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8148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9).双名法:

为种的命名方法,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组成。

前面为该动物的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

后一个字为其种名,用形容词或名词,第一字母不需大写;

在学名之后还可加上定名人的姓氏。

10).完全卵裂:

整个卵细胞均进行分裂,发生于少黄卵,如果卵黄均匀,则进行完全均等卵裂,如海胆;

如果卵黄分布不均匀,则进行完全不等卵裂。

1).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动物的组织归纳起来可分为四大类型:

分别为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3).写出四种主要细胞器:

核糖体、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

4).五界分类系统是指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5).自然分类系统按照生物之间的异同程度亲属关系的远近,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个等级或分类阶元。

1).胚胎的发育过程不包括(D)

A受精B囊胚C原肠胚D芽胚

2).自然分类系统按照生物之间的异同程度亲属关系的远近可分为(C)个等级单元。

A5B6C7D8

4.简述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及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2)细胞质基质,其体积约占细胞质的一半。

细胞质基质并不是均一的溶胶结构,其中还含有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结构。

(3)细胞核,是细胞最重要的细胞器,核包含有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染色体。

(4)主要细胞器:

a.核糖体,为椭球形的粒状小体,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是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b.质网,粗面质网表面附有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

光面质网表面没有核糖体,参与脂类合成。

c.高尔基体,由成摞的扁囊和小泡组成,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和溶酶体的形成有关。

d.溶酶体,动物细胞中进行细胞消化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

e.过氧化物酶体,

f.线粒体,由双层膜围成的与能量代有关的细胞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5.动物界的演化发展历程。

(扩充)

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这几类动物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但是,它们大都需要生活在有水的环境中。

后来发展到了原始的节肢动物,它们有外骨胳和分节的足,比如昆虫等,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脱离了水生环境。

地球上最早出来的脊堆动物是古代的鱼类。

以后,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某些鱼类进化成为原始的两栖类,某些两栖类进化成原始的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成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

各类动物的结构逐渐变得复杂,生活环境逐渐由水中到陆地,最终完全适应了陆上生活。

总之,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6.生物分界中5界分类系统及其意义。

(简答)

五界分类系统是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五界系统反映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生物阶段的三个分支,即原核生物代表了细胞的初级阶段,进化到原生生物代表真核生物的单细胞阶段,再进化到真核多细胞阶段,即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植物、真菌和动物代表了进化的三个方向,即自养、腐生和异养。

五界系统没有反映出非细胞生物阶段。

7. 

简述中胚层及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中胚层。

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从而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中胚层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动物的新代,并为各器官系统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而且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

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

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加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

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

6.简述两侧对称的体制及中胚层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两侧对称是从扁形动物开始,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称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体有前后、左右之分,神经系统和感官逐渐向前集中,运动又不定向变为向前运动,是有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过渡的条件,也是有水生向陆生过渡的条件之一。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中胚层。

第三章动物的类群

试题:

1.(名词解释)

1).弧胸型肩带和固胸型肩带:

蟾蜍的左右上乌喙骨呈弧形交错与胸骨愈合,称为弧胸型肩带。

青蛙的左右上乌喙骨呈一字形与胸骨愈合,称为固胸型肩带。

2).双重呼吸和双重调节:

鸟类具有气囊与气管和肺相通,使鸟在呼吸时呼气和吸气都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

鸟眼的晶体调节肌肉为横纹肌,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晶体的屈度,因而它不仅能改变晶体的形状(以及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之为双重调节。

3).蜕膜胎盘和无蜕膜胎盘:

有些哺乳动物胎儿的绒毛膜与母体结合紧密,胎儿产出时母体子宫膜剥离,称为蜕膜胎盘。

有些哺乳动物胎儿的绒毛膜与母体子宫膜结合不紧密,胎儿产出时母体子宫膜不剥离,称为无蜕膜胎盘。

4).大进化和小进化:

大进化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

小进化是指种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

5).完全双循环和不完全双循环:

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动心脏四腔,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使动脉和静脉血液完全分开,提高了血液循环的效率。

两栖纲的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构成,体循环回心脏的静脉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动脉血进入心室后没有完全分开,由心室发出的血液是混合血,即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6).原肾管和后肾管:

原肾管是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外胚层陷形成的,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组成;

后肾管是某些无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

两端开口,由肾口、细肾管、排泄管和肾孔组成;

