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2406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

             

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动荡。

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周王室以血缘宗法维系的系统出现了崩溃趋势。

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

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

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

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笔触、简约的笔墨,记述了管仲与鲍叔牙交往、任政于齐、辅佐齐桓公称霸等故事,表现了管仲达而念旧、富不忘本的高贵品质,以民为本、务本求实的为政理念和施政才能,以及因势利导、羞于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展现了一位千古贤相的迷人风采。

             

一、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

不贤,没有才能   今义:

品行不好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

交换货物

今义: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

困窘,不得志今义:

贫穷

4.贵轻重,慎权衡

古义:

耻辱和荣誉的选择今义:

重量的大小

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古义:

不知羞耻今义:

卑鄙

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

小今义:

少或不重要

7.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古义:

时,时候;常,常常今义:

常常、经常

8.故上下能相亲也

古义:

相,互相;亲,亲近

今义:

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

二、一词多义

1.游

2.善

3.将

4.相

5.为

6.既

7.与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齐桓公以霸        霸:

称霸

(2)名词作状语

①桓公实北征山戎北:

向北

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南:

向南

2.动词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管仲因而信之信:

使……守信用

(2)动词为动用法

召忽死之死:

为……而死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将顺其美美:

美好的事

②匡救其恶恶:

不好的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然孔子小之小:

以……为小,轻视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

以……为羞

耻:

以……为耻

③贵轻重贵:

以……为贵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富国强兵富:

使……富

强:

使……强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者,……也”表判断)

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也”表判断)

③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也”表判断)

④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不以(之)为言。

(省略宾语)

②齐桓公以(之)霸。

(省略宾语)

③管仲既任政相(于)齐。

(省略介词)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岂管仲之谓乎?

(正常语序:

岂谓管仲乎)

②尝与鲍叔贾,分财力多自与。

(正常语序:

分财力多与自)

(2)状语后置句

①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正常语序: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于天下显也)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正常语序:

管仲既用,于齐任政)

③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正常语序:

责包茅不于周室入贡)

4.被动句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见……于”表被动)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用”含被动意味)

③管仲囚焉。

(“囚”含被动意味)

             

1.课文第二段从哪些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

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什么品格?

又体现了管仲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等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

从中看出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人。

这些内容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2.管仲治国期间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明确:

发展经济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体现了他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法制思想

“上服度而六亲固”,重点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

道德教化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

民本思想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

3.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

4.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管仲怎样的态度?

明确:

司马迁详述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游情谊,说明鲍叔牙对管仲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朋友相知的深厚情谊,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感喟。

司马迁在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的任人唯贤,充满了神往之意。

5.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它至少包含了几层意思?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

两层意思:

一层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另一层写自己对管仲取得成功的原因的推断。

作者对管仲的执政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他自己观点的体现。

但是,司马迁不是直接评价,而是巧借他人的话委婉道出,其表达方式十分讲究。

《论语》中多次提到管仲,其中虽有批评,但总的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司马迁认为以管仲的才能,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才是,因而巧借孔子的评论而加以推测,实际上是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

管仲任政相齐,其治国方略是司马迁十分赞赏和推崇的,作者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对管仲施政的特点进行概括,精到而又耐人寻味。

             

千古知音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一句话写出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和赞美,管鲍之交成为千古美谈。

鲍叔牙不以管仲为贪,知其贫也;不以管仲为愚,知其时有不利也;不以管仲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不以管仲为怯,知其有老母也;不以管仲为无耻,知其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管仲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所自。

管鲍之交,回肠荡气,透骨入髓,让人钦佩不已。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知己”“朋友”“友谊”“真诚”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精彩片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份机缘,若能相知进而志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

从古至今,传诵着多少朋友情谊的佳话:

俞伯牙和钟子期、管仲和鲍叔、嵇康和阮籍、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友情像一根火柴,光亮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你迷茫的道路;友情是救生圈,在你挣扎呛水的时刻套在你的身上;友情让彼此的心不再寂寞,友情好比冬日里的阳光,无论何时看到都会暖洋洋、亮光光。

友谊是永不落山的太阳,请伸出你的友谊之手,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真心体验友谊,真心感受友谊,珍惜友谊,让友谊之花处处盛开。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

“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

“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

“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

“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一、千字文与千家诗

1.千字文

千字文是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

全书近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

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

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2.千家诗

千家诗是旧时蒙学读物。

有《新镌五言千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

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

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二、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

1.以作者姓名命名。

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

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

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

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

如《李太白全集》(李白)、《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苏轼)、《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

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祐集》(苏洵)。

            

(时间:

40分钟 满分:

56分)

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终善遇之       善:

友好

B.鲍叔遂进管仲进:

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

了解

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修:

修建

解析:

选D D项,修:

修复,修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选D A项,“以”,介词,把/动词,认为;B项,“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其”,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D项,“乃”,副词,于是,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管仲因而信之

B.贵轻重,慎权衡

C.然孔子小之

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解析:

选A A项,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意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B.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C.鲍叔不以我为愚

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解析:

选C A项,“穷困”,古义为“困厄,处境艰难”;今义为“生活困难,贫穷”。

B项,“因而”,古义为两个词“因”指“趁机”,“而”指“就”;今义为“表结果的连词”。

C项,“愚”,古今意义相同,均为“愚笨”。

D项,“不肖”,古义为“没有才能”;今义为“品行不好”。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