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7146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Word文件下载.docx

《必修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Word文件下载.docx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反射弧包括: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二.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双向的

1.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由于K+外流造成的

2.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由于Na+内流造成的

3.兴奋或者抑制传到的方向跟内膜电流方向一致

4.测量静息电位需让电流表两个接线柱一个膜内一个膜外

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单向的

1.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胞体

2.突触的结构

3.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后膜的受体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4.如果有抗体和后膜接触而抑制的神经递质跟后膜接触则会导致肌肉松弛

如果神经递质不能及时被水解则会导致肌肉僵硬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神经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1.言语区

2.学习和记忆

体液调节

一.最早发现的激素:

促胰液素

二.重要的腺体及分泌的激素

1.下丘脑:

促…激素释放激素(可以填甲状腺,肾上腺,性腺)作用是促进垂体释放促激素

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后叶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垂体:

促…激素,作用

(1)促进相应腺体释放相应激素,

(2)促进相应腺体生长发育

生长激素,作用是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的发育。

3.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作用

(1)促进新陈代谢

(2)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

4.肾上腺:

肾上腺素,作用

(1)促进新陈代谢

(2)升高血糖

5.胰腺: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作用是升高血糖

B细胞:

胰岛素,作用是唯一一个降低血糖的

6.性腺雌性:

卵巢:

雌激素和孕激素

雄性:

睾丸:

雄激素

7.胸腺:

胸腺激素

三.激素间的关系

1.协同作用:

两个激素对同一生理现象起相同的作用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

2.拮抗作用:

两个激素对同一生理现象起相反的作用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肾上腺素

五.激素水平异常引起的疾病

1.幼年缺少生长激素:

侏儒症;

幼年生长激素多:

巨人症;

成年生长激素多:

肢端肥大

2.幼年缺少甲状腺激素:

呆小症;

甲状腺激素多:

甲亢(吃得多,身体消瘦,易怒);

缺I:

地方性甲状腺肿

3.胰岛素缺乏:

糖尿病(吃得多,喝得多,尿的多,体重减少)

六.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七.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八.分级调节实例

九.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高效,与酶区别:

酶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激素被消耗或者失活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二.体温的调节

三.水盐平衡的维持

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腺体作为效应器时,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

二.人体三道防线

1.

第一道:

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

2.第二道:

吞噬细胞,杀菌物质

3.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特异性免疫)

三.体液免疫

四.细胞免疫

五.自身免疫病

1.病因:

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细胞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2.病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

六.过敏反应

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能紊乱

2.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七.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艾滋病)

1.HIV感染人体后的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变化

2.感染HIV不一定就是艾滋病患者,还有可能是携带者,潜伏期并不是因为HIV复制的慢,而是因为T细胞数量还很多,可以消灭HIV

八.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

灭活的病毒

2.器官移植

植物激素

一.生长素

1.化学本质:

吲哚乙酸,前物质是色氨酸

2.合成部位: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3.运输方式:

(1)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称为极性运输

(2)在成熟组织可以通过韧皮部位进行非极性运输

4.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再有胚芽鞘尖端存在的条件下,单侧光照引起植物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所以背光一侧长的快,导致植物向光生长。

5.生长素的分布:

各个器官都有,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7.无籽果实:

在植物未授粉时用生长素涂抹柱头。

8.生长素类似物:

 α萘乙酸,2,4-D

二.其他植物激素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

(2)测量方法:

样方法:

适用于双子叶植物,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标志重捕法:

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3.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出生率和死亡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组成和性比比例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数学模型:

Nt=N0λt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K: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计数方法:

血球计数板(2mm×

2mm)

2.用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0.1mm。

3.注意:

(1)培养到后期要先稀释再计数

(2)吸取之前要先震荡再吸取

五.群落的结构

1.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丰富度:

种群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种间关系:

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4.种群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2.装置

3.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七.群落的演替

1.演替:

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3.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范围

1.生态系统:

由生物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圈:

地球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产者: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蓝藻等

消费者:

动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腐食动物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

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三营养级;

三级消费者—蛇属于第四营养级;

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五营养级。

(2)食物网

许多事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以处于多个营养级。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就越强。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西戎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能力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3.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1)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2)生产者生长,发育和繁殖随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

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

4.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1)未被同化—粪便,被分解者分解

(2)同化①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体残骸被分解

次级消费者摄入

5.第三,第四营养级的变化与第二营养级情况大致相同

6.实例

7.能量流动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向下一级。

8.研究能量流动的实际意义:

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1.碳循环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2)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五.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1.种类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可以来自于生物也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

化学信息:

通过化学信息传递的信息,很多动物体内存在信息素

行为信息:

通过行为特征传递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

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

七.生物多样性价值

1.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3.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尚不清晰的价值

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好于易地保护。

(2)易地保护:

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