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统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7740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守仁心学统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王守仁心学统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王守仁心学统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王守仁心学统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王守仁心学统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守仁心学统讲Word格式.docx

《王守仁心学统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守仁心学统讲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守仁心学统讲Word格式.docx

譬如守仁的高祖王与准,为学自称“吾无师承”,曾拒绝为县令卜筮,因取筮书焚之曰:

“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

”曾祖王杰宁愿放弃大比考试的机会,也不曾受“散发袒衣”之辱,他曾对门生说过:

“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洒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中,不足言也。

”祖父王伦,曾每日啸咏于竹轩,漠视人间繁华势利,唯以淡泊自守,被人比为陶渊明和林和靖。

父亲王华不阿权贵,宦官刘瑾独揽朝政,土大夫纷纷奔走其门,而王华独自不往。

他对于守仁放任不羁的性格也未太多地加以约束,即使在守仁行为过分出格时,也只是喝止而已,并未给予严厉惩罚。

王氏家族的这种家学和家风,对王守仁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教条。

藐视外物、尊重自我、不随流俗、狂放不羁的个性品格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守仁的父亲王华曾受陆九渊心学的影响,其制心功夫颇硬。

14岁时,家乡龙泉寺闹鬼甚是厉害,人们谈鬼色变,这儿的人全都吓跑了,唯独王华无所畏惧,照常在寺中用心读书,即使到了深夜,依旧正襟危坐,吟诵不绝。

事后有人问他:

“向妖为祟,诸人皆被伤,君能独无恐乎?

”他回答说:

“吾何恐?

”又问:

“请人去后,君更有所见乎?

“吾何见?

”问者叹曰:

“君天人也,异时福德何可量!

”王华不听别人传闻,而以鬼是否存在于我心来判断其有无,这明显地反映出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说的影响,对王守仁“心外无物”说的形成当有启迪作用。

王华因忤刘谨而致仕之初,有一位客人劝他学道家神仙之术,他毅然拒绝说:

“人所以乐生于天地之间,以内有父母、昆弟、妻子、宗族之亲,外有君臣、朋友、姻戚之懿,从游聚乐,无相离也。

今皆去此,而槁然独往于深山绝谷,此与死者何异?

夫清心寡欲,以怡神定志,此圣贤之学所自有。

吾但安乐委顺,听尽于天而已,奚以长生为乎?

”这种摒弃道家出世的态度,崇尚圣贤之学的思想观点,对王守仁彻悟释道之非,立志做圣贤大有影响。

王华致仕归乡以后,辛辛苦苦攒钱修建了一座小楼房,峻工未久,不幸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

当亲友、邻居纷纷前来救火的时候,他一一从容款待,谈笑行行如平时,略不见有仓遽之色”。

面对家遭火灾,王华能保持从容不迫,镇静如常,足见其制心功夫非同一般。

王守仁在父亲教养下,后来善于制心,谪龙场至闽界,夜宿深山,不畏猛虎;

陷龙场困境,艰苦备尝,仍谈笑歌诗。

由上述可知,王守仁受家庭影响很深,特别是他曾就学于父亲王华(王守仁《送德声叔父归余姚》),得其教益尤多。

二、颖悟夙成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守仁诞生于浙江余姚。

相传王母郑夫人怀孕达14个月之久,方才生下他。

比起一般人来,他在娘肚子里足足多逗留了4个月,这可是人世间稀奇罕见的事情。

而当王守仁降生的时候,据说祖母岑大夫人正做着一个神奇的梦,梦中见到一位身穿红袍、佩戴宝玉的神仙,在漫天瑞雪笼罩和鼓乐吗奏之声中,从太空冉冉降临王府,专程送来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儿,双手捧给了岑太夫人。

霎时,岑太夫人一梦惊醒,恰恰听到了王守仁呱呱坠地的啼叫声。

为此,祖父王伦便根据这一吉祥梦兆,为新生小孙儿取名为“云”。

这事随后被同乡人和亲友们广泛宣传,大家都指着王守仁诞生的那座楼叫“瑞云楼”。

这两则美妙的传说,旨在表明王守仁为上天所授,不同常人。

如此一来,王家的人上上下下对守仁十分钟爱,百般袒护,使他从小自命不凡,放任不羁,得到良好的自由发展。

可惜王守仁生来语音器官发育不大健全,直到5岁时还不能说话。

有一天,他正在和一群小孩玩耍,忽然看见一个癞头和尚来到面前,指着他大声说道:

