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8093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1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1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1Word文件下载.docx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7.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是长城。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

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

这主要缘于

A.盟旗制度的建立B.明成祖迁都北京

C.岭北行省的设立D.金瓶掣签制完善

8.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

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

……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

这一记载

A.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B.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

C.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D.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

9.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材料反映出汉代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10.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11.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倾,少者三十倾;

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倾,少者一倾;

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

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

这种均田制度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对地主官僚有利

C.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D.加强了中央集权

12.苏轼说:

“自两税之兴,因地之广狭痔胰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

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

”苏轼认为两税法

A.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B.体现了税制公平原则

C.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D.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

13.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

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

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B.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

C.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D.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

14.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市场监管宽松

C.岭南出现商业名镇D.“草市”刚出现

15.《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望去,开封城里,到处是“青楼画阁,綉户珠簾”,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

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

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对外交往的空前兴盛

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16.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A.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B.货币白银普遍流通

C.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17.1782年广州确立公行制度。

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

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

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

公行制度是:

A.一种官营手工业形式B.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

C.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D.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

18.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

据此可推知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D.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19.《左传》载,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

孔子对此赞曰:

“楚昭王知大道矣。

其不失国也,宜哉!

”孔子下列言论与他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A.“获罪于天,不可祷也”B.“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C.“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D.“不语怪、力、乱、神”

20.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

“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也曾指出:

“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21.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曾说道:

“看过《七将攻忒拜》的人,个个都想当兵打仗。

”“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公民通过观剧参与城邦政治生活B.戏剧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

C.文学作品鼓励希腊公民踊跃参军D.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

22.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理念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23.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

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24.军官说:

不许争辩,只许操练。

税吏说:

不许争辩,只许纳税。

神甫说:

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幸福。

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

A.伏尔泰B.洛克C.康德D.卢梭

25.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

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

这表明

A.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B.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

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D.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

2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参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每州2名。

这一制度安排

A.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B.体现了对民众狂热情绪的防范

C.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D.有利于提高国会的办事效率

27.在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海外投资年均回报率为5.72%,国内投资年均回报率为4.60%。

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回报率要比英国国内高出50%,在加拿大和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则要高出60%。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英国

A.率先开始了大规模资本输出B.资本输出以欧美为主要场所

C.工业制造业的步伐相对放缓D.丧失了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

28.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

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延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9.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

“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

“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30.1926年至1927年我国南方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农民报刊,其中尤以地方农民协会主办的农运报刊有影响力,如湖北、山东、湖南、四川等都有关于农民运动的定期刊物。

这说明

A.国民革命重视对农民的政治宣传B.农民运动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

C.农民已成为国民革命的领导力量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迅速传播

3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转战湘黔川滇寻求新的落脚点,集中全力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

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由此可知

A.中共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红军长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D.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

32.“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

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

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止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

”材料反映的战役。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C.失败的原因是消极的抵抗D.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对日军侵华步伐的延缓

33.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

这种安排

时间

总署大臣人数

军机大臣人数

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

机大臣人数

1861—1868年

7

5

3

1869—1875年

10

4

1876—1881年

12

1882—1884年

6

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

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D.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34.《近代中国转型》记载某一时期,国民政府先后成立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国

立中医药研究所、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四川、西康、云南、新疆等各省的地质或地质矿产研究所、经济部地质调查所等新的科研机构,加大对大后方的科技开发。

这一举措

A.推动了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变B.落实“教育大革命”的内容

C.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D.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要求

35.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了“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条例

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6.下表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

据此可知

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37.《夫妻识字歌》唱道: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

什么字放光明?

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8.图为1918年,苏俄著名诗人别德内伊关于反对富农的漫画。

图中的字是“打倒”,图下还附有诗句:

“怎么对付上帝,怎么对付富农,只有一句话:

用刺刀捅进恶魔的肥厚肚皮”。

别德内伊的漫画和诗歌反映了苏维埃政权

A.反对封建的神学世界观

B.把富农视为最主要的敌人

C.歌颂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D.对农村粮食进行垄断统制

39.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到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B.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

C.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贬值D.第三世界提高石油价格和关税

40.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90年代以来其在全球票房的分成高达60%以上。

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

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A.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B.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C.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D.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

二、材料题(共三道。

41题20分,42题10分,43题10分。

第43题为选考题,考生选择一题作答。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

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及“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

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

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是低房租政策。

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费用由政府承担,并要求住户至少居住三年时间。

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

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

——摘编自沈晓龙《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中相对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

要对策,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3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两国出现住房危机的背景,并概括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

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

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提炼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3.【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两汉地域辽阔,行政官员众多,

汉代帝王对巡视监察高度重视,亲自出巡是帝王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统治者临时派遣使臣到地方巡视检查工作,也是汉代巡视制度类型之一。

公元

前106年,汉武帝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撤销了原有的监察御史,将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部

),各部设立刺史。

刺史品秩约为中下等县令,虽为六百石小官,但根据《六条问事》相关规定,刺史的主要监察对象是地方官中的二千石官员。

除纠察地方豪强是否为非作歹之外,刺史的主要职责是巡察二千石官吏中鱼肉百姓、司法不公、任人唯亲、勾结豪强等不法行为,然后上报中央处分。

在巡视方式上,刺史一方面受理吏民日常举报,另一方面也定期巡视所管辖的监察区。

在完善中央巡视制度的同时,郡、县、乡各级政府的巡视制

度也逐步确立起来。

——摘编自田振洪《汉代巡视制度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巡视制度的特点。

(5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巡视制度的作用。

43.【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蒲松龄,字留仙,生于1640年。

他生长在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里。

科举受挫,蒲松龄对民间传说故事,极感兴味。

他的《聊斋志异》也就是在青年时期开始创作的。

康熙九年至十年,他南下江苏去做幕宾。

幕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封建官府心脏,熟悉了其中种种内情。

在做幕宾期间,他还得以接触了南方一些能歌善舞的青年女性,《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穿了蒲松龄的大半生。

《聊斋志异》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现实的故事;

而其中写得最有情趣的是那些人鬼妖狐的爱情故事,讴歌生死不渝的爱情。

《聊斋志异》中还有些故事如《崂山道士》、《画皮》等富有寓言意味启人心智。

人们读《聊斋志异》则被情节生动和丰富的奇异故事吸引,被引导着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4分)

高三十月月考历史答案

1-5BDCAD6-10DADCD11-15BBBBC16

-20ADCDA

21-25DAACD26-30BCCBA31-35BBDDC36-40DADCC

41、【答案】

(1)背景:

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

(2分)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失业问题严重。

(2分)共同:

国家高度重视;

立法保障;

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

主要

面向普通民众。

(6分,四选三)

(2)差异:

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

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各1分)原因:

苏联:

原有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发展工业化服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积累,轻消费,缺乏可持续性。

(4分,三取二)美国:

经济基础雄厚;

将解决住房问题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结合;

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运用信贷等手段,将短期救济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具有可持续性。

(4分,三取二)

42、(10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

阐述: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

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

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

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

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

农耕经济占主导。

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总结: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

示例二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

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

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

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

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

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

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踏实兼收并蓄;

农耕经济占主导;

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

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主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43、改革【答案】

(1)皇帝亲自出巡与派遣官员巡察相结合;

巡视官位卑权重,以小监大;

有明确制度规定,巡视职责重在对地方官员不法行为的监察;

巡视方式灵活;

划分监察区,体系不断完备。

(5分,各1分)

(2)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吏治的效果;

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