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0430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托鲁克被馅饼砸中了!

托鲁克十分诚恳地拒绝了矿业公司的请求。

他说:

“这是祖先留下的产业,我不想转让,真的抱歉,先生们。

几天后,不甘心的矿业公司又派人来了,这回安置费提高到了2000万美元。

可是,托鲁克依然摇头。

这回,加宁特群岛的居民们不乐意了。

有人撇着嘴,开始说风凉话:

“托鲁克这家伙,奇货可居!

当然要狠狠地敲矿业公司一笔。

第三回,矿业公司的一位执行副总登门,并把安置费提高到了1亿美金。

这几乎是天价!

托鲁克仍然摇头。

他认真地说:

“这不是钱的问题。

我自小就生活在这里,我舍不得离开。

再说,这么一个天堂般迷人的岛屿,如果变成了机器轰鸣、渣土碎石遍地的矿场,那简直是对上帝的亵渎!

第二年春天,矿业公司老总来了,这回安置费提高到了8亿美元。

老总拿着拟好的合同,脸上透着企盼:

“这已经是我们公司所能开出的最高价了。

托鲁克先生,希望您能认真的考虑一下,只要您签了这个合同,您立刻就能跻身世界顶级大富豪的行列。

托鲁克接过合同,轻轻一扬手,那纸合同就如一只洁白的海鸥,随着浩荡的海风,翩翩然,落入激荡的海涛之中。

老总先是惊诧,接着是满脸的钦佩,他拉着托鲁克的手,由衷感慨:

“不爱钱的人我确实见过,但是像您这样不爱钱的,我还真没见过。

我实在无法想象,你有着怎样宽广又怎样沉静的胸怀。

”托鲁克笑了:

“谢谢,先生。

我早就说过,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我实在舍不得这个岛,这么多年了,我真的习惯了。

老总又是沮丧又是感动地离开了籁哥岛,在归去的途中,他想起了很多很多,关于人生,关于名利,关于成败,他有了许多崭新的认识。

回首望去,夕阳下的籁哥岛,唯美得如同一幅中世纪的油画。

事后,托鲁克是这样说的:

“很多人过多依赖金钱。

那是因为,只有金钱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灵。

可是,如果碧海、蓝天与白鸥已经让一个人的内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那么,还要那么多钱来做什么呢?

(选自2012年第1期《微型小说选刊》)

 

16.请指出小说第4段中划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4分)

答:

17.得知籁哥岛有一个巨大的青玉矿之后,各方反应如何?

请作简要概括。

(6分)

18.有人说小说到“唯美得如同一幅中世纪的油画”就可煞尾,有人则说最后一段话应该保留。

你赞成哪种说法?

请简要说说理由。

(7分)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通过托鲁克不肯把籁哥岛转让给加拿大矿业公司去开采青玉矿一事的叙写,引发读者对人生、金钱、名利等的思考,发人深省。

B.托鲁克说:

”这话表明托鲁克不愿以500万美金的低价轻易放弃祖先的产业。

C.加拿大矿业公司先后四次与托鲁克交涉,不断提高其安置费,意味着籁哥岛的青玉矿的确有着巨大的开采价值。

D.看到托鲁克把合同扔到大海里,老总由“惊诧”到“钦佩”再到“感慨”,这一系列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了托鲁克不慕名利的品格和宽广沉静的胸怀。

E.小说的标题“8亿美元抛入大海”既有吸引读者眼球的震撼力,又能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暗示小说的主题,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参考答案:

16、(4分)

(1)表现籁哥岛天堂般的美丽景致,与开头对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的加特宁群岛的介绍相呼应。

(2)为下文写托鲁克不愿意转让籁哥岛做铺垫。

(每点2分,共四分)

17、(6分)

(1)加特宁群岛的居民兴奋异常,纷纷前来祝贺,表现出羡慕的心情;

(2)加拿大矿业公司以优厚的回馈希望托鲁克转让籁哥岛,以便开采价值三百亿美元的青玉矿。

(3)托鲁克在金钱面前表现出惊人的淡定态度,依然“在这天堂般的景致里”,一家人过着安宁而幸福的生活。

(每点2分,共6分)

18、(7分)观点一:

小说到“唯美得如同一幅中世纪的油画”就可煞尾。

(1分)

(1)该小说以记叙描写为主,最后一段以却议论揭示主题,显得生硬刻意;

(2)前面的故事已经将托鲁克热爱自然、淡泊名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大可不必再用议论的文字来画蛇添足;

(3)托鲁克自己现身说法的处理反而有损人物形象,显得做作不自然;

(4)用加拿大矿业公司老总的心理感受作结,显得真切动人,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5)用唯美的景物描写作结,更增添了小说的美感,有利于深化主题。

(任意答对3点即可)

观点二:

小说最后一段话应该保留。

(1分)

