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网络教育西方文化讲义第九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41449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大网络教育西方文化讲义第九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南大网络教育西方文化讲义第九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南大网络教育西方文化讲义第九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南大网络教育西方文化讲义第九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南大网络教育西方文化讲义第九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大网络教育西方文化讲义第九讲.docx

《南大网络教育西方文化讲义第九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大网络教育西方文化讲义第九讲.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大网络教育西方文化讲义第九讲.docx

南大网络教育西方文化讲义第九讲

第九讲:

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冲突

1.科学革命与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个重大变革发生在物理学领域。

从19世纪80年代起,西方以物理学为首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进展。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贝克雷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居里夫妇发现了镭。

1898年.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原来一直认为是实心体的原子结构中发现了第一个可分的成分——电子。

接着,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

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它含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带正电的原子核,而带负电的电子就像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一样,沿着轨道绕这个原子核运行。

卢瑟福建构的这一原子模型被人们称作是“自德谟克利特以来在物质观念方而最伟大的变化”。

1912年,索迪又在研究铀和钍的放射性衰变时.发现了使古代炼金术士梦想得以实现的现实依据,即一种元素可能存在化学性质相同,原子量略有不同的同位素。

因此,在自然衰变或人为作用下,一种物质会变成另一种物质。

这一发现成为后来核裂变理论的基础。

而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Planck)通过热辐射研究提出的量子能原理,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能量和时空的认识。

能量和质量不再像19世纪守恒定律中所假设的那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相反,它只是同一概念的两个方面;而宇宙中也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任何运动都是相对的,时间流逝的快慢取决于运动中物体的速度。

西门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发电机

与物理学这些革命性的发现相并行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

自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了卓有成效.极富扩张性的生产制度之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为自由主义经济扫清政治障碍之后,西方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几乎所有今天人们赖以生活的东西都是那个时代发明并投入使用的。

1825年,英国开通第一条商业运营铁路,到1869年美国建成横贯大陆的铁路,俄国1901年建成西伯利亚铁路,西方各国铁路公里数达到一百万以上。

1859年美国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州大规模开采石油。

1876年贝尔在费城的世界广场展示电话机。

1878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

1901年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获得成功。

1903年莱特兄弟经过改良,驾驶飞机做了历时59秒距离260公尺的飞行,16年后伦敦与巴黎之间开辟民航航线。

1908年合成树脂,即塑料投人生产,取代石头、木材、金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工业原料。

同年10月,亨利·福特的“T”型汽车进入市场。

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新机械、新技术的发明,这些最终直接影响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

以往那种以小规模个人经营为主,劳动产品就地分配的生产形式消失了,取而代之以现代方式的大量生产大量分配。

人们借助便利的通讯设施、快捷的交通运输.建立起了统一的市场。

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大型零售业的出现——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从1880年起,“食品杂货商”、“肉贩”,就不再单是指一个小零售商.而是指那些有上百家分店的全国性商号。

而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包括那些收入不多的人也有购买商品的能力,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开始出现。

自此,纵容物质欲望,鼓励今天“买吧”、明天“扔吧”的大众消费经济诞生了。

社会生产的增长也促进了对教育的需求,识字不再是少数人的事。

1870年,英国通过“福斯特教育法案”,开始普及基础教育。

到1914年,整个欧洲都已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

不仅如此,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也开始发生变化。

很久以来,以英国“公学”、法国中学为代表的西方教育,一直是以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和哲学、历史、地理为主,就连最讲究实际的普鲁士,古典文科高中的学生也比理科高中和职业高中多三倍。

众所周知,近代科学在西方是的业余科学家,而不是专业科学家创立的,这些人多半都是所谓爱好“自然科学”的牧师,或者有着同样爱好的有钱、有地位的人。

18世纪,虽然出于战争需要、法国和德国曾创办了几所军事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矿业专科院校,但是整个19世纪,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在大学里的发展一直十分缓慢,直到l899年,这些技术类院校才提高到大学的地位。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教育一直是非功利性的。

由于受教育需要花钱,而非赚钱,因此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学校除了训练学术方面的人才外,主要是为年轻的绅土们日后进人他那个阶层的社交圈做淮备。

