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吉拉特Gujarat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1487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吉拉特Gujarat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吉拉特Gujarat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吉拉特Gujarat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吉拉特Gujarat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吉拉特Gujarat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吉拉特Gujarat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文档格式.docx

《古吉拉特Gujarat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吉拉特Gujarat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吉拉特Gujarat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文档格式.docx

2002年初,VHP宣称将于2002年3月15日在阿逾陀开始建庙,数百名志愿者开始包围庙址,恐吓并驱离回教徒,随后还掠夺回教徒的家园与商店(英国广播公司新闻,〈时间线:

当下困境

2002年2月27日,一列从阿逾陀到古吉拉特的火车,满载着印度教徒民族主义自愿者,途中不断与各车站的回教徒有所冲突。

当火车抵达以回教徒为主要人口的小区高德拉(Godhra)时,印度教徒仍对回教徒刁难与做出凶暴的手势。

当印度教徒的乘客拒绝对回教徒小贩支付服务费时,双方开始互相投掷石块,冲突逐渐升高,回教暴民还对火车投出火球加以攻击,造成58名印度教徒死亡,死者多为妇女与孩童(人权观察,〈我们未授权去救援〉,2002年4月)。

在古吉拉特事件之后,印度教徒小区的反应强烈,迅速造成数以百计的回教徒死亡,以及更多的内地回教徒移居(人权观察,2002年4月)。

国内与国际的人权组织开始对国家与政府在面对地区冲突时的怠惰展开严苛的调查。

新德里(NewDeli)的国家人权委员会(NationalHumanRightsCommission;

NHRC)在对古吉拉特发生的悲剧所提报告指出:

“古吉拉特惨剧发生于2002年2月27日,而暴力冲突竟持续数周之久,国家在保护古吉拉特人民在宪法上的权利彻底失败。

”(国家人权委员会,《古吉拉特的最后命令》,2002年5月31日)。

行动者、组织与议题

联合家庭(SanghParivar):

“联合家庭”是代表有权力的印度教国家主义组织家庭的集体总称。

在联合家庭中最有影响力的团体,包括“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RashtriyaSwyamsevakSangh,RSS)、“世界印度教徒会议”(VishwaHinduParishad,VHP)、BajrangDal(VHP的年轻组织)、“印度人民党”(BharatiyaJanataParty,BJP)。

这些组织是因其“印度教性”(Hinduness;

Hindutva)所结合的,此意识型态强调印度教文明对印度文化的重要性,与印度应成为一个印度教国家。

在一个大多数人口是印度教徒的国家,联合家庭要求印度教徒应牢记与尊敬他们的文化与历史。

而反对党阵营与人权团体则声称,印度教主义导致印度教徒与少数团体间的暴力冲突。

联合家庭身在阿逾陀神庙冲突事件的最前线,认为神庙的建筑是印度教徒的骄傲,并有其必要性。

由于长期执政的国会反对党普遍被认为是腐败贪污的,联合家庭的崛起被视为国家主义在政治与意识型态的结合(HaniffaAziz,2003)。

藉由忽视印度世袭制度为其意识型态的一部份,它摒弃了长久以来分裂印度教徒的议题(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2003年11月9日)。

当所有印度教徒的社会经济阶级统合后,也造成其它少数宗教的信徒处于特别弱势的地位。

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RashtriyaSwyamsevakSangh,RSS-国家的服务性社团):

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是印度最重要的社会服务组织,全国约有30万个分会(Tamminen,印度教复兴主义,2003年11月3日)。

作为最大之一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为联合家庭组织提供财务与选举方面的赞助服务。

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在1925年成立,主要的宗旨为成立印度教徒国家,并认为当初的独立运动并未建立起印度教文化的国家。

世界印度教徒会议(VishwaHinduParishad,VHP):

世界印度教徒会议是一个民粹主义者的印度教徒组织,其寻求全世界印度教徒的团结,以保护印度教文化免于外界的影响与威胁。

世界印度教徒会议成立于1964年,与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合作密切。

世界印度教徒会议的主要宗旨在于团结与强化印度教徒的社会,并藉由“国家主流”的人权保护,驱离外部怀有敌意的力量,最后会变得“所向无敌”(世界印度教徒会议,《议程与宗旨》,2003年11月3日)。

世界印度教徒会议是印度教徒国家的强烈支持者,反对今日世俗的印度国。

当邻近国家受到外国侵略者压迫时,世界印度教徒会议声称印度教徒是被压迫的国家,为外国侵略者所包围,特别是威胁到印度教文明的回教徒。

世界印度教徒会议以引起宗教紧张和暴力知名,1992年其支持者成功地领导摧毁在阿逾陀的巴布里清真寺(英国广播公司新闻,〈时间线:

阿逾陀危机〉,2002年2月27日)。

在古吉拉特的一万八千个村落中,世界印度教徒会议拥有五千个办公室(世界印度教徒会议,2003年11月3日)。

根据报导,许多参与“二月-三月大屠杀”激进份子领导人,主要来自世界印度教徒会议与BajrangDal(世界印度教徒会议的一个年轻分支)的活跃分子。

警方的《首要信息报告」(FIR,FirstInformationReports)谴责世界印度教徒会议在古吉拉特事件后,领导反抗回教徒在阿穆达巴进行的冲突活动。

(英国国家广播新闻,〈印度教激进教徒」,2002年3月6日)。

在古吉拉特火车爆炸案之后,世界印度教徒会议隔天展开“罢工”(bandh)以抗议攻击事件。

在这段期间,世界印度教徒会议成员散发小册子,呼吁印度教徒在社会与经济上对回教徒进行杯葛,以逼迫古吉拉特的回教徒迁离(〈2002年古吉拉特大屠杀:

全国报导〉,2002年4月10日)。

在古吉拉特的组织领导人也承认,于二月廿八日早上收集选举人注册名单,以提供滋事者有关回教徒的家庭与商业的详细资料(〈2002年古吉拉特大屠杀:

世界印度教徒会议的干部以使用三叉刺刀的武器知名,许多目击者指出,在致命的暴动中,这也是他们所使用最显著的武器之一(〈2002年古吉拉特大屠杀:

世界印度教徒会议会长AshokSinghal认为“高德拉之后的事件”,在提升全国印度教徒意识,以及“清空”回教徒地区方面,是个“成功的经验”(印度快报,2002年9月3日)。

这类声明显示其领导群明确的反回教徒政策。

印度人民党(BharatiyaJanataParty,BJP-印度人民党):

印度人民党代表联合家庭的政治羽翼,其政策跟随着联合家庭的印度教主义意识型态。

目前,印度人民党领导一个控制印度国会的国家民主联盟(NationalDemocraticAlliance)的联合政府。

1998年,印度人民党结束国会党的单一控制,并得到政府的控制权。

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与世界印度教徒会议的成员,共同替印度人民党建立一个必须依赖投票结果的庞大游说网络与投票基础,而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与世界印度教徒会议的权力亦由此而来。

身为国家民主联盟联合政府的领导者,印度人民党必须限制印度教主义的议题,此举偶有造成世界印度教徒会议的挫折感。

然而,在古吉拉特的印度人民党却能藉由安插更多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与世界印度教徒会议的成员,或赞同联合家庭理想的人,得以与印度教主义关系更加密切。

一个绝佳的例子是行政首长NarendraModi,他在二月暴动之后成为一个重要角色。

Modi宣称已尽力控制暴力活动,其对于古吉拉特事件余波的处理方式,却受世界印度教徒会议的赞美(英国广播公司新闻,〈印度教徒鹰派〉,2002年3月6日)。

NarendraModi藉由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与联合家庭的合作,开启他的个人事业。

在1980年代中期,印度教复兴运动组织领导派遣Modi在古吉拉特加入印度人民党。

当印度人民党在1990年后期逐渐形成势力时,Modi也在古吉拉特政府获得重要职务。

身为古吉拉特省的行政首长,Modi在二-三月暴动的处理方式,引发许多国内与国际的批评。

他与印度人民党对于古吉拉特罢工事件的支持,提供世界印度教徒会议有全国性活动的完全自由,允许印度教暴徒大量地动员集结(人权观察,〈我们未授权去救援〉,2002年4月)。

Modi辩护已采取所有阻止暴力的必要行动,而印度教徒对抗回教徒的强烈反应只是在“古吉拉特人民在激怒下,所表现出不可思议地节制”反应(人权观察,〈我们未授权去救援〉,2002年4月)。

依据国家人权委员会所言,印度人民党领导的国家政府,在二-三月暴动中未对公民提供保护。

在受到国内与国际上对古吉拉特事件的批评后,印度人民党已经采取强制的行动去防止大规模的突发性暴动。

身为政府的执政党,他们有权力分配必要的资源,以消除在各宗教小区间潜在的火花。

古吉拉特的印度教徒与回教徒:

与印度全国人口统计资料相似,在古吉拉特省的印度教徒为多数人口,回教徒占仅总人口的10%不到。

在联合家庭所主导的政府中也占少数,回教徒社团在政府中缺乏真正的代表性。

虽然回教徒并非完全无罪,但他们也遭到多数者的欺压。

在古吉拉特事件之后几周,回教徒遭受印度教徒对其家园、事业、信仰场所的有系统性的攻击。

根据非官方统计,至少有2,000人死于暴动后的余波,大多数为当地的回教徒,而超过十万人以上的回教徒居住于非政府组织的难民营中(KamalMitra对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的证词,2002年6月10日)。

目前,伐窦达拉(Vadodara)城中,回教徒与印度教徒以悬挂旗帜来区隔邻里领地,以防止暴力冲突的发生,并且明确地建立小区的安全区(印度快报,2002年10月2日)。

许多从阿穆达巴外围地区来的回教徒,在二月下旬发生残酷的屠杀事件之后,都十分害怕回到原来居住的家。

而接二连三的社区暴力冲突,已经造成回教徒小区贫民化的情况,他们弃置原先与印度教徒比居的财产,与其它回教徒大量群居以确保安全(人权观察,〈我们未授权去救援〉,2002年4月)。

安置与规模

从安置来看,AshutoshVarshney(〈远东经济评论-香港:

2002年3月21日〉,165卷11项,26页)认为,印度教徒与回教徒发生暴动有两个原因:

潜在的与近期发生的原因。

潜在的原因部分与对历史的了解相关。

从1920年代起,印度教民族主义分子—这些相信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国家,并主张回教徒基本上对印度并不忠诚。

有些人也相信,从第八世纪至第十八世纪所谓的回教时期的历史,是印度教徒的蒙羞时期,当时回教统治者粗暴地攻击印度教文化的栋梁,尤其是宗教的信仰中心。

有些印度教徒也认为,回教徒天性好战,而以优势强权的方式是改变他们行为的唯一方法。

这种论点的代表性典型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分子的意识型态,许多统治着古吉拉特的人也持此等论点。

印度与巴基斯坦间的复杂的关系,也恶化印度的回教小区所需面对的多重困难。

世界印度教徒会议与其它联合家庭的组织,多半描绘回教徒对抗印度教徒的暴力来自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活动,因此印度教徒暴力抵抗回教徒是针对社群紧张的自然反应。

这种反巴基斯坦的雄辩,有效地造成印度教徒视回教徒为恐怖份子或颠覆分子的恐惧。

印度教徒小区与回教徒小区互相恐惧对方,并造成对立状态之两极化。

从规模来看,这些小区主义者的论点之一为“两国论”,即大型的回教徒政治组织组成一个独立于印度的国家,可在同样的宗教信仰中加以认同(BrandonLindsey,〈古吉拉特省,印度:

2003集体大屠杀的预兆幽灵〉)。

这是从巴基斯坦分裂主义运动者开始,并成为企图朝向基本教义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

当印度与巴基斯坦分裂时,却发现到区域间的差异性极大,例如:

从印度教徒与回教徒在极端紧张与恐惧状态下,到另一个极端(远离边境的情况),但印度教徒与回教徒的关系鲜少变化

AshutoshVarshney提到最近出现的两个重要的事实(〈远东经济评论-香港:

2002年3月21日〉,165卷11章,28页):

(1)个体的回教徒不会造成威胁;

(2)回教徒经济服务的贡献。

就如其它地区一样,地区的经济生活依赖的是固定且必须履行的责任。

他们对印度的贡献,不只是在经济上,连在文学、科学、专业与教育生活上均十分卓著。

目前,问题在于这些关系要如何加以构想?

首要的背景因素,是原先回教徒对于印度的侵略,当时许多印度教徒自愿或非自愿地改变信仰而信奉回教,与印度的大部分领土长期为回教徒统治者军队所统治有关。

无论如何,回教徒如外来者般在印度国土中生活,就像是从前的英国人一样,因语言与文化而与印度教徒分离。

事实上,回教徒的统治者从印度教徒的手中也学到并得到许多。

印度的新小区主义者是在政治上重建印度的抗争时崛起,这原是集中关心于国家的合法性、国家资源的分配、社会的权力与正义(DavidLudden,1996),并与意识型态、组织创新、大规模动员、国家遗产的再诠释、忠诚转移与政治利益与权力的竞争有关。

他更进一步说明:

事实上此等努力和许多在地区、宗教与政治不同的层面相关,规模广大,并具有其黑暗面。

古吉拉特省暴力冲突之潮起潮落

一般的威胁与许多不同的骚动有关,多半是因地区认同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种政治的建构,因此集体的暴力行为不是一群有百年宿仇的疯狂群众的行为,而是一种有计划的政治行为,一种用来改变族群一般性认知的政治动员工具(PatriciaA.Gossman,1999)。

两大说明:

第一:

藉由故事的角色。

国家主义者是基于对国家的爱,也常是牺牲小我的爱,如班纳迪克.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1983/1991,141)所坚持的。

但这种爱国者之爱有着一种深层的黑暗面,其根植于对“他者”的恐惧与仇恨,而常常以牺牲的方式表现。

和安德森所言不同的是PeterVanDeerVeer(1996)的说法-若没有这种经常性压抑与表现黑暗面的“非正常性”(anomalies),国家主义者是无法被了解的。

如我们所知,历史是现代国家的大叙述。

在世界的殖民与被殖民区域,主要是种从压迫中被解放的故事。

这些黑暗的恐怖与血腥的故事,通常解释为是为了朝向解放或“事件”的必要步骤而被纪录下来,不然就可能会被遗忘。

然而印度国家主义者的官方故事,也是在教育中所教导的,是人民从外国统治到解放的进程,因此是爱国者之大爱的故事。

但是其副线则是回教徒与印度教徒间分隔、仇恨与暴力冲突的故事。

而这些所谓的“小区性”事件、插曲,也不能干扰到常态的、解放国家自由的出现的主题。

他们必须对解放国家的出现提供意义,这并非由于他们被压迫的记忆已消失,但他们记忆中有关团结的、合理的、解放国家的记忆却破碎不堪(AmritaBasu等,1995)。

这些记忆最后以稍微引起政治与经济火花的方式出现。

历史显示政治的动机通常经由此等暴力冲突之浪潮加以形成。

而这些可憎的叙述也由特殊团体加以架构,藉由植入这类反常事务至民众的心中,并持续地更新提醒以造成紧张状态。

 

第二:

经由历史。

为何国家在分隔前后会出现小区暴力冲突?

英国政府方面清楚声明其理由:

“分离与统治”。

马拉达巴(Moradabad)的地区指挥官Lt.ColonelCoke在1822年写道:

“我们应全力支持现存不同宗教与种族的分离状态,而不是去混合他们(SuchetaMahajan,2000)。

分离治理应是印度政府的根本原则。

”他更进一步说明:

“我不能闭上眼睛说这个种族(回教徒)基本上对我们有敌意,因此我们的真实政策是去调解印度教徒。

”LordCanning也提出相同的观点:

“…当我们要以极少数的英国人来统治1.5亿人口时,最好是让其分治(在宗教与国家情感已是如此时),并鼓励他们尽可能尊重我们的权力,并对我们的动机毫不怀疑。

”SirHenryCotton(〈印度的问题〉,1905)在有关1905年孟加拉国分裂写道:

“在历史上,这是第一次藉由行政省分的分离,而在回教徒与印度教徒间建立宗教宿仇。

此等原则也是首次在官方圈中被宣布:

分离与统治。

回教徒在各种情况下受到官方的善待。

”LordMinto对Morley写道:

“我认为印度的阶级制度与宗教差异,特别是在回教徒与印度教徒的两大族群上,已显示出弱点,在下一个世代中,在政治目标不同的情况下,阶级制度与宗教分离消失的可能性大增。

现今的印度建国于1858年,小区的暴力冲突是其国家构成的一部份。

(SirHenryCotton,1905)。

英国利用这个政策以系统和形式化的方式,制度化社群的暴力冲突,其内容包括结合机构和法律中的小区代表、1909年MorleyMinto改革、小区投票权,与在所有国家组织与行政单位的小区代表,激起宗教上的野蛮仇恨。

他们让小区与阶级制度基础投票表决银行。

印度政府在1935年的行为,针对分离活动更进一步鼓动小区的暴力冲突(J.Nehru,1946)。

这类殖民者的分离与统治的政策,除了弱化反殖民势力的团结外,还有其它的目标,即声东击西。

分离弱化了他们的团结与反对英国的活动,而小区暴力活动所分散的注意力,也成为此等政策的构成部分。

由英国人所组织的小区暴力冲突,也提供他们更进一步镇压人民的借口,并声称造成印度人民问题的是宗教问题而非殖民统治,还谴责殖民统治下所造成的牺牲者和其宗教,并说英国的政策是公平的,是以达到“所有宗教小区正义”的世俗政策为主。