(1)托鲁克的这段话能进一步揭示他一再拒绝签订转让合同的真正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

(2)与小说前面对于主人公托鲁克的诸多描写相呼应,使人物性格更加得以统一,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3)能借以讽喻世人,告诫人们不要过于看重金钱与名利,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言之成理即可)

19、(4分)B、D 

B“不愿以500万美金的低价轻易放弃祖先的产业”错,由文中“我早就说过,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我实在舍不得这个岛,这么多年了,我真的习惯了。

”可知;

D“直接表现”错,应该是“间接表现”,以老总的反应进行侧面烘托。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父与子

[新加坡]尤金

①维拉蒂玛是智利西岸一个精致玲珑的滨海小城。

②在维拉蒂玛一个周末的傍晚,我到闻名遐迩的中央广场去逛。

广场中央,人群麇集。

挤进去看,啊,有两个人,正热热闹闹地在跳舞呢!

老的约莫四十来岁,少的七八岁,外貌酷似,一看便知道是父子。

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是他们身上的装备和独特的表演方式。

③两个人,都背着鼓:

老的背大鼓,少的背小鼓。

在鼓上面,装置了一对钹。

钹上系了细细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就绑在足踝上。

随着双足的一张一合,钹也发出了有节奏的声响。

④父子两人,拿着鼓槌,灵活地把双手反扣到背后,击鼓。

然后,足动、钹声响;

鼓声与钹声,在一片喧哗的热闹里,寻求和谐的统一。

⑤鼓越击越快,钹愈碰愈响,父子两人也越跳越起劲。

他们同样穿着黑色紧身衣裤,裤上缀着闪闪发亮的星状物。

只见他们双足跳跃、原地旋转、跪地屈行、单足飞转,动作变幻不定而舞步轻俏如风。

当他们忘我地舞动着时,裤子上的星状物也忘我地绽放出灿烂的晶光,闪闪烁烁,明明灭灭,好似飞绕一地的萤火虫。

⑥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当他们出动了十八般武艺跳出了各种高难度的舞步时,他们背着的巨鼓大钹非但没有形成任何的障碍,反而奇妙地与他们融合成一个美丽的整体。

更叫人拍案叫绝的是,手舞足蹈时,鼓声和钹声,依然配合得天衣无缝,丝毫不显凌乱。

⑦正当众人看得如痴如醉时,天地间,蓦然爆出了一个“寂静”的声音——父子两人,戏剧性地放出了一个“休止符”——鼓声、钹声、动作、舞步,全都戛然而止。

⑧这时,我才突然惊觉广场已被如絮细雨薄薄地笼罩了。

⑨父子两人,各自从地上拿起一顶帽子,反扣过来,当做是钱钵,向围着他们那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走去。

然而,这一道看起来坚固结实的人墙,居然在顷刻间“土崩瓦解”——那两顶用来讨钱的帽子,好似“爱滋病”的病毒,快速地把众人驱散了。

帽子里零零丁丁地躺着的那几个孤独无依的小钱币,在骤来的寒气里可怜兮兮地紧紧相挨。

⑩父与子,地对看了一眼,好似得着了默契,一起把帽子放在地上,又鼓钹齐响地大跳特跳起来。

⑾豆大的雨点掉落在他们脸上,他们地咧着嘴,笑着、舞着,快速地旋转着的身子,在如珠的雨帘里,他们成了两团模糊的影子……

1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两个恰当的词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本第⑧和第⑾自然段中都写到了雨,请简要分析两处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为什么在第⑨自然段中安排了人墙在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一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全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这一对父与子的形象特点。

15.文中似乎看不到叙述者“我”的主观情感,请你在最后为叙述者“我”写一段体现主题的心理活动,不超过100字。

(5分)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19题。

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

①最近出版的《历史的“暗室”:

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

周海婴之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

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

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

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并且“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

②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

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

他曾说,“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

”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

鲁迅为之取名“海婴”,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

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

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

③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

许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

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纯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

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

“有一次,她和海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

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

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小孩子欢喜……但鲁迅并没有责备。

”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

④特殊的家庭背景,终使他待人处事如履薄冰。

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打桥牌,跳交谊舞。

他出于好奇,偶尔走过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他一直被公众期待“应该怎样怎样”,他的生活牢牢地“被‘人场’控制着”。

他有时候会冷不丁自嘲“我就是个道具”。

或者摄影本身是他心灵的梦游。

其实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

⑤周海婴说自己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照相。

“自儿时起我对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

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

我10岁便拿起相机记录人生。

”“1936年秋末,父亲过世。

母亲身体状况不好。

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议母亲去杭州休养。

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

很快,她看出我对相机的好奇,经不住我左缠右磨,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

这一年算是我摄影的开端。

”此后70年,周海婴热衷于是。

⑥但他对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总是半信半疑。

他一直没有自信将照片示于公众,也不能确认这是艺术。

陈丹青说他“斯文谦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气,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玩笑”,确是活画。