“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祖父王伦刚好从旁听见,不禁恍然大悟,便将王云改名为守仁。

据说从那以后,王守仁就能开口说话了,而且日渐显示出他的非凡智力。

一天,他突然背诵起祖父曾经读过的书文来,王家的人大为吃惊,问他怎么能够背诵这些书文。

他回答说:

“曾经听祖父朗读这些书文,我在一旁便默默地记在心里了。

”众人听了,无不叹服其记忆力之强。

此后,王守仁被送入家塾,正式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活。

10岁那一年,父亲王华进士及第,高中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

第二年,王华将父亲竹轩公和儿子守仁一同接往京城(今北京市)官邪。

竹轩公为人洒脱,向有名士风度,现在又因儿子考取新科状元,胸次更加豪爽、超迈。

赴京途中,与文士相遇,往往即兴题咏,吟诗作赋。

一日路过金山寺,与客饮酒半酣,诗兴大发,本想信手草成一篇,不料微吟半晌,迟迟未就,只得在那里默默发窘,这时,聪明而自负的王守仁从祖父身边一下子站了起来,脱口吟成一首七言绝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顿时,四座皆惊,众人喷喷称叹。

有人想再试一试守仁的诗才,又以《蔽月山房》为题,令其吟诗一首。

守仁不假思索,随即应口诵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两首七绝诗,既有气吞环宇之概,而又富含哲理,竟出自11岁孩童之口,充分显示了王守仁少年天才,颖悟夙成。

次年,王守仁在京城就塾师受学,仍旧豪迈不羁,自由放任。

父亲王华时时为此而忧虑,但竹轩公却认为守仁孙儿天性使然,必有所成。

一次,守仁与同窗学友在长安街游玩,偶然遇到一位相士,面对着他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诧异地说道:

“我为您看一个相,您一定要紧记我的话,当您胡髯飘拂衣领的时候,就会进入圣贤之境;

当您胡须长达上丹田的时候,就会结成圣贤之胎;

当您胡须长达下丹田的时候,就会修满圣贤功果。

”守仁听了,深感其言,自那以后每每对书静坐凝思。

他曾经向塾师问道:

“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

”塾师答道:

“只是读书举进士而已!

”守仁听后不以为然,当即辨驳道:

“举进上恐怕不能算第一等事,而读书学做圣贤才是头等大事。

”不看重登第做官,而有志于读书学做圣贤,这表明一个12岁的少年已经开始关注学习目的,探索人生价值了。

13岁时,王守仁的母亲不幸去世,他从此失去了母爱,感到人生的莫大痛苦。

传说王守仁曾一度饱受继母的残酷虐待,为了改变自己的痛苦处境,他煞费心思,想出一个惩治继母的好办法。

有一天,他去街市买回一只长尾林鹗,悄悄藏在继母卧室的被子里。

当继母晚上睡觉打开被子时,长尾林鹗猛然飞出,在屋子里一边扑腾,一边怪叫。

按传统风俗,最忌野鸟入房。

继母当下感觉到这是不祥之兆,十分担忧大祸临头。

趁此机会,守仁便从街市请来了一个早被收买的巫婆,假装守仁生母附体以恐吓其继母说:

“你虐待我儿子,我今天要你的命!

那长尾林鹗就是我的化身,你要放明白一点!

”继母顿时浑身直打哆嗦,随即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个劲地向巫婆磕头求饶,并发誓从此不再虐待守仁。

后来,继母“于是遽改其行,一朝而为贤母。

”(清·

唐甄《借书》第4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三、泛滥词章

王守仁人生观和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前、后“三变”的曲折过程。

对此,黄宗羲在《明儒学案·

姚江学案》中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

先生(王守仁)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滤,出之自有天则……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

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王守仁之学,以“龙场悟道”为界线,分为前、后“三变”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始由“泛滥词章”,再到“遍读考亭之书”,转而“出入于佛、老”,是为前三变;

第二阶段始由“龙场悟道”之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以默坐澄心为学的”,到专门倡导“致良知”之教,再到居越讲学,“所操益熟”,是为后三变。

以下结合王守仁的生平活动进行分述,先叙其“泛滥于词章”阶段的情况。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王守仁年满15岁。

