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改革定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7805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改革定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综合改革定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综合改革定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综合改革定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综合改革定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改革定义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综合改革定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改革定义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综合改革定义Word文件下载.docx

力争城 路小学、第七十二中学、长春特殊教育学院等中小 区义务教育“大学区”学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学,并成为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6学分必修课。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围绕我省产业布 2013年教育部正式将机器人素质教育项目纳入全国 局,遴选100项左右己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进行重点 学校体育八大联盟之一,批准建立了全国学校体育 培育;

重点建设30个左右省级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 机器人联盟,以此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改革,使学 心。

 在坚持教育公平方面,我省将围绕百姓关注的 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

其中包 括:

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启动8万平方米 生能够学以所用、学以致用,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科 学化水平,全面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

 据悉,联盟的成立,将推进学校体育创新发展 的有效组织方式,对我省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项目 的快速发展、深入开展有很大帮助。

根据联盟的工 农村初中宿舍、食堂建设项目,推动改善学生住宿 和就餐条件;

确保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

在治理 作方向与内容,省竞委会与长春市教育局将召开长 教育“三乱”问题上,突出责任追究,严格规范全 春市中小学机器人马球项目教育系统专项推介会, 省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的办学行为、收费行为和 借助联盟资源优势,加速开展中小学素质体育机器 教师从教行为,进一步加大对乱办班、乱补课、乱 人教育教学进程,组建长春市机器人马球队伍。

 收费等问题的查处力度,切实纠正教育领域存在的 各种行业不正之风。

 ●地方 伊通:

教科局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 活动 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 召开 (本刊讯)3月13 Et,省教育厅、高校工委在长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胡春风、通讯员王俊鹏) 春联合召开了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3月30日是第二十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工作会议。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高校工委书记孙维 为全面深入推动学校安全教育,大力降低安全事故 杰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纪委监察厅驻省教育厅纪组 发生率,切实做好学生安全保护工作,促进学生健 长、监察专员、高校纪工委书记邱成作。

 康成长,伊通县教科局围绕“我,我健康,我 会议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 快乐”的主题,积极组织开展了以“四个一”为主 6 I吉林教育・综合4/2o1 5 破解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明确了在培养模式、办学体制、体制、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的攻坚方向,又明确了在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初高中综合评价体系建立、高考多元录取机制探索、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管办评分离推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等方面的各项举措。

每一项举措,既注重了现实,又着眼于未来,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清醒认识改革中的问题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教育综合改革的协同性不够。

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各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以户籍制度为例,虽然经历30多年的改革,许多社会福利保障因素已经逐渐与户籍制度脱钩,但迄今为止,很多教育资源仍与户籍密不可分。

户籍制度改革跟不上,教育公平就不能全面实现。

以教育经费保障为例,我国教育存在各地财政收入差距大、投人比例普遍偏低、教育治理结构不完善、各级政府教育经费负担责任划分不合理等问题。

教育改革的经费保障问题得不到落实,改革无法顺利推进。

二、公共政策与固化利益的冲突时常存在。

以择校竞争为例,我们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游移于两端的。

一端是执行国家意志、保障教育公平、维护公众利益,另一端是维护重点学校制度、追求升学率政绩、坚持培养选拔人才的精英主义价值观等。

因此,常常出现对招生乱象问责力度不强,始终不敢、不愿动真碰硬的现象,也助长了部分学校采取各种手段提前“掐尖”,致使升学竞争不断提前,恶化了教育秩序,加剧了家长们的集体恐慌。

三、陈旧观念和不良风气影响改革。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目前很多人看不起中等职业教育,认为没前途、文凭低、收入低、地位低。

许多初中毕业生明明基础差,却硬着头皮挤进普通高中,最终一无所获、浪费光阴;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艰难,几近倒闭。

这其实与中国整个社会普遍缺乏职业崇拜、职业精神严重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并非教育一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另外,对于学生“减负”,家长一边强烈呼吁政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边又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减负”重典治乱、干预有力时,带领孩子辗转于各种培训机构。

望子成龙的传统价值观和崇尚精英的民族教育观始终根深蒂固,难以突破。

同时,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讲关系、谈感情办事情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惯性思维。

这既是徇私舞弊、权钱交易、贪污腐败产生的社会根源,又是监管缺失、腐败丛生导致的不良风气。

如果制度不健全、权力不约束、风气不净化,教育改革很容易滋生新的腐败。

四、全面实现教育公平难度较大。

单是改善硬件、改变环境、满足学位,而没有教学质量的公平,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

以笔者所处的地级市绵阳为例,经过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大多数农村学校校舍焕然一新,已经建设得跟城市学校一样,但师资水平、教学管理和质量等资源配置跟不上、效益低下,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

另外,实行小升初划片就近免试入学,本是为了满足公众教育公平和普惠需求的重大举措,但仅仅是“就近”和“免试”是不够的,“均衡”才是实现公平的根本。

可见,“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仍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五、“后撤点并校时代”矛盾突出。