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教台向实用主义转型。

1862年,美回通过了“莫利尔法案”,此项法案规定:

联邦政府每位国会议员.可分得3万英亩的公用土地或等值期票,用以在各自所在的州资助建立一所主要从事农业和工业实用技术教育的学院。

接着,1904年受益于“赠地基金”的威斯康辛大学校长C.范海斯提出了“威斯康辛思想”.即所谓学校的基本任务是: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人;教育要面向产业,直接为社会和经济服务。

由此,就业训练成了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职能。

人们不再是为了获取知识,培养风度仪表,而是抱着获得某种谋生手段的希望进入学校的大门。

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增加了人们的这种信念。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在著名的“人力资本”研究中很有说服力地证明:

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他的工资收入水平成正比。

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劳动生产效率就越高,相应的收入也就越多。

商业经济的扩张,不仅改变了包括教育在内的西方国家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夺取和开发殖民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把19世纪最后一个阶段1875—1914称为“帝国的年代”。

这40年欧洲本土处于一个相对平静期,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殖民征伐和殖民统治而进行的。

到了1900年,除了美洲,因为“门罗主义”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从而确认只有美国有权在西半球对任何地方进行干预.欧洲国家已经控制了全球4/5的土地。

其中,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占据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南部以及非洲的大部分;法国在西非和东南亚建立了殖民统治;俄国在亚洲北部稳步扩张;而美国不仅把边境向西伸展至太平详,还夺取了处于衰落中的西班牙的海外领土——菲律宾、古巴、波多黎各。

就连历史上的东方大国——中国也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外来侵略。

虽然由于西方各国对彼此野心的疑忌,中国保持了领土的完整和名义上的独立,但却被划割成一块块“势力范围”。

香港成为英国的直接管辖区,澳门归属葡萄牙,俄国占领了不冻港旅顺,日本强迫中国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并割让台湾。

对于20世纪初的欧洲人来说,世界就如同一个庞大的原料市场,为其新兴的工业文明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

马来西亚等同于锡和橡胶,南非是钻石、金矿,智利是铜,巴西是咖啡,印度是香料、茶叶,乌拉圭是肉类,古巴则是糖和雪茄。

西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这种殖民侵略,不仅表现为对殖民地国家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掠夺,使其最终丧失经济的自主独立,沦为“国际分工”的一个环节,而且还表现在文化侵略上。

西方各国在藉着高性能的炸药、机枪和蒸汽运输实施它有系统的征伐兼并时,还抱着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要把西方统治的文明传播到整个世界。

拿中国来说,18世纪欧洲诚然会认为中国是一个奇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但任何一个聪明人都不会把中国看成是在哪方面都不如欧洲文明的“落后国家”。

但现在.不管是中国、印度、阿拉伯这些业已进人复杂的都市化社会的国家,还是太平洋群岛上仍处于石器时代的土著部落,对西方人来说,这之间的差别已经无足轻重,他们都是需要教化的民族,都得任由载着商品、士兵以及各种思想的西方船舶摆布。

英国诗人及儿童文学家吉卜林曾写了一首诗献给美国,主题就是所谓“白种人的负担”。

但是,一方面西方的经济文明,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征服自然和其他民族的能力,在技术革命带来的财富和权力中,人们的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和扩张。

现在人们非但能够声明信仰进步,而且能够以统计数据来衡量进步。

1851年,英国伦敦首次举办万国博览会,历时5个多月,吸引了大约600万人。

此后.短短20年里,巴黎、维也纳、费城、哥本哈根、布鲁塞尔……欧洲各国接连不断地举办了将近15次世界级博览会。

建设超高层、超大型建筑的迫切要求迅速扩展开来,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芝加哥的摩天大楼(图)、埃及的大水坝……

正如法国学者罗兰·巴特所说,这些由钢铁、水泥、玻璃构成的庞然大物,与其说有多少重要的实际用途,不如说是具有一种表达人类幻想的神话象征意义。

1912年,号称“不沉之舟”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首航遭遇冰山沉没。

在纪念诗歌《合二而一》里,托马斯·哈代写道;“亦孤独的大海上,人类的虚荣深不可测……”