他怀着尚武抱国的雄心,出游居庸三关。

居庸关旧指军都关、蓟门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部。

此地为长城要口之一,控军都山隘道(军都陉)中枢。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建关,与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紫荆岭,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部,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合称“内三关”,形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守仁在这里察看山川地形,访问少数民族,打听备御方策,又与胡人追逐骑射,胡人没有谁敢欺侮他。

经过一个多月的漫游考察,守仁“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一天,他在梦中拜谒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词庙,醒后有感于马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还”的名言,挥笔写下了一首绝句: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诗中表达了对马援为汉朝中兴而戍马边障、建功立业的景仰之情。

其后,守仁“屡欲为书献于朝”,却被父亲斥之为“狂”而阻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人生价值的领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17岁。

这一年秋天,他遵照父亲的吩咐,前往兴都(今江西南昌市)迎娶表妹诸氏为妻。

诸氏是守仁的舅父诸养和(时为江西布政司参议)的女儿,似乎守仁不太热衷于这门兄妹姻亲,以致于正式结婚那一天,他闲游铁柱宫,遇着一位道士盘腿坐在榻上,于是相与对坐,款款交谈,喜闻养生之说,竟将婚礼置诸脑后,忘了归去。

家里人四处找他未见,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回家。

婚后数月,守仁一直呆在舅父官署潜心学习书法,每日练字用力甚勤,乃至耗纸数箱之多,其书法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后来他讲授“心学”,常常引此事为例启发弟子们说:

“吾尝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

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

‘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

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

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阳明先生年谱》,以下从略。

)可见,那时心学已经在王守仁早年的思想中开始萌芽了。

次年暮冬,王守仁偕同夫人诸氏返归余姚,一路乘船到达广信(今江西上饶),特地拜谒了年近古稀的理学家娄谅。

娄先生字克贞,号一斋,曾师事崇仁吴与粥,其学“以收敛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

早年出任成都训导,从事地方官学的教育工作,不久告归,专以讲学著述为事。

平生著有《春秋本意》12篇、《日录》40卷、《三礼订讹》40卷。

守仁进见娄先生,相谈十分契合。

娄谅“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守仁大为信服,深受影响。

因此,黄宗羲在《明儒学案·

崇仁学案》中说:

“姚江之学(王学),先生(娄谅)为发端也。

”自此,守仁始慕圣贤之学,发愤研读宋代诸儒著作。

弘治三年(1490年),守仁祖父王伦在故里逝世,父亲王华因奔丧归余姚,便吩咐从弟王冕、王阶、王宫及妹婿等人,为守仁讲析经义,磨勘八股,以应科举考试。

守仁白天随众课业,夜晚则搜取诸经子史勤奋攻读,泛滥于词章,往往深夜不寐。

由此,王守仁在学业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使王冕请人诚心佩服,愧莫能及。

在待人接物上,守仁一改过去的“和易善谑”,变为“端坐省言”,以仿效“圣人气象”。

王冕诸人怀疑守仁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守仁郑重其事地对他们说:

“吾昔放逸,今知过矣。

”此后,王冕诸人也正襟敛容,随时随地注重自己的举止言谈。

四、究心朱学

弘治五年(1492),21岁的王守仁参加浙江乡试得举,随即奔赴京师,在父亲官署用功准备来年会试。

其间“为宋儒格物之学”,四处寻求朱熹遗书精心研读。

‘一天,守仁忽然想到先儒所谓“衣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的话,于是就按照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特邀学子钱友同来官署“格竹”。

据《传习录下》记载,“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守仁认为钱友同精力不足,难穷格竹之理,便由自己亲身去格,然而“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守仁经过这次格竹的失败,认为格物穷理以成圣贤的途径实在走不通,又转而“随世就辞章之学”。

次年春会试,王守仁名落孙山,士大夫相识者都纷纷前来安慰和勉励。

当朝宰相李西涯半开玩笑地对他说:

“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

”王守仁听了,当即提笔,一挥而就。

在场的土大夫见之大惊,异口同声地赞叹道:

一天才!

天才!