今天的农村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

持续十年之久的“撤点并校”,大量寄宿制学校与“进城上学”,致使农村教育出现“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出现“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以及巨大的安全隐患。

同时,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不配套、结构性缺编、待遇低、流失大等新问题,造成了学校硬件建设与教育质量、教育服务不配套。

撤点并校后,有些地方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一种情况是学龄儿童进一步减少,造成先期布局调整建设和投入的浪费;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二胎政策放宽,有的地方可能会出现新的生育高峰,学龄儿童人数回增,又得考虑重新布局或新建。

这一过程不可预料、很难把控,对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另外,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也不容小视。

因此,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矛盾十分突出。

六、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活力不强。

现在,民办教育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发展不均衡、引导监管不够、总体参与性不强等问题。

一是一些长期的制度性障碍难以突破,政府对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设置的门槛过高,民办教育难以与公办学校平等竞争,也无法享受同等待遇,从而限制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来举办教育。

二是有的地方虽然发展得不错,但往往追求大规模来换取经济高效益,未严格按教育规律办学,政府对此缺乏良好的引导和监管。

三是政府历来“自办自管自评价”,社会上缺乏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教育对内对外的开放程度不够,缺少百花齐放的活力。

破解难题,增强教育改革服务能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我们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群众满意为导向,深化改革,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增强教育服务为民的发展能力。

一、自上而下。

建立教育改革的协同机制。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破解的瓶颈不少,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系统,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教育、发改、财税、纪检、监察、民政、人保、编制、国土、城建、规划、工商等多个领域的改革配套。

任何单方面的政策、单方面的力量,是解决不了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

因此,应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由政府牵头、由以上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坚持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强调协调配合,强化执行问责。

二、多措并举。

加强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

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核心是简政放权,通过扩大公众对教育的投资兴办、决策管理、监督评价的参与权,构建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体制。

一是要降低门槛,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来兴办学校,同时还要加强对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的引导和监管,防止出现违背教育规律、一味追求商业化和利益的现象。

二是要培育社会组织,实行委托管理、教育补贴、购买服务办法等。

比如公办学校的改革,可按照不改变公办学校属性、政府全额提供教育经费、将学校委托给具有条件和资质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教育家群体举办的办法。

三是要更大程度地开放公众在教育管理中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评价权,建立包括听证会、专业化咨询、第三方评价、对政府质询和问责的新制度,催生一批倾情服务教育的公益性、专业化机构,构建多方位的教育服务体系,增强教育活力。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何深入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在笔者看来,教育改革就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局部调整对整个改革的推动效果不大。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必须切实推进《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五大改革内容,即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管理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接下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

如何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是非常考验教育改革者智慧和能力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笔者之见,应该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放在这个大的改革背景下来理解,通过建立现代政府和现代学校,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才能彻底解决当前困惑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不能单靠拨款,要形成一套新的治理体系李克强总理20XX年1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这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由于历史欠债较多,目前我国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距发达地区和城市仍然有很大差距。

要缩小这一差距,标本兼治,就必须走一条综合改革、协同推进的道路。

事实上,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单靠投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它需要形成一整套制度。

从拨款角度说,中央设立的帮助贫困地区专项资金,只是“治标”之举。

真正的“治本”举措,则是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统计显示,目前县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比例占80%,这直接导致由于县级财政实力不同,各地对义务教育的保障力度也不同,由此带来城乡、地区的不均衡问题。

只有加大省级财政统筹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才能做到省域内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一致,由此缩小城乡差距。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到,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由省级政府统筹使用资金,因地制宜、分步逐校实施。

这需要切实落实。

从公平角度说,中央推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也是“治标”之举,只能有限补偿公平。

真正的“治本”之举,应是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打破现在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如实行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国统一招生,采用“统一测试+自主招生”的方式,全国各地考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报考,以统一的测试成绩去自主申请大学,大学在录取时综合考查统一测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大学面试成绩以及各地的教育因素进行录取,这样以解决高考中的地区不公平问题。

另外,要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还必须改革我国的教育模式。

我国基础教育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实行升学教育模式,简单地说,教育就是为升学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农村基础教育实质是“背井离乡的教育”――以升学离开农村为目的。

这带来一个问题是,教育强县、教育强镇,出的大学生多,可当地经济发展却因缺乏人才而落后。

而且,当地百姓投入教育的模式也面临破产,以前送子女上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找到工作,挣钱可寄回家;

现在花钱送子女上大学,毕业后很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家庭陷入困顿。

上大学致贫,成为我国农村的新问题,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近年来,国家推行村官工程、免费师范生计划,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回基层、农村,但由于地方缺乏积极性,加之当地没有为大学生发展事业提供舞台,效果并不特别理想。

真正的教育扶贫,应该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重视农村生活教育、职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再给人才提供农村事业发展空间,这才是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发展贫困地区教育,必须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通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改革,为所有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平等的求学环境、多元的教育选择。

离开深层次的教育改革,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顽疾将难以得到医治。

破解义务教育均衡难题,政府部门要转变行政治理思路“择校”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一大难题。

