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的利率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9328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美国的利率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与美国的利率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与美国的利率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与美国的利率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与美国的利率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与美国的利率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与美国的利率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美国的利率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与美国的利率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公开市场委员会设定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后,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市场上货币的发行量,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率。

②贴现率

贴现率是指银行从美联储的贴现窗口借款对贷款所支付的利率。

当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这笔贷款时,银行体系就比没有这笔贷款时有了更多准备金。

通过改变贴现率,美联储可以改变货币供给。

贴现率高就阻碍银行向美联储借准备金。

因此,提高贴现率就减少了银行中的准备金量,这又减少了货币供给。

相反,低贴现率鼓励银行向美联储借款,这就增加了准备金量和货币供给。

③法定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

美联储也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来调节市场上的资金量,比如增加法定准备金之后,金融机构需要存更多资金在美联储作为准备金,这样就减少了它们可以对外贷款的资金,减少了货币供给,相反,减少法定准备金增加了货币供给。

美联储也很少使用这个工具,因为频繁变化储备金率会干扰银行的日常运营。

Ⅲ.美联储的职能

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主要有四个任务: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

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为金融机构、美国财政部,以及国外机构提供清算等金融服务

2.美国的商业银行

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要位置,商业银行以存款和贷款为主,70年代以来各主要商业银行为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生存能力,积极开展存贷款以外的业务。

Ⅰ.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Ⅱ.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

Ⅲ.银行的收费业务:

代理银行业,信托业务,投资服务,保险和其他金融类产品

3.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组织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互助储蓄银行、储蓄放款协会、投资信托基金、养老基金组织、金融公司等。

这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大约为商业银行的1倍,故对国内金融界及国民经济都具有重大影响。

(二)金融市场

1.贷款市场

完整贷款市场体系包括贷款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广义的贷款二级市场、信用风险转移市场。

2.股票市场

3.债券市场

债券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简单讲,债券就是借据。

它规定了贷款偿还的时间以及在贷款到期前定期支付的利息的比率

4.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经营一年以内短期资金融通的金融市场,包括联邦基金市场、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

5.期权市场

期权交易是特定时间内以约定价格购买特定商品的权利进行的交易,最常见的期权交易有外汇、指数、商品期权合约。

期权交易是一种权利的买卖。

买主买进的并不是实物,只是买一种权利。

6.共同基金市场

7.保险市场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约定合同,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给予切实赔偿的风险分散制度。

保险市场是买卖保险即双方签订保险合同的场所。

8.风险投资市场

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

2、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

1、货币市场

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短期融资券市场

2、债券市场

3、股票市场

4、保险市场

5、期货市场

6、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7、黄金市场

三、货币政策

(一)词语解释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是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规则制定下的政策——决策者事先宣布各种形式下的政策反应,届时这些政策自行实施。

相机抉择下的政策——当事件或环境发生变化时,决策者运用其判断,实施当时似乎合适的各种政策。

(二)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

1、正方: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

货币政策运用中的相机抉择有两个问题:

第一,相机抉择并没有限制权利的滥用。

举例:

政治家有时候是无知的。

政治家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相符,就会导致权利的滥用。

例如,有时候中央银行领导人被诱惑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大选的结果。

假设现任总统的选票取决于他或她再次参加竞选时的经济状况。

一个对现任总统有好感的中央银行领导人就会选择在大选之前实行扩张性政策,以刺激生产和就业,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引起的通货膨胀在大选之后才会表现出来。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央银行领导人与政治家结盟,相机抉择政策就会引起反映大选日程的经济波动。

经济学家称这种波动为政治性经济周期。

第二,相机抉择政策会由于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使通货膨胀高于合意的水平

由于知道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权衡取舍,中央银行领导人通常宣布他们的目标是零通货膨胀。

然而他们很少实现物价稳定,这也许是因为一旦公众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决策者就面临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他们只好放弃他们关于物价稳定的声明,以实现较低的失业。

这种声明和行动之间的不一致性称为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

由于决策者经常是前后不一致的,所以中央银行领导人宣布他们打算降低通货膨胀率时人们往往表示怀疑。

结果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总要高于货币政策决策者宣布的。

更高的通货膨胀预期又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这就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比不存在这种情况时更为不利。

还有很多例子能反映出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

比如为鼓励投资,政府宣称他不会征收资本利得税,但是,一旦工厂建成,政府为增加税收而违背承诺。

为了降低预期的通货膨胀,央行宣布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但是,面对居高不下的失业,央行受诱惑去降低利率。

所以,避免相机抉择这两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要中央银行服从于政策规则。

2、反方:

货币政策不应该根据规则制定,应该相机抉择。

虽然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可能有一些缺点,但他也有一个重要的优点:

灵活性。

很多时候不得不面对许多情况,而且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可以预见的。

政策规则的设计者不可能考虑到所有意外情况,并提前详细说明正确的政策反应。

更好的做法是任命优秀人才实施货币政策,并给他们自由以使尽可能做的最好。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是合意的,因为货币政策应该灵活得足以对总需求的大量减少或不利的供给冲击这类未预期到的事件做出反应,对变化着的经济环境做出反应时较为灵活。