⑦隐在摄影作品背后的他,却是活泼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着对上海市民阶层的广大的亲切感。

在他的镜头里,可以看见上世纪50年代上海殷实人家的私家车库、坐在房顶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儿童、熟食小贩、修鞋修锁的匠人、街角游荡的乞丐以及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里打针的旗袍女孩。

他的视野中,有新式婚礼、点心铺子,有商人、淑女、缝纫的邻人、游黄浦江的活力青年。

1950年以后,他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与国家建设、社会风尚相关。

如,抖空竹的人、举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结实的健美明星、街头的宣传标语等。

他的人像摄影多风格沉郁。

他透露了自己:

机智而活泛的,敏锐的,对自己多少有些犹疑和不确定,但在自谦中也有明确和肯定。

⑧他拍摄的动因显然不只是技术原因,他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

又有谁的艺术动因是源于技术呢?

如同文学、建筑与舞蹈一样,它们的好处全在于对生命状态的自觉。

如果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时刻观照,那些艺术堆积就是负担或者垃圾。

⑨有人质疑这些照片的价值。

我们狂奔的路上,那路边的树又有什么价值呢?

对每一个疾驰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路边那些一晃而过的树。

平庸的树会成为被速度拉直的横线条,好的树会留下印记。

(摘编自2011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

1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很少正面描写周海婴成年之后的生活,而主要是透过他的摄影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揭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B.在周海婴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这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C.鲁迅先生有嗜书如命的脾气,但因为喜爱自己的儿子和对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对女工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喜而和海婴在阳台上撕书玩未加责备。

D.虽然鲁迅先生很爱儿子,但他去世时儿子周海婴很小,所以周海婴对伟大父亲的记忆都是从父亲的遗物和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得来的。

E.本文通过记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满心理负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学习摄影从而取得的突出成就。

17.文章题目中的“历史暗室”有什么含义?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

他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

19.从文章的内容和标题来看,全文重在写周海婴,而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却在评价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

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16、AC. 

B项“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理解不当;

D项不够全面;

E项“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刻苦学习摄影”等语不当。

17、 

①指周海婴早期摄影集,他用相机记录中国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生活;

②指他被父亲的伟大形象遮蔽的大半生,他是公众眼中伟大父亲的影子,是被人场“控制着”的道具,大半生都扮演着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公共角色;

③指他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和真实自我。

18、问题一:

①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

②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

③关注市民生活,多人像摄影;

④风格沉郁。

问题二:

①儿时起他就对照相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

②他关注市民生活,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

③摄影本身成了他心灵的梦游,他可以在摄影中表现真实的自我。

19、观点一:

有必要。

①画线部分用巧妙的比喻肯定了周海婴摄影集的价值,而摄影是周海婴真实自我得以表现的重要途径,写摄影集,就是在写周海婴。

②含蓄地表达了对周海婴自身价值的肯定,他大半生背负着家族荣誉的沉重负担,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规定之中,但他也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价值,他终于借助自己的摄影透露了自己,这与标题“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相吻合。

③画线部分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人们只关注周海婴头上笼罩着的炫目的荣光,而忽视了他作为个人真实的价值,而结尾告诉我们,不能用太过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好的树会留下印记”,美好的东西自有其价值。

此题为文本终点难点和主题探究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评价,并引导考生多角度解读人物,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推断文章的思想主题。

考生可以从“必要”或者“没必要”谈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标题、思想主题和人物特点具体分析,并能自圆其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是何楚人之多也 

(2)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3)汉军乃觉之 

(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A.

(1)

(2)意义相同(3)(4)意义也相同

B.

(1)

(2)意义相同(3)(4)意义不相同

C.

(1)

(2)意义不相同(3)(4)意义也不相同

D.

(1)

(2)意义不相同(3)(4)意义相同

C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

“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曰:

“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

“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

“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

“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

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

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

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司马光、苏轼尤敬重之。

轼,同之从表弟也。

……初举进士,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

元丰初,知湖州,明年,至陈州宛丘驿,忽留不行,沭浴衣冠,正坐而卒。

(节选自《宋史·

文同传》)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B.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C.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D.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官吏不包含在内。

B.太守,是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宋代撤郡设州没有“太守”这一官名,但习惯袭用旧称。

C.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

D.卒,指死亡,《礼记》载:

“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写“袜材当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B.苏文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传达出作者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C.苏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一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D.宋史记载文与可中进士后,先后知陵州、知洋州、知湖州,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其仕途不顺的深切同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4.C

5.A

6.D

7.

(1)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不断地涌进他家里,以致脚踩着脚。

(2)而我也记载了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从中看出与可和我之间的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就像这样。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进行判断。

文彦博是人名,“文彦博守成都”是指文彦博做成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