正当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为工业文明的辉煌成果而骄傲时.另一方面.一些更敏锐,更自主的西方人却感到了怀疑和幻灭。

1918年,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施本格勒出了一本书,题名《西方的没落》。

书中施本格勒提出,一个社会的文明就像世界万物一样,具有固定的生命周期:

青年、壮年、衰老以及死亡。

而两方已经度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进人了反省和物质享受阶段,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原有风格的丧失;表现在精神上是怀疑主义和无神论流行;表现在道德上是对金钱的崇拜:

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一百年或两百年后,西方必将元可挽回地没落。

文明的发展最终是否会如施本格勒所说,还有待验证,但施本格勒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和结论,却并不是完全没有来由的。

2.西方列强的冲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890到1907年期间、由于在全球争夺贸易机会和领土,欧洲国家相互间变得愈来愈猜疑起来。

这种国际关系普遍不安全状况导致了使伸斯麦缔造的结盟体系崩溃并对德国形成威胁的外交改组的产生。

德国仍然得到奥地利的支持.但失去了俄国和意大利的友谊.而英国放弃了其孤立与俄国和法国订立了协约。

这种均势的变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结果、它促使德国人相信,他们受到了敌人的四面包围、因而他们必须竭尽一切力量维持奥匈的忠诚。

这场外交革命的第一个更要成果是俄国、法国和英国三国协约的形成。

德国的威廉二世对俄国在巴尔干的野心疑虑重重。

1890年啤斯麦去职后拒不与其续签再保险条约。

两国关系的逐渐冷淡导致俄国主动与法国发展政治关系。

1894年两国签订的秘密军事条约规定.如果一方遭受德国,或者在德国支持下的奥地利或意大利的进攻、另一方将予以援助。

俄法两国结盟以后法国与英国又签订协约。

在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中,英国人与法国人在殖民地和贸易问题上,例如在苏丹,经常陷入争吵之中。

然而,到1904年,由于担心德国、法国消除与英国的分歧,在该年签订了协约。

这不是一个正式的联盟,而是—项友好协议,包括苦干问题。

形成三国协约的最后一步是1907年英俄达成相互谅解。

这也不是一个正式的联盟,但是两国在亚洲能够协调它们的野心则暗示了万一发生战争时他们成为盟友的愿望。

这样。

到l907年.欧洲列强分别加入了两大敌对的集团,即包括德国、意大利和奥匈的三国同盟与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的三国协约。

然而,新的两大集团内部不无矛盾。

意大利和奥地利虽然结成了联盟,但在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领土安排上矛盾尖锐、尤其在的里雅斯特、奥地利人控制着该城市,而意大利人则宣称它是意大利未收复的领土。

意大利人还觊觎着非洲部分地区。

1890年代,在“复兴运动”的英雄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担任首相期间,他们企图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保护国,但1898年在阿杜瓦惨遭灾难性失败,这时意大利人又打起北非的的黎波里的主意、他们相信,如果他们支持其对手法国对摩洛哥的要求、比对付土耳其的反对而攫取它要容易得多。

协约国内部的紧张关系同样显而易见,英国就把俄国控制达达尼尔海峡愈益强烈的决心视为对其通向东方的供应线的威胁。

国际关系普遍脆弱的状况确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它不是惟一的原因。

1960年代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希尔和其他学者发动一场辩论,他们坚持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德国追求实力的内部动因、在于它以欧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而强迫进行的扩张。

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德皇所说的“显著的地位”,而是竭力使其他任何人仅仅充当配角;持该看法的学科撰文反驳所有国家必须分担责任的观点、他们将德国商业的迅速扩张、它的煤钢工业与造船业和海运业的突出发展作为其意图的表现。

德国资本家投资于柏林至巴格达铁路的修筑,该铁路是“向东推进”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德国人发动了一场扩大海军的声势浩大的运动、这使工业资本家特别兴高采烈,他们将从新舰的建造中大获其利、他们被排斥于以贵族为基础的陆军的儿辈们控制看海军军官团。

