碳酸溶液

5、甲和乙是两种可以互溶的液体(不是水),用8克甲和2克乙混合所得的液体为。

其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若乙是水,则溶剂是

【能力提高与历史回顾】

1.某班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用来研究物质溶于水后温度的变化。

试猜想:

AB

 

(1)装置A产生的现象是,原因是。

(2)装置B产生的现象是,原因是

.。

2.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①啤酒②水③泥水④澄清石灰水⑤盐酸

3.某一杯长期放置的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g/cm3,则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