肾口开口于体腔,肾孔开口于体外。

7).渐变态和半变态:

两者的相同点是发育都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不同点是渐变态的幼虫与成虫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都相同,只是翅和生殖器官还没发育成熟。

半变态的幼虫与成虫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有很大差别。

8).骨骼和外骨骼:

 

骨骼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的,是生活状态的,可随动物体生长而生长;

外骨骼是由外胚层分化的表皮分泌物形成,是非生活状态的物质。

9).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

开管式循环是血液不总是在血管流动,而是要进入血腔、血窦或组织间隙,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循环是血液始终不流入组织间隙中,而是从这条血管流到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相连。

1).多细胞动物的受精卵,完全卵裂有2种模式,即螺旋式卵裂和辐射式卵裂 

2).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主要有 

鞭毛、 

纤毛和 

伪足 

,有排泄及调节水分平衡胞器是伸缩泡 

3).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原肠胚的形成方式有陷、 

移、 

外包、 

分层、 

卷 

4).海绵动物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所特有的结构是水沟系 

,其基本类型为三种:

单沟型、 

双沟型和 

复沟型。

5).海月水母属于腔肠动物门 

,钵水母纲。

6).日本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 

吸虫纲,它的终宿主是人及其他哺乳动物,中间宿主是 

钉螺。

7).棘皮动物特有结构是水管系统 

和 

管足,这是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主要担负着棘皮动物 

运动的功能。

8).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

体分头,足,脏团和外套膜,体一般具贝壳,出现了呼吸 

器官,循环系统多为开管式 

,排泄器官为后肾管 

,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 

幼虫。

9).根据构成动物机体的细胞数目和分化情况动物界划分为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两大类型。

10).海蜇属于 

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

11).猪带绦虫属于 

扁形动物 

门 

, 

绦虫纲,它的消化系统 

完全退化,通过 

皮层 

直接吸收食物,其成虫寄生在人 

体,幼虫寄生在人或猪体。

13).原索动物包括 头索动物 亚门和 尾索动物 亚门。

14).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

具有脊索、 

背神经管、 

咽鳃裂。

15).鲨鱼的鳞片是 

楯鳞,鲤鱼的鳞片是园鳞 

,中华鲟的鳞片是 

硬鳞。

16).蟾蜍的心脏有四部分组成,即心房、 

心室、 

静脉窦和 

动脉园锥 

17).根据结构和功能,鸟类的羽可分为 

正羽、 

绒羽 

和纤羽;

功能分别是飞翔护体 

、 

保温 

和感觉 

18).脊椎动物的腰带由 

髂骨、 

坐骨 

和耻骨构成,肩带由 

肩胛骨、 

乌喙骨、上乌喙骨和锁骨等构成。

19).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低,分为 

躯干椎 

尾椎两部分。

20).鱼类的心脏由1 

心房、1心室构成,血液循环方式属于 

单循环,经心脏的血液为 

静脉血。

21).丹顶鹤属于 

鹤形目,涉 

禽。

22).食草哺乳动物中的反刍类则具有复杂的复胃(反刍胃)。

反刍胃一般由4室组成,瘤胃、 

网胃、 

瓣胃和 

皱胃。

23). 

现存的爬行动物约有6300多种,分为 

喙头目 

、龟鳖目 

、有鳞目 

和鳄目 

24). 

哺乳类动物口腔有3对唾液腺,即 

耳后腺 

、舌下腺 

和颌下腺。

25大熊猫的分类地位是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

3.(选择题 

1)、草履虫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好材料,其体大核的功能是 

( 

) 

孤雌生殖 

营养与代 

纵二分裂 

横二分裂 

2)、 

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海绵动物门 

原生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3)、绦虫体壁的表皮部分是 

A有生命的 

B无生命的 

C角质层 

D外骨骼

4)、蝎子和蜱螨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 

(D 

多足纲 

甲壳纲 

昆虫纲 

蛛形纲

5)、下列动物的循环属于开管式循环的是 

蚯蚓 

河蚌 

乌贼 

蛔虫

6)、蟋蟀的后足是 

步行足 

跳跃足 

开掘足 

捕捉足

7)、蜜蜂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 

双翅目 

膜翅目 

半翅目 

鳞翅目 

8)、水螅的生殖腺来源于 

外胚层  

 B 

胚层  

 C 

中胶层  

 D 

中胚层

9)、珍珠是蚌体的哪一部分形成的?

