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3453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doc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doc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docWord文件下载.docx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

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

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 

 

 

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 

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5.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

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

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的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

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

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材料表明该地区( 

A农耕经济开始瓦解

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生活资料全赖市场

7.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

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

这使得清代

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

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

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

8.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9.《后汉书·

西域传》有一段这样写道: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

……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

……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

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对这段话解读最可能有误的是

A大致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地理位置

B大致描绘了帝国居民的生活方式

C基本反映了两大帝国的政治差异

D基本利用中国思想解读罗马政治

10.美国作家房龙在《宽容》一书中说“随着罗马帝国最后一个人的埋葬,世界的最后一个公民(取其最佳最广泛的意义)也就随之消亡了。

”作者在此想表述的应该是

A罗马公民社会的结束

B罗马共和国走向终结

C欧洲中世纪时代到来

D罗马法盛世时代结束

11.英国的新贵族自然是获得爵位的人,虽然他们对于国王滥封爵位有所不满,但是至少他们已经获得这一显荣的尊号,自然对国王也怀有感激之情,不愿意废弃国王使自己的尊号受损,使这一美好的制度消失.这从侧面主要说明

A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B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必然

C资产阶级革命的渐进性

D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曲折

12.16世纪初,瑞士伯尔尼的茨温利认为唯有《圣经》才对基督徒有约束力。

苏黎世一些市民也藉此不遵守大斋期禁食的有关规定。

苏黎世所在的康斯坦茨教区主教派人压制,州政府提出,《新约》并无明文规定,不过为维持秩序起见,应予遵守。

关于这件事,你认为下列说法不准确的应是

A加尔文宗改革思想宣传了人文主义

B人文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瑞士

C州政府实际上否决了主教的管辖权

D宗教改革运动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

13.托克维尔在其《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这样评论法国大革命:

“革命的发生并不一定就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已经大大好过它前面的那个,而且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坏政府最危险的时刻也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制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让人无法忍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应该是

A人民的苦难实际上是加深了

B专制制度与等级制度的腐朽

C人民逐渐认识到苦难的缘由

D路易十四时期属于开明专制

14.1734年,随着德国第一所强调教学、研究自由的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建立,一股科学研究自由之风开始席卷莱茵河两岸,人们对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B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D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15.1862年9月22日,总统林肯以三军统帅的身份发表军事命令--《解放黑奴宣言》。

内战末期,美国共和党中的废奴论者推断,一旦战争结束后,《解放黑奴宣言》将可能被解读成一份违宪的战时命令。

废奴论者的担心主要是因为该宣言

A发表者总统没有发布的权利

B属军事命令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C出台过程有悖正常的法定程序

D内容违背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16.恩格斯曾说:

“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

”这表明

A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C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

17.1939年1月,在一场以“如果德苏之间开战,你希望哪一方获胜”为题作的调查中,被问的美国民众之中,有83%希望苏联获胜,支持德国者只有17%。

下列关于出现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的说法,不准确的应该是

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感染美国人民

②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与世界局势的日益紧张

③罗斯福新政需要开拓苏联市场推动经济复苏

④美德两国在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上差别巨大

A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8.关于领事裁判权,传统的评价一般是批评它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侵犯。

不过现在有学者说:

“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对于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9.1903年,孙中山在《敬告同乡书》中公开宣布:

“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

如东西之不能易位.”该言论从本质上反映出

A革命派与改良派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

C近代中国的时代潮流发生重大变化

D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发生根本变化

20.1939年1月,国民党五中全会认为:

“供应军费收买物资,使用多量法币,则筹码之流通,自无不足之虑。

”于是正式批准大量增发法币,用日益贬值的法币去“供应军费”和“收买物资”。

这反映了国民党

A筹备大量军费用于积极抗战

B为全面抗战进行经济统制

C为增强力量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2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实现了访华,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星期”;

2017年11月8日,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开始了对中国的国事访问,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写下浓重一笔。