海军建设伴之以刺耳而有效的宣传攻势,这场宣传战大概是史无前例的,由海军大臣阿尔弗雷德·梯尔匹茨海军上将所导演,得到整个“海军协会”的共鸣,该组织竭力鼓吹德国要与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

其他学者认为、德国心安理得地准备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这一说法忽视了以下事实:

许多德国工业家不希望战争,因为他们在俄国和法国的经济部门均有大量投资。

这些学者进一步争辩道,仅仅从德国方面看待战争爆发问题是错误的。

例如、他们坚持认为,英国与俄国和法国接近反映了它自己的帝国主义政策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对德国咄咄逼人的野心的反应。

的确,军国主义精神超出了德国的边界,因为所有主要欧洲国家都在逐步部署其大规模的“战争机器”。

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这两个对奥匈帝国构成真正威胁的国家各拥有40万人以上的军队,1913年俄国实施扩军50万的计划,使军队总数超过200万人.与德国军队的规模大致相等。

—个接着一个国家步德国的后尘建立了总参谋部.按照一位历史学家的说法,这一机构是“十九世纪最大的军事发明”。

为了处理大规模军队的供给和部署问题、政府不得不建立一套高级计划人员和专业军事参谋人员班子、他们愈益引起向其汇报的文职政治家们的注意。

总参谋部特别繁忙.需处理征兵、动员、铺设战略铁路线等、所有这些复杂的技术习题需要高水平的专家。

对大规模军队的依赖促使人们重视国家的出生率、公共健康和文化水准。

法国对其1870年后出生率的下降感到惊恐,因为这预示着它将一支世界级现代化军队送上战场的能力在降低。

如果说出生率反映的足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远景的话,那么应征年龄内公民的物质福利则是—个迫切需要关心的问题、它促进了保健和住房的改革。

布尔战争后英国的一份“身体健康恶化”报告表明、在如曼彻斯持这样的工业城市中、l.l万名志愿者中有多达八千人因不适合服役而不能人伍,这使军事和文职计划人员均深感不安。

当然、采用愈来愈复杂的武器需要人们掌握技术细节,随之军士和应征者不能阅读和计算就不能发挥作用。

新的军队必须是有文化的军队。

把战争当作治病良方的思想助长了欧洲军国主义的盛行。

法国历史学家欧内斯特·勒南为证明武装冲突的正义性把它说成是进步的某种条件,是“防止一个国家昏睡过去的针剂”。

中产阶级公民渴望证明自己像贵族一样为爱国而敢作敢为,也随大流吵吵嚷嚷,将办公室变成了宣泄民族热情的所在,犹如乡村的庄园。

人们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谈到“正义”战争问题。

英国政治家戴维·劳合·乔治把1912年反土单其人的巴尔干联盟的形成赞之为扩大了自由的疆界。

民族主义也助长了军国主义情绪。

二十世纪伊始,塞尔维亚开始将其控制范围扩大到据说在种族和文化上与它自己的公民相类似的所有民族。

这些民族中有一些居住在当时仍为土耳其省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另一些包括居住在奥匈帝国南部的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

1908年奥地利悍然割取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后,塞尔维亚的活动完全针对着哈布斯堡帝国。

它所采取的宣传形式是挑起奥地利斯拉夫人的不满、以期拉拢他们,使他们所居住的领土与塞尔维亚合并。

结果是一系列针对奥匈二元帝国的安宁与完整的危险的密谋。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在其许多活动中得到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帮助和煽动。

泛斯拉夫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居住在东欧的所有斯拉夫人属于同一文化的民族.因此它争辩道、作为最强大的斯拉夫国家,俄国应成为巴尔干较小的巴尔干民族的庇护者。

泛斯拉夫主义不仅是一些强烈的民族主义者所希望的思想感情,而且是俄国政府官方政策的一部分。

并可进一步解释俄国在塞尔维亚和奥地利的每一次争吵中为什么都采取咄咄逼人的立场。

国内不安宁、外交不稳定、国际性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导致1905年到1913年之间一系列危机的产生。

