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word版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4190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文言文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word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word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word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word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word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言文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word版doc.docx

《高中语文文言文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word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言文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word版doc.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文言文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word版doc.docx

高中语文文言文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word版doc

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

吴兢《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和译文

  

  求谏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②,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

“臣闻,木从绳则正,后③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④,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⑤。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⑥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

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

昔箕子佯狂自全⑦,孔子亦称其仁。

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

”杜如晦对曰:

“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仲尼称:

‘直哉史鱼⑧,邦有道如矢⑨,邦无道如矢。

’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

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

昔晋惠帝贾后⑩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

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曰:

‘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

’其使曰:

‘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

’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

古人有云: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故‘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

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

”太宗曰:

“公言是也。

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

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

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

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

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

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

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

“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

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

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

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

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

”乃赐绢有差。

  

  太常卿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

“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甚以为慰。

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⑾,而小白不以为疑,重耳待之若旧。

岂非各吠非主⑿,志在无二。

卿之深诚,见于斯矣。

若能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

如其怠之,可不惜也。

勉励终始。

垂范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

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一何可道!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徵曰:

“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

”徵对曰:

“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

然古人云:

‘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⒀。

’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

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⒁。

”太宗曰:

“诚如卿言。

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⒂、冒白刃,亦何异哉?

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

竭诚者,乃是极难。

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

朕今开怀抱,纳谏诤。

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⒄过。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⒅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⒆,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遂良对曰:

“雕琢害农事,纂组⒇伤女工。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曰:

“卿言是矣。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

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注释】

  

  ①致理:

即“致治”,极好的治理。

  

  ②鲠(ɡěnɡ)议:

鲠,鱼骨头;鲠议,直言。

  

  ③后:

君主。

  

  ④刍荛chúráo:

割草打柴,此处为谦辞,形容粗浅的意见。

  

  ⑤狂瞽(ɡǔ):

瞽,,瞎眼、盲目;此处为谦辞,形容狂肆直言。

  

  ⑥平章:

筹商,讨论。

  

  ⑦箕子佯狂自全:

箕子,名胥余,是殷纣王的叔父。

箕子去劝说纣王,纣王不听,他便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

  

  ⑧史鱼:

史,官名。

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名(qiū)。

史鱼自以不能进贤退不肖,以致死后仍以尸谏。

  

  ⑨矢:

箭,如箭之直。

  

  ⑩晋惠帝(259—306):

姓司马,名衷。

武帝次子。

素呆痴,听到百姓饿死,却说:

“何不食肉糜。

”太熙元年(290)继位,为西晋昏庸之主。

贾后:

惠帝之后。

永平元年(291),引楚王玮入京,杀死重臣杨骏,自己专权,内乱遂从宫廷引向宗室。

导致诸王之间相互残杀的“八王之乱”。

后为赵王伦所杀。

  

  ⑾勃鞮为斩袂之仇:

勃鞮,晋人。

曾奉晋献公之命去杀重耳,重耳逃走,勃鞮追上斩其衣袖,重耳奔狄。

后重耳归晋,即位为晋君(晋文公),他不念旧恶,仍重用勃鞮。

  

  ⑿各吠非主:

狗见不是自己的主人就咬。

文中指臣子各为其主。

  

  ⒀尸禄:

意思是占据官位拿着俸禄而不做实事。

  

  ⒁俯仰过日:

应付着混日子。

  

  ⒂鼎镬(huò):

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

  

  ⒃商略诋诃:

商讨评价。

  

  ⒄愆(qiān)过:

错误,过失。

  

  ⒅勖(xù):

勉励。

  

  ⒆俎(zǔ):

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此处指祭器。

  

  ⒇纂(zuǎn)组:

即刺绣。

  

  【译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觐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

“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

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

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

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终使(他)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前事不远,你们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极力直言规劝谏诤。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能治理好国家。

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才可以平安无事。

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

“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圣明。

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

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太宗称赞他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话敞开说,皇上一定虚心采纳。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

“明智的君主能时时反省自己的过失,并且不断加以改进,然而昏庸的君主总是力图掩饰自己的短处,蒙蔽视听。

像隋炀帝,他自以为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又拒绝别人的意见,果真就实在很难有人敢触犯他了。

大臣虞世基不敢直言,或许这算不上什么大罪过。

商代的时候,箕子假装发疯来保全自己,孔子还评价他仁义。

后来隋炀帝被杀,虞世基难道就该一同去死吗?

”杜如晦说:

“君主身边有敢于直言的大臣辅佐,虽然自己治国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

孔子曾经赞扬过忠臣史鱼,说:

‘卫国的大夫史鱼真耿直啊,国家有道义的时候他直言进谏,国家失去道义了,他还以死相谏。

’虞世基怎么能因为隋炀帝无道,不接受忠言,就闭口不提意见呢。

他身居要职,却苟且偷生,不肯辞官隐退,这和箕子装疯离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过去晋惠帝的皇后贾后要废掉愍怀太子,司空张华非但不据理力争,反而阿谀顺应贾后,苟全性命,免除灾祸。

直到赵王伦起兵废掉贾后,派使者捉拿张华时,张华说:

‘贾后废太子时,我不是不想说阻止的话,当时我怕贾后不采纳我的意见。

’使者说:

‘太子没有罪却被废掉,你贵为三公,怎么不站出来说话?

即使你的意见不被接受,你又为什么不辞退归隐呢?

’张华无言以对,于是他被斩杀,株连三族。

古人说得好:

‘危难却不扶持,倾倒却不扶助,用这样的宰相有什么用呢?

’所以君子虽然面临危难却依然能坚守节操。

张华既然在直言上不能保全节操,在巧言上又不能保全性命,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同样虞世基身为宰相,在该进言的时候却保持沉默,他的确该死啊!

”唐太宗听后很赞同杜如晦的观点,说:

“你说得对。

君主必须有忠臣辅佐,才能够自身平安,国家太平。

隋炀帝难道不是因为身边没有忠臣,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才使得罪恶和灾祸越来越大而导致灭亡的吗?

如果国君行为不当,臣下又不尽职,只知道阿谀奉承,苟全性命,凡事只知道说好,那么这样的君主就是昏庸的君主,臣子就是阿谀的臣子。

君主昏庸,臣子阿谀,那么距离国家的灭亡就为期不远了。

现在我要使朝廷君臣上下,恪尽职守,戮力同心,共同成就一番功业。

你们一定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及时地指出并纠正我的过失,我始终不会因为(你们)直言触犯我的旨意,就责怒你们。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

“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

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反映的情况都弄清楚。

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大事,有时三更才睡觉。

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

“自古以来,帝王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高兴或发怒。

高兴时就胡乱赏赐无功之人;发怒时就任意杀戮无罪之人。

天下大乱,莫不由此造成。

我早晚无不把这些教训放在心头,常常希望你们极力进谏。

你们也应当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怎么能因为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就护短、不采纳呢?

如果不接受别人的劝谏,怎么能劝谏别人呢?

  

  贞观六年,唐太宗因为御史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