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9854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补阳还五汤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补阳还五汤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补阳还五汤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补阳还五汤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补阳还五汤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补阳还五汤Word下载.docx

《补阳还五汤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阳还五汤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补阳还五汤Word下载.docx

君药---紫苏子9克、下痰止咳、润肠通便;

苏叶散寒、苏梗宽胸理气;

臣药---半夏9克降逆和胃润燥祛痰、前胡6克宣肺降气、厚朴6克降气平喘宽胸除满、陈皮3克下气祛痰、

佐药---当归6克养血润燥温补下元、肉桂3克温补下元肾纳气、生姜两片宣肺

使药---甘草6克、大枣1个、调和诸药

【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

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功能】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

【主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方解】本方是治疗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剂。

紫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方中主药;

厚朴、前胡、陈皮下气祛痰,协助主药治疗上实,肉桂温肾纳气治疗下虚,均为辅药;

当归养血润燥,制约大队燥药伤阴的付作用,生姜宣肺,而应肺主宣降之性,为佐药;

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为使。

【辨证要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入肾,咳喘气急,痰稀白量多,呼多吸少,腰腿软弱,舌苔白滑或白腻。

【配伍特点】有补有行,有调有燥,治上顾下。

苏萝姜枣粥:

苏子10、萝卜适量、姜5片、枣5个

独活寄生汤

药物组成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君药---独活9g(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

蠲痹止痛)

臣药组---秦艽6g(祛风胜湿)

 佐药--防风6g除风湿、细辛6g散寒除湿、桂心6g温经通脉(温里祛寒,通利血脉)

臣药组---桑寄生6g(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佐药--牛膝6g活血化瘀引血下行、杜仲6g(益补肝肾、强壮筋骨)  

臣药组---人参6g(补气健脾,扶助正气)

  佐药--茯苓6g当归6g芍药6g熟地6g川芎6g(补养血气,扶助正气)

使药---甘草6g(调和诸药)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病症分析:

  风寒湿邪留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

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

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

  方解:

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

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

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

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

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

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

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方歌: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

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

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

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4.使用注意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

桑寄生杜仲鸡血藤各10克煮粥用于腰膝酸痛体倦乏力,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是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和甘草组合熬制而成,具有养血安神和清热除烦等之功效。

君药---酸枣仁60养血补肝,宁心安神;

臣药---茯苓60健脾利湿、知母60滋阴清热

佐药---川芎60调气疏肝

使药---甘草30清热和中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解:

本证由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

肝藏魂,内寄相火,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故出现虚烦不得眠、心悸;

虚阳上扰,故头目眩晕;

虚热迫津外泄,故夜间盗汗;

咽干口燥,脉细弦或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本方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

茯神宁心安神;

知母滋阴清热;

川芎调气疏肝;

生甘草清热和中。

现代应用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血不足,心神不安者。

加减法

  1.如果睡眠时惊醒,心悸梦多,舌淡,脉弦细者,可加入龙齿20人参10

  2.如果心烦躁较甚者,可加入川连6栀子8

  3.血虚甚者,应加入当归12龙眼肉10

  4.阴虚火旺甚者,应加入生地15麦冬10

  5.盗汗者,加入五味子8浮小麦12煅牡蛎20

酸枣仁、茯苓适量,生地10-15,大枣10个,玫瑰花3朵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源自《金匮要略》,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

《金匮·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指出: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

表现为有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

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

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

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君药---半夏一升(12g)

臣药---厚朴三两(9g)

佐药---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

使药---苏叶二两(6g)

1.《金鉴》:

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2.《金匮方歌括》:

方中半夏降逆气,厚朴解结气,茯苓消痰;

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

以紫苏之辛香,散其郁气。

郁散气行,而凝结焉有不化哉。

3.该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

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

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

方中半夏辛温人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

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

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

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1.梅核气:

张某,女,52岁、半年来咽部似有所塞,犹如梅核,如絮如膜。

咽不下,咯不出,腹部作胀,有气攻冲,大便秘结,得矢气则舒,苔薄腻,脉沉弦。

气机失畅,痰凝气滞,化痰导滞为主,半夏厚朴汤加枳实9g、姜竹茹9g、莱菔子9g、全瓜蒌12g、生甘草1.5g,2剂后咽部阻塞感消失,精神好转。

  2.胃脘痛:

谢某,男,21岁,脘痛牵引两胁,胸闷嗳气频频,纳谷乏味,口渗清涎,脉象弦滑,舌苔薄腻。

病起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胃失和降,拟半夏厚朴汤损益,姜半夏1钱半、制厚朴6分、云茯苓4钱、苏叶1钱半、大麦芽4钱、炒枳壳1钱半、新会皮1钱半、粉甘草8分。

服上方2剂后,脘痛大减,惟负重力屏气后又致胸闷且痛,原方加竹茹3钱,红枣4枚,2剂后愈。

3.眩晕:

徐某,男,46岁,头晕,目眩,耳鸣,作泛呕吐2天,视物旋转,头不能转侧,动则眩晕更甚,不思食,食入作泛呕吐。

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中医会诊,除上述症状外,观形体稍胖,闭目怕睁,时有干恶,苔白腻,舌质稍胖淡,脉弦滑。

拟下气消痰,降逆和胃,佐平肝熄风。

取半夏厚朴汤加减:

制半夏10g、川厚朴10g、云茯苓10g,老苏梗10g、珍珠母(先煎)30g、双钩藤(后入)15g、代赭石(先煎)15g、广皮5g、炒苍术10g、建泽泻10g,5剂。

服3剂后,自觉眩晕好转,能进些饮食,5剂毕,行动自如。

血府逐瘀汤

组成:

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要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

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

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

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

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

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

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本方主治胸部的瘀血证。

胸部属肝而包括上焦,肝司营血,性喜畅达,功能疏泄。

今血瘀胸中,肝失疏泄,故症见头痛、胸痛、失眠、心慌、呃逆等证。

治宜调肝逐瘀为法。

故本方除桔梗引药上引,牛膝引邪下行,甘草和中调药外,其余药物均入肝经。

如当归、生地、柴胡养血活血,清热疏肝,适用于血瘀热证;

桃仁、赤芍、红花逐瘀活血;

血不得气不活,气不得血不行,川芎为血分气药,枳壳擅长理气疏肝,二者合用,助本方理气活血,并有调理肝脾作用,诸药配伍,共成活血逐瘀,理气疏肝之剂。

方剂特点功效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

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

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

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

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

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金匮肾气丸

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附子和肉桂,金匮肾气丸主要成分有地黄、山药等八味中药,制作方法是取地黄108g山药27g山茱萸(酒炙)27g茯苓78g泻脾湿牡丹皮27g泻肝火泽泻27g泻肾相火,附子27和肉桂27,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

或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阴:

安静的、向下的、滋润的、凉润的阳:

阳刚的、向外的、温暖的善利阴者必阳中阴、善利阳者必阴中阳

左归丸补益剂-补阴纯清无实舌红少苔用

君药---大怀熟地(240克)

臣药---山药(炒,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120克)龟板胶(切碎,炒珠,120克)鹿角胶(敲碎,炒珠,120克阳中求阴)

佐使药---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菟丝子(制,120克)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阴虚火旺厉害纯清无实用,否则用六味地黄丸

【主治】真阴不足证。

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本方常用于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老年骨质疏松症、闭经、月经量少等属于肾阴不足,精髓亏虚者。

1.如果虚火上炎,则去鹿角胶,加入麦冬12克女贞子10克

2.如果肺热咳嗽,则加入百合18克桑白皮10克

3.如果夜晚骨蒸发热,则要加入地骨皮15克白薇10克

4.如果血虚,则加当归15克

5.如果气虚,则加人参12克

知柏清下焦热,黄连黄芩清上焦热

右归丸本方由10味药组成。

方中以附子、肉桂、鹿角胶为君药,温补肾阳,填精补髓。

臣以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

佐以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

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当归养血和血,助鹿角胶以补养精血。

诸药配合,共奏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之功 熟地黄240山药120山茱萸(酒炙)90枸杞子120菟丝子120鹿角胶120杜仲(盐炒)120肉桂60当归90附子(炮附片)60

1如果病人阳衰气虚,加人参12黄芪18②阳虚滑精,大便溏泻者,加补骨脂12覆盆子12③肾虚泄泻不止者,加肉豆蔻12五味子8④饮食减少或不易消化,或反胃、吞酸,加干姜9⑤阳痿者,加巴戟12肉苁蓉12胡桃仁15