这种由国家制度化的小区暴力冲,往往弱化人民的团结与反对势力,也用来当做进一步攻击并转向其注意力的借口。

英国殖民者已在苏格兰、爱尔兰与韦尔斯完美化这个作法。

他们使用宗教作为分离人民与建立其管辖的工具。

此等小区的组织与国家结构的本质,并未因1947年的权力移转而有所改变,而权力移转本身也造成小区间的大屠杀。

新的统治圈继续着同样的国家与政策,而这也适用于边境两侧。

印度与巴基斯坦继续着同样的组织法律与政策,造成更多人民间在宗教、语言、阶级制度、国籍上等的分离与暴力冲突。

1947至2002年,在“世俗与社会主义的印度(SecularandSocialistIndia)”中,无数的小区暴力冲突情节相继上演着,也屠杀了数千条人命。

在“回教的巴基斯坦共和国(IslamicRepublicofPakistan)”也有数千的孟加拉国人、辛宜斯人(Sindhis)、巴拉奇斯人(Balochis)、阿曼迪亚人(Ahmadiyas)、辛亚人(Shias)等被屠杀。

殖民权力所创造的仇恨浪潮,也为政治利益所利用维持、系统化与合理化。

此浪潮多在选举期间引起,并于政治里程被取代时退潮。

为何今日小区的暴力冲突由统治圈与国家所组织?

今日谁从分离与统治政策中得利?

谁想继续分离政策?

目的为何?

今日的转向政策为何?

这些问题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叙述,也能帮助我们了解暴力冲突的潮起潮落,以及阿穆达巴的都市面向与其它古吉拉特省的城市。

注:

本文中之批注为译者注。

参考书目:

1.Ambedkar,B.R.,《国会议员与甘地,对不可碰触的孟买做了什么?

Thacker&

Co》.1925。

2.AmnestyInternational,《印度:

中止古吉拉特省的暴力冲突」,2002年10月16日。

3.Anderson,Benedict,《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修正版,伦敦与纽约:

Verso,1991。

4.Banu,Zenab.,《小区主义者的政治:

后印度独立小区暴动的政治与历史分析,以古吉拉特省为例-若加斯坦(Rajasthan)暴动》,《孟买,印度:

民众的波卡山(Prakashan)》,1989。

5.BasuAmrita与KohliAtul编著:

小区冲突与印度媒体在麻省Amherst学院研讨会的报导。

1995。

6.英国广播公司,〈评析:

为何古吉拉特省如此暴力?

〉,2002年9月25日。

http:

//news.bbc.co.uk/2/hi/world/south_asia/1856049.stm,2003年10月30日参访。

7.英国广播公司,〈古吉拉特省的回教徒处于恐怖中〉,2002年5月9日。

//news.bbc.co.uk/2/hi/world/south_asia/1977246.stm,2003年10月30日参访。

8.英国广播公司,〈印度教激进教徒领导古吉拉特省暴动〉,2002年3月6日。

//news.bbc.co.uk/2/hi/world/south_asia/1857414.stm,2003年11月5日参访。

9.英国广播公司,〈印度军队阻止古吉拉特省暴动〉,2002年9月26日。

//news.bbc.co.uk/2/hi/world/south_asia/2282400.stm,2003年10月25日参访。

10.英国广播公司,〈时间线:

阿逾陀危机〉,2002年2月27日。

//news.bbc.co.uk/2/hi/world/south_asia/1844930.stm,2003年10月30日参访。

11.英国广播公司,〈英国对古吉拉特省统治者的责难〉,2002年4月25日。

//news.bbc.co.uk/2/hi/world/south_asia/1951471.stm,2003年11月3日参访。

12.2001年印度人口普查,〈临时人口统计:

古吉拉特省」

13.Chenoy,Dr.KamalMitra,Shukla,S.P.,Subramanian,K.S.与Vanaik,Achin,〈2002年古吉拉特省大屠杀:

对国民的报导〉,2002年4月10日http:

//www.mnet.fr/aiindex/GujCarnage.html,2003年10月30日参访。

14.Cotton,SirHenry,《印度问题演讲」。

伦敦,国家自由政策委员会,第一版,1905。

15.DavidLudden,《国家竞争:

印度的宗教、小区与民主政治」,企鹅书屋,1996。

16.Desai,Darshan,印度快报,〈导致分裂之因〉,人权观点,2002年3月3日。

〈我们未授权去救援:

古吉拉特省小区暴力冲突的国家参与及共谋〉,14卷,2002年4月。

//ww.w.hrw.org/reports/2002/india,2003年10月30日参访。

17.Engineer,A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