此外,所谓的相机抉择问题主要是假想的。

例如,政治性经济周期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并不明显。

还有,而且中央银行的宣言是可信的,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也不会不存在。

最后,如果货币政策有规则指导,应该实施哪种类型的规则并不清楚。

因此在没有达成这种共识之前,社会除了让中央银行领导人相机抉择的实施他们认为合适的货币政策之外别无选择。

事实上,在世界各国的具体实践中,纯粹的单一规则和纯粹的相机抉择都不存在,更常见的情况是以规则为主相机抉择为辅的混合政策模式。

大多数国家采取长期政策遵循单一规则,而短期调整依靠相机抉择,规则和相机抉择相互补充的原则。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兴起是对此现象的最好证明:

盯住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以一种货币政策规则,且该规则结合了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两种模式的有点,因而是一种相机抉择型规则。

因此,所谓规则和相机抉择本无严格的优劣之分,只不过是不同经济环境条件下,货币当局拘役形式的两种方式而已。

(三)结论和思考

1、货币政策决策可以看做是货币中当局在规则与相机抉择之间进行权衡并据以行事的一种混合策略。

2、理想的货币政策“规则”应该既能解决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又能解决政策的灵活调整问题。

在实践中,货币当局应当奉行如下“规则”:

当经济运行较为平稳时,依照某种具体的货币政策规则行事;

当经济遭受较大冲击时,则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

四、利率如何被决定

(一)西方经济学的利率决定理论

1、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认为:

利率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

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

储蓄是对资金的供给,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利率就是资金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储蓄量越多,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

另一方面,利率越低,投资越大,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与储蓄的均衡。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在得到货币收入后,通常必须做出两种选择:

一是消费和储蓄之间的选择,称为“时间偏好的选择”;

二是储蓄形式的选择,称为“流动性偏好的选择”。

对于第一种选择,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递减函数,储蓄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也就是说,当收入增加时消费和储蓄也随之增加,但消费不如收入增加的多。

收入越多,消费所占的比例越小,而储蓄所占的比例越大;

相反,收入越少,消费所占的比例越大,而储蓄所占的比例越小。

对于第二种选择,凯恩斯认为人们不同程度地具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为此,当人们考虑、选择持有财富的形式时,大多倾向于选择货币,乐于多持有货币。

这可以理解为,对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有一定的偏好,即流动性偏好,又称灵活性偏好,表现为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的高低,是由保持货币所得到的效用与放弃货币所得到的利益两者之间的权衡所决定的。

在利率高的时候,流动性偏好降低,在利率低的时候,流动性偏好上升。

所以,利息不是“等待”的报酬,而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

3、罗伯特森的货币性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首倡者为英国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森。

罗伯特森认为,利率是可贷资金的价格,如同其他商品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一样,利率也由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可贷资金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可贷资金流量。

罗伯特森试图在一个明确定义的时间段内探讨可贷资金供给和需求的来源及数量的决定因素,他并不关心在某一个时点上的可贷资金存量的大小,因而是一种动态的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利率是使用借贷资金的代价,影响借贷资金供求水平的因素就是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

借贷资金的供给因此与利率成正函数关系,而借贷资金的需求则与利率成反函数关系,两者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

(二)我国的利率是如何被决定的

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市场化。

这是显而易见的,基准利率必须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且不仅反映实际市场供求状况,还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2)基础性。

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3)传递性。

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价格上。

从一般国际经验看,只有结构合理、信誉高、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的利率,才能作为基准利率。

在我国目前已经市场化的几种利率中,我们认为,国债利率(具体地讲是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最适合充当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中国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依据只能是货币政策目标。

当政策目标重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政策工具也应随之变化。

不同的利率水平体现不同的政策要求,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中国人民银行过热的需求;

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

而我国《商业银行法》第31条规定: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

因为如果实行自由利率,允许商业银行自行决定和任意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会导致以下恶果。

首先,若存款利率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存款利率,银行必然会采取提高存款利率的办法来吸收更多的存款,银行进一步就会从事高盈利,高风险的资产业务来弥补应提高存款利率带来的利息成本,这样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就很难保证了。

而商业银行以安全性为其经营原则。

其次,银行会擅自降低或变相降低存款利率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

五、利率市场化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由银行自己决定。

他最大的特征就是央行确定基准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交易利率。

(二)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

1、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

2、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

我国市场化改革从一开始就强调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尊重企业定价权。

在金融业,除个别政策性金融机构外,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都是按照企业来运行的,反映金融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其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

3、利率市场化也反映客户有选择权。

金融机构的客户既有居民,也有企业,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类型实体。

这些客户在竞争性市场中有选择权。

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会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4、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

宏观调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特征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顺畅、有效的传导机制,并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必要的影响。