45年多以来,虽历经风雨,但中美关系仍稳步发展。

这最能说明

A大国外交总会受国际新问题的制约

B价值观认同在外交事务中影响下降

C中国的韬光养晦策略有利关系稳定

D中美双方都在逐步适应对方新角色

2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23.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于国际经济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居世界首位。

对于中国来讲,这主要能够说明

A中国对于世界经济贡献巨大

B四十年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

C中国已经日益融入世界经济

D这有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4.有一本历史著作的推介语包括以下两句:

◆匈奴推动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雪崩效应,是“四大帝国文明带之解体与古代世界之终结的殡葬师”

◆首度将欧亚大陆上四个古代帝国——秦汉、贵霜、安息、罗马——贯串成一条文明带,作为古代世界的最终也是最高格局

据此判断,这本历史著作的基本指导史观应该是

A全球史观B文明史观

C近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52分。

第25,26题为必答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8,29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答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

下表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562年 

英国的非洲奴隶贸易开始

1583年 

英国人开始在北美殖民

1600年 

伦敦商人组建东印度公司

1651年 

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17世纪中后期 

三次英荷战争

1689年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1742年 

英国与西班牙发生贸易战争

1825年 

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40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

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

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

赫德森《金融帝国:

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危害自己,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6分)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9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3)(10分)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英国左派史学大师霍布斯鲍姆在其力作《极端年代》中对所谓“历史共产主义”作了这样的评价:

第一,苏联红军打败了希特勒德国从而拯救了西方民主。

第二,共产主义阵营的存在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实行内部改造,从而大大延长了其寿命。

他写道,作为20世纪的历史讽刺之一,“以推翻世界资本主义为目标的‘十月革命’最深远的结果是它在战时和战后都挽救了其敌人”。

双方的竞争一直持续到苏联走向衰落直至解体,西方国家欢呼意识形态的胜利,与之相伴而来的则是社会内部的利益转让也放缓了脚步,贫富差距再次拉大。

当这样的状况发展到今天,欧美社会民粹盛行,也有人开始怀念社会主义。

比如在2017年6月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再给社会主义一次机会》。

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以推翻世界资本主义为目标的‘十月革命’最深远的结果是它在战时和战后都挽救了其敌人”自行拟定一个有关社会主义运动的论题,并对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文字工整。

(二)选做题:

请在27,28,29题中任选一题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题题号框用2B铅笔涂黑,然后作答。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敞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摘编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

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6分)

(2)有学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

依据材料二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

(9分)

2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

“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

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 

——《世界年代史》 

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

会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

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顾维钧:

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1)据材料一,指出何为“新秩序”。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2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托马斯·

亨利·

赫胥黎(1825—1895年)生于伦敦西部伊令,其父是当地数学教师。

17岁时,他得到奖学金,开始在查灵十字医院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

二十岁时在伦敦大学通过他初次的医学士考试,解剖学及生理学两个科目都得到最优等成绩。

1845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描述了毛发内鞘中无人发现的一层构造,此后该层构造即被称为“赫胥黎层”。

1846—1850年以海军军医身份航行澳大利亚,研究海洋动物;

185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

1854年担任伦敦矿业学院教授;

1871—1885年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会长,同时被至少53个海外科学团体授予荣誉称号。

赫胥黎因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有“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之称。

作为科普工作的倡导者,他创造了概念“不可知论”来形容他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作为教育家,赫胥黎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影响。

他积极提倡科学教育,尖锐批判传统的古典教育,他一生追求促进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推动科学研究方法在生活诸多方面的应用,以及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和组织科学教育。

早在1898年,我国学者严复将他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分,翻译成中文,出版了《天演论》,随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及“优胜劣汰”等几成人们的警句。

赫胥黎的传世名言:

“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各门学问,并且尽可能深入地择一钻研。

——摘编自XX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胥黎的主要贡献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赫胥黎获得成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