这些原因不是国家间仇恨的征兆,但是每一个都种下猜疑和怨恨的种子,使得战争愈益可能了。

在某些情况下敌对之所以能避免,是因为—方一时太弱而不能进行抵抗。

结果是一种耻辱感、一种不满的郁结.它几乎注定在将来要爆发。

在摩洛哥争端问题上产生了两次危机,德国和法国都想控制摩洛哥。

1905年和1911年两强已到了战争的边缘。

每一次争端都得到解决,但一如既往留下的是猜疑。

除了摩洛哥问题上的两次冲突外,在近东也爆发了两次危机。

统一次是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两个土属省份波斯尼亚和黑寒哥维那被交由奥地利进行行政控制、尽管实际主权仍属于奥斯曼帝国。

塞尔维亚也希望得到这片领土,它们会使塞尔维亚王国的领土增加一倍,并伸展至遥远的亚得里亚海。

如上听述,1908年10月奥地利完全违反柏林条约.悍然割取这两省。

塞尔维亚人怒火中烧、向俄国求援,沙俄政府以战争相威胁、直到柏林向圣彼得堡发出措辞强烈的照会、表明其支持奥地利的强硬立场,由于俄国尚未从对日战争“完全恢复并且为国内麻烦所困扰,俄国的干涉推迟了但不是放弃。

沙皇政府决心不再受此耻辱。

巴尔干战争导致东欧国家间更为强烈的仇恨,1912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门的内哥罗和希腊在俄国的鼓动之下结成巴尔干联盟,旨在征服土属马其顿省。

1912年10月战争开始、不到两个月土耳其人的抵抗瓦解。

接着出现了分割战利品的问题、在战前秘密条约中,除了相当一部分马其顿领土,塞尔维亚还应得到阿尔巴尼亚。

但是由于担心总是让塞尔维亚的实力得到增强、现在奥地利对和会进行干涉并使阿尔巴尼亚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

对于塞尔维亚人来说、这是不堪忍受的,在他们看来,他们向西扩张的道路似乎必然处处要受到哈布斯堡政府的阻碍。

从这时起、塞尔维亚和毗邻的波斯尼亚省的反奥宣传变得空前愤怒不已。

1914年6月28日,一位塞尔维亚的同情者刺杀了奥地利大公弗朗西斯·斐迪南,该事件导致了冲突的发生。

随后展开的四年战争不可估量地改变了西方世界。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或以后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不是战争本身的结果,而是如前所述在战前年代那些压力和力量所起作用的结果,当时如日中天的欧洲实力受到该实力所释放出来并被证明它所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中首场总体性的战争。

它从1914年8月4日英德宣战算起,至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签署停战协定止,历时4年又3个月。

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共15亿人口约占当时世界人口2/3卷入了战争。

战争行动中心在欧洲大陆,波及亚洲、非洲和大西洋、北海、地中海以至太平洋等广大海域。

双方动员参战军队共6540多万人,死亡2100多万人。

物质财产损失3300多亿美元,其中各交战国的战费共达1863亿美元,相当于自拿破仑战争到1914年的100多年全球所有战争开支总和的10倍。

战争的规模、力度、烈度和影响的深度,都是历史迄此所没有的。

它标志着人类战争历史运动进入到一个无限化总体战争的时代。

由于战争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各主要交战国的军队都走向组织大型化、编制合成化、机动摩托化。

陆军发展成包括步、骑后来则为坦克、炮、工程和通信诸兵种合成的作战兵团。

战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促使交战国把一切科技发明广泛迅速用于作战。

1889年美国召开泛美会议,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击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及菲律宾群岛,接着合并了夏威夷群岛。

1903年美国夺取了巴拿马运河区。

在远东,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

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双方经过谈判,于1908年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

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T.W.威尔逊上台。

威尔逊以“新自由”作为号召进行改革,降低关税,建立联邦储备银行制度,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征收累进所得税。

