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9064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

例题安排

例1

轴对称的特征

例2

画轴对称图形

例3

旋转的特征

例4

把一个图形旋转90度

主题图

编排思想:

Ø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图形的变换。

从古至今,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从图案本身观察其数学特征。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例1

  编排意图:

复习轴对称图形有关知识。

分别观察松树和小草,再整体认识轴对称。

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

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轴对称的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教学。

注意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抓住“相等、垂直”特征,在知识、语言等方面勿拔高要求。

编排意图

在已经掌握画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基础上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提示学生思考画的步骤和方法。

让学生独立画。

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

先画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的画法。

教师归纳总结画法。

做一做

教材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

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空间想像,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

如果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编写意图:

复习旋转有关知识。

线段的旋转:

从指针的变换方向、长度和角度,三个方面把握线段旋转变换的特征。

图形的旋转:

从点、线段、图形的角度观察风车:

对应点与原点O连线组成的角有没有变化,对应点与原点连线的长度有没有变化。

从而使学生对旋转变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教学建议

抓住“旋转方向、长度、角度”三个特征,在知识、语言等方面勿拔高要求。

编写意图:

把一个图形旋转90度。

从三角形的旋转方向、边的长度和角度三个方面,思考如何把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

把图形的旋转分解为顶点与点O连线的旋转,先把OA旋转90度;

再把OB旋转90度,连结AB便可。

可让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归纳总结方法:

抓住“旋转方向、长度、角度”三个特征,把图形的旋转分解为线段的旋转(只须顶点与点O的连线),在知识、语言等方面勿拔高要求。

1.根据旋转变换的性质判断,进一步体会旋转的特征。

2.利用旋转设计图案。

体会利用旋转变换进行设计图案带来的美感。

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结合主题图中的图案,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设计图案带来的美感,数学的价值。

利用图形变换设计图案。

可再准备一些漂亮的图案,包括多种变换的图案。

让学生分析、交流变换的性质和应用。

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

体现开放性和弹性。

教师小结时对科学性问题要纠正,同时以表扬为主。

练习一

第1题,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美丽的图案。

作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

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

第2题,教科书呈现了几个剪好的图案,让学生判断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再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

这个活动比“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成轴对称”所要求的想象、猜测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更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得以锻炼,空间观念会得到发展。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调整题目的设计,反过来,让学生根据剪法,选择剪出的结果。

学生根据每一种剪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半棵小芽”这个图案连续做轴对称变换,得出结果,再与上面剪出的图案对照。

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剪一剪,再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第3题,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

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4题,可仿照第6页“做一做”第2题进行教学。

但有一点不同,在本题中没有给出各个图形的旋转中心,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所设计图案的需要自己确定。

第5题,可仿照第4页的做一做和第2题进行教学。

第6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另一类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

这些图形绕它们的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还与原来图形重合。

这里不必让学生了解“旋转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图形的这一特征就可以了。

设计镶嵌图案

编写意图:

在四年级学习了图形的密铺(镶嵌)基础上,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设计图案带来的美感,数学的价值。

利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分析交流丰富多彩的镶嵌图案,不管运用了什么变换,其本质都可归结为把镶嵌图案内的基本几何图形进行再分割。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

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

例如,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A´

,都垂直于同一直线l,且被直线l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

直线l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和A´

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A、A´

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图形。

”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

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我们不要求学生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像书上的学生那样直观描述就可以了,使学生知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再如,旋转的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使任意一对对应点A、A´

与平面上一个定点

距离相等,∠AOA´

等于指定的有向角α,而

和自身对应,则这样的变换叫做关于点O的旋转。

定点

叫做旋转中心,定角α叫做旋转角,相同的指定方向叫做旋转方向。

”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

,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这样说,只要学生能概括出“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

像“旋转中心”“旋转角”这些名词也不必要求学生掌握。

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这部分知识虽然不要求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变换的特征,但也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避免学生在操作和画图时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三方面的调整:

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

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

÷

表示

能被

整除,

整除。

现在:

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

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

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

×

=

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最大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

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

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

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

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

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单元分三小节: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

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

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教材的变化: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从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认识长方体

例1、例2

教材先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例1,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展示了小组同学对长方体的物品观察操作、填表交流、讨论总结,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特征的学习过程。

这里只是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

例2,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

展示了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探索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实物。

(2)教师适当引导。

如在观察长方体的面时,可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

在观察每个面的形状时,可提问:

“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面?

”做长方体框架时,可启发:

要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细木条要满足什么条件?

认识正方体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进行,教师整理后,利用集合图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练习五

第4题,是一个长方体框架直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

如,各组棱相互平行;

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以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第9*题,答案是:

A→C,D→I,E→F。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材加强了独立探索、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确定不同的面的面积怎样算,教材中没有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想出计算方法。

※无需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在第34、35页的“做一做”里加以说明。

练习六

第2题,判断哪些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可以给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如,让学生先确定一个面做下底面,写上“下”,然后想像折叠的过程,折叠一面确定出它是哪面,就在此面标上相应的文字,如确定是右面,就在此面标上“右”。

最后如果能不重不漏的在六个面上分别标上“上”、“下”“前”“后”“左”“右”,那么这个展示图就能折成正方体,否则就不能。

其中只有第4个图不能折成正方体。

如果想像判断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这些展开图,再剪下来,动手折一折。

第9题,是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问题。

注意提示学生:

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第10*题,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分成两个正方体,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和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什么变化。

通过比较,学生会了解到:

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2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大于原来的长方体。

第11*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没有涂到颜色的小正方体只有中间层的中间的1个;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共有6个,即大正方体6个面上最中间的小正方体;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12个;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比较好找,就是大正方体8个角上的小正方体,共有8个。

(1)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通过学生更熟悉、更直观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和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生动形象地为学生感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2)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体积单位的教学,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出体积单位。

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体积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

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教材通过学生更熟悉、更直观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体积单位

通过提出问题“怎样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启发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出:

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接着教材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给出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让学生观察相应的教具和模型,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表象。

在“做一做”中,教材安排了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练习。

认识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各种图形的体积是多少,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为下面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做准备。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材先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再通过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来的。

教材先提出“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长方体切成小正方体,它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体是不能切割的,由此想到长方形的面积有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也应该有计算公式,由此调动起学生实验、探究的动机和愿望。

教材让学生用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