半夏白术天麻汤

蔓荆子一钱。

君药---半夏9(燥湿痰、降逆止呕)、天麻9(祛风湿以豁痰);

臣药---白术9(健脾元以燥湿)

佐药---陈皮6(理气化痰和胃)、茯苓3(渗脾湿)

使药---甘草6(炙)、生姜二片(快膈散痰),大枣三个

《医略六书》:

脾气大亏,痰食滞逆,不能统运于中,故厥逆头痛眩晕不已焉。

苍术燥痰湿以强脾;

白术健脾元以燥湿;

人参扶元补气,黄耆补气固中,天麻法风湿以豁痰;

泽泻泻浊阴以却湿;

神曲消食积开胃,麦芽化湿和中;

茯芩渗脾湿;

半夏燥湿痰;

橘红利气和胃;

生姜快膈散痰;

黄柏清湿热,干姜温中气也,使气健脾强,则自能为胃行其津液,而痰厥自平,良远温服,俾痰化气行,则胃气融和而清阳上奉,头痛眩晕无不保矣。

此温凉并济,补泻兼施之剂,为气虚痰厥头痛眩晕之专方

【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苍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功用】健脾燥湿,化痰熄风。

【主治】痰饮上逆,痰多心悸,眩晕头痛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内生风痰之剂。

若痰因湿生,主要用白术燥湿化痰。

晕由于风,辅以天麻平熄内风。

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兼用半夏、茯苓、橘红、甘草补脾益气,化湿和中。

并引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点评】

1、本方是为风痰眩晕而设。

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证治要点。

对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导致眩晕,不宜服用。

2、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的患者,加泽泻、桂枝利湿化饮;

若肝阳偏亢的患者,加钩藤、代赭石潜阳熄风。

3、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属风痰而有上述证候的患者,均可随证加减服用本方。

总之,本方主要治疗由于水饮痰湿所致的头目眩晕证,并且收效较好,可谓良方。

另外,本方也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在原方燥湿化痰的基础上,加入健脾燥湿的白术,平肝熄风的天麻,而组成化痰熄风方剂。

交泰丸

生黄连15肉桂1.5研细每次服1.5-2.5克用淡盐水汤下。

口舌生疮、心肝火旺、脚怕冷、失眠

阴虚火旺者加生地、玄参

心阴虚为主者加麦冬、地黄、五味子

肾阴虚为主者加生地、山萸肉、淮山药

代茶饮方(口舌生疮、心肝火旺、脚怕冷):

黄连3鸡血藤5生地5

玉泉散

葛根天花粉麦冬生地黄糯米各15克,五味子甘草各5克。

肺肾阴虚、燥热津伤、症状以口喝许多,伴随腰膝酸软尿频等

目前在糖尿病人中广泛应用的消渴丸就是是以清代名医叶天士玉泉散及元代名医朱丹溪消渴方为基础方化裁而来的。

玉液汤

生山药30,生黄耆15,知母18,天花粉9,葛根4,生鸡内金6(捣细),五味子9。

【主治】气不布津,肾虚胃燥之消渴。

津液不布,胃燥耗津:

口渴引饮

  脾气亏虚肾失封藏,水精下流:

小便频数量多

  肾虚胃燥气虚胃燥津伤:

困倦气短,舌嫩红而干,脉虚细无力。

【方歌】玉液止渴效能彰,黄芪山药葛根将,鸡金知母天花粉,止渴升元意义长。

【方解】

  君:

山药、黄芪—补脾固肾,益气生津功,二药相配:

一则使脾气升,散精达肺,输布津夜以止渴,二则使肾气固,封藏精微以缩尿。

  臣:

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生津养液,润燥止渴。

  君臣相配,益气养阴,生津布津(气旺生津);

润燥止渴,固肾缩尿。

  佐:

葛根—清热生津止渴。

葛根与黄芪相配,升发脾胃清阳,输布津液而止渴。

  鸡内金—助脾健运,运化水谷精微,兼能缩尿。

“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

  五味子—固肾生津,不使津液下流。

  与山药相配,补肾固精生津之力增强。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

口渴尿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2.、临证加减:

  气虚甚,脉虚细者,加人参以补气生津;

  小便频数者,加山茱萸、菟丝子以固肾缩尿。

  烦热渴饮者,加石膏、麦冬以清热生津,润燥止渴。

  3、现代运用:

癌症放疗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小儿夏季热、尿崩症等属气阴两亏,中焦燥热者。

  4、本方具有降血糖作用。

  方义:

消渴一症,类似近世的“糖尿病”,有上、中、下三消之别。

张锡纯氏认为,上消者,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是心移热于肺或肺体本热之故,治宜人参白虎汤;

中消者,喜多饮食,犹觉善饥,是脾胃蕴热之咎,治宜调胃承气汤;

下消者,饮一溲一,是相火虚衰,肾关不固所致,治宜八味肾气丸。

四君子汤

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该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

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

水煎服)。

  【化裁】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

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

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附方】加陈皮为异功散、再加半夏为六君子汤、再加木香砂仁为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

  【附注】该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

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该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

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

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陆仲安治糖尿病组方:

黄芪120党参90白术18白芍9

山萸肉18川牛膝9半夏9茯苓9

炙甘草6泽泻9木瓜9生姜3片

防已黄芪汤(病在腠理)

本证系肺脾气虚,肺虚则卫外不固,而伤于风邪;

脾虚则水湿内停;

风夹水湿羁留肌肉经络所致。

卫外不固,则汗出恶风;

风湿郁滞肌腠、经脉,则身体重着;

气虚不能运湿,则小便不利或湿积为水,犯溢肌肤,则一身浮肿。

舌淡苔白、脉浮亦为正虚湿停,邪在肌表之象。

本证病机要点为肺脾气虚,风湿郁滞于肌肉关节经脉。

风湿在表,理当汗解,但卫气已虚,若强汗之,必重伤其表,反招风邪。

表虚当固,单纯固表,则病邪不去。

帮当益气与祛邪合法,即益气健脾,祛风行水。

方用防已苦泄辛散,祛风除湿,利水消肿。

黄芪补气健脾补肺,尤能固表行水。

二药相伍,补气祛湿利水,祛风散牙固表,共为君药。

白术补脾燥湿,既助黄芪补气固表,又助防已祛湿利水,为佐药。

【适应证候】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功效】益气除湿,利水消肿,补气健脾,祛风止痛。

  【主治】小便不利,气虚水肿,气短心悸,食少便清以及风水、湿痹。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心源性水肿,肾源性及血吸虫性水肿,高血压

用量:

汉防己12g黄芪15g白术9g甘草6g生姜3g大枣2枚

肾着汤(病在肌肉)

主 治:

(1)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2)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热痛,濇于小便,上为清涕。

  加 减:

有寒者加附子。

 归 经:

足少阴太阳药也 水饮属寒邪

  方 义:

(1)1.甘草─甘平和中而补土。

2.干姜─辛热以澡湿、温脾阳。

  

(2)此肾病而皆用脾药,益土正所以制水也。

   

  【组成】茯苓白术各120克干姜(炮)甘草各60克(炙)

五苓散(病在腑)

猪苓12去皮茯苓12泽泻20白术12桂枝8去皮

「淡味渗泄为阳。

」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

「咸味涌泄为阴。

」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

「益土所以制水。

」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故以肉桂辛热为使。

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真武汤(病在脏)

组成为: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白术60g茯苓90g生姜90g白芍90g。

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附子汤(病在骨髓)

【组成】附子二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参60茯苓90 白术120 白芍90 以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日三服。

【功能与主治】治房室忽中风,恶风多汗,汗出粘衣,口干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名曰内风。

寒湿外侵、骨节疼痛、恶寒四肢冷、体倦乏力。

方中重用炮附子温经壮阳;

人参补益元气;

茯苓、白术健脾化湿;

芍药和营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温经助阳,祛寒除湿之功。

益气驱水粥(怕冷怕风):

生黄芪15人参15白术10茯苓10白萝卜薏米适量

左金丸

出《丹溪心法》火方。

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上为末,水为丸,或蒸饼为丸。

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

6:

1

左金丸的功用是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肝火犯胃证。

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音,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方常用于胃炎、食道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者;

本方治证为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以及肝火犯胃所致。

方中重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佐以辛热之吴茱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