C)

外套腔   

鳃上腔  

外套膜与蚌壳间 D 

围心腔

10)、昆虫的外骨骼是由哪个胚层形成的?

中胚层   

外胚层和胚层

11).两栖类对陆地生活适应不完善处之一是 

(B 

具典型的五趾型附肢 

皮肤裸露,富有腺体 

出现了中耳 

出现了泪腺和鼻孔

12).七鳃鳗的进步性特征之一是 

具有口漏斗 B 

具有锉舌 C 

具有脊索 D 

具有雏形脊椎骨

13).天鹅在分类上属于哪个目?

B)

鹱形目 

雁形目 

鹳形目  

鸥形目

14).鸟类的心脏右心房、右心室间的瓣膜是 

二尖瓣 

三尖瓣 

半月瓣 

一个大肌瓣

15).大蟾蜍的脑神经是几对 

12 

10 

11 

16).新脑皮最早出现于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鱼类 

17).“燕窝”是指下列哪种鸟类的巢 

C) 

家燕 

楼燕 

金丝燕 

毛脚燕 

18).哺乳类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许多神经纤维互相联系,其通路称为(C 

海马 

纹状体 

胼胝体 

D新大脑皮层

9).具有异凹型椎体的动物是 

(C 

鱼类 

鸟类 

哺乳类 

20).中耳从哪类动物开始出现 

4.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问答)

答:

全部海产;

身体为辐射对称,且大多数为五辐射对称,是次生形成的;

次生体腔发达,是由体腔囊又称肠腔囊发育形成;

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上皮为单层细胞,真皮包括结缔组织、肌肉层及中胚层形成的骨骼,真皮面为体腔上皮;

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为水管系和管足;

棘皮动物一般运动迟缓,故神经系统和感官不发达。

5.从节肢动物的生物学特征方面分析,说明节肢动物为什么能成为动物界最大的一个动物门。

(问答、论述)

节肢动物的身体异律分节,不同的体区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头部是动物感觉和摄食的中心,胸部是运动的中心,腹部是代和生殖的中心;

附肢有关节,有的种类有可飞翔的翅,加强了运动功能;

身体具有外骨骼和肌肉,可防止体水分的散失及强化运动的功能;

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可避免附肢折断流血过多;

多样的呼吸和排泄器官,可使动物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

昆虫类口器类型多种多样,取食围非常广泛;

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也非常发达,可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节肢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类型多种多样,具有在多种环境中繁殖的能力。

正是由于上述特征才使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

6.简述鱼的进化地位。

答:

鱼的进步性特征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原始的特征有无头、无成对附肢、无心脏、肾管排泄等;

特化的特征有口笠、触手、脑眼等。

所以,它是较原始的脊索动物,但它只是脊索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侧支,不可能是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

7.试述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

哺乳动物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协调复杂的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

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体温高而恒定,提高了新代效率,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

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逃避敌害;

胎生哺乳,完善了在陆地上的繁殖能力,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8.从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说明鸟类的进步性特征及与飞翔生活的适应的特征。

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心脏结构完善,完全双循环;

恒温动物;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具有较完善的生殖方式。

鸟类与飞翔生活的适应的特征:

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翔时的阻力;

全身被羽,前肢变为翼,飞羽发达;

胸骨龙骨突起发达,胸肌发达;

肺有气囊,双重呼吸,呼吸效率高;

部分器官退化,直肠不储存粪便,可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骨骼轻而坚,并有愈合现象;

神经和感官发达。

9. 

为什么说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事件?

(1) 

羊膜卵的结构 

卵壳——坚韧——避免机械损伤,减少微生物侵入;

不透水——防止卵水分蒸发;

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时气体代的正常进行;

卵黄囊——有大量营养物质,保证胚胎不经过变态而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2) 

胚胎发育期出现胚膜 

羊膜——羊膜包围胚胎形成的羊膜腔有羊水,使胚胎处于胎水环境中发育,免于干燥和机械损伤;

尿囊膜——形成尿囊充当胚胎发育时排泄器官;

绒毛膜——和尿囊膜共同充当胚胎的呼吸器官,因二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通过多孔的卵膜和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由于羊膜卵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可产在陆地上借日光孵化。

从而使个体发育摆脱了水的束缚,是脊椎动物有完全陆生的可能性。

因此,羊膜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中的一大重大进步事件。

10.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枝?