针对“幼升小”“小升初”乱象,20XX年1月14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

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要求“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XX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

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

笔者赞成政府部门为解决“择校”热所做的努力,但同时也认为:

对于做好“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教育部门必须首先搞清楚义务教育均衡与就近免试入学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的关系混乱,推行“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非但无法缓解择校热,还会制造新的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与就近免试入学的合理关系是,政府部门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义务教育区域、城乡、校际差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差不多,受教育者于是选择就近入学。

而对于所有就近入学的需求,政府部门必须保障,让孩子无需测试入学。

这也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内容,该法第十二条规定: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然而,在现实之中,义务教育均衡与就近免试入学的关系却发生了颠倒: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以就近免试入学来“倒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其具体做法包括:

严格限制学生跨区域择校;

在限制学生择校、学校测试上“狠下功夫”,禁止所有学校包括民办学校举行入学测试,将跨区择校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指标。

但这些“功夫”并不会带来义务教育均衡的局面,只是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表面文章。

而且,禁止民办学校测试,还与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民办学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相冲突。

  更为重要的是,不管是禁择令,还是禁考令,都可能得不到执行。

如果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很好,有几千名学生慕名申请,学校只招200名学生,学校不举行笔试、面试、也不准看材料,学校以何种方式筛选学生?

最终这会不会演变为“条子生”、金钱择校?

这会缓解择校焦虑吗?

正常的就近免试入学,应该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果,而不应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

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政府部门做的是加大投入和放权,即在增加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逐步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社区教育的发展决策,以此彻底扭转政府部门“管办评合一”的模式。

多地试点的经验表明,当社会和社区介入学校管理后,不仅会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而且会使社区对学校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从而较好地防止“择校”热。

眼下地方教育部门出台各种禁令,与放权治理的思路正好相反,发通知治理,本身就是行政治理思路,于是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也不奇怪了。

招考分离考验的是教育治理体系整体变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此后,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20XX年12月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订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针对《决定》提出的“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刘利民说,今后的考试主要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学生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避免毕业时“一次考三年”的压力。

可以说,高考不分文理科、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计等级一门一清、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成为社会最关注的高考改革,而在笔者看来,这些改革都必须与招考分离相结合,才有灵魂,否则难以起到减轻学生负担,让学校、老师、学生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的效果。

高考不分文理科,这在20XX年制订《教育规划纲要》时曾引起广泛讨论。

但20XX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并没有提到这一改革设想。

这次《决定》明确提到不分文理科,是《决定》深化教育改革、相对于《教育规划纲要》的新意之处。

推进高考不分文理科,这一构想是很好的,可以避免中学过早分文理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出现偏差。

但是,实行这一改革,必须与考试、招生分离同步推进,如果离开了考试招生分离,在现有的集中录取框架之下,实行不分文理科,可能会出现两方面问题。

其一,增加学生负担。

众所周知,目前的集中录取制度,使得“教招考一体化”,应试教育严重,中学教育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为做到文理不分科,就将既考文科科目,也考理科科目(如果不考,老师、学生则不会重视),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这也是20XX年讨论中学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时,公众比较集中的意见。

事实上,我国高考之所以实行文理分科,最初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其二,无法通过文理不分科以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目的。

在应试教育下,几乎所有学科都重视知识教育,存在严重的应试化和功利化趋向。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显然难以通过增设考试科目来实现,否则就不会出现我国的理科生照样缺乏科学素养,文科生照样没有人文精神的问题了。

那种通过增设科目来提高学生素质的想法,是不顾当前教育现实的。

以等级方式记录高中学业考试成绩,其意图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可假如高考录取依旧维持当下的集中录取制度,等级计分恐难减轻学生负担。

近年来,一些省市一直在探索高考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的改革。

江苏早在20XX年就实行高考统一考试只考三门(语文、数学、外语),以三门计总分,考生再选测两门其他学科、只计等级的高考考试方式,其余科目的测试在高二举行,也只计等级,这完全符合教育部的高考改革设想――减少统考科目,高中学业计等级,在录取时综合评价――江苏的高考录取规则是用语数外三门总分作为投档分投档,大学自主提出两门科目的等级要求(比如物理A、化学B),教育考试部门还规定学生的其他学科等级必须合格才能报考普通院校。

可是,这一改革并没有减轻学生负担,反而增加焦虑。

首先,以三门科目分数作为投档分投档,学生一门学科考砸就会名落孙山。

江苏高考总分480,20XX年文科一本线328分,二本线298分,只相差30分,而在这个区间有2万多名学生,可谓一分之差就是1000名的差距。

学生不得不每分必究,而且比过去更厉害。

其次,两门选测科目,等级其实是用分数结合百分比折算的。

在录取中,学校提出等级要求,其实是给学生增加了一道门槛。

比如一名学生如果投档分第一,可有一门等级为C,填报一本院校将十分困难,大多院校的等级要求是两个B。

再次,其他不计总分投档、学生未选测参加高考录取的科目,则变为“小高考”。

为避免学生不重视这些科目,江苏在高考录取中,规定一科目得A投档分加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