”一些心怀妒忌的士大夫却在一旁悄悄地说:

“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

”弘治九年(1496),王守仁再次参加会试,果然为妒忌者所抑,又一次落第。

有些同来参加会试的人因未能考中而感羞耻,守仁安慰他们说: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闻者无不叹眼。

虽然两次会试都不得中,但王守仁并不因此灰心失意。

他退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优游度日。

弘治十年(1497)夏五月,鞑靼小王子攻潮河川(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继而又攻大同。

其时边报紧急,京师震动,“朝廷推举将才,莫不遑遽”。

王守仁为了报国立功,由结社吟诗转而留心军事,他深深感到:

“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

”于是,王守仁又主攻兵法,凡兵家秘籍,无一不精心研读。

他“好言兵,且善射”(《明史》本传),研究军事简直入了迷,乃至“每遇客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

这样,王守仁在军事韬略方面有了较深的造诣,虽然未被朝廷录用为镇守边关的将才,但为他后来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宸濠之乱奠定了基础。

次年,王守仁27岁,开始感到自己久不得志,前途渺茫。

他“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遇,心持惶惑”。

一日读朱熹上来光宗疏曰: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守仁感触很深,顿时恍然大悟,悔恨自己二十余年来读书虽然广博,却未能循序以致精,因而没有多少收获。

于是,他通过痛苦的反省,便注重循序读书,力求学问精进,以期“致知”、“穷理”。

可是,他在实践中总觉得“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不禁茫然失措,困惑难解。

积久的忧郁情绪,又导致旧疾复发,守仁的内心十分矛盾、痛苦。

经历了上次“格竹”的失败,又实践循序致精的读书方法也未能成功,他便对朱熹学说的崇信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从此与朱学分道扬镳。

五、出入佛老

对朱学信仰的动摇,使王守仁心志消沉,甚而怀疑学做圣贤与自己没有缘分,于是便出入于佛老,“偶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入山之意”。

但王守仁并没有去做和尚。

道士,因为他还肩负着王家光宗耀祖的使命,他毕竟还留恋于科举,不得不学习一些时文定式和熟读四书五经。

弘治十二年(1499),王守仁已28岁,他第三次参加会试,踢进士出身,观政工部。

从此,他步入仕途,跻身士大夫行列。

当时京师文人荟萃,如太原乔宇、广信汪俊、河南李梦阳、何景明、姑苏顾麟、徐桢卿、山东边贡等人,均为文坛名士。

他以文会友,与诸士相交,过从甚得。

不久,“时有星变,朝廷下诏求言”,又传来鞑靼小王子入居河套,攻扰延绥的消息,王守仁立即奏上《陈言边事疏》,因论朝政之失,“谨栋便宜八事以备采择:

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日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极力主张改革政治,整顿边务,以“易辕改辙”,“痛革弊源”。

第二年,守仁被朝廷授官为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奉命审录江北国狱,对于冤假错案,多所平反。

事后游道教圣地九华山,挥笔写下了《游九华山赋》,赋中有云:

“逝予将遗世而独立,采石芝于尘霄;

虽长处穷僻,乃永高乎囗嚣……长邀游于碧落,共太虚而逍遥。

”这明白地表露了他企望超脱凡尘,羽化登仙的幻想。

游山期间,曾夜宿无相,化城等僧寺,又寻访道士蔡蓬头和地藏洞异人。

当时,蔡渭守仁“终不忘官相”,异人与守仁“因论最上乘”,盛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由此启发他从佛、道两家的角度考察儒家,更多地看到了儒、佛、道三家相通的地方,这对阳明心学的形成颇有影响。

王守仁完成了录囚任务,回到京师,白天忙于办理案犊公事,夜晚又燃灯静坐,研读五经以及先秦两汉儒家著作,努力提高文字功夫,以适应当时文学复古运动的需要。

父亲王华担心他劳累成疾,便严令禁止家人夜间在守仁的书房放置灯烛。

守仁为了避开父亲的监视,每晚专等父亲安寝后又燃灯读书,常常熬到夜半三更。

久而久之,他由于劳思过渡,竟得了吐血疾(肺痨),便于弘治十五年(1502)八月告病归越。

回到故乡余姚后,王守仁乃筑室会稽山阳明洞中,终日习炼道家导引之术,搞得自身精疲力竭,却丝毫无补于事。

他翻然悔悟,不禁感叹道:

“此簸弄精神,非道也。

”在阳明洞隐居既久,往日的事功之心销磨殆尽,守仁唯思离世远遁,摆脱尘世烦恼,求得六根清静。

然而,他终究不能舍弃养育自己的祖母和父亲,经过内心激烈痛苦的矛盾斗争,忽又醒悟过来,仰天长叹道:

“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

”从那以后,王守仁逐渐认清佛、道两家之非,笃信儒学才是穷“天理”、通“至道”的理想途径。

随即,他毅然离开了阳明洞,移居西湖疗养。

在此地宁静恬适的生活中,守仁注意调理身心,奋心自拔,再次振起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以实现其立志做圣贤的夙愿。

弘治十七年(1504)秋,王守仁奉命主考山东乡试,不久改授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次年,他鉴于学者溺于词章记诵,不复知有身心之学,因而首倡先立必为圣人之志。

闻者响应风从,有人愿执贽上门拜师,守仁于是开始授徒讲学。

由于师友之道废弛已久,满朝士大夫几乎都认为他是立异好名,不足以引为同道。

唯有翰林庶吉士湛若水与王守仁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自此,王守仁结束了泛滥词章、究心朱学、出入佛老的求索历程,渐渐步入“心学”的大门。

六、龙场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守仁在仕途上遭到严重挫折,随之引起了他思想上的巨大变化。

当时,皇帝朱厚照刚刚即位不久,又加之其昏庸荒淫,不理政事,致使阉党刘瑾专权,朝政日非。

这一年冬天,南京户科给事戴铣、四川道御史薄彦微等人愤然上疏,连章切谏,宦官头子刘瑾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戴、薄20余人入诏狱,廷杖除名。

眼看阉党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王守仁义愤填膺,忍无可忍,首先抗疏援救戴、薄诸人。

疏曰:

臣闻君仁则臣直。

……铣等职居谏司,以言为责。

其言而善,自宜嘉纳施行;

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隐覆,以开忠说之路。

乃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国。

……则非惟无补于国事,而徒足以增陛下之过举耳。

……伏愿陛下追收前旨,使铣等仍旧供职,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乞有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

刘瑾见疏勃然大怒,将王守仁亦下诏狱,廷杖40,死而复苏;

又指为“奸党”,罚跪于金水桥南,令其受尽莫大侮辱。

随后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立边就道,不许停留。

正德二年(1507)夏天,王守仁奔赴谪所到达钱塘,刘瑾派人一直尾随盯梢,企图暗中加害。

他托言“投江”,才侥幸摆脱了阉党的追杀。

继后“因附商船游舟山,偶遇飓风大作”,一夜飘泊闽界,独宿野庙,幸免于虎口,僧众以为神。

当时有位异人对他说:

“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粤,何以应之?

”守仁觉得此言有理,于是打消了远适避祸的念头,当即题诗一首曰: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随后取道武夷,归省贬官南京的父亲。

这一年十二月,他返回钱塘,途经广信、袁州、长沙、玩州,进入贵州玉屏;

然后又经过镇远、黄平、清平、福泉、新添、尤里等地,终于在正德三年(1508)三月抵达贵州龙场驿谪所。

龙场驿位于今贵阳市西北80里许的修文县城区,据《贵州通志·

建置志》记载,明代在这里设“驿丞一员,吏一名,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副”,专为传送公文的差役和来往官吏小住、换马等提供方便。

该驿地处万山丛棘之中,虫蛇怪兽横行,蛊毒瘴疠弥漫,四境荒凉,人烟稀少。

王守仁刚到这里,既无住房,又无粮食,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折薪取水,苦熬度日。

有时自耕不足以糊口,还需要采蕨充饥。

其《采蕨诗》云:

采蔗西山下,扳援陟崔嵬。

游子望乡国,泪下心如摧。

浮云塞长空,颓阳不可回。

南归断舟揖,北望多风埃。

已矣供于职,勿使贻亲哀。

诗中充分展现了王守仁沦落天涯,百感交集的痛苦心境。

王守仁身为贵家公子,一介儒生,又患了虚痨肺病,居此恶劣坏境,他深知随时都有倒毙荒野的危险,于是“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当即便做了一副石棺材,指天发誓曰:

“吾惟俟命而已!

”他极力排除生死杂念,“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

时或歌诗谈笑。

超然于尘世之外。

显而易见,王守仁是在苦炼制心功夫,力图发挥“心”(主观精神)的作用来战胜险恶的环境,以求得到自我解救

久之,王守仁感觉胸中洒洒,因念: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一日,“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凉,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

这就是后人盛称的“龙场悟道”。

王守仁顿悟之“道”,即吾心之道,意谓圣人之道先天地固存于吾心,不必外求,所以吾心即道。

这便否定了朱熹“求理于事物”的认识途径,肯定了“吾性自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