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具有骨针等特殊结构,这说明海绵动物发展的道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在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而称为侧生动物。

11.环节动物较扁形动物有哪些进步特征?

身体分节,具有疣足和刚毛;

具有真体腔;

消化系统分化复杂,分前肠、中肠和后肠;

后肾管排泄;

有循环系统且多为闭管式循环;

链状神经系统。

12.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问答,答出其中八点即得满分)

①体呈鳗形,分头、躯体和尾三部分,单鼻孔。

②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③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

④无成对的偶鳍,支持奇鳍的是不分节的辐鳍软骨。

尾鳍为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原型尾,这是水栖无羊膜动物中最原始的尾型。

⑤终生保留脊索,外围脊索鞘,用于支持体轴。

脊索背方的脊髓两侧有按体节成对排列的软骨质弓片,相当于脊椎骨椎弓的基背片和间背片,尚未形成椎体。

⑥脑颅主要由脑下的软骨底盘、嗅软骨囊、耳囊软骨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所构成。

脑颅不完整,除左右耳囊软骨之间有一联耳软骨外,均覆有纤维组织膜。

⑦躯体部和尾部肌肉为一系列按节排列的弓形肌节及附着肌节前后的肌隔。

⑧胃未分化,肠管有许多纵行的粘膜褶及一条纵行的螺旋瓣,或称盲沟,是增加吸收养料面积的结构。

⑨开始出现由静脉窦、二心房和一心室组成的心脏。

⑩脑的各部分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无任何脑曲。

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互不相连成混合神经。

耳平衡器只有1或2个半规管。

11雌雄异体(七鳃鳗)或同体(盲鳗),生殖腺单个(发育初期成对),无生殖导管。

13.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何意义。

(问答)

14.两栖纲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及不完善性。

(论述)

①皮肤的表皮层,含有多层细胞,最层由柱状细胞构成生发层,能不断地产生新细胞向上推移,由此向外,最外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称为角质层,减少体水分的蒸发,但角质化程度较低,表皮中含有丰富的粘掖腺。

粘液腺的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

其不完善性是呼吸的同时必然有水分的散失。

②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椎体大多为前凹型和后凹型,可增大椎体问的接触面,提高支持体重的效能;

两栖动物具有五趾型附肢。

具有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和运动的能力。

但是骨化程度较低,功能尚不完善。

③身体和四肢的运动从单一的游泳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屈背、扩胸、爬行及跳跃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因此,与这些运动有关的肌肉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由于四肢分节出现了前肢的肘关节、腕关节和后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因此又分化出许多起点和止点都在附肢骨路上的肌肉,用以加强爬行和跳跃能力。

④成体肺呼吸这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肺的结构还比较简单,需要辅助呼吸器官以弥补肺脏摄氧的不足。

幼体和鱼类一样,营鳃呼吸。

⑤两栖动物由于不完全的双循环,动脉血液中的含氧量不充分,造成组织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效率不高,新代射甚为缓慢,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在很大程度上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需要休眠。

⑥两栖类的膀胱重吸收水分的机能使体水份的保持得到了加强,这种节水作用仅不足以抵偿由于体表蒸发所造成的大量失水。

这就决定了两栖动物虽能上陆生活,却不能长时间地远离水源。

⑦视觉器官已初步具有与陆栖相适应的特点。

半陆生的蛙蟾类的眼高踞头的背侧,也可深陷至眼眶,有能活动的眼睑和瞬膜,还有泪腺和哈氏腺,这些结构及腺体分泌物都能使眼球润滑,免遭伤害和干燥有利于陆地生活。

视觉调节能力不强,视觉调节方式也不同于改变晶体形状的陆生脊椎动物,所以它们在陆地上还只能说是近视动物。

耳球状囊的后壁已开始分化出雏型的瓶状囊,有感受音波的作用。

出现了听觉机能。

适应在陆地上感受声波而产了中耳,中耳腔有一枚耳柱骨,两端分别紧贴耳外壁的椭圆窗和鼓膜面的中央,将鼓膜所感受的声波传人耳,通过听神经传导到达脑,产生听觉。

⑧繁殖在水中进行,幼体在水中发育。

15.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问答、论述)

胎生是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胚胎在母体发育,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排泄物送入母体。

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

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

哺乳是胎儿发育完成后产出,母兽以乳汁哺育幼兽.

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