(三)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

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

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

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

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12年6月,中国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1.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2.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加入WTO后,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外银行的现代管理水平和资金技术实力必然会对我国银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尽快实现国内金融业的转轨,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3.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赋予银行金融产品定价权,客观上为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又对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

6、通货膨胀与零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永远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

根据数量方程式:

M*V=P*Y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V较稳定,央行改变货币供应量M时,使得名义产出价值P*Y同比例变动;

而劳务产量Y由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决定,M的变动体现在物价水平P的变动上。

因此当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结果就是高通货膨胀率。

(二)对通货膨胀的错误理解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直接降低了生活水平。

但是,当物价上升时,尽管与劳务的购买者为他们所买的东西支付的多了,同时物品与劳务的卖者从他们所卖的东西中得到的也多了。

所以收入的膨胀和物价的膨胀是同步的。

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人们的真实收入,是由真实变量决定的,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可以得到的生产技术。

它并不受货币政策的影响。

生活水平总是取决于生产率,由于名义收入膨胀与物价膨胀总是同时发生,所以降低通货膨胀并不会使真实收入增加的更快。

通货膨胀确实会带来一些成本,如皮鞋成本,菜单成本,造成的混乱不方便,税收扭曲等等,但理性告诉我们,只有在高速通胀下这些问题才会出现,如果将通胀控制一个合理的低水平,并不会带来多少成本。

对于税收问题,可以通过改变税法扣除通胀对应的那部分税来解决。

相反,适度的低通货膨胀还会对老百姓带来一些好处。

在中国,多数人都需要贷款买房,略高一点的通货膨胀可以减少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负担,因为,债务的支付是固定的,而老百姓为支付债务所产生的收益随通货膨胀而上升。

在短期,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工人抵制名义工资的减少,通过物价水平上升来降低真实工资较为容易实现。

因此,通货膨胀使得根据劳动市场变动来调节真实工资更为容易。

(三)实现零通货膨胀的代价高昂

牺牲率是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它的一般估算5,即减少百分之一的通货膨胀要求放弃一年产量的百分之五左右,如此高昂的代价,人们未必会接受。

并且,当经济进入衰退时,所有收入并不是同比例减少。

相反,总收入减少集中在那些失去工作的人的身上。

他们往往是技术和经验最少的工人。

因此,减少通货膨胀的大部分成本要由承受能力最差的人来承担。

根据菲尔普斯曲线,当各个经济降低通货膨胀率时,都要经历一个高失业和低产量的时期。

如果置失业与低产于不顾,盲目地单单追求将通胀降为零,大量失业者可能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会对国民经济造成重要影响。

这将与实现零通胀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反通货膨胀在经济中引起的衰退,会使得所有行业的企业大幅减少对新工厂和新设备的支出,在衰退过去之后资本存量的减少也会使得生产率,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到原本能够达到的水平之下。

支持将零通胀作为调控目标的人认为,降低通胀导致高失业和低产量,但这种反通胀所引起的衰退仅仅是暂时的。

一旦人们明白了决策者的目标是零通胀,那么通胀的预期就会下降,这会改善菲利普斯曲线的权衡取舍。

但是,对于政府,尤其中国政府而言,它颁布的承诺,未必会得到人民的认可;

只有民众完全信任政府的政策以及执行力,通货膨胀预期才会降低。

即使政府能够颁布可信的政策,如果民众是非理性的,那么通胀预期也不会减低,衰退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

央行调控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内容。

在经济发展中,货币政策要同时满足四项目标的要求,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低度的通胀没有带来太大的成本,并且可以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没有必要非要实现零通胀。

七.互联网经济下中国金融该走向何方

(一)互联网经济

1.互联网经济的概念

互联网经济是机遇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在当今发展阶段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和网络游戏四大类型。

互联网经济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

2.互联网经济的表现形式

互联网经济中增速最快的行业是网上支付,近年来交易额规模年增速达100%。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2010年6月份发布的资料,第三方支付在《非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出台之前,企业数量就已经达到320家。

截至2012年,已经101家企业获取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牌照。

互联网经济在融资创新主要以互联网借贷平台发展为代表。

广义的互联网借贷平台主要有B2B、B2C、P2P三种模式。

B2B市场规模2011年达到了140亿元左右。

我国P2P借贷平台2012年已注册成立110家,2012年全年成交量21.1万笔,成交额104.13亿元,潜在规模超过了500亿元。

3.互联网经济的作用/影响

总的来说互联网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有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是互联网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方面,互联网对传统的经济模式和产业,起到了革新改造的作用。

先说第一个方面互联网创造了信息的经济运行模式。

创造了新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

经济活动的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交易。

交易发生过程中,需要交易场所,存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

互联网则打破了传统的交易模式,比如在2003年的“非典”肆虐时期,人们为了防止被感染都在家里出门了,但是正好当时有处于萌芽阶段的电子商务,人们随之将交易尝试转移到互联网上,足不出户便可完成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