该时期美国在对外政策上,对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进行了武装干涉。

1915年德军在西线的伊珀尔战线对英法联军施放180吨致死性氯气毒剂,致使1.5万人中毒伤亡,成为现代大规模化学战的开端。

此后,英、法、俄、奥和美国都相继大量使用毒气化学武器。

如果说实施毒气化学战是德国人率先的话,那么英法则在发明和使用坦克上走在前面。

1916年英国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翌年英军在康布雷战役投入470多辆坦克作战获得成功。

此后,坦克装甲兵迅速发展,仅英法即生产了近万辆坦克。

在一次大战中,飞机迅速发展成为包括侦察、战斗、轰炸等多种作战方式的航空兵。

1918年4月英国率先成立与陆、海军平行的空军,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军种。

1906年英国建造第一艘“无畏”级战列舰1.8万吨,装甲厚度11英寸、装备10门12英寸火炮,随后列强争相以这种巨炮大舰的决战为海上战争基本样式。

但这种主力舰队的决战只出现了一次,即1916年5月的日德兰海战,而且未决出胜负。

相反,被视为次要辅助舰种的潜艇,却发挥了重大作用。

1915年春,德国开始以潜艇大规模袭击商船,从此潜艇发展成为海军的一个新兵种,潜艇战形成为一种新的作战样式。

此外,大战末期英国率先建成航空母舰,不过这一新的兵种和作战样式,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发展起来。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已使人类战争,从平面发展为包括空中和海底的立体战争,从单纯由军队在前方作战发展为没有严格的前、后方之分的全面战争;在人们面前展示了无限化总体战争时代的主要特点。

这是人类战争历史运动前所没有的高峰,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签署凡尔赛和约

 

3.佛洛伊德心理学与人的再发现: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839年)是奥地利籍犹太医生,他在维也纳度过了他的大部分成年生活。

从许多方面看,弗洛伊德都是启蒙运动之子。

如同那些启蒙思想家一样,他将文明和理智视为一体,将科学视为通往知识之路。

但是与启蒙思想家不同的是,弗洛伊德注重非理性内驱力的巨大力量和作用。

尼采赞美非理性思想,以诗人的气度对待非理性,而弗洛伊德却发现了非理性的潜在危险,力求以科学方法理解它,并希望对它加以控制,以符合文明的发展。

弗洛伊德与尼采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贬低理性,而是始终全力拯救和维护对理性的尊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并非理智,其行为主要受到意识之外所潜在的强大内在力量的支配,是这些本能的内驱力而不是理性的力量构成了心理的很大部分。

弗洛伊德的伟大成就在于以科学家的方法和气质探索了潜意识世界。

他所注意的不仅是人的外在行动,而且是导致人类行为的内部心理状态。

弗洛伊德力求理解精神疾病——思维、感觉和行为的紊乱,这种紊乱影响着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日常行为。

精神病表现为多种类型,包括歇斯底里、焦虑、忧郁等。

弗洛伊德认为,要了解精神疾病,必须透过患者的症状去发现那些潜意识因素,一般是性问题,它们才是患者不幸的根源。

他认为,打开潜意识的钥匙是释梦。

弗洛伊德说,“伊德”是本能的潜意识所在,需要不断地被满足。

伊德不能承受紧张,要求性释放,要求结束痛苦,停止饥饿感。

当伊德的欲望能量得不到释放时,人们就变得沮丧、愤怒、悲伤。

伊德的满足是我们最大的快乐,但是,完全地满足伊德的本能需要则对文明生活有害。

弗洛伊德指出,人类的本能性质所具有的残酷内驱力和文明的需要之间有着可怕的冲突。

弗洛伊德说,文明要求放弃本能上的满足,要求控制动物本能,这是他在《文明及其不满》(1930年)一书中阐述的论点。

在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的思想毫无疑问地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大悲剧的影响,但其主要观点却可追溯到他的早期著作中。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在性欲的满足中得到最大快乐,但是,无节制的性欲使创造艺术和理性生活所需要的心理能量枯竭。

于是,社会通过家庭、牧师、教师、警察等把各种规定和限制强加于我们的动物本性之上。

这是极其痛苦的,人们陷入悲剧性的束缚之中。

社会需要否定对本能的完全满足,从而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